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低地球軌道上的國際研究設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際太空站(法語:Station spatial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SSI;英語: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縮寫為ISS;俄語: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косми́ческая ста́нция,縮寫為МКС),是一個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科研設施,是人類目前在軌的兩個空間站之一,亦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載人太空站。國際太空站分為兩個部分:俄羅斯軌道段(ROS)由俄羅斯運營,而美國軌道段(USOS)由美國和其他國家運營。太空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目前由五個國家或地區合作運轉,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太空局和歐洲空間局(成員國英國[4]、愛爾蘭、葡萄牙、奧地利和芬蘭沒有參加國際空間站計劃,希臘和盧森堡則是在計劃開始之後加入歐洲空間局[5])。中華人民共和國曾表達參與國際空間站建設的意向,但由於美國出於政治因素的反對,中國最終被排除在外[6][7][8][9]。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3年7月16日) |
空間站信息 | |
---|---|
COSPAR ID | 1998-067A |
SATCAT no. | 25544 |
呼號 | Alpha、Station |
成員數量 | 遠征:72 目前:7 聯盟MS-26、載人9號) 指令長:蘇妮塔·威廉斯 |
發射日期 | 1998年11月20日 |
發射台 | |
質量 | 419,725公斤(925,335磅) |
長度 | 73米(239.4英尺) |
寬度 | 109.0米(357.5英尺) |
加壓體積 | 915.6 立方米(32,333立方英尺) |
大氣壓力 | 101.3千帕 氧氣 21% 氮氣 79% |
遠地點 | 421公里平均海拔 |
近地點 | 417公里平均海拔 |
軌道傾角 | 51.6度 |
平均速度 | 7660米/秒 (27,600公里/小時) |
軌道周期 | 92.68分鐘 |
在軌天數 | 9552 (1月14日) |
有人天數 | 8841 (1月14日) |
軌道數目 | 149934 (1月14日) |
軌道衰減 | 2公里/月 |
資料日期: 2010年5月23日 (除非另外注釋) 參考資料: [1][2][3] | |
配置圖 | |
截止2022年4月,已有來自20國的宇航員和太空遊客登上國際空間站,但均為美國或俄羅斯主導的太空計劃。從1998年11月15日國際空間站第一個部份曙光號功能貨艙發射升空。第一批長期居民遠征1遠征隊於2000年11月2日抵達。到2010年6月,空間站已經在軌道上環繞地球運轉了66000圈[10]。俄羅斯質子號和聯盟號火箭以及美國航天飛機發射了國際空間站的主要模塊。負責空間站與地面之間運輸的太空船有俄羅斯聯盟號、進步號以及美國的龍飛船2號、天鵝號宇宙飛船等。國際空間站最多可承載七名乘員(長時間),大部分實驗設施也已經投入使用。由於大氣阻力和重新啟動等因素的影響,國際空間站的軌道實際高度常發生漂移。截至2024年3月[update],已有來自22個國家的279人造訪過國際空間站。[11]
2022年1月,美國太空總署宣佈計劃於2031年1月令國際空間站退役使其脫離軌道,並將任何殘餘物引導到南太平洋的一個偏遠地區。[12]在2031年1月由NASA專用太空船脫離軌道之前,國際太空站預計將擁有額外的模組(例如公理太空模塊段),美國也在研究後續空間站外包給商業公司的可行性與法規問題。[13]
2022年7月26日,俄羅斯單方面表示將在2024年之後退出國際空間站。[14]不過在俄航太部門的建議下,改為到完工後續基礎設施為止[15][16]。
國際空間站最初提議的名字是「阿爾法(Alpha)空間站」,但是遭到俄羅斯的反對,理由是此名字暗示國際空間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空間站,而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先後成功地運行過8個空間站。雖然國際空間站的命名沒有採用最初提出的阿爾法空間站,但是空間站的無線電呼號卻是「阿爾法」,這個呼號是空間站第一批乘員登站時確定的,當時國際空間站的名字仍然未定,時任美國宇航局主席的丹尼爾·戈登將空間站的臨時呼號定為阿爾法,此呼號後來沿用下來,成為空間站的正式電台呼號。
國際太空站計劃的前身是美國太空總署的自由號空間站,這個計劃是1980年代美國戰略防禦計劃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在1987年12月1日美國太空總署宣佈波音公司、通用電氣公司、麥道飛機公司和洛迪恩推進動力公司獲得了參與建造自由太空站的訂單。老布什執政期間,星球大戰計劃被擱置,自由太空站也隨之陷入停頓,1993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正式結束了自由太空站計劃。冷戰結束後在美國副總統戈爾的推動下,自由太空站重獲新生,美國太空總署開始與俄羅斯聯邦太空局接觸,商談合作建立太空站的構想。
1998年11月15日國際太空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艙進入預定軌道,同年12月,由美國製造的團結號節點艙升空並與曙光號連接,2000年7月星辰號服務艙與太空站連接。2000年11月2日首批太空人登上國際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的各個組件大多由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梭進行運輸,由於各個組件大多在地面就已經完成建設任務,太空人在太空只需要進行很少的操作便可以將組件連接上太空站主體。國際太空站完全完成之後,根據其設計共可以提供7名太空人同時工作和生活。
國際太空站的預算遠遠超過了美國太空總署最初的預計,其建造時間表也比預定的要晚,其主要原因是2003年發生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事件之後,美國太空總署停飛了所有的太空梭。在太空梭停飛的兩年半時間裡,太空站的人員和物資運輸完全依賴俄羅斯的聯盟號太空船,太空站上的科學研究活動也儘可能地被壓縮了。按照預定計劃,太空站的建設將在太空梭重返太空之後在2006年恢復,但是在2005年7月發現號太空梭的STS-114飛行任務完成後,由於太空梭隔熱材料在升空過程中脫落,美國太空總署再次停飛所有太空梭,這使得國際太空站的建設時間表再次拖延。
2006年11月20日,國際太空站上的活動首次在地球上進行了高畫質電視直播,並在紐約的時代廣場大螢幕電視上播放。這是人類首次觀看到來自太空的高畫質電視直播畫面。直播節目的主角是國際太空站第14長期考察組指令長邁克爾·洛佩斯-阿萊格里亞,攝像師是站內的隨航工程師托馬斯·賴特爾。這套直播系統名為太空影片網關,直播的清晰度可以達到普通類比電視的6倍。[17]
2007年1月31日,國際太空站第14長期考察組中的兩名美國太空人洛佩斯-阿萊格里亞和蘇尼特·威廉斯成功進行超過7個小時的太空漫步。他們將命運號實驗艙的一個冷卻迴路從臨時系統接入永久系統,完成了一些電路接線工作,使對接的太空梭能接入並使用太空站上新太陽能電池板提供的電力,將一個遮光反射罩和隔熱罩丟棄,然後將一組舊太陽能電池板上的散熱器回收[18]。2月4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8時38分,這兩名太空人再度出艙,進行約7個小時的太空漫步。他們將命運號實驗艙的另一個冷卻迴路從臨時系統接入永久系統,對一個廢棄的氨水冷卻設備進行清理[19]。2月8日,這兩名太空人完成了6小時40分鐘的第三次太空漫步,將太空站外的兩個大型遮罩移除丟棄,並安裝貨物運輸機的幾個附屬裝置[20]。2月22日,國際太空站飛行工程師、俄羅斯太空人米哈伊爾·秋林和洛佩斯-阿萊格里亞進行一次6個多小時的計劃外太空漫步,修復了對接在太空站上的進步M-58飛船的一處未能收攏的天線[21]。
2007年10月30日[22],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太空人日前為國際太空站重新裝配太陽能天線電池板時,電池板出現破裂,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檢視電池板破損處,瞭解造成原因。
2009年3月,美國太空總署網站開始線上直播國際太空站即時畫面,太空站工作人員睡覺或者下班的時候,全球網際網路用戶可以通過網路欣賞太空站的直播影像[23]。
2012年5月31日,全球首艘造訪太空站的商業太空船——美國龍飛船成功返回地球,製造龍飛船的SpaceX與美國太空總署簽署了價值16億美元的合約,向太空站發射12次貨運太空船。
2020年9月29日,星辰號艙體出現漏氣[24]。翌月19日,俄羅斯太空人阿納托利·伊萬尼申利用茶包里釋出的些許茶葉,讓其漂浮於星辰號的轉隔艙裡。隨後緊閉中轉隔艙口密封,再以攝影機監控茶葉於微重力下飄浮方向之移動軌跡,終於在靠近星號服務艙通訊設備附近一處牆上刮痕上找到洩漏點,太空人最後利用卡普頓膠帶(Kapton tape)修補了這個裂縫[25]。
按照計劃,建造整個國際空間站共需要超過50次太空飛行和組裝,其中的39次飛行需要由航天飛機完成,每次約15噸左右,有大約30次飛行和裝配任務需要進步號飛船上的貨物提供支持。整個建造工作完成後,國際空間站將會有1200立方米的內部空間,總重量420公噸,總輸出功率達到110千瓦,桁架長度108.4米,艙體長度74米,額定乘員6人。
整個空間站由眾多組件構成:
組件 | 航次 | 運載者 | 發射時間 | 長度 (m) |
直徑 (m) |
質量 (kg) |
---|---|---|---|---|---|---|
曙光號功能貨艙 | 1 A/R | 質子號 | 1998年11月15日 | 12.6 | 4.1 | 19,323 |
團結號節點艙(1號節點艙) | 2A - STS-88 | 奮進號 | 1998年12月4日 | 5.49 | 4.57 | 11,612 |
星辰號服務艙 | 1R | 質子號 | 2000年7月12日 | 13.1 | 4.15 | 19,050 |
國際空間站桁架 - Z1桁架 | 3A - STS-92 | 發現號 | 2000年10月11日 | 4.9 | 4.2 | 8,755 |
國際空間站桁架 - P6桁架及太陽能電池板 | 4A - STS-97 | 奮進號 | 2000年11月30日 | 73.2 | 10.7 | 15,824 |
命運號實驗艙 | 5A - STS-98 | 亞特蘭蒂斯號 | 2001年2月7日 | 8.53 | 4.27 | 14,515 |
外部裝載平臺1 (ESP-1) | 5A.1 - STS-102 | 亞特蘭蒂斯號 | 2001年3月13日 | 4.9 | 3.65 | 2,676 |
移動維修系統 - 空間站遙控機械臂(加拿大臂2) | 6A - STS-100 | 奮進號 | 2001年4月19日 | 17.6 | 0.35 | 4,899 |
尋求號氣密艙(聯合氣密艙) | 7A - STS-104 | 亞特蘭蒂斯號 | 2001年7月12日 | 5.5 | 4 | 6,064 |
科學號多用途實驗艙 | 3R - 535-45 | 質子M | 2021年7月21日 | 13 | 30 | 20,350 |
國際空間站桁架 - S0桁架 | 8A - STS-110 | 亞特蘭蒂斯號 | 2002年4月8日 | 13.4 | 4.6 | 13,971 |
移動維修系統 - 機械臂移動平臺 | UF-2 - STS-111 | 奮進號 | 2002年6月5日 | 5.7 | 2.9 | 1,450 |
國際空間站桁架 - S1桁架 | 9A - STS-112 | 亞特蘭蒂斯號 | 2002年10月7日 | 13.7 | 4.6 | 14,124 |
國際空間站桁架 - P1桁架 | 11A - STS-113 | 奮進號 | 2002年11月23日 | 13.7 | 4.6 | 14,003 |
外部裝載平臺2 (ESP-2) | LF1 - STS-114 | 發現號 | 2005年7月26日 | 4.9 | 3.65 | 2,676 |
國際空間站桁架 - P3、P4桁架及太陽能電池板 | 12A - STS-115 | 亞特蘭蒂斯號 | 2006年9月9日 | 13.8 | 4.8 | 15,824 |
國際空間站桁架 - P5桁架 | 12A.1 - STS-116 | 發現號 | 2006年12月9日 | 3.4 | 4.6 | 1,864 |
國際空間站桁架 - S3、S4桁架及太陽能電池板 | 13A - STS-117 | 亞特蘭蒂斯號 | 2007年6月8日 | 13.7 | 5.0 | 16,183 |
國際空間站桁架 - S5桁架 | 13A.1 - STS-118 | 奮進號 | 2007年8月8日 | 3.4 | 4.6 | 1,864 |
外部裝載平臺3 (ESP-3) | 13A.1 - STS-118 | 奮進號 | 2007年8月8日 | 4.9 | 3.65 | 2,676 |
和諧號節點艙(2號節點艙) | 10A - STS-120 | 亞特蘭蒂斯號 | 2007年10月23日 | 7.2 | 4.4 | 14,288 |
哥倫布實驗艙 | 1E - STS-122 | 亞特蘭蒂斯號 | 2008年2月7日 | 6.9 | 4.5 | 19,300 |
希望號日本實驗艙 - 實驗儲藏艙 | 1J/A - STS-123 | 奮進號 | 2008年3月11日 | 3.9 | 4.4 | 4,200 |
移動維修系統 - 特殊微動作機械手 | 1J/A - STS-123 | 奮進號 | 2008年3月11日 | 3.67 | 6.70 | 1,560 |
希望號日本實驗艙 | 1J - STS-124 | 發現號 | 2008年5月31日 | 11.19 | 4.39 | 14,800 |
希望號日本實驗艙 - 日本機械臂 | 1J - STS-124 | 發現號 | 2008年5月31日 | 10.0 | 0.35 | 780 |
國際空間站桁架 - S6桁架及太陽能電池板 | 15A - STS-119 | 發現號 | 2009年3月15日 | 13.84 | 4.97 | 14,100 |
希望號日本實驗艙 - 外部實驗平臺 | 2J/A - STS-127 | 奮進號 | 2009年7月15日 | 5.20 | 5.00 | 4,100 |
迷你研究艙2(探索號迷你研究艙) | 5R - 進步-M-MIM2 | 進步號 | 2009年11月10日 | 2.25 | 4.049 | 3,670 |
寧靜號節點艙(3號節點艙) | 20A - STS-130 | 奮進號 | 2010年2月8日 | 6.706 | 4.480 | 19,000 |
穹頂艙 | 20A - STS-130 | 奮進號 | 2010年2月8日 | 1.500 | 2.955 | 1,880 |
迷你研究艙1(晨曦號迷你研究艙) | ULF4 - STS-132 | 亞特蘭蒂斯號 | 2010年5月14日 | 6.00 | 2.35 | 8,015 |
多用途增壓艙 | ULF5 - STS-133 | 發現號 | 2011年2月24日 | N/A | N/A | N/A |
周期性往返任務:
已脫離的組件
已取消的組件
往返航天器
此外還有很多非承重桁架用於支撐空間站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
美國太空製造公司專門設計的用於國際空間站微重力製造項目的3D打印機已經通過了美國宇航局最後的驗證測試,將於2014年8月發射到國際空間站投入使用。[26]
下面是空間站主要組成部分的圖示。藍色區域是航天員不使用宇航服就可以進入的加壓部分。空間站的非增壓上層建築用紅色表示。計劃中的組件用白色顯示,以前的組件用灰色顯示。其他非增壓部件為黃色。團結號節點艙同命運號實驗艙直接相連。為了清晰起見,圖中二者被分開顯示。類似的情況在圖示中也可以被注意到。
俄羅斯 對接口 | |||||||||||||||||||||||||||||||||||||||||||||||||||||||||||||||||||||
太陽能板 | 星辰號 服務艙 | 太陽能板 | |||||||||||||||||||||||||||||||||||||||||||||||||||||||||||||||||||
俄羅斯 對接口 | 探索號 (小型實驗艙-2) | 碼頭號 對接艙 | 俄羅斯 對接口 | 大型有效載荷 連接方式 | |||||||||||||||||||||||||||||||||||||||||||||||||||||||||||||||||
加熱器 | 太陽能板 | ERA 便攜工作檯 | |||||||||||||||||||||||||||||||||||||||||||||||||||||||||||||||||||
歐洲機械 手臂(ERA) | |||||||||||||||||||||||||||||||||||||||||||||||||||||||||||||||||||||
俄羅斯 對接口 | |||||||||||||||||||||||||||||||||||||||||||||||||||||||||||||||||||||
科學號 (實驗艙) | |||||||||||||||||||||||||||||||||||||||||||||||||||||||||||||||||||||
俄羅斯 對接口 | 碼頭號 節點艙 | 俄羅斯 對接口 | |||||||||||||||||||||||||||||||||||||||||||||||||||||||||||||||||||
太陽能板 | 科學號 實驗氣閘 | ||||||||||||||||||||||||||||||||||||||||||||||||||||||||||||||||||||
俄羅斯對接口 通過臨時對接器 | 俄羅斯 對接口 | 俄羅斯 對接口 | |||||||||||||||||||||||||||||||||||||||||||||||||||||||||||||||||||
太陽能板 | 曙光號 (第一個艙組) | 太陽能板 | |||||||||||||||||||||||||||||||||||||||||||||||||||||||||||||||||||
晨曦號 (小型實驗艙-1) | 俄羅斯 對接口 | ||||||||||||||||||||||||||||||||||||||||||||||||||||||||||||||||||||
PMA 1 加壓對接口 | |||||||||||||||||||||||||||||||||||||||||||||||||||||||||||||||||||||
通用停泊對接裝置 | 列奧納多號 貨艙 | BEAM 充氣太空艙 | |||||||||||||||||||||||||||||||||||||||||||||||||||||||||||||||||||
尋求號 氣密艙 | 團結號 節點艙1 | 寧靜號 節點艙3 | 畢曉普 氣密艙 | ||||||||||||||||||||||||||||||||||||||||||||||||||||||||||||||||||
旋轉式太陽能板陣列 | ESP-2 外部存儲平台 | 穹頂艙 | |||||||||||||||||||||||||||||||||||||||||||||||||||||||||||||||||||
太陽能板 | 太陽能板 | 散熱器 | 散熱器 | 太陽能板 | 太陽能板 | 旋轉式太陽能板陣列 | |||||||||||||||||||||||||||||||||||||||||||||||||||||||||||||||
ELC-2 掛載存儲器 阿爾法磁譜儀 | 桁架 Z1 | ELC-3 掛載存儲器 | |||||||||||||||||||||||||||||||||||||||||||||||||||||||||||||||||||
桁架 S5/6 | 桁架 S3/S4 | 桁架 S1 | 桁架 S0 | 桁架 P1 | 桁架 P3/P4 | 桁架 P5/6 | |||||||||||||||||||||||||||||||||||||||||||||||||||||||||||||||
ELC-4 掛載存儲器 ESP-3 外部存儲平台 | ELC-1 掛載存儲器 | ||||||||||||||||||||||||||||||||||||||||||||||||||||||||||||||||||||
專用靈巧機械手 機械手臂 | 移動維修系統 機械手臂 | ||||||||||||||||||||||||||||||||||||||||||||||||||||||||||||||||||||
太陽能板 | 太陽能板 | 太陽能板 | 旋轉式太陽能板陣列 | 太陽能板 | 旋轉式太陽能板陣列 | ||||||||||||||||||||||||||||||||||||||||||||||||||||||||||||||||
旋轉式太陽能板陣列 | ESP-1 外部存儲平台 | 命運號 實驗艙 | |||||||||||||||||||||||||||||||||||||||||||||||||||||||||||||||||||
希望號 貨艙 | |||||||||||||||||||||||||||||||||||||||||||||||||||||||||||||||||||||
旋轉式太陽能板陣列 | IDA 3 對接器 | ||||||||||||||||||||||||||||||||||||||||||||||||||||||||||||||||||||
貨運飛船 對接口 | PMA 3 加壓對接口 | ||||||||||||||||||||||||||||||||||||||||||||||||||||||||||||||||||||
希望號 機械手臂 | |||||||||||||||||||||||||||||||||||||||||||||||||||||||||||||||||||||
外部酬載設施 | 哥倫布號 實驗艙 | 和諧號 節點艙2 | 希望號 實驗艙 | 希望號 外部平台 | |||||||||||||||||||||||||||||||||||||||||||||||||||||||||||||||||
公理號 (預計) | PMA 2 加壓對接口 | ||||||||||||||||||||||||||||||||||||||||||||||||||||||||||||||||||||
IDA 2 對接器 | |||||||||||||||||||||||||||||||||||||||||||||||||||||||||||||||||||||
有很多持批評觀點的人認為國際空間站計劃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並且抑制了其他更有意義的計劃。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列舉,花費在國際空間站計劃上的上千億美元和近乎一世代的時間,可以用來實施無數的無人太空任務,或者將這些時間和金錢花在地球上的研究中,也要比國際空間站更有意義。空間站的支持者認為對於空間站的批評是目光短淺而且帶有欺騙性的,支持者認為花費在載人空間探索上的巨額經費同樣會給地球上的每個人帶來切實的好處。有評估指出,國際空間站計劃所開發的載人航天相關技術的商業應用,會間接帶動全球經濟,其所帶來的收益是最初投資的七倍,也有一些相對保守的估計則認為此種收益只是最初投資的三倍。還有一些堅定的支持者認為,即使國際空間站在科學方面的意義為零,僅其發揮的推動國際合作的作用,也足以令這個計劃彪炳史冊。
任務 | 類型 | 飛船 | 位置 | 到達 (UTC) | 脫離 (計劃) | |
---|---|---|---|---|---|---|
CRS NG-21 | 載貨 | 天鵝座號 S.S. Francis R. "Dick" Scobee |
團結號節點艙 天底 | 2024年8月6日 | 2025年 | |
進步MS-28 | 載貨 | 進步號 No. 458 | 星辰號服務艙 後向 | 2024年8月17日 | 2025年 | |
聯盟MS-26 | 載人 | 聯盟MS No. 757 | 晨曦號實驗艙 天底 | 2024年9月11日 | 2025年 | |
SpaceX載人9號 | 載人 | 載人龍飛船自由號 | 和諧號節點艙 天頂 | 2024年9月28日 | 2025年2月 | |
進步MS-27 | 載貨 | 進步號 No. 459 | 探索號實驗艙 天頂 | 2024年11月23日 | 2025年5月 |
所有永久駐地乘員組命名「長期考察組N」,長期考察最長為6個月,「遠征N」在每次遠征以後連續地被增加。太空遊客沒有算作是遠征成員。以A、B、C次發射組員為例,當A+B一組在空間站時,稱為第XX次任務遠征隊,但是當A組員返回地球,C組發射時,則變成B+C組在空間站執勤,就稱為XX+1次任務遠征隊。依此類推。
遠征1至6由三人組組成。在美國宇航局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後,第7至12次遠征被減少到安全的最少兩人。從第13次遠征開始,考察組在2010年左右逐漸增加到6人[27][28]。從2020年開始,隨着美國商業載人航天發展計畫的乘員組抵達[29],美國宇航局把長期考察組的規模增加到7名,這是國際空間站最初設計的人數[30][31]。
自費進入太空的旅行者被俄羅斯航天局和美國宇航局稱為太空飛行參與者,有時被稱為"太空遊客"。在航天飛機2011年退役之前,當專業人員更換的人數不能被聯盟號的三個座位整除時,而短期停留的乘員沒有被派來,備用座位就由MirCorp公司通過太空探險公司出售。2011年之後,空間站的乘員人數減少到6人時,太空旅遊就停止了,因為合作夥伴都要需要俄羅斯的運輸工具。這段時間共有7名太空遊客到達國際空間站。
在美國宇航員使用龍飛船2號抵達空間站之後,太空旅遊得以繼續。2021年12月以來,另有5名太空遊客到達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目前維持在一個近乎圓形的軌道上,最低平均高度為370 km(230 mi),最高為460 km(290 mi)[32],位於增溫層中心,與地球赤道的軌道傾角為51.6度。之所以選擇這個軌道,是因為它是俄羅斯聯盟號和進步號航天器從北緯46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能直接到達的最低傾角,而不會飛越中國或在居民區掉落廢棄火箭級[33][34]。它的平均速度為28,000公里每小時(17,000英里每小時),每天飛行15.5個軌道(一個軌道93分鐘)[35]。在NASA航天飛機每次對接時,空間站的高度被允許下調,以允許更重的負載轉移到空間站。在航天飛機退役後,空間站的名義軌道被提高了高度(從大約350公里到大約400公里)[36][37]。其他更頻繁的補給航天器不需要這種調整,因為它們是性能更高的飛行器。[38][39]
大氣層的阻力平均每月使空間站減少約2公里的高度。軌道維持可以由空間站星辰號服務艙上的兩個主發動機,或與星辰號尾部對接的俄羅斯或歐洲航天器來完成。自動運載飛船在建造時有可能在其尾部增加第二個對接端口,允許其他飛船與空間站對接和助推[39]。維持國際空間站的軌道每年要使用約7.5噸的化學燃料[40],每年的成本約為2.1億美元[41]。
2012年3月30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弗拉基米爾·波波夫金表示,聯邦航天局正在與外國夥伴討論2020年後繼續使用國際空間站的問題,並打算改變國際空間站的運作方式。波波夫金說,聯邦航天局考慮將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期延長到2028年,即使作出了延長使用期的決定,國際空間站的作用也將改變,它將成為進行技術試驗和訓練載人登月的平台。[42]
2022年1月,美國宇航局宣布計劃於2031年1月令國際空間站退役使其脫離軌道,並將任何殘餘物引導到南太平洋的一個偏遠地區。[12]
國際空間站被描述為有史以來建造的最昂貴的單一項目。[44] 截至2010年,總成本為$1500億美元。這包括美國太空總署1985年至2015年對該站的$587億美元預算(以2021年美元計算為$897.3億美元)、俄羅斯$120億美元、歐洲$50億美元、日本$50億美元、加拿大$20億美元、以及為建造太空站而進行的36次太空梭飛行的費用(估計每次飛行費用為$14億美元),總計 $504億美元。假設從2000年到2015年,由2至6名工作人員使用20,000人/日,則每人/日的成本為$750萬美元,不到通貨膨脹調整後的天空實驗室每人日$1,960 萬美元(通貨膨脹前為$550萬美元)的一半.[4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