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赤松德贊(藏語:ཁྲི་སྲོང་ལྡེ་བཙན,威利轉寫:Khri-sRong lDe-bTsan,THL:Trisong Detsen,藏語拼音:Chisong Dêzän,742年—797年),又譯「墀松德贊」,吐蕃第37代贊普,755年至797年在位。在他任內,吐蕃國勢達到鼎盛。他也是藏傳佛教極為重要的弘揚者,被後世尊稱為「吐蕃三法王」之一。
赤松德贊的名字,在漢文文獻《通典》中作乞梨悉籠納贊,《舊唐書·吐蕃傳》中作乞黎蘇籠獵贊、娑悉籠獵贊,《新唐書·吐蕃傳》作娑悉籠獵贊、乞立贊,《資治通鑑》作乞黎蘇籠獵贊、娑悉籠獵贊、乞立贊。[1]在漢文文獻中,他的早期事跡往往與前任赤德祖贊混淆。[2]
藏學界原先認為赤松德贊的生母是金城公主,今日多認為是那囊·芒波傑西丁。[3]
《巴協》和《賢者喜宴》都記載着這樣一個故事:金城公主生下赤松德贊後,皇后那囊氏(藏語:བཙུན་མོ་སྣ་ནམ་བཟའ།)詭稱懷孕,用藥敷在乳房上使乳汁流出,令國王和群臣無法辨識。在赤松德贊滿歲時,赤德祖贊令赤松德贊在二人中找出親生母親。最終赤松德贊認出了自己的親生母親是金城公主。[4][3]
此故事被後世藏傳佛教典籍廣泛記載,學者才讓認為其對赤松德贊的智慧有誇張的嫌疑,而同時期的歷史文獻則證明這僅僅是一則不實的傳說。漢文史料中沒有赤松德贊是金城公主兒子的任何記載。且根據敦煌發現的藏文文獻《大事記年》記載,金城公主於739年去世(《新唐書》則記載吐蕃於740年遣使向唐朝報喪);在此之後的片段又記載:「馬年(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贊普赤松德贊誕生於札瑪(藏語:བཙན་པོ་སྲོང་ལྲོང་ལྡེ་བརྕན་བྲག་མར་དུའ་བལྟམ།)」。以此來看,赤松德贊不可能是金城公主的兒子。而敦煌出土的藏文文獻《贊普世系表》亦明確記載,赤松德贊是赤德祖贊與那囊·芒波傑西丁(藏語:སྣ་ནམ་ཟའ་མང་པོ་རྡེ་བཞི་སྟེང)所生之子。[3]
755年,赤德祖贊在亞著貝擦城(藏語:ཡ་འབྲོག་ས་ཚལ)賽馬時,被大臣朗·梅色(藏語:ལང་མྱེས་ཟིགས།)和末·結桑東則布害死。隨即吐蕃的屬國蘇毗發動叛亂。但吐蕃將軍恩蘭·達扎路恭(《新唐書》作馬重英)發現了這個陰謀,逮捕了朗氏和末氏並將其滅族,[5]同時發兵攻打蘇毗,殺其王沒廬贊。沒廬贊之子悉諾邏投降唐朝,被唐朝封為懷義王。[6]
十三歲的赤松德贊在赤德祖贊死後繼承了贊普之位。由於年幼,政權悉歸大臣瑪祥仲巴傑和恩蘭·達扎路恭代理。瑪祥聲稱尺帶珠丹的早逝是由於信奉佛教所致,而且朗氏和末氏也是崇佛者,因此制定了禁止佛教的小法律(藏語:ཁྲིམས་བུ་ཆུང),把邏些城供奉的佛像送至芒域(藏語:མང་ཡུལ,今不丹以及中國西藏自治區亞東一帶),並驅逐了一些外國高僧,拆毀了部分佛寺。[7]
赤松德贊即位的時候,正值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將朔方、河西、隴右等地的邊軍大量調去討伐安祿山。756年,吐蕃遣使向唐朝報喪。當得知唐朝發生內亂時,使者提出回國時奏請國主發兵支援唐朝。但唐玄宗心中存在着戒備,拒絕了吐蕃的請求並將使者禮送出境。吐蕃看見了唐朝的衰弱和其西部邊境的空虛,發兵攻陷隴右所轄(今青海湖邊)的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勝、金天、天成等6軍及石堡、百谷、雕窠3城,同時又陷鄯、武、疊、宕4州。此後,吐蕃派遣論綺力卜藏(藏語:བློན་ཁྲི་བཟང་།)、尚東贊(藏語:ཞང་སྟོན་རྕན།)、尚贊哇(藏語:ཞང་བཙན་བ།)奪取廓、霸、岷等州以及河源軍、莫門軍。吐蕃一面入侵唐朝,一面遣使請求與唐朝會盟,以麻痹唐朝。郭子儀認為其中有詐,唐肅宗接受郭子儀的建議,一面派郭子儀、蕭華、裴遵慶與吐蕃會盟,一面整軍防備。
763年,唐朝派遣御史大夫李之芳出使吐蕃,但被吐蕃扣留。隨後,吐蕃派遣恩蘭·達扎路恭、琛·尚·傑斯秀亭(漢文史料作尚結息、尚悉結)發兵二十萬,完全奪取了隴右地區。隨後迅速攻破大震關(今陝西隴縣西),兵鋒直指長安。涇州刺史高暉投降吐蕃,充當吐蕃軍的嚮導。隨後,吐蕃先後攻破了邠州(今陝西彬州市)及奉天縣(今乾縣)、武功縣,吐谷渾和党項叛離唐朝,並協助吐蕃攻擊唐朝。吐蕃在渭水擊敗唐將呂月將,迅速攻至長安城下,唐代宗逃往陝州避難。吐蕃擁立金城公主的侄兒廣武王李承宏為唐朝皇帝,于可封為宰相,改元大赦。但由於吐蕃軍不適應長安的酷熱,而且郭子儀等唐朝的勤王軍隊迫近長安,在滯留了15天之後,恩蘭·達扎路恭不得不率吐蕃軍撤離長安,將長安洗劫一空並勒石記功而還。[8]吐蕃軍圍攻鳳翔軍,但未能奪取,於是屯兵於原州(今寧夏原州區)、會州(今甘肅靖遠縣)、成州(今甘肅禮縣西南)、渭州各地,包抄長安,直接威脅京畿一帶,不斷蠶食唐朝的河西地區,並切斷了唐朝本土與西域之間的聯繫。[9]
自從吐蕃從長安撤退之後,吐蕃軍每年秋季都騷擾唐朝邊境。764年,吐蕃聯合唐朝的叛將僕固懷恩以及回紇入侵唐朝。吐蕃先包圍邠州,但由於邠寧節度使白孝德據城固守,未能成功。吐蕃便聯合回紇和僕固懷恩,直逼奉天,關中震動。郭子儀嚴陣以待,吐蕃軍未能如願,只得渡過涇河撤退。途中,吐蕃軍突襲並占領了涼州。[9]
翌年,吐蕃派人到長安請求和解。唐朝派宰相元載、杜鴻漸等人,在興唐寺與吐蕃舉行了會盟。此次會盟的實際情況在史書上並無太多記載。郭子儀向唐代宗稱此次會盟是吐蕃的詐術,建議多加防備。[10]同年,吐蕃果然聯合僕固懷恩,以及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等國,大舉入侵唐朝。吐蕃軍由名將琛·尚·傑斯秀亭、恩蘭·達扎路恭等人率領,自北道攻奉天,回紇軍隊繼之;党項自東道出擊至同州(今陝西大荔縣);吐谷渾、奴剌的軍隊則自西道趨至盩厔,三路大軍同時出動,包抄長安。朔方兵馬使渾瑊據守奉天,與吐蕃交戰二百餘次,殺傷吐蕃兵一萬五千人。雙方在長安展開拉鋸戰,引起唐朝朝廷的恐慌,官員們紛紛舉家逃離長安,唐代宗也無法禁止。魚朝恩甚至建議前往河中避難,但不被允許。幸得天降大雨,阻止了吐蕃軍的進攻路線。吐蕃軍繞道至醴泉(今陝西禮泉縣北),燒殺劫掠,擄百姓數萬而退。同年冬,吐蕃與回紇會師,圍攻涇陽,郭子儀堅守不出戰。[9]
後來僕固懷恩突然病逝,吐蕃與回紇爭奪地主之位,分營而居。先前,郭子儀有恩於回紇;得知此事後,郭子儀單騎進入回紇營中,與其統帥結盟。唐與回紇聯軍突襲吐蕃軍,大敗之,迫使其撤退,最後成功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9]
雖然執政大臣頒布了佛教禁令,但仍有人信奉佛教。吐蕃的官員巴賽囊前往天竺,向中觀瑜伽行派的創立人寂護大師學習佛法,並改名益喜旺波。益喜旺波返回吐蕃後,勸赤松德贊信佛。而出使唐朝歸來的吐蕃使者巴桑希(藏語:སྦ་སང་ཤི།)亦向赤松德讚頌揚佛法。當時已經成年的赤松德贊對佛教產生了濃厚興趣,並對瑪祥仲巴傑的橫行跋扈表示不滿。赤松德贊一面培養自己的親信崇佛派大臣,一面命令益喜旺波、巴桑希秘密翻譯佛經。[11][12]最終於769年,[13]在崇佛派大臣墀桑雅甫拉、洛德古囊恭(藏語:ལོ་ཏེ་གུ་སྣང་གོང)的幫助下,赤松德贊設計把瑪祥騙進了建於那囊昌浦(藏語:སྣ་ནམ་བྲང་བུ)的一座墳墓中,將其活活困死,剷除了反佛派首領。[14][15]
在剷除了瑪祥之後,赤松德贊派益喜旺波、隨正使章藏謝(藏語:སྦྲང་གཙང་བཞེར།)、副使巴桑希一起前往唐朝學習佛法;益喜旺波回國後,又前往天竺那爛陀寺,請寂護前來吐蕃弘楊佛法。寂護受到了赤松德贊的尊敬,支持其傳教。但當時苯教的勢力非常大,由於當時發生了一系列天災反佛派大臣認為是觸怒天神,迫使赤松德贊將寂護送到了尼婆羅。寂護則在吐蕃反佛浪潮逐漸平息之後,邀請天竺著名的密宗大師蓮花生一同赴吐蕃弘法。[16]在赤松德贊的主持下,蓮花生同支持苯教的恩蘭·達扎路恭等人進行了辯論,結果蓮花生獲得了勝利。赤松德贊下令全國廢除苯教信仰,改信佛教;廢止苯教的祭祀並將苯教的經書丟入河中。恩蘭·達扎路恭由於拒絕改宗佛教而被流放北方,但後來由於其轉為崇佛且戰功赫赫而被召回,並被委以重任,擔任大論一職。[17]而在地方也有反對佛教的浪潮,象雄王盡發其屬下十三個千戶兵攻打赤松德贊,但被鎮壓。[18]
在寂護和蓮花生的主持下,桑耶寺於775年建成並開光。赤松德贊讓七位吐蕃貴族出家為僧,稱預試七人,是為藏傳佛教僧團之始。[19]並且開始將梵文佛經譯為藏文。[20]同時命令群臣在全國各地廣建佛寺、佛塔,要求群臣發誓永遠信仰佛教,[21]使得佛教逐漸成為吐蕃主要的信仰。
在桑耶寺的白塔建成之後,赤松德贊從蓮花生那裡聽說摩揭陀國有如來佛祖的真身舍利,遂派大軍遠征天竺,欲奉舍利回吐蕃供奉。恆河北岸的各個小國得知蕃軍強盛,紛紛投降,成為屬國。蕃軍兵不血刃便占領了恆河北岸地區,隨後渡過恆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國。摩揭陀人紛紛逃竄,吐蕃軍從佛塔中取出舍利,送往吐蕃供奉;同時又掠奪了大量佛像、佛經,俘虜了不少高僧。凱旋迴朝之前在恆河邊豎立大鐵柱以標明地界,並遣士兵看守。[22][23]
在吐蕃與唐朝的戰爭中,姜域(ལྗང་ཡུལ,即今日雲南一帶)也是唐蕃雙方爭奪的重要地區。當時姜域處在吐蕃屬國南詔的統治之下,南詔王閣羅鳳曾在安史之亂期間配合吐蕃,大舉進攻唐朝,奪取巂州、會同軍等地。763年,吐蕃軍相繼攻破唐朝的松州、維州(今四川理縣雜谷腦鎮)和保州(在理縣北)。維州為川西重鎮,地勢險峻,被吐蕃奪取後,更名為「無憂城」。自此吐蕃軍隊橫行無忌,劍南西山諸州都被吐蕃占領。翌年,劍南節度使嚴武攻下鹽川城後,實行嚴苛的政治和軍法,戰局才得到了轉機。自此,吐蕃在姜域的戰事常處於不利位置。[24]
779年,閣羅鳳病逝,其孫異牟尋繼位。異牟尋繼承了其祖父親近吐蕃的外交政策,配合吐蕃入侵唐朝,連陷數州縣。唐朝派李晟率兵入川阻擊,恢復了許多州縣。這使得異牟尋非常震驚。而在另一方面,由於吐蕃對南詔的橫徵暴斂,使得異牟尋對吐蕃很不滿,私下派人與唐媾和。韋皋設下離間計,成功使南詔與吐蕃的關係發生裂痕並互相猜忌。吐蕃知南詔有異心,試圖通過冊封其他部落酋長的方式來取代南詔的地位。這最終迫使異牟尋最終與唐結盟,突襲並驅逐了吐蕃在南詔的勢力。[24]
吐蕃與唐對南詔的爭奪,最終使兩國在當地的勢力都大為削弱,給予南詔獨立稱霸的機會。[24]
赤松德贊在位期間,正值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750年怛羅斯戰役之後,唐朝在西域的威信喪失。與此同時,吐蕃趁機進入西域,同西域諸國交好互致聘禮。吐蕃奪取隴右、河西一帶後,唐朝本土與西域的聯絡徹底被切斷。吐蕃既能自西北的勃律進入中亞,又能沿着河西走廊進入西域。吐蕃不斷向唐朝統治西域的據點發起攻擊,西域的唐朝官員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為避免吐蕃的坐大,唐朝在外交上奉行「南聯南詔、北通回鶻、西結大食」的策略,形成對吐蕃的包圍網。788年,遣咸安公主和親回鶻(即之前的回紇)的合骨咄祿可汗,合骨咄祿可汗承諾要幫助唐朝對抗吐蕃。同時,唐朝又通好於大食(阿拉伯帝國),慫恿阿拉伯帝國入侵西域。但吐蕃利用小勃律及帕米爾高原一帶的各個屬國為屏障抗擊阿拉伯帝國,阻止了阿拉伯人的東進。[25]
唐朝在逐漸失去西域的同時,回鶻勢力也進入了西域,沙陀、葛邏祿、白服突厥等部族都歸附了回鶻,北庭大都護府一帶事實上已被回鶻控制。但回鶻在當地橫征暴掠,引起當地部族的不滿,吐蕃趁機派人去鼓動他們反叛。790年,吐蕃策反了回鶻屬下的葛邏祿各部,向北庭發起進攻。沙陀部族酋長朱邪盡忠趁機反唐,投奔吐蕃。蕃軍攻陷北庭,北庭節度使李襲古逃往西州(在今新疆吐魯番市東南),自此吐蕃的勢力擴張到了天山以北。同年秋,回鶻派出大將頡干迦斯率傾國之兵而來,協助李襲古對抗吐蕃。赤松德贊派遣恩蘭·達扎路恭出擊,大破回鶻,並殲滅了回鶻主力。回鶻陷入了內亂之中,葛邏祿趁機攻取了回鶻的浮圖川,回鶻自此走向衰落。792年,唐朝的最後一個據點西州被吐蕃攻陷,吐蕃自此完全占領了西域地區,將唐朝與回鶻的勢力徹底驅逐。[26][25]
經過了這一系列戰爭,吐蕃成為了東至今陝西、甘肅交界處[27]以及大渡河流域,[28]南至印度中部恆河一帶,西至帕米爾高原,北至天山[29]的強大帝國。
當時進入吐蕃傳教的僧人不僅有天竺僧人(主張漸悟的一派,稱為「漸門」),還有唐朝信仰禪宗的僧人(主張頓悟的一派,稱為「頓門」),兩派所主張的修行方法不同。隨着佛教被定為吐蕃的國教,兩派勢力的發展越來越壯大,最終互相攻擊詆毀,達到水火不相容的局面。堪布摩訶衍[30]本是沙州(今敦煌)一帶的禪宗名僧,在781年被赤松德贊請到邏些城傳教。禪宗的簡潔明了使堪布摩訶衍的信眾越來越多,而隨寂護學佛法的人越來越少,於是天竺僧人奏請禁止禪宗的傳播。禪宗僧人則奏請與天竺僧人辯論,落敗者禁止傳教。於是在792年,天竺僧人蓮花戒與禪宗僧人堪布摩訶衍在邏些城進行激烈辯論。這就是藏傳佛教歷史上的「頓漸之諍」,又稱「拉薩僧諍」。[31][32]
這場諍論持續了三年,進行地非常激烈,最後在赤松德贊介入下得以平息。不過,這次諍論的結局在現代藏學界中卻眾說紛紜,至今仍是一個謎。後世藏傳佛教史書多採用與同時期天竺僧人巴·賽囊在《巴協》中的記載,聲稱最終天竺的中觀派獲得勝利,被定為正統;堪布摩訶衍向蓮華戒獻上花環,並主動離開邏些。不過,在敦煌出土的漢文禪宗文獻《頓悟大乘正理決》(794年)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一種記述,聲稱禪宗獲得了勝利,被赤松德贊定為正統派系並得以弘揚。[31]
赤松德贊在位期間,將天竺一系的佛教定為國教,制定每一名僧人由三戶屬民供養的「三戶養僧制」。為了推行佛教,他甚至制定所謂的「三喜法」( 藏語:ཞག་ཅེ་དགའ་གསུམ),規定贊普殺死屬民就像母親打孩子一樣,屬民應服從贊普;但如果贊普違背佛法,屬民可以抗拒贊普的法律。[33]
同時,赤松德贊對松贊干布時代制定的身份制度「告身制」進一步細化,對訴訟制度進行改進,規定殺人或傷人者依對方身份的高低來定刑。[34]他還對藏曆進行改進。[35]
蔡邦氏是赤松德贊王妃的親族,那囊氏是赤松德贊母親的親族,雙方為了爭權引起了激烈地衝突。早在789年,[36]赤松德贊為了出征外國,召集群臣商議。由於那囊氏一族的尚傑擦拉囊(漢文文獻作尚結贊)擔任大論一職,遂派兒子伍仁(藏語:དབུ་རིང)把守宮門,禁止蔡邦氏一族入內。蔡邦氏所生的王子牟如大怒,提刀殺死了伍仁,闖入殿中。赤松德贊大怒,依據「三喜法」的規定,將牟如流放到了北方的羌塘。[37]
797年尚傑擦拉囊逝世後,蔡邦氏一族勢力抬頭,赤松德贊遂傳位於由蔡邦氏所生的次子木奈贊普,自己則退隱到宋喀(藏語:ཟུང་མཁར་)之女馬喀宮堡(藏語:སྲྱུག་མ་མཁར་)修行佛法。同年逝世。[38]葬於穆日山(藏語:མུ་ར་རི)赤德祖贊陵墓的後方,稱為「朱日祖囊」陵(藏語:འཕྲུལ་རི་གཙུག་སྣང),並在陵墓旁建了一塊石碑,以保護信仰苯教的大臣。[39]
由於赤松德贊對藏傳佛教的弘揚作出了十分巨大的貢獻,因此同松贊干布、赤祖德贊三人,被藏傳佛教信徒尊奉為「吐蕃三大法王」(藏語:ཆོས་ཀྱི་རྒྱལ་པོ)之一。赤松德贊與他的兩位師父寂護和蓮花生,三人並稱為「師君三尊」,備受藏傳佛教信眾的尊崇。藏族的佛教史學家們對赤松德贊弘揚佛教讚賞有加,但是赤松德贊在位期間的文治武功卻被淡化了。[40]
根據《賢者喜宴》等藏文史料記載,赤松德贊至少有五個后妃。[4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