托林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托林寺map

托林寺藏語མཐོ་ལྡིང་དགོན་པ威利轉寫mtho lding dgon pa)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也是阿里地區歷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廟,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法的發源地。[1]

Quick Facts 托林寺, 藏文轉寫 ...
托林寺
藏文轉寫
藏文མཐོ་ལྡིང་དགོན་པ
威利轉寫mtho lding dgon pa
Thumb
2007年的托林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
座標31°28′58.174″N 79°47′51.205″E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開基拉喇嘛益西沃
開山時間996年
Thumb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托林寺
地址西藏自治區札達縣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4-110
認定時間1996年11月20日
地圖
Thumb
Close

歷史

創寺經過

托林寺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距離古格王國遺址以東十多公里的象泉河南岸。「托林寺」的意思是「懸空寺」或「盤旋於空中的寺廟」。[1]

托林寺由「上三貢」(stod-mgon-gsum)之一的赤扎西貢(khri-bkra-shis-mgon)的次子松埃(srong- nge)創建於10世紀末藏曆火猴年(996年)。[1][2][3]當時,松埃是古格王,他出家為僧,取法名為「拉喇嘛益西沃」(lha-bla-ma-ye-shes-vod),後來又興建了托林寺。當時興建的建築,包括留存到現代的迦薩殿、白殿、集會殿等等。[1]

拉喇嘛益西沃又派仁欽桑布(rin-chen-bzang-po)等27位當地兒童赴克什米爾印度等地學習佛法。仁欽桑布等人在印度拜了70餘位名師,學習佛典,還學會了寫作和翻譯。因水土不服等困難,這批兒童中大部分未學成,最後僅有仁欽桑布瑪勒筆喜繞(rma-legs- pavi-shes-rabs)和所請的印度高僧回到了托林寺。他們在拉喇嘛益西沃的主持之下著書,翻譯了許多佛教顯密經典,並折服了菩陀提舌等許多異教徒。其間,仁欽桑布翻譯、校訂顯教佛經17部。其較著名的有馬鳴倫師所著的《八支集要》(yan-las-brgyad-pavi-snying-po- bsdus-pa)、迦濕彌羅學者所著的《集要廣注·詞義月光》(snying-bsdus-vgrel-chen-zla-zer)等醫學著作,還有工藝等方面的書籍。同時,他還修訂了赤松德贊時期翻譯的佛經。歷史上,將他之前翻譯的密宗經典稱作「舊密咒」,將他及其後翻譯的密宗經典稱作 「新密咒」。拉喇嘛益西沃、仁欽桑布在托林寺的這些工作,為上路弘法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後來,拉喇嘛益西沃為了更好地在托林寺弘法,並且為請阿底峽,而四處籌集黃金時,在噶羅(gar-log)地方死亡。[1]

阿底峽與大法會

Thumb
托林寺地處象泉河南岸的崗地上,遠處為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11世紀初,拉尊江久維(lha-btsun-byang- chuvi-vod)繼拉喇嘛益西沃之後成為托林寺的住持。他在阿里各地籌集並挖掘到大批黃金,派譯師加尊珠森格(rgya-brtshon-vgrus- seng-ge)、那措楚陳杰瓦(nag-tsho-tshul-khrims-rgyal-ba)攜帶這些黃金,赴印度迎請阿底峽。阿底峽應邀來到托林寺之後,在這裡傳教、譯經,著《菩提道燈論》等20多種著作,使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法興盛起來。他還在托林寺傳授了醫學八大部類,對藏醫學各派的形成及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阿底峽作為噶當派(bkav-gdams-pa)祖師,被尊稱為「覺沃傑」(jo-bo-rje,意為「尊者」)。73歲時,阿底峽圓寂於前藏聶唐(snye-thang)。[1]

1076年(藏曆火龍年),在古格王孜德(tshe-lde)支持下,在托林寺為阿底峽圓寂22周年舉辦了盛大法會,史稱「火龍年法會」。這是藏傳佛教復興後,藏區各地的佛教徒首次舉辦的大型法會,朵康衛藏等地的許多佛教徒與會。此次法會為此後藏傳佛教各教派的形成發揮了直接影響。[1]

Thumb
托林寺建築。其中左端為朗巴朗則拉康(迦薩殿)。

拉達克入侵

1630年代,拉達克王(la- dwags,或作la-dvags)武力征服了古格王國,並統治該地區50年。其間,托林寺遭到很大破壞,托林寺的許多佛像、供物、經書被劫走,不少塔林及各殿內的壁畫遭破壞。僧眾的存糧被劫作軍餉。[1]

1630年代,藏傳佛教格魯派不丹竹巴噶舉派(vbrug-pa-bkav-rgyud)矛盾激化,信奉不丹竹巴噶舉派拉達克同西藏發生戰爭。拉達克王暫時自古格扎布讓卡(gu-ge-rtsa-rangs-mkhar)和信奉寧瑪派的托林寺撤軍,調往前藏後藏,以進攻仲巴(vbrong-pa)、拉孜(lha-rtse)、薩噶(sa- dgav)等地,支持不丹竹巴噶舉法王。該消息很快經托林寺僧人傳至拉薩五世達賴第司桑傑嘉措達賴汗(ta-lan-han)等西藏、蒙古官員商議後,決定派一支蒙藏騎兵迎擊拉達克軍隊。聯軍由達賴汗的堂兄噶丹次旺拜桑布(dgav-ldan-tshe-dbang-dpal-bzang-bo)統領。據阿里當地傳說,噶丹次旺為托林寺寺主派到拉薩的僧人,乃從日喀則桑珠澤(gzhis-ka-bsam-grub-rtse)扎什倫布寺的僧眾中挑出的,因其精研佛法,勇敢善戰,故特命其還俗,率軍出征。最後,他率蒙藏騎兵擊退拉達克軍隊並驅逐到拉達克的首府列城(Leh),迫使拉達克人把劫走的許多珍貴物品還給了托林寺。但托林寺遭此劫難所受破壞仍然甚大。[1]

Thumb
白殿內的壁畫

改宗格魯派

1683年,托林寺由寧瑪派改信格魯派,並成為拉薩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的屬寺。自此,托林寺的堪布例由色拉寺傑巴扎倉(bye-ba-grwa-tshang)派遣,後來形成了完整的選任制度。[1]

第一任托林寺堪布是格魯派高僧古格阿旺扎巴(gu-ge-ngag-dbang-grags-pa)。他到托林寺任堪布後,對寺院全面整治,為托林寺重興起到決定作用。自阿旺扎巴起,托林寺始置「赤巴」寶座。登上該寶座的堪布,必須有措讓巴格西(dge-bshes-tshogs-rams-pa)頭銜,還必須從色拉寺具有一定威望的5位措讓巴格西中選出。挑選時,由達賴多次進行面試後選定。選定後,達賴隨即為選中者摸頂,並賜一頂金制馬額頂戴、5件最上等的特日瑪(ter-ma,一種精細的毛織物(又稱「嗶嘰料」)製成的大僧袍)。[1]

和堪布一起赴托林寺的還有強佐(phyag-mdzod)、貴尼(bskos-gnyer)等25人,這些人也同堪布一樣任期3年。其中,強佐由扎倉(grwa-tshang)會議選派,必須是堪布的親信。堪布還挑和自己關係密切的兩位助手出任索本堪布(gsol-dpon- mkhan-po)和貴尼,強佐的助手則必須自其他康村(khams-tshan)推選。其他助手及傭人可自願報名,但一般須經嚴格挑選。[1]

堪布一行一般在藏曆三月中旬或三月末自拉薩啟程。和西藏噶廈派往阿里的噶爾本(sgar-dpon)一樣,他們也走南路。沿途他們—般經過33個驛站,全程需兩個月左右時間。沿途各驛站負責安排食宿。[1]

Thumb
白殿內的壁畫

堪布一行到達巴驛站時,托林寺的前任強佐、貴尼、翁則等官員提前到達巴迎接,在此舉辦獻哈達、敬酒等活動。堪布一行到達托林寺之後,前任堪布親自為他們舉辦歡迎儀式及宴會。前後兩任堪布要共同留在托林寺兩個多月,其間,新堪布要熟悉情況,老堪布要交待事宜。最後,為老堪布舉行解職、餞行儀式,新堪布在該儀式上登上寶座,老堪布將象徵托林寺權力的達賴親頒的印章轉交給新任堪布。參加該儀式者有扎布讓(rtsa- hreng)宗、達巴(mdav-pa)宗的宗本,包括薩讓如本(za-rang-ru-dpon)、曲木底本(chu-mo-gti- dpon)等在內的各地方頭人,以及托林寺各屬寺的堪布。在該儀式上,各地方頭人及各屬寺的堪布均帶重禮獻給老堪布。老堪布臨行之時,要將其一直送至達巴驛站,僧俗百姓也來到達巴驛站送行。[1]

托林寺堪布一般住在其拉讓中。藏曆每月八日、十五日、三十日,堪布來到大經堂參與佛事活動,並且登上寶座為僧眾傳法。在藏曆一月的祈禱大法會、三月的拉曲卻傑(lha-mchok- chos-rje)、十月的貴爾日(dkor-re)等大法會上,托林寺堪布要為其各屬寺的堪布授銜、授學位,托林寺同時還舉辦傳統藏戲演出,除托林寺額定僧人300名參加之外,各屬寺的僧人200多名也來參加。[1]

托林寺堪布藏曆每年六、七月到噶爾扎西崗寺(sgar-bkris-sgang)避暑,同時講經、傳法,主持阿里地區一年一度的噶爾恰欽(sgar-vchar-chen)盛會。強佐、貴尼隨堪布到各地徵收郭巴(dkor-pa)及農牧區的賦稅、供物。[1]

Thumb
托林寺內待修復的塑像

卸任的托林寺堪布回到拉薩色拉寺傑巴扎倉時,要將馬額頂戴親自交給達賴,並匯報其在托林寺三年的情況,向達賴獻一袋阿里蜜桃(mngav- ris-kham-bu),一袋阿里紅糖(bu-ram)、數匹優質哈達,同時將3年徵收的賦稅上交色拉拉基(bla-spyi)、扎倉拉恰(grwa- tshang-bla-phyag),並取清冊當面點驗。此外,歷任托林寺堪布回到傑巴扎倉後,很快會被升為格貴(dge-bskos),並向寺院發布施6個月。據說這是為了讓他將在托林寺任職3年所獲的全部個人財產花完,不讓他留下任何個人財產。而且色拉寺明文規定,凡升為格貴者,須在色拉寺全寺範圍內多次發放布施。所以,升為格貴後,花費財力很大,有的格貴甚至需要靠借債度日。因此,托林寺歷任堪布在任期間,對阿里各寺廟的賦稅徵收很盡責,免得以後升為格貴後借債。[1]

托林寺堪布中,有的在赴托林寺履職時,便攜帶了等許多物品,以便到托林寺之後和西藏以外的部族、商幫進行貿易,從而賺取更多錢財。當然這種情況比較少。托林寺堪布在任職期間,還要向托林寺全寺僧眾多次發放僧粥,藏語稱「土巴米達」 (tug-pa-me-vdag),此項開支極大。所以擔任托林寺堪布並不是件容易事。[1]

森巴戰爭

Thumb
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的佛像

19世紀中葉,森巴戰爭發生。時任托林寺堪布帕曲卻赤央培(vphags-mchog-chos-khrims-yar-vphel)對托林寺進行了較好的保護,並穩定了扎布讓宗達巴宗的百姓。[1]

「森巴(seng-pa)」是西藏人對印度旁遮普(pa-vjab)的錫克人的稱呼。森巴戰爭時,森巴人裹脅許多拉達克人、巴爾底斯坦人,分成三路侵入阿里三圍,其中右路沿象泉河進攻,塔那塔日率700多人,攻占了曲木底(chu-mo-gti)、扎布讓、達巴、瓊龍等地。此時,達巴宗本、扎布讓宗本、曲木底本、薩讓如本等官員逃到普蘭(spu-hreng),但托林寺堪布未離開托林寺。森巴方面的軍隊占領托林寺後,搶劫了托林寺的許多物品,並將上百匹駱駝圈在寺院的城牆內,士兵則在寺內各殿堂中居住。托林寺堪布冒着危險留在托林寺內保護寺廟。森巴戰爭結束後,色拉寺嘉獎了托林寺堪布。[1]

日後狀況

義大利的藏學家朱塞佩·圖齊於1933年造訪時發現長年屋頂漏雨對壁畫造成損害,如果西藏政府不搶修,珍貴的壁畫就會被毀,因此他拍照為後世留下紀錄。[4]

1947年至1948年,德國安納加利卡‧戈文達喇嘛英語Anagarika Govinda與印度莉‧戈塔米英語Li Gotami Govinda夫婦在《印度圖畫週報英語The Illustrated Weekly of India》贊助下到阿里地區攝影。他們拍攝了托林寺的照片出版,這些照片紀錄了托林寺被紅衛兵摧毀之前的原貌。[5][6]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年),紅衛兵嚴重破壞托林寺,建築、佛像、法器等等均遭毀壞,而寺中修建於15-16世紀的白殿和紅殿,因被改做了糧庫而逃過了一劫[7][8][9]

1996年,托林寺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原有建築有朗巴朗則拉康、杜康、拉康嘎布三座大殿和一座佛塔。殿內有大量殘存的壁畫。[10]

建築

托林寺南北窄、東西長,主要建築有迦薩殿、白殿、大菩提塔、羅漢殿、彌勒佛殿、護法殿、集會殿、色康殿、阿底峽傳經殿、轉經筒房、拉讓、僧舍、塔林等。大部分建築圍繞着迦薩殿、集會殿建造,平行排列於東西走向的中軸線兩邊。迦薩殿、集會殿右側,有一座菩提塔,塔基很大,石塊砌成,外壁塗有紅泥。迦薩殿、集會殿、菩提塔之間,為廣場,供辯經、講經、跳神、演藏戲用。[1]

Thumb
朗巴朗則拉康(迦薩殿)

迦薩殿是托林寺的主體建築。15世紀初葉和末葉,拉達克王扎巴德(grags-pa-sde)、次旺朗傑(tshe-dbang-rnam-rgyal)先後兩次測繪迦薩殿,並依照該殿形式,在拉達克建造寺廟及佛殿。後來五世達賴時期,為繪製大昭寺中廊壁畫而派人尋找較完整且正宗的古畫,最終找到迦薩殿的壁畫,將其仿畫在大昭寺中廊牆上。據傳,迦薩殿的模型仍存於北京故宮[1]

  • 迦薩殿(朗巴朗則拉康):位於托林寺殿堂區的西端,坐西向東。迦薩殿共有20多座佛殿,號稱百殿,故稱「迦薩」(brgya-sa),意為「百處」(即「很多」之意)。迦薩殿分為內、外兩圈。藏文古籍記載,迦薩殿仿桑耶寺而建,內圈中間的方殿象徵須彌山,外圈四面的四組佛殿,分別象徵着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迦薩殿四角之外的四座佛塔分別象徵着四大天王[1][11]
    • 天王殿(F1):位於迦薩殿內最東端,是迦薩殿的入口。[11]
    • 釋迦殿(F2):位於天王殿的西側,穿過天王殿之後便進入該殿。釋迦殿平面呈「凸」字形,向天王殿凸出。殿內有12根柱,室內面積181平方米。殿內沿着南、北兩壁設條形佛台,佛台上一共供奉22尊佛像,其中18尊為羅漢像。西壁下有「凸」字形土台,土台中央靠西壁設有曼陀羅,其上供奉釋迦牟尼像,像的上方屋面開有天窗。釋迦殿地面比其他殿低很多,該殿為後期改建而成。[11]
    • 內圈:有4個殿:東(F23)為米堆巴(mes-ston-pa),供奉阿閦佛;南(F20)為仁欽瓊乃(rin-chen-vbyung-gnas),供奉寶生佛;西(F21)為維巴彌(vod- dpag-med),供奉阿彌陀佛;北(F22)為朗瓦塔益(snang-ba-mthav-yas),供奉不空成就佛。4個殿之間正中是一座長、寬均為14米的正方形大殿,為大日如來殿(F24),內供壇城「傑廓」 (dkyil-vkhor)以及大日如來(rnam-par-snang-mdzad)佛像。方殿四周有迴廊。內圈的4個殿及位於中心的大殿呈「十」字形布局。[1][11]
    • 外圈:有18個殿(包括釋迦殿在內)。外圈的四個角上建有4座小塔,塔高均約13米,紅磚砌築,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高度各占大約三分之一。外圈殿堂從釋迦殿以北順時針依次為(以下左為《西藏阿里托林寺調查報告》的記載,右為《西藏托林寺迦薩殿的建築藝術》的記載及編號)[1][11]
      • 傑吉拉康(vjig-byed-lha-khang):護法神殿(F3)
      • 阿扎讓拉康(a-tsa-ra-lha- khang):阿扎惹殿(F4)
      • 扎西維巴(bkra-shis-vod-dpag):扎西威巴殿(F5)
      • 門拉(sman-lha):藥師殿(F6)。位於最南端。
      • 圖傑(tug-rje):觀音殿(F7)
      • 度母拉康(sgrol- mo-lha-khang):度母殿(F8)
      • 加瓦日昂(rgyal-ba-rigs-lnga):五佛殿(F9)
      • 拜拉母(dpal-lha-mo):護法殿(F10)
      • 彌勒覺臥(jo-bo- byams-pa):強巴佛殿(F11)。位於最西端。
      • 金剛持(phyag-na-rdo-rje):金剛持殿(F12)
      • 玉母(yum-mo):佛母殿(F13)
      • 彌勒旺玉(byas-pa-dbang-yul):修習狀強巴殿(F14)
      • 宗喀巴(tsong-kha-pa):宗喀巴殿(F15)
      • 才巴彌(tshe-dpag-med):無量壽佛殿(F16)。位於最北端。
      • 丹珠爾(bstan-vgyur):甘珠爾殿(F17)
      • 甘珠爾(bkav-vgyur):丹珠爾殿(F18)
      • (未載):文殊殿(F19)[1]
    • 塔:4座,位於迦薩殿四個角之外的平地上,與外圈的四個角上的小塔上、下遙遙相對。每座塔都很大。[11]
  • 大菩提塔:位於迦薩殿的正前方。據說塔內埋有大譯師仁欽桑布的骨灰。[11]
  • 集會殿(祖拉康、杜康、紅殿):位於托林寺東南端,和迦薩殿處在同一條軸線上,坐西朝東。集會殿由誦經堂、護法殿、護法鹿角神殿、僧舍、倉庫、廚房等組成。集會殿平面呈「凸」字形,西窄東寬,東面的經堂寬大,西面的護法殿窄小。護法殿的地面略高於經堂,護法殿面闊5間,進深4間。經堂面闊7間,進深4間。經堂內的壁畫及壁上的文字保存較完好,壁畫中包括拉喇嘛益西沃仁欽桑布大譯師、拉尊江久維等的畫像,壁上的文字介紹了托林寺的歷史。[1]
Thumb
白殿
  • 白殿(拉康嘎波、尼姑殿):位於集會殿的東北,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而北面中央突出一座小佛殿,故總體呈「凸」字形。殿內共有42根立柱。殿內有許多壁畫,保存完好。[1]
  • 色康(gser-khang)(黃殿):在白殿背後東南端,黃色。是大譯師仁欽桑布譯經、修行的主要場所,藏語稱為「色康」(gser-khang)。[1]
  • 阿底峽修行殿:色康的右側有阿底峽的修行殿。據史料記載,阿底峽在此居住修行了6年。[1]
  • 尼瑪拉康(轉輪殿)[11]
  • 阿扎惹拉康[11]
  • 乃舉拉康(羅漢殿)[11]
  • 貢康(護法殿)[11]
  • 拉讓、僧舍:許多拉讓、僧舍分布在殿堂群的南、北兩邊,「一」字排開。這些建築大多為土木結構。[1]
  • 圍牆、佛塔:托林寺周圍築有堅固的圍牆。圍牆四角內外共建有8座佛塔,其中內角的4座佛塔分別稱為拉帕塔(lha-vbab-mchod-rten)、桑瓦塔(gsang-ba-mchod-rten)、森格塔(seng-ge-mchod- rten)、查布塔(mchod-rten-khra-bo)。塔基、塔身均為石磚砌成。[1]
  • 塔林:位於托林寺以北,沿象泉河南岸排列。據傳,塔林有108座塔。因歷年河水漲水,許多塔已被沖毀,但仍有許多塔留存下來。[1]

屬寺

托林寺的屬寺有25座,分布在阿里三圍各地,分別為:[1]

  • 薩迦派(5座):培旺寺(vphel-dbang-dgon)、日布傑林寺(rob-rgyas-gling- dgon)、頂噶寺(ding-dkar-dgon)、喜謝寺(gzhi-gsher-dgon)、康色覺臥(gang-se-jo-bo)
  • 竹巴噶舉派(3座):貢普寺(gung-vphur-dgon)、色締寺(gser-gti-dgon)、蘇毛如寺(so-mo-ru-dgon)
  • 格魯派(17座):葉如寺(g?yas-ru-dgon)、達巴扎西倫布寺(zla-ba-bkra-shis-lhun-bo-dgon)、洞波扎西曲林寺(stong-bo-bkra-shis-chos-gling)、窮龍寺(khyung-lung-dgon)、堆曲寺(mdun-chu- dgon)、瑪郎寺(mang-nang-dgon)、羅康寺(lho-sgang-dgon)、朵香寺(rdo-shang-dgon)、熱底崗寺(ral-ti-sgang-dgon)、熱貢寺(ri-gong-dgon)、曲色寺(chugs-seb-dgon)、噶日寺(sgar-ril- dgon)、薩讓寺(za-rang-dgon)、培噶寺(be-gar-dgon)、努寺(gnub-dgon)、布日寺(phu-ri-dgon)、落寺(glo-dgon)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