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二十二史劄記》,清代趙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補遺一卷。每卷以類相從,並各立標題,總計條目約六百零九題,於乾隆六十年三月出版。內容以研究歷代正史為主,其中涉及當時尚未明確為正史的《舊唐書》及《舊五代史》,雖名為二十二史,但實涉及全部二十四史。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並稱。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趙翼辭官退休,閒居無事,讀書寫書自娛,用筆記形式把資料記錄,日積月累而成《二十二史劄記》,編目以筆記條列方式按二十四史之先後分卷(其時舊唐書及舊五代史尚未列入正史,故稱二十二史)。考據包括史記至明史等二十四史。題目大多標新立異,一針見血,如〈東漢諸帝多不永年〉、〈武后納諫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明初文字之禍〉的專題,又謂「《三國志》多迴護」、「《宋史》事最詳」。內容主要就二十四史的編撰(編撰過程、時間,史料來源、真偽)、體例(異同優劣)加以考據,兼論政事、制度、人物之優劣臧否。
《二十二史劄記》各卷之內容所對映之正史如下所列。
《二十二史劄記》的最大特點乃它採納排比和歸納等方法解讀歷史、並採以史證史。對於史書上重大的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及史實,以歸納法集合有關資料,作有系統的論述與客觀評價。共有609題,題目大多標新立異。多著重經世致用,探明治亂興衰。如趙翼指「東漢諸帝多不永年」乃從東漢各皇帝的壽命年期中歸納出來;研究宋朝時便提出「宋制祿之厚」、「宋恩蔭之濫」、「宋恩賞之厚」及「宋冗官冗費」,指出宋朝對文人在進仕上的過份優待,導致宋朝在官員方面的支出形成沉重負擔;「明初文字之禍」部分則歸納出「明祖通文義,固屬天縱。然其初學問未深。往往以文字疑誤殺人,亦已不少。」
梁啟超對趙翼《二十二史劄記》的評價:「用歸納法比較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二十二史劄記》的最大優點。李慈銘評說:「其書以議論為主,……蓋不以考核見長。」[1] 周振鶴曾比較錢大昕、趙翼、王鳴盛三人,並指出三人之學問有〈龍、虎、狗〉之別。錢大昕《廿二史考異》是「點石成金」、趙翼《廿二史劄記》是「披沙瀝金」、至於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最差,是臉上貼金之濫竽。[2]
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中兩次提出此書非趙翼自作,而是購於「宿儒之子」。[3]然杜維運於《趙翼傳》中曾詳辯此問題,可參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