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吉拉特邦
印度的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吉拉特邦(古吉拉特語:ગુજરાત 發音:[ˈɡudʒəɾat̪] ⓘ,印地語:गुजरात,ISO:Gujarāt),印度西部的邦,首府為甘地訥格爾,最大城市為艾哈邁達巴德[10],官方語言為古吉拉特語和印地語。其西南部瀕臨阿拉伯海,海岸線長約1600公里,絕大部分在卡提阿瓦半島,是海岸線最長的邦。北部與拉賈斯坦邦及巴基斯坦信德省接壤,南部和東南部毗鄰馬哈拉施特拉邦、第烏,向東和中央邦接壤。
古吉拉特邦 | |
---|---|
邦 | |
綽號:「西印度之珠」 | |
格言:「唯真理得勝」 | |
頌歌:"Jai Jai Garavi Gujarāt" 《勝利屬於榮耀的古吉拉特邦》[1] | |
![]() 古吉拉特邦在印度的位置 | |
坐標:23.220°N 72.655°E | |
國家 | ![]() |
分區 | 印度西部 |
前身 | 孟買邦的一部分 |
成立 (分立) | 1960年5月1日 |
首府 | 甘地訥格爾 |
最大城市 | 艾哈邁達巴德 |
縣 | 34縣 |
政府 | |
• 行政機構 | 古吉拉特邦政府 |
立法機關 | 一院制 |
• 下院 | 古吉拉特邦立法院 (182席) |
國家議會 | 印度議會 |
• 聯邦院 | 11席 |
• 人民院 | 26席 |
最高法院 | 古吉拉特邦高等法院 |
面積 | |
• 總計 | 196,024 平方公里(75,685 平方英里) |
面積排名 | 第5位 |
尺寸 | |
• 長度 | 590 公里(370 英里) |
• 寬度 | 500 公里(300 英里) |
海拔 | 137 公尺(449 英尺) |
最高海拔 ([2]) | 1,145 公尺(3,757 英尺) |
最低海拔 | −1 公尺(−3 英尺) |
人口(2011) | |
• 總計 | ▲ 60,439,692人 |
• 排名 | 第9位 |
• 密度 | 308人/平方公里(800人/平方英里) |
• 城市 | 42.6% |
• 農村 | 57.4% |
語言 | |
• 官方語言 | 古吉拉特語、印地語[3][4][5] |
• 官方文字 | 古吉拉特文、天城文 |
GDP[6] | |
• 總計 (2024–2025) | ▲279,254.5億盧比(3100億美元) |
• 排名 | 第4位 |
• 人均 | ![]() |
時區 | IST(UTC+05:30) |
ISO 3166碼 | IN-GJ |
車輛登記號 | GJ |
HDI (2019) | ![]() |
識字率 (2011) | ▲ 78.03%[8] (第17位) |
性別比 (2011) | 919♀/1000 ♂[9] (第16位) |
網站 | gujaratindia |
古吉拉特邦位居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核心地帶,有23處印度河文明遺址,數目為全印度最多,洛塔遺址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船塢[11]。古吉拉特在歷史上長期是印度的海洋商貿重地,在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時代就是印度航海的重地,珀魯傑為重要商港。在14世紀至16世紀的印度洋穆斯林貿易中,古吉拉特亦有重要地位,古吉拉特蘇丹國的肯帕德等大商港以商貿富庶、文化多元聞名於世,而後莫臥兒帝國的蘇拉特港以絲綢和鑽石貿易聞名,號稱「麥加之門」[12][13],古吉拉特人曾組成廣泛且密集的商貿網絡,商貿傳統深厚。
古吉拉特邦的工業化程度位居全國前列,失業率也長期保持在低水平[14],是印度出口額最高的邦,占全國出口總額約三分之一[15]。截至2024年,其地區生產總值位居印度第五位[16]。儘管如此,古吉拉特邦的一些社會指標排名較後,也面臨着宗教暴力問題[17]。古吉拉特邦也是印度四個禁酒邦之一[18]。
名稱
古吉拉特,又譯為古茶拉底,古稱瞿折羅、胡茶辣,意為「瞿折羅人之地」。瞿折羅人是印度西部的一支農牧民群體,在8世紀至9世紀統治古吉拉特地區[19][20][21][22]。在莫臥兒時代之前,「古吉拉特」一詞泛指當代古吉拉特邦和拉賈斯坦邦的部分地區[23]。
歷史

古吉拉特邦地處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核心區域[24],共發現有約五十處古文明遺址[25]。這裡分布有洛塔、多拉維拉、戈拉-多羅等重鎮[26],印度最早的港口就是在洛塔開闢的[11]。古吉拉特在遠古時期就因商業聞名,有證據表明,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750年間,古吉拉特與埃及、巴林和蘇美爾人有商貿往來[25][27]。西方人亦較早獲知此地之存在,最早載於羅馬帝國早期的《愛利脫利亞海周航記》[28][29]。這裡先後由孔雀王朝、百乘王朝、笈多王朝、瞿折羅-普臘蒂哈臘王朝、西薩特拉普王朝、伐臘毗王國、古吉拉特蘇丹國、巴羅達土邦等政權統治。
孔雀王朝的雄主旃陀羅笈多在古吉拉特開疆擴土,將之納入統治。公元前322年至294年,由吠舍種姓的布夏笈多(Pushyagupta)統治娑羅蹉地區,治所設于吉梨那伽羅(Girinagar,今朱納格特)。他主持興修水利,在蘇達爾沙納湖開闢堤壩。阿育王在位時期,下令將其敕諭鐫刻在朱納格特的岩石上,還主持在蘇達爾沙納湖開鑿運河。隨着孔雀王朝國力衰弱,印度-希臘王國勢力不斷擴張。有16世紀的手稿記載,一位印度-帕提亞君主岡多法勒斯派遣使節,和使徒多馬在印度着陸,據推測就是發生在古吉拉特[30][31]。從公元1世紀起的近三百年間,塞迦人在古吉拉特扮演重要角色,建立西薩特拉普王朝,統治印度西部。2世紀,百乘王朝的喬達密補特羅·薩陀迦羅尼率軍擊敗西薩特拉普王朝,征服了古吉拉特的部分地區[32]。
4世紀,笈多王朝的旃陀羅·笈多二世征服古吉拉特,終結了塞迦人的統治。之後由塞建陀笈多即位,他下令整修因洪水毀損的蘇達爾沙納湖堤壩,並記錄在朱納格特石碑上。5世紀中葉,笈多王朝走向衰落,犀那波底·婆多羅迦(Senapati Bhatarka)將軍趁機建立邁特拉卡王朝,定都於娑羅蹉東岸的伐臘毗,近包納加爾,逐步崛起為西印度強權,勢力範圍由古吉拉特延伸入摩臘婆地區,亦以學術興盛聞名。中原僧人玄奘和義淨都曾在7世紀時到訪這裡[33]。

8世紀早期,倭馬亞王朝的阿拉伯人不斷擴張,攻入今巴基斯坦的信德地區。730年,倭馬亞王朝東侵,遭瞿折羅-普臘蒂哈臘王朝、遮婁其王朝、古希拉王朝聯軍擊敗,被逐出古吉拉特,退守印度河以西[34]。
8世紀晚期至10世紀,瞿折羅-普臘蒂哈臘王朝、羅濕陀羅拘陀王朝、波羅王朝在印度次大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古吉拉特北部屬瞿折羅-普臘蒂哈臘的拉其普特王公統治,而南部則由南印度的羅濕陀羅拘陀王朝統治[35]。10世紀時,西遮婁其王朝從羅濕陀羅拘陀王朝之手中奪取了古吉拉特南部的拉塔地區(Lāṭa)[36][37]。
這一時期,為躲避穆斯林入侵及迫害,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徒遷入西印度[38],成為後世的帕西人的祖先[39][40][41][42]。
960年至1243年,遮婁其王朝統治古吉拉特[43],都城在安希爾瓦拉,近今帕坦。古吉拉特在這一時期是印度洋貿易的中心,1000年時,安希爾瓦拉的人口達10萬,為印度一大都市。古吉拉特所生產的棉布在埃及和東印度群島都有發現[44]。1243年,原遮婁其的封臣瓦蓋拉王朝取代其宗主,得以統治古吉拉特,並於1292年起臣服於德干高原的雅達瓦王朝。1297年,德里蘇丹國軍隊擊敗瓦蓋拉王朝,占領古吉拉特,瓦蓋拉王朝的末代君主就此成為古吉拉特最後一位印度教君主,拉其普特時代亦就此結束。

12世紀至13世紀,阿拉伯商人群體在古吉拉特蓬勃發展。1197年,古爾王朝的庫特布丁·艾伊拜克就曾入侵古吉拉特,但未能攻克這裡[45]。1297年,德里蘇丹國的阿拉丁·卡爾吉終於順利征服古吉拉特,洗劫都城安希爾瓦拉。14世紀末,德里蘇丹國慘敗於帖木兒,國力大大衰弱,古吉拉特的卡特里種姓總督扎法爾·汗·穆扎法爾於是自立為蘇丹,建立古吉拉特蘇丹國,其子艾哈邁德沙建都艾哈邁達巴德。肯帕德興起成為新的海洋商貿中心。古吉拉特在隨後的兩百年中成為印度洋貿易的主要力量,亦因而繁榮富庶,吸引了周邊地區的學者、教士和商人[46],涉足商品貿易、經紀、換匯、放貸和銀行業務等各種行當[47][48][49]。
古吉拉特在當時為穆斯林世界的重要一員,與埃及的商貿文化往來非常頻繁[47][50],亦吸引了中亞、波斯[51][52]、也門[53]、安達盧斯[54][55]等地的學者和蘇菲派教士前來居住[56]。古吉拉特和奧斯曼帝國結盟,共同與葡萄牙商隊抗衡,保護紅海商船和吉達港,土耳其精英在古吉拉特宮廷效力,擔任維齊爾,輔佐蘇丹[57][58][59][60][61]。1508年,古吉拉特船隊還同奧斯曼及埃及船隊結盟,在喬爾戰役中擊敗葡萄牙艦隊,這也是葡萄牙人首次在印度洋戰敗[62]。

馬六甲的葡萄牙官員托梅·皮雷斯將古吉拉特人的貿易網絡比喻為「肯帕德的臂膀」,向西伸向亞丁,向東伸向馬六甲[63],古吉拉特人「像意大利人一樣了解商品貿易」,「勤勞而敏銳[64]」。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稱讚肯帕德外商雲集,以其精美的建築藝術而可稱是頂尖美麗的城市。這些外商多是來自南阿拉伯和波斯灣,隨季風而定期居住於此,但也有一些阿拉伯和波斯人同當地婦女通婚,從而吸收印度教習俗[65]。出口商品琳琅滿目,有薄紗、印花布、絲綢、紅玉髓、生薑等香料、芳香劑、鴉片、靛藍等染料、穀物和豆類,許多都是出口到波斯,並以此交換珍珠和馬匹[66][67]。古吉拉特蘇丹亦因而有充足的財力贊助宗教藝術,吸引了大量學者、詩人在宮廷里效力[68]。
1572年,莫臥兒帝國的阿克巴大帝征服了古吉拉特[69]。在莫臥兒時代,蘇拉特成為印度的主要商港,以絲綢和鑽石貿易聞名,地位可與當時的威尼斯和北京媲美[70],號稱「麥加之門」(Bab al-Makkah)[12][13]。在阿克巴治下,宗教文化亦呈現多元繁榮的局面,蘇菲派和瑣羅亞斯德教群體皆在古吉拉特發展壯大[71]。16世紀的歐洲人常將古吉拉特視為一處極度富裕的土地,在16世紀70年代早期,僅古吉拉特的海關收入就已是葡萄牙帝國極盛時(1586年至1587年)在亞洲總收入的三倍之多[72]。英國人記載,當時已有蘇拉特的房屋使用君士坦丁堡進口而來的威尼斯玻璃窗[73]。1514年,葡萄牙探險家杜阿爾特·巴爾博薩將蘭德爾譽為「清真寺之城」,匯集了世界各地的伊斯蘭學者、蘇菲聖人、印度洋商人,富饒宜人[74]。征服古吉拉特之後,莫臥兒帝國的商船就可以自由進出阿拉伯海,掌控了通向麥加的貿易及朝覲門戶,大大增加其國庫收入[75]。
古吉拉特人受益於印度洋航海貿易,也在世界各地的商港組成了密集的商貿網絡。以一些航海種姓群體為先驅,古吉拉特人主宰當時的航運界,包括科賈、博赫拉、巴蒂亞-沙阿班達爾、納庫達等。1497年,葡萄牙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開闢了西歐到印度的新航線,其船隊裡就有一名古吉拉特的卡奇人水手,為達伽馬指明了東非海岸前往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的卡利卡特的路線[76][77][78]。古吉拉特商人西到東非,東到菲律賓群島,甚至在俄羅斯內陸也有涉足[79]。
古吉拉特是阿克巴最初建立的十二個蘇巴之一,為最高級別的區劃,首府位於艾哈邁達巴德。莫臥兒帝國的第六位皇帝奧朗則布出生在古吉拉特的達霍德,是沙賈漢的第三子[80],在即位前擔任古吉拉特的蘇巴達爾(Subahdar),即總督[81]。
17世紀中葉,莫臥兒帝國步入衰落,馬拉塔人在西印度逐步興起,其君主希瓦吉在1664年和1672年兩度進攻蘇拉特[82]。同時,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亦積極在古吉拉特擴張勢力。馬拉塔人得以統治古吉拉特部分地區,在當地徵稅納貢,隨後又由馬拉塔王公達馬吉·拉奧·蓋克瓦德建立蓋克瓦德王朝統治古吉拉特,定都巴羅達[83]。蓋克瓦德和馬拉塔佩什瓦宰相之間展開對抗,英國人趁機從中干涉。馬拉塔人在薩烏拉施特拉遭到較強的抵抗[84],當地的本土王公隨着莫臥兒帝國衰落而興起自立,包括朱納格特、賈姆納加爾、巴夫納加爾等[84]。

早在17世紀初期,荷蘭、法國、英國、葡萄牙就都在古吉拉特西海岸設立據點,以葡萄牙人為最早,他們藉着1509年第烏戰役,佔得達曼-第烏、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為領地,由葡屬印度當局管理達450多年。161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莫臥兒皇帝賈漢吉爾簽訂貿易合約,從而在蘇拉特設立了其在印度的首個商站,惟在後世未能與1668年公司由葡萄牙攫取的孟買領地匹敵[85]。1802年至180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軍隊藉由第二次英國—馬拉塔戰爭,控制了古吉拉特大部,許多本地王公同英國人私下媾和而臣服於英國,其中就以巴羅達的蓋克瓦德王朝為首。1812年,古吉拉特爆發大瘟疫,近半數人口喪命[86]。
在英屬時期,古吉拉特歸屬於孟買管轄區,但內部的卡提阿瓦半島、卡奇,以及古吉拉特東部和北部,又有數百個本地王公自治的土邦,其中最大者是蓋克瓦德王朝統治的巴羅達土邦,而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包括艾哈邁達巴德縣、珀魯傑、凱達、班傑默哈爾斯、蘇拉特則直屬於英國當局管理。
英國在古吉拉特建立了制度化的官僚系統,工資、晉升、養老和調動皆有明確制度,如稅務局、警察局、司法局等,亦建立了政教分離的法律系統和以萊特瓦爾制為核心的稅收制度。英國人的官僚系統也被批評以僱傭上層種姓為主,亦有指責稱其官僚系統繁文縟節,稅收沉重[87]。在萊特瓦爾制度下,農民需按「土質」而非實際產量繳稅,造成較重負擔。萊特瓦爾制亦允許買賣抵押土地,包稅人獲得土地使用權,逐步成為實際上掌握土地主動權的人,上層種姓失去對於土地的掌控。在殖民時期,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產量激增,鄉村手工業陷入衰敗[88]。
在莫臥兒時代地位顯赫的古吉拉特商人集團大多遷往孟買,蘇拉特、珀魯傑等商港就此衰落,而艾哈邁達巴德因納入鐵路網絡,工業有所增長,從而維持其經濟地位。古吉拉特商人憑藉其在印度洋貿易中積累的商業傳統和關係網絡,在卡拉奇、孟買等地的經濟發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89]。如蘇拉特的阿拉伯裔印度人和巴格達猶太人,其後裔有孟買富商大衛·沙遜、加爾各答的電影導演埃茲拉·米爾等,他們在19世紀後半葉的上海公共租界亦有重要的商貿地位[90]。隨着古吉拉特上層群體生活及審美趨於西化,印度本土珠寶和奢侈服裝市場不斷萎縮,同時,英國人大量傾銷性價比更高的本土貨品,導致本地手工業遭受沉重打擊。西式的棉紡工廠逐步取代本土作坊,亦出現股份公司等新型商業組織形態[91]。
隨着英式世俗教育系統的建立,新興的知識分子群體逐步形成,在英國人打造的政治經濟框架內,供職於官僚系統和新聞系統,古吉拉特語的報業和文學逐步興起。但儘管如此,古吉拉特也僅有5%的人口受過近代教育,且大多數印刷品也都使用英語[92]。古吉拉特孕育了許多印度獨立運動的重要人物,最著名的即聖雄甘地、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莫拉爾吉·德賽。聖雄甘地曾在凱達、巴爾多利、博爾薩德等多地領導真理永恆和食鹽進軍運動。

1947年印度獨立,印巴分治,古吉拉特地區由於土邦眾多,由印度聯邦政府事先劃分為三個區域:薩烏拉施特拉邦,包括卡提阿瓦半島的土邦;卡奇邦;餘下原直屬於英國孟買管轄區的領土,以及巴羅達土邦等古吉拉特東部土邦的領土則劃入孟買邦。朱納格特一度在印巴歸屬上有爭議,通過公投才決定加入印度[93]。薩烏拉施特拉邦和卡奇邦在1956年一併劃入孟買邦。這時的孟買邦轄區龐大,北部的古吉拉特人和南部的馬拉塔人等其他民族的社會文化差異較大,引發地方民族主義興起。最終在1960年5月1日,孟買邦北部的古吉拉特語地區另立為古吉拉特邦,首府定於艾哈邁達巴德。1970年,首府遷至新的規劃城市甘地訥格爾。
古吉拉特邦的工業發展較快,成為印度重要的工業中心。20世紀70年代,蘇拉特的鑽石切割業、人造絲生產及大型石化工業蓬勃發展,成為邦內乃至全國的工業重地[94]。當代印度三大私營集團阿達尼集團、塔塔集團、信實工業的創始人均出身自古吉拉特邦。
1974年,古吉拉特中產階級和學生群體發動建設性改革運動,以抗議當局腐敗,對經濟狀況表達不滿,要求首席部長和立法院下台解散,推動徹底改革。當局最終服從民眾而解散立法院,重新大選。這也是印度獨立之後首次由民眾運動推翻民選政府,亦是唯一一次[95][96][97]。80年代,當局推行保留制度,為落後群體在教育和就業設置強制配額,導致1981年和1985年兩次爆發反保留制度示威,暴露出較嚴重的種姓矛盾[98]。
獨立以來,古吉拉特邦發生了兩次重大災害。1979年,馬赫胡河大壩發生潰壩,導致數千人死亡,經濟損失慘重[99]。2001年,卡奇縣發生7.7級大地震,造成2萬人死亡,16.7萬人受傷,40萬所房屋被毀[100]。
古吉拉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常年針鋒相對,時有嚴重的流血衝突發生。1969年的宗教騷亂致使至少660人喪命,財產損失達數百萬美元[101][102]。2002年2月,戈特拉一列火車遭焚毀,58名朝聖歸來的印度教徒身亡,導致全邦發生宗教騷亂,1044人罹難,其中包括790名穆斯林和254名印度教徒,數百人至今下落不明[103]。2002年9月,兩名恐怖分子襲擊了阿克薩達姆神廟,造成32人死亡,80餘人受傷[104]。2008年7月26日,艾哈邁達巴德發生連環爆炸案,56人死亡,200人受傷[105]。
地理

古吉拉特邦位於印度西北部,西北方和巴基斯坦信德省接壤,西南方是阿拉伯海,東側和南側與拉賈斯坦邦、中央邦、馬哈拉施特拉邦、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和達曼-第烏相鄰。其海岸線達1600公里,是印度海岸線最長的邦。東部靠近邦界的地區逐步過渡為丘陵山地,包括阿拉瓦利嶺、西高止山脈、溫迪亞山脈等。邦內最長的河流是訥爾默達河,其次是達布蒂河。西北部分布着大卡奇沼澤地,是塔爾沙漠的一片鹽沼。中部沿西北至東南方向主要是平原地帶。傳統上可分為三大區域,北部舊稱阿那羅多,南部舊稱為羅多,卡提阿瓦半島舊稱薩烏拉施特拉[106]。
古吉拉特邦的氣候類型分布多樣[107]。平原地區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寒冷乾燥。丘陵地區和沿海地區的夏季較為溫和。全邦冬季日均溫為29°C,夜均溫為12°C。夏季日均溫49°C,夜間氣溫不低於30°C。六月至九月是季風季,較夏季而言,日間溫度稍低,但濕度較高,夜間氣溫在27°C左右。古吉拉特邦總體較為乾燥,惟南部地區和丘陵地區在季風季期間有較大降雨量,且全邦降水都集中在季風季,多發洪澇災害。
根據2011年官方統計,古吉拉特邦的森林覆蓋率為9.7%[108]。邦內有四座國家公園,21處自然保護區。西南部的吉爾國家公園是世界上唯一仍有野生亞洲獅棲息的地區[109],是目前非洲之外唯一的獅群自然棲息地[110]。邦內亦有孟加拉豹分布,集中在薩烏拉施特拉平原和南部山區。植被方面,卡奇灣和肯帕德灣沿海地帶屬紅樹林生態地帶;古吉拉特邦東部屬乾燥落葉林;東南部屬西高止山區,屬濕潤落葉林區域;北部和卡提阿瓦半島則屬荊棘灌叢區域[111]。
由於全邦氣候相對乾旱缺水,地下供水難以滿足各行業需求[112],導致超額抽水問題,面臨地下水枯竭的威脅[113][114]。
政治

古吉拉特邦實行代議民主制和議會制,同印度各邦一致。居民有普遍選舉權。邦長為憲政首長,由印度總統任命。邦長是禮儀性的邦元首,而首席部長和內閣負責日常行政工作。立法機關為邦立法院,為一院制,共182議席。其中,有13席固定分配予表列種姓,27席予表列部落。由議員選出議長和副議長主持議會,每屆議會任期五年,亦有提前解散的情形。司法機關為古吉拉特邦高等法院及下轄法院系統。行政機關為部長會議,由首席部長領導,由邦長任命立法院優勢黨派的黨魁為首席部長,邦部長會議由邦長參照首席部長建議任命。
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印度國民大會黨長期在孟買邦執政,至古吉拉特邦分立後,仍由國大黨主導政局。1975年至1977年,印度英迪拉·甘地政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國大黨的執政雖引發一定不滿,但其仍然長期執政至1995年印度人民黨勝選,又由印人黨連續執政至今。2001年,印人黨的納倫德拉·莫迪出任首席部長,並連續執政至2014年,直至其於當年出任印度總理為止,為古吉拉特邦在任最久的首席部長[115][116]。
自1960年以來,古吉拉特邦一直實施禁酒政策[117]。

縣 | 縣首府 |
---|---|
艾哈邁達巴德縣 | 艾哈邁達巴德 |
阿姆雷利縣 | 阿姆雷利 |
阿嫩德縣 | 阿嫩德 |
阿拉瓦利縣 | 莫達薩 |
伯納斯甘塔縣 | 巴倫布爾 |
珀魯傑縣 | 珀魯傑 |
包納加爾縣 | 包納加爾 |
博達德縣 | 博達德 |
喬特烏代布爾縣 | 喬特烏代布爾 |
達霍德縣 | 達霍德 |
當縣 | 阿赫瓦 |
代沃普米德瓦爾卡縣 | 肯帕利亞 |
甘地訥格爾縣 | 甘地訥格爾 |
吉爾索姆納特縣 | 韋拉沃爾 |
賈姆訥格爾縣 | 賈姆訥格爾 |
朱納格特縣 | 朱納格特 |
卡奇縣 | 普傑 |
凱達縣 | 訥迪亞德 |
默希薩格爾縣 | 盧納瓦達 |
默黑薩納縣 | 默黑薩納 |
莫爾比縣 | 莫爾比 |
訥爾默達縣 | 拉傑比布拉 |
瑙薩里縣 | 瑙薩里 |
班傑默哈爾斯縣 | 戈特拉 |
帕坦縣 | 帕坦 |
博爾本德爾縣 | 博爾本德爾縣 |
拉傑果德縣 | 拉傑果德 |
薩伯爾甘塔縣 | 希默德訥格爾 |
蘇拉特縣 | 蘇拉特 |
蘇倫德拉訥格爾縣 | 蘇倫德拉訥格爾 |
達比縣 | 維亞拉 |
巴羅達縣 | 巴羅達 |
沃爾薩德縣 | 沃爾薩德 |
瓦夫-塔拉德縣 | 塔拉德 |
社會
根據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古吉拉特邦的人口為60,439,692,其中男性占52.1%,女性占47.9%[121]。有四座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依次是:艾哈邁達巴德(635.8萬)、蘇拉特(593.5萬)、巴羅達(406.6萬)、拉傑果德(139.1萬)。
古吉拉特語的母語人口,亦即古吉拉特人,占全邦的大多數,但在艾哈邁達巴德、巴羅達、蘇拉特市區,語言分布則多元許多。其中有馬爾瓦爾人,是經濟移民中一支較大的少數群體;亦有來自印度各地的民族移民至此,還包括葡萄牙裔印度人、英裔印度人、猶太人、帕西人等較小規模的外來群體[122]。此外,自印巴分治之後,亦有一支規模不小的信德族移民群體[123]。種姓方面,以科利人占比最高,達總人口的24%,這是一個傳統上從事農業的種姓[124][125]。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在古吉拉特邦各宗教信徒人口中,印度教教徒占比最高,達88.57%,其次是穆斯林,占比9.67%[120]。印度教徒在農村地區的占比更加之高,達到93%以上。古吉拉特邦亦有一支較大規模的耆那教信徒群體,占比0.96%,主要聚居在巴羅達、艾哈邁達巴德、蘇拉特等城市,其人數在印度各邦中排名第三,次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和拉賈斯坦邦[126]。
宗教聖地方面,索姆納特寺是十二處究提林迦聖地之首,梨俱吠陀中有過記載。邦內亦有多處黑天聖地,黑天信仰氣氛濃厚,包括德瓦爾卡迪什神廟、達戈爾、拉妲·達莫達爾神廟。吉爾納爾山和沙特倫賈亞山都是耆那教的聖山,山上建有龐大的廟宇群。沙特倫賈亞山上的巴利塔納神廟群是耆那教白衣派和天衣派的至聖之地,山上密集建有九百多座廟宇,為世界僅有的一大奇山[127]。1819年,斯瓦米納拉揚在艾哈邁達巴德主持修建斯瓦米納拉揚神廟,是為首座斯瓦米納拉揚派神廟。阿姆巴吉、喬蒂拉、沙姆拉吉、貝查拉吉、馬胡迪、尚凱什瓦爾亦都是朝聖地。
古吉拉特邦的官方語言是古吉拉特語和印地語。根據2011年普查,古吉拉特語的母語人口占全邦人口的86%,達5200萬人。印地語人口占6%。在城市地區亦有馬拉地語人口分布[128]。在古吉拉特穆斯林群體中,88%的人口以古吉拉特語為母語,另有12%的人口操烏爾都語,不過有相當一部分人同時掌握兩種語言。古吉拉特穆斯林的傳統教育中重視烏爾都語和阿拉伯語學習。
卡奇人以卡奇語為母語,也有很大比例的人口能理解信德語。梅蒙人以梅蒙語為母語,這個群體主要分布在卡提阿瓦半島,傳統上信仰伊斯蘭教。農村地區的部落人口主要使用各種比爾語言,東北地區以比利語為主,中部主要是比利語、比拉利語和瓦薩維語,東南部主要是丹基語、瓦爾利語、喬德里語、多迪亞語。
此外,在古吉拉特邦的外來就業人口中,有英語、孟加拉語、卡納達語、馬拉雅拉姆語、馬瓦里語、奧里亞語、旁遮普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等各種語言的母語人口[129]。
古吉拉特邦教育系統實行「三種語言」教學分配製度[130]:第一語言的備選是古吉拉特語、印地語、英語;第二語言的備選是古吉拉特語或印地語;第三語言的備選只有印地語。

古吉拉特邦有2所中央大學和11所國家重點院校。巴羅達大學是邦內唯一採用英語教學的高等院校,科教實力亦在印度排名前列。國家重點院校中,印度理工學院甘地訥格爾校區、印度管理研究所艾哈邁達巴德校區[131][132]、基礎設施技術研究與管理學院、薩達爾·瓦拉巴伊國立理工學院、國立設計學院艾哈邁達巴德校區、印度信息技術學院巴羅達校區都有較高知名度。古吉拉特國立法律大學是印度頂尖的法律院校[133]。印度管理研究所艾哈邁達巴德校區是印度頂尖的管理學院校[134]。
空間應用中心位於艾哈邁達巴德,隸屬於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是印度電信、遙感、氣象、衛星導航等空間技術研究中心之一。印度太空計劃之父維克拉姆·薩拉巴伊出身於古吉拉特邦,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創始人[135]。
經濟

古吉拉特邦是印度工業化程度最高的邦,工業產值和出口量均位居印度各邦首位[136],人均生產總值位居印度各邦前列。2023年,其出口量占全國總量的33%[137]。主要產業包括化工、石化、乳製品、製藥、水泥、陶瓷、珠寶、紡織品、工程業,亦都在印度處於領先地位[138]。先進的工業亦帶來大量就業崗位,古吉拉特邦的失業率長期較低,2022年為4.4%,為印度各邦最低[139]。古吉拉特邦沿海地區靠近國際主航道,港口運輸業發達,港口貨運量位居印度首位[140],各港口的遠洋貨物吞吐量占全國40%。位於卡奇灣的蒙德拉港是印度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包納加爾縣的阿朗建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隻拆卸廠。
礦業方面,古吉拉特邦礦藏多樣而豐富,包括方解石、石膏、錳礦、褐煤、鋁土礦、石灰岩、瑪瑙、長石、石英,其原產地的礦業發展比較完善。其純鹼產量占全印度總需求量的98%,食鹽產量占全國需求量的78%。賈姆訥格爾是黃銅製品的製造中心。煉油業方面,卡洛爾、肯帕德、安格萊什沃爾都是著名的油氣生產基地。信實工業在賈姆訥格爾經營的煉油廠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一地點基層煉油廠。珀魯傑縣的達赫傑港(Dahej Port)建有印度唯一的液體化工港口,全印度三座液化天然氣碼頭中,有兩座位於古吉拉特邦。汽車製造業方面,塔塔汽車、印度名爵汽車、AMW卡車都在邦內設有汽車生產基地。蘇拉特則以鑽石切割業聞名,全世界92%的鑽石在此切割拋光[141],是全球鑽石貿易的中心,鑽石產業在邦內帶來了50萬個就業崗位[142]。其製藥業規模在印度各邦中位居首位,產量占比達33%,出口量占比達28%,截至2021年,共有130家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認證的製藥企業,主要分布在艾哈邁達巴德和巴羅達[143]。
21世紀以來,古吉拉特邦的農業發展較快,年均農業增長率遠高於其他邦[144]。2000年至2008年,小麥產量年均增長率達到28%[145],農業用地占比過半。主要農產品有棉花、花生、椰棗、甘蔗、牛奶及奶製品,是印度最大的牛奶產地[146],煙草、棉花、花生產量位居印度各邦前列[147]。古吉拉特邦氣候種類多樣,因此作物種類繁多,種植模式多樣,亦應用大棚種植、溫室種植、組織培養、土壤數據分析[148]等科技手段[149],加上合作社生產模式、營銷和物流設施發展充分,該邦農業由此快速發展[150]。阿穆爾是印度知名的乳業品牌[151],其主體由古吉拉特邦260萬從業者共同所有,「阿穆爾模式」是印度農業合作社模式的典例。阿穆爾公司發起了印度乳業的「白色革命」,用二十餘年發展乳製品行業,缺奶的印度於1998年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乳製品生產國[152]。
能源產業方面,古吉拉特邦電力產量充足,2023年發電量位居印度首位[153],除做到自給自足外,亦向12個邦售電[154][155]。熱電、核電及可再生能源發電發展較為齊全[156],2024年,該邦總發電裝機容量中,51.87%來自可再生能源發電,其中以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為主[157]。
古吉拉特國際金融科技城,縮寫為GIFT城,位於甘地訥格爾縣,是印度首個新建投入運營的智慧城市,亦是印度首座國際金融服務中心。美國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滙豐銀行、巴克萊銀行、德意志銀行、摩根大通等國際金融機構都在此設立了事務處[158]。
交通

古吉拉特邦的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較為充分,共修建有17條國道,總長4032公里;300多條邦道,總長19761公里。
古吉拉特邦屬印度鐵路的西部區,以艾哈邁達巴德車站為鐵路運輸樞紐,也是邦內規模最大的火車站。巴羅達車站則是古吉拉特邦客運量最高的車站,在全印度排名第五位。印度鐵路正在規劃一條由德里開往孟買,途徑古吉拉特邦的貨運專線。印度的首條高鐵線——孟買—艾哈邁達巴德高速鐵路目前正在施工階段,通車後將連通艾哈邁達巴德和孟買,最高時速預計可達320公里每小時[159][160]。艾哈邁達巴德地鐵於2019年正式開放,目前是邦內唯一一個地鐵系統,未來計劃連通甘地訥格爾和國際金融城[161][162][163]。
古吉拉特邦擁有全印度各邦最長的海岸線,坎德拉港是印度西部的主港,主要運輸液體和散裝貨物。私營的蒙德拉港是印度規模最大的集裝箱港口、規模最大的商業港口。在次大陸的哈吉拉和卡提阿瓦半島的戈加之間,運營有達赫傑—戈加海運線滾裝船渡輪線[164]。
古吉拉特邦共有三座國際機場:服務艾哈邁達巴德和甘地訥格爾的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國際機場、蘇拉特機場、巴羅達機場;另有九座國營非國際機場,兩座私營機場[165][166][167]。
文化

古吉拉特語文學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1000年。著名的古吉拉特作家有金月、南德辛格爾·梅赫達、米拉拜、阿科、普雷馬南德·巴特、沙馬爾·巴特、達亞拉姆、德勒伯德拉姆、納爾默德、戈瓦爾丹拉姆·特里帕蒂、聖雄甘地、K·M·蒙希、烏馬尚卡爾·喬希、蘇雷什·喬希、斯瓦米納拉揚、潘納拉爾·帕特爾、拉金德拉·沙[168]。
19世紀至20世紀的近現代是古吉拉特文學的重要時期。納爾默德是近代文學的先驅,寫有《古吉拉特頌》等愛國詩篇,使古吉拉特詩歌在表現主觀體驗上有了更大自由。德勒伯德拉姆在《威恩傳》等長詩批判傳統陋習,主張社會改革。南德辛格爾·梅赫達的《卡蘭·格赫洛》講述了古吉拉特最後的拉傑普特國王的故事,是以古拉吉特語創作的首部長篇小說。納爾默德逝世後,戈瓦爾丹拉姆·特里帕蒂成為文壇盟主,他寫有長篇小說《薩爾索蒂·錢德拉》、長詩《愛的印記》等。他既有民族主義情緒,也反對盲目崇拜傳統。同時代的詩人,如格拉比等人,豐富了詩歌寫作,強調詩歌的韻律應與思想表達合拍[169]。
宗教文學方面,斯瓦米納拉揚派聖人如布拉赫馬南德·斯瓦米、普雷馬南德,亦對古吉拉特文學有較大貢獻,其著作以拜讚歌、瓦查納姆魯特散文的形式為主[170]。耆那教哲人什里馬德·拉傑錢德拉著有《命我成就論》,影響力頗大[171][172]。
劇作方面,現代的古吉拉特戲劇創作受到傳統的民間表演形式巴瓦伊很大影響。當代導演凱坦·梅赫塔、山傑·李拉·班沙里在電影創作中亦注意結合傳統的巴瓦伊形式,如《何日君能知我心》。
古吉拉特民間歌曲種類繁多。巴羅特、加德維、查蘭三大種姓對民間音樂的保存和傳承有很大貢獻,他們擅長故事講述、吟詩,可配以傳統的鼓樂、弦樂和打擊樂器伴奏[173][174]。傳統舞蹈常見於九夜節等節日慶祝,著名的舞種有加爾巴圓圈舞、丹迪亞擊棍舞等[174]。

古吉拉特飲食以素食為主,常兼有辣味、鹹味和甜味。古吉拉特式的塔利套餐一般有印度麵包或巴克里麵餅等主食,印度扁豆湯或香料酸奶汁卡迪,基奇迪扁豆菜飯,佐以咖哩,亦常用印度式醃菜和瓊多青芒果碎調味。古吉拉特各地亦都有各自的飲食風格,薩烏拉施特拉人將查斯酪乳當作日常不可或缺的飲品。
古吉拉特語電影起源於1932年,首部電影是當年上映的《南德辛格爾·梅赫達》[175][176][177]。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古吉拉特語電影業比較繁榮,但在隨後逐年衰落。2005年,為復興電影業,古吉拉特邦政府宣布對古吉拉特語電影業全額免稅[178],2016年又出台系列激勵政策[179]。近年來,電影業有所復甦。至今已有千餘部古吉拉特語影片製作上映[180]。

古吉拉特人重視九夜節和摩羯節,此外亦慶祝排燈節、侯麗節、黑天誕、耆那教大雄節、伊斯蘭教節日、巴夫納特集市等。
節日期間,會上演各種傳統戲劇和歌舞表演,以巴瓦伊戲劇、加爾巴圓圈舞、丹迪亞擊棍舞為主。巴瓦伊戲劇結合娛樂性與宗教儀式性,表達對難近母的虔信。人們身着傳統盛裝舞蹈慶祝,表演各種風格和步法的加爾巴舞[181]。摩羯節期間,古吉拉特人常放風箏、食用溫迪尤蔬菜雜燴慶祝[182]。
古吉拉特邦兼具自然與人文的特色景觀。除了海灘度假地外,大卡奇沼澤地、山地小鎮薩普塔拉都是知名目的地,同時古吉拉特邦作為唯一的亞洲獅棲息地,亦吸引許多遊客[183]。古吉拉特有許多華麗雄偉的宗教建築,聖地眾多,有十二處究提林迦聖地之首索姆納特寺,耆那教的聖山吉爾納爾山和沙特倫賈亞山,德瓦爾卡迪什神廟等黑天信仰的聖地。同時,這裡的近代建築融合了伊斯蘭教、歐洲和印度傳統風格,是印度撒拉遜復興風格建築的重地等等。這裡作為聖雄甘地、薩達爾·帕特爾等印度獨立之父的故鄉,亦有許多獨立運動相關的故地和紀念地吸引參觀[184]。2018年10月,團結雕像正式落成,是印度獨立領袖薩達爾·帕特爾是雕像,高182米,落成後成為世界上最高的雕像,每天有超過3萬人到此遊覽[185][186]。
古吉拉特邦也有一批歷史悠久的博物館。卡奇博物館由卡奇王公創辦於1877年。巴羅達博物館與畫廊由巴羅達王公創辦於1894年,藏品豐富,有印度教銅像、莫臥兒細密畫、西藏佛像、埃及木乃伊,以及透納、康斯特勃等英國巨匠的畫作[187][188][189]。許多舊工廠、宮殿、名人故居都活化改造為博物館供遊人參觀,如卡利科紡織品博物館[190]、薩巴爾馬蒂道場、拉克什米宮等。
古吉拉特邦節慶氣氛濃厚,有許多熱鬧的節日集會,如朱納格特的大雄節集市,卡奇的濕婆節集市,莫德拉的傳統舞蹈節等[191]。每年印度歷六月的第一周,蘇倫德拉訥格爾縣的塔爾特納爾都會舉辦盛大的集市,這是傳說中阿周那通過考驗而與黑公主成婚的地方,大部分古吉拉特的部落民族都在這裡尋找合適的配偶[192]。
古吉拉特邦目前有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古吉拉特邦帕坦城的王后階梯井、艾哈邁達巴德歷史城區、多拉維拉古城四處世界遺產。莫德拉太陽神廟為一處11世紀喬盧基王朝時期的蘇利耶神廟,目前為一處由印度考古研究所重點保護的古蹟[193],2022年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194]。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