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旺達
非洲東部的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洲東部的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盧旺達共和國(盧安達語:Repubulika y'u Rwanda,法語:République du Rwanda,英語:Republic of Rwanda,斯瓦希里語:Jamhuri ya Rwanda),通稱盧旺達,是中非東部主權國家,坐落在赤道以南,與烏干達、坦桑尼亞、布隆迪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接壤。盧旺達地處大湖地區,海拔較高,地理上以西部的山區和東部的熱帶草原為主,全國各地分布有多個湖泊。該國屬溫帶到亞熱帶氣候,每年有兩個雨季和兩個旱季。
盧安達共和國 | |
---|---|
格言:"Ubumwe, Umurimo, Gukunda Igihugu" 「團結,工作,愛國心」 | |
國歌: 《美麗的盧安達》 Rwanda nziza | |
首都 暨最大城市 | 基加利 1°56′38″S 30°3′34″E |
官方語言 | |
族群 | |
宗教 | 基督宗教 |
政府 | 單一制 半總統制 共和制 |
• 總統 | 保羅·卡加梅 |
• 總理 | 愛德華·恩吉倫特 |
立法機構 | 議會 |
• 上議院 | 參議院 |
• 下議院 | 眾議院 |
獨立 | |
1962年7月1日 | |
面積 | |
• 總計 | 26,338平方公里(第145名) |
• 水域率 | 5.3% |
人口 | |
• 2024年估計 | 13,623,302 [1](76th) |
• 2012年普查 | 10,515,973 |
• 密度 | 517/平方公里 |
GDP(PPP) | 2022年估計 |
• 總計 | 372.11億美元[2] |
• 人均 | 2,807美元[2] |
GDP(國際匯率) | 2022年估計 |
• 總計 | 120.60億美元[2] |
• 人均 | 909美元[2] |
吉尼係數 | 0.508[3](2011年) 高高 |
人類發展指數 | ▲ 0.548[4](2022年) 低低 · 第161名 |
貨幣 | 盧旺達法郎(RWF) |
時區 | UTC+2(CAT) |
• 夏令時 | UTC+2(不使用) |
行駛方位 | 靠右行駛 |
電話區號 | +250 |
ISO 3166碼 | RW |
互聯網頂級域 | .rw |
盧旺達的人口主要居住在農村地區,以年輕人為主,密度在非洲國家中位居前列。盧旺達人主要分為三個族群:胡圖族、圖西族和特瓦族。其中特瓦族是該國生活在森林中的最早居民俾格米人的後代,而在胡圖族和圖西族的起源上學術界尚未有一致結論,一些學者認為他們是由以前的種族社會衍生,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他們分別是從不同的種族和部落遷移過來。基督教是該國第一大宗教,主要語言是盧旺達語,與法語和英語並列為該國的官方語言。盧旺達實行總統制政府,現任總統是盧旺達愛國陣線的保羅·卡加梅,於2000年上任。與鄰國相比,如今的盧旺達貪污腐敗的程度較低,不過人權組織報告稱該國的反對派團體受到壓制、言論自由也遭到恐嚇和限制。該國自前殖民時期以來就一直由嚴格的行政級別進行管理,全國按2006年劃定的邊界分成五個省。此外,盧旺達的女性國會議員比例為世界最高。
盧旺達自石器和鐵器時代就有人口在此狩獵採集,之後又有班圖人遷入。這些人口起初聚集成氏族社會,之後形成王國。18世紀中期,盧旺達王國開始統治這片土地,圖西族國王征服了其他民族,集中權力,後來還制定了反胡圖族的政策。1884年,德國開始對東非實行殖民統治,盧旺達也相應成為德國殖民地,之後又在1916年一戰期間成為比利時殖民地。這兩個歐洲國家都是通過盧旺達國王來統治該國,並延續其親圖西族政策。1959年,胡圖族起兵造反,屠殺了大量圖西族人,最終在1962年建立了一個以胡圖族人占主導地位的獨立國家。1990年,圖西族領導的盧旺達愛國陣線發起內戰,隨之而來的是1994年的種族滅絕,估計受胡圖族極端分子屠殺的圖西族人與溫和派胡圖族人有50至100萬。最終盧旺達愛國陣線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這場種族滅絕才相應中止。
盧旺達的經濟在1994年的大屠殺期間受到重創,不過此後得以復甦。國家經濟主要依靠自給農業,咖啡和茶葉是主要的出口經濟作物。該國旅遊業增長迅速,如今已是占主導地位的外匯收入來源。盧旺達是僅有的兩個能夠安全看到山地大猩猩的國家之一,許多遊客都願意為獲得大猩猩的追蹤許可支付高價。音樂和舞蹈是該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鼓樂和一種名為「intore」的民族舞蹈。全國各地都有傳統工藝品製作,其中包括一種名為「imigongo」,使用牛糞製作的獨特藝術品。
現代人類定居如今盧旺達所在地的日期可以追溯到末次冰期或是約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還可能是其後公元前約3000年的漫長潮濕時期[5]:44。考古發掘獲得的證據表明,石器時代後期就有稀疏的人口定居在此狩獵採集,隨後的鐵器時代早期又有了更多定居者,他們製作有波紋陶器和鐵製工具[6][5]:45。這些早期居民正是如今生活在盧旺達的特瓦族以及仍然按狩獵採集方式生活的俾格米人原住民的祖先[7]:61。公元前700年到公元1500年間,一些班圖人群體遷入盧旺達,毀林開荒種植農作物[5]:58[7]:61。居住在森林中的特瓦族失去了大部分棲息地,於是遷往山坡地區[8]:75。對於班圖人遷入盧旺達的原因,歷史學家有多種不同看法,一種認為首批定居者是胡圖族,而圖西族是之後從另一個種族群體遷移過來,這個種族群體有可能是庫希特語族[9]:16。另一種理論認為遷移是以緩慢的步調持續進行,新進的族群融入了原有群體,而非將其征服[7]:58, 61。根據第二種理論,胡圖族和圖西族之後出現的區別就屬於等級而非種族性的差別[5]:69[10]。
氏族(當地人稱「ubwoko」)是這片土地上最早形成的社會組織形式[5]:88。大湖地區存在多個氏族,其中在如今盧旺達境內生活的就有約20個[5]:88-89。氏族並不僅限於家譜譜系或地域區分,其中大部分都包括有胡圖族、圖西族和特瓦族人[5]:88-89。氏族從15世紀開始聚結成王國[5]:141,到1700年時,如今的盧旺達境內一共有8個王國[5]:482。其中由圖西族「Nyiginya」氏族統治的盧旺達王國從18世紀中期開始逐漸壯大[5]:160,到19世紀時已在國王基加利四世的統治下達到巔峰。基加利四世征服了多個小國,將自己的王國向西面和北面延伸[7]:69[5]:160,還發起了多項行政改革,例如在名為「ubuhake」的社會秩序下,圖西族可以放棄黃牛來獲得特權地位,換取經濟和個人服務[9]:13-14,還有一種名為「uburetwa」的徭役制度,強迫胡圖族為圖西族酋長工作[7]:69。基加利四世的改革導致胡圖族和圖西族之間的裂縫不斷加大[7]:69。特瓦族的生活則相對來說比組建王國前要好,一些人成為宮廷中的舞者[8]:75,但其人數則在不斷下降[9]:6。
1884年,柏林西非會議將這片領地作為德屬東非的一部分劃歸德意志帝國,標誌着盧旺達殖民時代的開始。1894年,古斯塔夫·阿道夫·馮·格岑(Gustav Adolf von Götzen)成為首位對該國進行過大規模探索的歐洲探險家,他從東南方向越過基伍湖並得到國王的接見[5]:217[9]:9。德國人接下來沒有大幅改變盧旺達王國的社會結構,而是通過支持國王並把權力下放給各地方酋長來產生影響[9]:25。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敗,比利時獲得了盧旺達和布隆迪地區的控制權,開始對這裡實行更加直接的殖民統治[5]:260。在比利時的統治下,權力結構有所簡化並且更加集中[5]:270,還新增了涉及教育、衛生、公共建設和農業監查之類的大型項目,其中包括引入新的農作物和改良的農業技術,以求儘量減少出現饑荒的可能性[5]:276-277。德國和比利時的殖民統治都令圖西族的霸權有所增強,將圖西族和胡圖族視為不同的種族[11]。1935年,比利時引入了新的身份證制度,其上會標明證主是圖西族、胡圖族、特瓦族或是入籍人士。以前那些特別富裕的胡圖族人都還是有着在名譽上成為圖西族的可能性,但新的身份證制度則讓不同階層之間不可能再存在任何的變動[12]:56-57。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比利時繼續治理成為聯合國託管領土的盧旺達,負責監督其獨立進程[13][14]。主張早日獨立的圖西族和胡圖族解放運動之間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最終在1959年的盧旺達革命中達到高潮:胡圖族激進分子開始屠殺圖西族,迫使超過10萬圖西族人向周邊國家尋求避難[12]:58-59[9]:51。1961年,改站在胡圖族一方的比利時人在盧旺達舉行了一次全民公投,公投結果廢除了君主制。1962年,盧旺達與布隆迪分離並獲得獨立[9]:53。隨之而來的則是暴力的循環,流亡鄰國的圖西族向國內發起進攻,胡圖族則以對國內圖西族展開大規模屠殺和鎮壓加以報復[9]:56。1973年,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通過軍事政變上台。親胡圖族的歧視仍在繼續,但國家經濟狀況已有所改善,針對圖西族的暴力活動也相應減少[9]:74-76。特瓦族仍然是該國的邊緣化群體,到1990年時,他們幾乎已完全被政府從樹林中驅逐出去,許多人都淪為乞丐[15]。同時,盧旺達的人口已從1934年的160萬增加到1989年的710萬,導致人們開始爭奪土地[9]:4。 1990年,大部分成員是圖西族難民的反叛組織盧旺達愛國陣線從該國北部入侵,引發了盧旺達內戰[9]:93,任何一方都無法在戰爭中取得決定性的優勢[9]:135-136,但到了1992年,哈比亞利馬納的權威已遭削弱,大規模的示威活動迫使他和國內反對派結盟,並於1993年和盧旺達愛國陣線簽訂了《阿魯沙協定》[9]:190-191。1994年4月6日,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和西普里安·恩塔里亞米拉乘坐的專機在基加利機場附近被導彈擊落,兩人當場死亡,內戰雙方也隨即重燃戰火[16]。這起擊落事件也成為幾個小時後爆發的盧旺達種族滅絕的導火索,在短短的約100天時間裡,臨時政府通過周密計劃,殺害了50至100萬[17]圖西族人和政治上較為溫和的胡圖族人[18]:386,此外還有許多不是直接目標的特瓦族人被殺[15]。圖西族領導的盧旺達愛國陣線重新啟動了攻勢,有條不紊地奪取國家的控制權,到7月中旬時已控制全國[18]:299。國際社會對這場種族滅絕的反應有限,聯合國維和部隊已是不堪重負,各個大國又不願施以援手[18]:364。等到盧旺達愛國陣線占領全國時,已有約200萬胡圖族人因擔心受到報復而逃往鄰國,其中又以扎伊爾最多[9]:312。此外,由盧旺達愛國陣線領導的軍隊還是第一和第二次剛果戰爭中的主要交戰方之一[19]。之後,盧旺達開始進入一段和解和公正時期,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和名為「Gacaca」的傳統鄉村法院系統相繼建立。進入21世紀後,盧旺達的經濟、遊客人數以及人類發展指數都得到迅猛增長[20][21],貧困率從2006年的57%下降到2011年的45%[22],預期壽命也從2000年的46.6歲[23]增長到2015年的59.7歲[24]。2021年7月,盧安達派遣1000名士兵至莫三比克以援助莫國政府抵抗莫三比克伊斯蘭動亂。
盧旺達總統是國家元首[25]:98,擁有涉及多個範圍的權力,其中包括與內閣一起制定政策、行使赦免權、指揮武裝部隊、簽署總統令、宣戰及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還可以任命總理和所有內閣成員[25]:110-117 ,以及談判和締結條約[25]:189。總統任期七年,由民眾投票選舉產生[25]:100-101,現任總統是保羅·卡加梅,於2000年前任總統巴斯德·比齊蒙古辭職後開始就職,之後又在2003年、2010年與2017年的總統選舉中獲勝[26][27]。不過,有人權組織批評這些選舉所代表的是政治壓迫和對言論自由鎮壓的增長[28]。
盧旺達的現行憲法於2003年經全民公投通過,取代了自1994年開始生效的過渡時期憲法[29]。憲法規定政府實行多黨制,政治運作基於民主和選舉進行[25]:52。在政黨的運作形式方面,第54條規定:「禁止根據種族、族裔群體、部落、氏族、地區、性別、宗教信仰等任何可能導致歧視的因素來組建政治組織」[25]:54。政府還頒布了將種族滅絕思想入罪的法律,包括像恐嚇、誹謗性言論、否認種族滅絕以及嘲笑受害人的行為都可以歸入刑事犯罪[30]。根據人權觀察的報告,這些法律令盧旺達成為了實際上的一黨制國家,「在防止又一次種族滅絕的幌子下,政府顯然對最基本形式的不同政見也無法容忍」[31]。國際特赦組織也持負面看法,稱這些將種族滅絕思想入罪法律的實際效果就是消除異議,包括針對執政黨盧旺達愛國陣線的批評,以及公正處理盧旺達愛國陣線所犯下的戰爭罪行的要求[32][33]。
盧旺達議會實行兩院制,憲法賦予議會立法權,並且可以監督總統和內閣的運作[25]:62。其中的下議院是盧旺達眾議院,擁有80位議員,任期5年。所有議席中有24個保留給女性,這些女性議員都是通過地方政府官員組成的聯合大會選舉產生;另外還有三個議席為青少年和殘疾人保留,剩下的53個席位則按比例代表制經普通選舉產生[25]:76。2008年的議會選舉共計產生了45位女性眾議員,而到了2020年則有49位女性眾議員,占下議院61%的名額。盧旺達自2003年起一直是全球女性國會議員比例最高的國家[34][35]:116-117。盧旺達參議院是兩院中的上議院,通過各種團體選出,至少30%的參議員必須是女性,參議員的任期為八年[25]:82。
盧旺達的法律制度很大程度上基於德國與比利時大陸法系和習慣法[36]。司法部門與行政部門獨立[25]:140,不過最高法院法官的指派是由總統和參議院進行[25]:148。人權觀察曾稱讚盧旺達政府在實現司法公正上做出了包括廢除死刑在內的努力[37],但也指稱政府成員對司法系統存在不當干涉,例如出於政治動機來任命法官,以及向法官施壓,令其做出某些特定裁決等[38]。憲法中規定有兩種類型的法院:普通法院和專用法院[25]:143。盧旺達的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和區域性法院都屬普通法院,專用法院則包括軍事法庭和傳統的「Gacaca」法院,其中恢復「Gacaca」法院是為了加快對種族滅絕犯罪嫌疑人的審判[39]。
與其他大部分非洲國家相比,盧旺達的腐敗程度較為輕微。2010年,透明國際將其評為撒哈拉以南非洲47個國家中第8清廉的國家,在全世界的178個國家中則名列第66位[40]。憲法規定申訴專員的主要職責就是預防和打擊腐敗[25]:182[41]。憲法還規定,包括總統在內的公職人員必須向申訴專員和公眾申報自己擁有的財富,否則將受到停職[42]。
盧旺達愛國陣線自1994年以來就一直是該國的主導政黨,在全國大選中保持着對總統和議會位置的控制權,黨派的得票率始終在70%以上。一般認為盧旺達愛國陣線屬圖西族占主導地位的黨派,但全國各地都因能確保持續的和平、穩定和經濟增長而對其表示支持[43]。不過,包括國際特赦組織和自由之家在內的人權組織聲稱,盧旺達政府會通過只允許對政府態度友好政黨的候選人參加選舉、鎮壓示威活動以及逮捕反對派領導人和記者來壓制反對派組織的自由[32][44]。
盧旺達是聯合國[45]、非洲聯盟、法語圈國際組織[46]、東非共同體[47]和英聯邦的成員國[48]。該國在哈比亞利馬納執政的多年時間裡一直保持着和法國以及前宗主國比利時的密切聯繫[9]:89。但自盧旺達愛國陣線掌權後,盧旺達開始尋求與鄰近的東非國家以及英語世界國家建立更為密切的關係。2006至2010年,該國與法國之間的外交關係陷入僵局,因為有一位法國法官對盧旺達官員提出了起訴[49]。同時盧旺達還因參與了第一和第二次剛果戰爭導致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關係緊張[19],剛果軍方聲稱曾受到盧旺達部隊的攻擊,而盧旺達則指責剛果政府未能有效壓制南、北基伍省的胡圖族反政府武裝[50][51]。盧旺達與烏干達的關係自進入21世紀以來也很緊張,因為兩國曾在第二次剛果戰爭期間支持相互對立的叛亂集團,兩國軍隊還曾在1999年發生過衝突[52]。不過到了2012年,盧旺達與烏干達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關係都已經得到改善[52][53]。
盧旺達自殖民時代以前就一直存在着嚴格的等級制度[54]。殖民化前,盧旺達國王(當地人稱「Mwami」)通過省、區、街區等體系來控制全國[55]。現行憲法將盧旺達劃分成省(intara)、市轄區(uturere)、城市、市、鎮、區(imirenge)、鄉(utugari)和村(imidugudu),較大的行政區劃及其邊界由議會設立[25]:3。
整個國家共劃分成五個省,相當於國家政策和組成各省的市轄區之間的中介,確保國家政策可以在地區層面上得到執行。根據地方政府部制定的「盧旺達分權戰略框架」,各省有職責「協調省內治理工作並加以監督和評估」[56]:8。每個省由省長領導,省長由總統任命,但需經參議院確認[57]。市轄區負責協調公共服務和經濟發展,其下又分成區,負責提供市轄區規定的公共服務[56]:9。市轄區和區都擁有直接選舉產生的議會,其行政部門就是議會選出的執行委員會[58]。鄉和村是最小的政治單位,用來提供公民和區之間聯繫的橋梁[56]:9。所有成年公民都是其所在鄉村議會的成員,這個議會中將選出執行委員會成員[58]。國家首都基加利屬省級行政區,負責協調全市範圍內的城市規劃[56]:8。
盧旺達現行的行政區劃分界於2006年劃分,目標是下放權力並消除舊體制和種族滅絕的影響。之前全國劃分為12個省,各省均以其最大的城市為核心,新的劃分則主要依據地理方位為基準,全國只分成五個省,分別是北部省、南部省、東部省、西部省以及中部的基加利市。[59]
盧旺達的國土面積為26,338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中名列第149位[60],與布隆迪、馬其頓、海地和阿爾巴尼亞面積接近[60][36][61]。整個國家都處在高海拔地區:最低點魯濟濟河也高於海平面950米[36]。盧旺達地處非洲中東部,西接剛果民主共和國,北鄰烏干達,東面和坦桑尼亞接壤,南部與布隆迪交界[36],國家處在赤道以南幾個緯度範圍內,屬內陸國家[49]。首都基加利位於該國中心附近[62]。
剛果盆地和尼羅河流域之間的分水嶺從北向南穿過盧旺達,國內約80%的區域從尼羅河引流,另外約20%則從魯濟濟河和坦干依喀湖取水[63]。該國最長的河是源於西南部的尼亞巴隆哥河(Nyabarongo River),分別朝北、東和東南方向轉向後流入魯武武河並形成卡蓋拉河,卡蓋拉河將沿坦桑尼亞東部邊境流向正北方。尼亞巴隆哥河與卡蓋拉河最終都將流入維多利亞湖,有觀點認為其位於紐格威森林的源頭也是尚未完全確定的尼羅河的源頭[64]。盧旺達湖泊眾多,其中以基伏湖最大。該湖位於艾伯丁裂谷底部,沿盧旺達西部邊境延伸,最深處有480米[65],是世界上最深的20個湖之一[66]:153。其它幾個面積較大的湖泊包括布雷拉湖(Lake Burera)、儒洪多湖(Lake Ruhondo)、木哈子湖(Lake Muhazi)、魯韋魯湖(Lake Rweru)和艾希瑪湖(Lake Ihema),其中艾希瑪湖是阿卡蓋拉國家公園東部平原一系列湖泊中最大的一個[67]。
盧旺達的中西部以山區為主,這些山脈是艾伯丁裂谷山脈的一部分,而艾伯丁裂谷又是東非大裂谷的組成部分,沿盧旺達西部邊境從北向南延伸[68]。境內最高的山位於西北部的維龍加山脈火山鏈,其中卡里辛比火山高4507米,是盧旺達的地理最高點[69]。該國西部這段位於艾伯丁裂谷山地森林生態區內的山區[68]海拔高度在1,500至2,500米之間[70]:7。盧旺達中部以連綿起伏的丘陵為主,東部邊境地區則由熱帶草原、平原和沼澤組成[70]:18。
盧旺達屬溫帶和熱帶高原氣候,由於海拔較高,其氣溫比典型的赤道國家要低[49]。位於該國中部的基加利日常溫度一般在12至27°C之間,全年波動幅度較小[71]。全國範圍內也有一些地方溫差較大,多山的西部和北部比東部低洼地區的氣溫要低[72]。盧旺達每年有兩個雨季,每一個從2月持續到6月,第二個從9月到10月;同時也有兩個旱季,其中6到9月這個持續時間較長,經常完全沒有降水,另一個則是從12月持續到次年2月,相對來說情況不及前一個那麼嚴重[8]:10。降雨量因地域而不同,每年西部和西北部降水較東部和東南部為多[73]:1。不過,雨季模式已因氣候變化而出現變動。戰略前瞻組織的一份報告中稱,每年陰雨天數有時會變少,但短時間內的降雨量更大。還有些情況下單一天內就會頻繁出現傾盆大雨,降雨量超過以往一個月的總和。此外還存在雨季姍姍來遲或是提早結束的情況[74]。
盧旺達基加利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26.9 (80.4) |
27.4 (81.3) |
26.9 (80.4) |
26.2 (79.2) |
25.9 (78.6) |
26.4 (79.5) |
27.1 (80.8) |
28.0 (82.4) |
28.2 (82.8) |
27.2 (81.0) |
26.1 (79.0) |
26.4 (79.5) |
26.9 (80.4) |
平均低溫 °C(°F) | 15.6 (60.1) |
15.8 (60.4) |
15.7 (60.3) |
16.1 (61.0) |
16.2 (61.2) |
15.3 (59.5) |
15.0 (59.0) |
16.0 (60.8) |
16.0 (60.8) |
15.9 (60.6) |
15.5 (59.9) |
15.6 (60.1) |
15.7 (60.3)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76.9 (3.03) |
91.0 (3.58) |
114.2 (4.50) |
154.2 (6.07) |
88.1 (3.47) |
18.6 (0.73) |
11.4 (0.45) |
31.1 (1.22) |
69.6 (2.74) |
105.7 (4.16) |
112.7 (4.44) |
77.4 (3.05) |
950.9 (37.44) |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 11 | 11 | 15 | 18 | 13 | 2 | 1 | 4 | 10 | 17 | 17 | 14 | 133 |
數據來源:世界氣象組織[75] |
如今的盧旺達境內在史前時期有三分之一屬於山地生態。目前天然存在的植物已基本局限在該國的三個國家公園內,全國其它地區則以梯田農業占主導地位[66]:3-4。尼溫圭森林是現存最大的樹林,內有200種樹種,還擁有蘭花和海棠[8]:11。盧旺達火山國家公園的植物以竹以主,剩下的大部分是高沼地,還有小面積的樹木[66]:3-4。阿卡蓋拉國家公園則屬熱帶草原生態系統,所有植物中以金合歡最多,並且也有一些稀有或瀕危的植物物種,如貓尾樹和幾內亞雞冠蘭等[76]。
三個國家公園中所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種類也是最多的,公園也均屬於指定保護區[77]。阿卡蓋拉國家公園擁有包括長頸鹿和大象在內的典型稀樹草原動物[78],而火山國家公園則是世界上約三分之一山地大猩猩的棲息地[79]。紐格威森林公園擁有包括黑猩猩和魯文佐里樹棲疣猴在內的13種靈長類動物,其中魯文佐里樹棲疣猴會有多達400隻進行群體活動,數量上超過非洲的其他任何靈長類動物[66]:140。
盧旺達境內生活有670種鳥類,從東到西分布的種類有所不同[8]:15。西邊的紐格威森林發現過280種,其中包括魯文佐里蕉鵑和艷鷓鴣在內的26種為艾伯丁裂谷特有[80][8]:15。盧旺達東部則擁有如烏頭黑伯勞之類的稀樹草原鳥類,以及習慣生活在沼澤和湖泊地區的物種,如鸛和鶴等[8]:15。
盧旺達的經濟曾在1994年的種族滅絕期間遭受重創,大批平民遭到屠殺,基礎設施嚴重受損,打家劫舍時有發生,重要的經濟作物也被忽視。這些因素相結合,共同導致該國國內生產總值大幅下跌,並且也無法吸收到私人和外來投資[36]。這以後盧旺達的經濟逐漸復甦,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數據,2019年估計該國的人均GDP(國際匯率)已經達到825美元[81]。主要的出口市場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德國和美國[36]。國家的中央銀行是盧旺達國家銀行,通行貨幣為盧旺達法郎。截至2014年4月17日,盧旺達法郎對美元的匯率為每680.48盧旺達法郎兌換1美元[82]。盧旺達於2007年加入東非共同體,並且有計劃從2015年開始使用所有成員國通用的東非先令[83]。
盧旺達自然資源匱乏[49],經濟主要依靠地方農民使用簡單工具的自給農業支撐[84]。根據估算,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2.1%是由90%的工作人口通過務農創造的[36]。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農場規模和糧食產量都有所下降,這部分是因為需要占用土地安置失去家園的人們[85][86]。雖然盧旺達土地肥沃,但糧食產量往往跟不上人口增速,因此必須進口糧食[36]。
盧旺達種植的作物包括咖啡、茶葉、除蟲菊、香蕉、豆類、高粱和土豆。咖啡和茶葉是主要的出口經濟作物,較高的地勢、陡峭的山坡和肥沃的火山土壤為其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過於依賴農產品出口使得盧旺達的經濟對價格變化非常敏感[87]。盧旺達飼養的動物包括牛、山羊、綿羊、豬、雞和兔,數量因地而異[88]。除了基加利周邊有幾家密集型奶牛養殖場外,其他地區基本沿用傳統的養殖手段[88]。土地和水資源不足、飼料質量差、定期出現的疫情以及獸醫數量不足都是限制動物產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國內多個湖泊存在漁業,但魚量已所剩無幾,為此該國正從國外進口活魚,希望能重振產業[89]。
盧旺達的工業規模較小,只占2010年GDP的14.3%[36]。生產的產品包括水泥、農產品、小瓶飲料、肥皂、家具、鞋類、塑料製品、紡織品和香煙[36]。採礦業是重要的出口產業,根據2008年的統計數據,全國通過礦產出口獲得了9,300萬美元的收入[90]。國內主要開採的礦產包括錫石、黑鎢、金和鈳鉭鐵礦,其中最後一種主要用於製造包括移動電話在內的多種電子和通訊設備[90][91]。位在基加利的卡路魯馬冶煉廠以往曾有錫礦的冶煉,目前由魯納冶煉有限公司營運,以礦石交易為主[92]。
盧旺達的第三產業在經濟大衰退期間受到打擊,銀行貸款和外援項目及資金都有所減少[93]。不過到了2010年時,其所占經濟比重已居全國首位,貢獻了43.6%的GDP[36]。其中表現較為突出的行業包括銀行和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通訊、保險、房地產、商務服務和包括教育與衛生在內的公共管理業[93]。盧旺達的旅遊業增長迅猛,2011年時已成為該國最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94]。儘管有過種族滅絕這樣不光彩的過去,但國際上卻越來越傾向於認為盧旺達是一個安全的好去處[95]:6。根據入境和移民署的統計,2011年1至6月共有40萬5,801人到訪盧旺達,其中16%來自非洲以外的國家和地區[96],這半年內的旅遊業收入則達到1億1,560萬美元,其中假日遊客雖然人數只占9%,但卻貢獻了43%的消費[96]。盧旺達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可以安全看到山地大猩猩的國家之一,盧旺達火山國家公園提供的大猩猩追蹤服務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萬甘願支付高價獲取許可證的遊客[95]:2。該國的其他景點還包括紐格威森林,這裡是黑猩猩、魯文佐里樹棲疣猴和其它靈長類動物的棲息地;基伍湖度假勝地,以及位於盧旺達東部的阿卡蓋拉國家公園,這裡是一片小規模的熱帶草原保護區[97]。
盧旺達最大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台都是國營的。大部分盧旺達人都能夠收聽電台廣播,盧旺達廣播電台則是整個國家主要的新聞來源,而電視則基本局限在城市地區[98]。新聞界受到嚴格的限制,報紙經常進行自我審查以免受到政府的報復[98]。不過,批評政府的盧旺達語、英語和法語出版物在基加利還是隨處可見。2010年盧旺達總統選舉期間,媒體受到的限制有所加強,當地名為「Umuseso」和「Umuvugizi」的兩家主要獨立報紙受到了高級媒體理事會停辦六個月的懲罰[99]。
盧旺達電信(Rwandatel)是成立最早的電信集團,向約2.3萬用戶提供固網電信服務,其中大部分是政府機構、銀行、非政府組織和大使館[100]。全國的私人座機訂購率很低,移動電話普及率相對較高,已從2011年的35%[101]提高到2013年的57%[102]。MTN擁有約250萬用戶,是該國最大的移動電話服務提供商,其次是擁有70萬用戶的Tigo[101]。2012年3月,巴帝電信成為盧旺達的第三家移動電話服務提供商[103]。盧旺達電信也曾也經營移動電話網絡,但由於該公司沒有做到之前許下的投資承諾,行業監管機構於2011年4月吊銷了其執照[104]。盧旺達的互聯網普及率很低,但增長迅速。2007年該國平均每100人中只有2.1位互聯網用戶,到2012年時已增長到8人[105]。2011年,該國已架設了2300公里長的光纖電信網絡,用來提供寬帶服務並促進電子商務[106]。該網絡連接到了SEACOM,這是一家南部和東部非洲的海底光纖電纜通信運營商,其位於盧旺達境內的光纜則沿主要道路連接到全國各地的城鎮[106]。移動電話服務提供商MTN還在基加利大部分地區提供預付費的Wi-Fi服務[107]。
進入21世紀後,盧旺達政府開始優先為供水需要提供資金,大幅增加了其在國家預算中所占比重[108]。這些撥款加上一些捐款,令該國的飲用水品質得到大幅改善。2005年時,全國55%的人口可以獲得清潔的水源,到了2008年則已提高到73%[108]。該國的供水基礎設施分城市和農村兩種類別,其中城市大多採用私人連接,農村則以豎管為主。沒有這些設施的地區則會使用手動水泵和有人管理的泉水[109]。雖然有許多地區的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71],但可用於收集雨水的設施很少[109]。衛生設施仍舊匱乏,聯合國估計截至2006年時,仍然只有34%的城市居民和20%的農村居民能夠使用得到改善的衛生設施[110]。政府政策中用於改善衛生設施的也相當有限,只能關注城市地區[110]。無論是生活在城市還是農村的大部分人口使用的都是衛生條件很差的公共旱廁[110]。
21世紀前,盧旺達的電力供應幾乎完全來自水力發電,建在布雷拉湖和儒洪多湖上的水電站提供全國90%的電力[111]:3。1990年起,由於降雨量低於平均水平,並且還存在居民引水灌溉等人類活動因素的影響,兩湖水位開始下降,到2004年時,水位已降低了50%,導致發電站產能大幅下跌[111]:5,再加上經濟增長帶來的需求增長,全國出現了嚴重的電力短缺,不得不進行大範圍的輪流停電[111]:5。政府在基加利以北安裝了柴油發電機來作為緊急措施,到2006年時已經用於提供全國56%的電力,但這樣的發電方式成本太高[111]:5。政府還制定了多項措施來緩解這個問題,例如重新安置居民,向布雷拉湖和儒洪多湖供水,以及為從基伍湖中提取甲烷氣體的項目進行投資等,其中最後一個項目的第一階段預期將把全國發電量提升40%[112]。截至2013年,全國能夠用上電的人口仍然只有6%[113]。
1994年的種族滅絕後,盧旺達政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歐盟及日本等國家和組織的幫助下加大了對國內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現今盧旺達大眾交通基礎設施多為中國大陸企業承攬。交通系統以公路網絡為主,通過鋪面道路把基加利和全國其他大部分主要城市及城鎮連接起來[114]。盧旺達通過公路連通了包括烏干達、坦桑尼亞、布隆迪和肯尼亞在內的多個東非國家,還連接到了剛果東部城市戈馬和布卡武,該國最重要的貿易路線就是途經坎帕拉和奈洛比到達蒙巴薩的道路[115]。盧旺達的公共交通以合乘出租車為主。主要城市間有快速公路連接,還會向主要道路的沿途大多數村莊提供地方服務。旅客可乘長途汽車前往多個鄰近國家的目的地。基加利國際機場是全國唯一的國際機場,提供一條國內航線和多條國際航線服務[116]。截至2011年時,該國還沒有鐵路,但已進行撥款研究將坦桑尼亞的中央線延長到本國境內的可行性[117],另外,該國也正在規劃建設標準軌鐵路[118]。基伍湖和港口城市之間沒有公共用水輸送系統,不過有一些私營機構提供有限的相應服務,政府也已發起鼓勵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計劃[114]。
截至2012年,盧旺達人口估計達到11,689,696人[36],其結構以青年為主,估計15歲以下人數占到42.7%,65歲以下則有97.5%。全年人口出生率為每1,000人有40.2人,死亡率則是14.9[36]。預期壽命58.02年(女性59.52年、男性56.57年),在全世界223個國家和地區中名列第197位[36][119]。全國的性別比則相對均衡[36]。
盧旺達是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了408位居民。歷史學家熱拉爾·普魯尼爾(Gérard Prunier)認為,這樣高的人口密度也是1994年種族滅絕的原因之一[9]:4。全國人口大部分生活在農村,還有為數不多的一些城鎮,人口分布相對均勻[49],只有烏姆塔拉省(Umutara,省份已不存在)的熱帶稀樹草原和東部的阿卡蓋拉國家公園人口稀少[120]。基加利擁有約100萬人口,是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121]。人口的快速增長使盧旺達的基礎建設不勝負荷[36][122][123]。其它幾個較著名的城市有吉塔拉馬、布塔雷市和吉塞尼,人口均少於10萬[124]:26。1990年時,盧旺達的城市人口占比為6%[122],到2006年則提高到了16.6%[22]:29,不過,這個比例到2011年時又下跌到了14.8%[22]:29。
盧旺達從殖民時代前就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國家[11],其人口均屬巴尼亞盧旺達人這一個民族和語言團體[7]:52;而現今大部分非洲國家的邊界都是由歐美國家劃分,並且沒有對應的種族界限[125]。巴尼亞盧旺達人之中又主要分為三大族群,分別是胡圖族(2009年時占總人口比例的84%)、圖西族(占15%)和特瓦族(占1%)[9]:5[36]。特瓦族是盧旺達最早居民俾格米人的後代,而學術界對胡圖族和圖西族的差異和起源尚未達成共識[7]:46-47。人類學家讓·海恩納克斯(Jean Hiernaux)認為圖西族屬獨立種族,其頭、臉和鼻都較為狹長[7]:47,維里亞·傑弗里慕瓦斯(Villia Jefremovas)則認為兩個民族沒有明顯的生理差異,並且其分類也不是歷史上所固有的[126]。殖民時代前,圖西族是盧旺達地區的統治階級,國王和大部分酋長都屬該族,而胡圖族人則以農耕為主[9]:11-12。當今的盧旺達政府將身份證件上不同種族的分類去除,希望能夠逐漸消除胡圖族、圖西族和特瓦族之間的差異[127]。
大多數盧旺達人都是天主教徒,但在種族滅絕後,全國的宗教人口分布已經有了顯著變化,許多人皈依福音派基督教[128]。根據2012年的統計數據,全國44%的人口信奉天主教,38%是新教徒,12%屬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還有0.3%的人口是穆斯林(根據2006年的統計數據56.5%的人口信奉天主教,26%是新教徒,11.1%屬基督復臨安息日會[129])。傳統宗教的正式信眾(根據1991年的統計)僅占人口的千分之一,但仍有一定影響力。許多盧旺達人認為基督教中的神與傳統的盧旺達神明「伊瑪納」(Imana)實際上是相同的[130]。
盧旺達的主要語言是大部分盧旺達人都會說的盧旺達語,殖民時代的主要歐洲語言先是德語,然後是法語,其中後者是由比利時人傳入,並且直到盧旺達獨立後仍然是廣泛使用的官方語種[131]。20世紀末從烏干達或其他地區湧入的難民[131]及其後代以英語為主要語言,因此和國內的法語人口間形成了語言上的鴻溝[132]。盧旺達語、英語和法語都是該國的官方語言。政府部門多使用盧旺達語,而教學則以英語為主。東非地區通用的斯瓦希里語也是盧旺達人廣泛使用的語言,特別是在農村地區[132]。此外,生活在寇伯島(Nkombo Island)上的居民會說一種名為「Amashi」的語言,這種語言和盧旺達語有着密切的聯繫[133]。
音樂和舞蹈是盧旺達的儀式、節慶、社交聚會,以及評書彈詞活動中的組成部分。最知名的傳統舞蹈經過精心編排,包含三大部分:一種是由女性表演的「umushagiriro」,又名牛舞[134];第二種是由男性表演的「intore」,又名英雄之舞[134];還有一種是擊鼓舞,傳統上也是由男性表演,使用的鼓稱為ingoma[135]。盧旺達國家歌舞團是該國最具知名度的舞蹈團,由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在1974年設立,經常在國內和國際上進行演出[136]。音樂傳統上是由口頭傳授,不同社會群體的音樂風格也相應不同。鼓是非常重要的樂器,皇家鼓手在國王的宮廷中享有很高的地位[73]:135-136。鼓手也會組團進行演奏,規模通常為7至9人[73]:139。該國的流行音樂也在不斷發展,樂風主要受到東非、剛果和美國音樂的影響。嘻哈是最受歡迎的曲風,其中融合了饒舌、雷格樂、節奏布魯斯和舞蹈流行音樂的特點[137]。
全國各地都會生產傳統工藝和美術品,不過其中大部分最初都屬實用工具,而非純粹作為裝飾。編織籃和碗尤為普遍[73]:68-70。盧旺達的東南部製造有一種使用牛糞製作,名為「Imigongo」的獨特藝術品,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該區域尚屬吉薩卡(Gisaka)獨立王國組成部分的時代。創作使用的牛糞中混有各種顏色的天然土壤,將其塗成隆起的幾何形狀圖案[66]:243-244。其他工藝品包括陶器和木雕[66]:31。傳統房屋大多就地取材,大多為圓形或長方泥,使用泥土搭建並配以茅草製成的屋頂。政府已啟動計劃,使用像波紋鐵之類更為現代化的材料取代傳統建材[138][73]:75。
盧旺達的書面文學歷史較短,但從詩歌到民俗在內的多個領域都有着悠久的口述傳統,該國的許多道德觀念和歷史詳情都是如此世代傳承下來[8]:105。已故作家亞歷克西斯·卡加梅(Alexis Kagame)是盧旺達最具影響的文學代表人物,他出版了自己對口述傳統的研究成果,並創作了大量的詩歌[66]:29。盧旺達大屠殺成為許多文藝作品的素材,如記錄目擊者證詞的記實文學,包括本傑明·賽恩(Benjamin Sehene)在內的新生代作家創作的散文和小說。還有多部電影也是以這起慘案為題材,如曾獲奧斯卡金像獎和金球獎提名的《盧旺達飯店》[139][140],《與惡魔攜手》(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泣血四月》和《殺戮禁區》(Shooting Dogs)等,其中後兩部是在盧旺達實地拍攝,並且還有當年的倖存者參與演出[141]。
盧旺達每年有11個國家法定節假日,政府偶爾還會安排其他公眾假期[142]。4月7日是種族滅絕慘案的紀念日,其後的一星期則是官方正式的哀悼周[143]。每年的7月4日是解放日,用來慶祝盧旺達愛國陣線戰勝胡圖族極端分子。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則是「烏姆甘達」(umuganda),為全國性節日,期間人們從早上8點到11點從事社區義務勞動[144]。
盧旺達的飲食主要由當地自給農業生產的主食製作,如香蕉、大蕉(當地稱「Ibitoke)」、番薯、豆類、木薯等[73]:81。大部分盧旺達人一個月只會吃為數不多的幾次肉食[73]:81。羅非魚很受住在湖邊或是其他能捕到魚地區的居民歡迎[73]:81。土豆據稱是由德國和比利時殖民者引入盧旺達,也很受當地人的歡迎[73]:13。「烏伽黎」(Ubugari,又稱umutsima)是一種用木薯或玉米配水調製成的糊狀食品,東非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也會食用[145]。「Isombe」由搗碎的木薯葉製成,與魚乾一起食用[73]:13。午餐通常是自助餐形式,人稱「mélange」(有「混雜堆積」之意),其中包括上文提及的主食,有些還會有肉食[66]:66。如果晚間外出就餐,最受歡迎的食物則是串燒,食材以羊肉最為常見,偶爾也會有牛肚、牛肉和魚肉[66]:66。農村地區的許多酒吧會有專門銷售串燒食品的賣家,他們會照料和屠宰山羊,串燒或燒烤羊肉,還會向食客提供烤香蕉一起食用[146]。牛奶,特別是人稱「ikivuguto」的發酵酸奶,在全國各地都是很常見的飲料[147]。其它飲品包括一種名為「urwagwa」的傳統啤酒,由高粱或香蕉釀製而成,在傳統儀式和慶典中很常見[73]:13。盧旺達釀造的商業啤酒則包括普里默斯(Primus)、米齊格(Mützig)和阿姆斯特爾(Amstel)多個品牌[145]。
從國際上來看,盧旺達的籃球運動員表現最為出色,其國家隊已連續四度打入非洲籃球錦標賽的最後階段,還曾申辦2013年的賽事[148],不過最終贏得申辦權的是科特迪瓦[149]。
盧旺達政府通過國營學校提供9年的免費教育,其中6年小學,其後是前3年的普通中學課程[150]。2010年,總統卡加梅在連任選舉中宣布,自己計劃把免費教育的年限再延長三年,涵蓋整個中學課程[151]。但是,一方面上學必須要購買校服和課本,另一方面還需要承擔家裡的各種需要,所以許多窮苦人家的孩子仍然無法上學[66]:27。全國各地還有多所私立學校,其中部分是由教會開辦,遵循與公立學校一樣的教學大綱,但需要收取費用[66]:27。1994至2009年間,盧旺達的中學教育會以法語或英語授課,但由於該國與東非共同體和英語世界的聯繫日漸緊密,2009年後開始只提供英語教學大綱[152]。盧旺達還擁有多所高等院校,其中又以盧旺達國立大學、基加利科技學院和基加利教育學院最具知名度[66]:27。2011年盧旺達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從2008年的4%提高到7%[153]。該國2009年的識字率(指大於或等於15歲國民中能夠讀和寫的人數比)為71%,與1978年的38%和1991年的58%相比都有了大幅度提升[154]。盧旺達從2009年開始參與了開源和開放硬件教育項目OLPC[155],截至2013年時已經分發了40萬台XO-XS筆記本電腦[156]。
盧旺達的醫療保健質量普遍較低,但一直在加以改善。2010年時,每1000名新生兒中會有56位在5歲生日前夭折[157],其中大部分死於腹瀉、瘧疾或肺炎[158],不過與2000年的182人相比已經有了大幅改善[157]。該國缺乏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還缺少多種藥品[159]:10,全國有87%的居民能夠獲得醫療服務,但平均每十萬人中僅有兩位醫生和兩位護理人員[160]。政府正在尋求改善這一狀況,這也成為該國「2020年宏願」發展計劃的一部分。2008年,政府將國家支出的9.7%用於醫療保健,與1996年的3.2%相比有顯著提高[159]:10。政府還開設了包括基加利衛生學院在內的多所培訓機構[161]。2008年,盧旺達開始實行全民強制醫療保險[162],到2010年時已經覆蓋了超過90%的人口[163]。一些疾病的患病率不斷下降,例如孕婦和新生兒的破傷風已經消除[159]:4,瘧疾的發病率、死亡率和殺傷力都有了大幅降低[159]:5。但是,盧旺達的衛生形勢依然嚴峻,傳染性疾病對居民的健康構成很大威脅[159]:4。全國艾滋病和艾滋病毒感染率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中屬廣泛流行類,估計在15至49歲年齡段中有7.3%的城市居民和2.2%的農村居民艾滋病毒呈陽性[159]: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