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成立
1924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在北京成立中共中央北方區委,李大釗任書記,譚平山任副書記,常委有高君宇、張國燾、趙世炎,委員有瞿秋白、王荷波。1925年1月,中共四大決定取消中央北方區委建制,北方地區黨的工作仍由中共北京區委領導。
第二次成立
原為中共順直省委,由彭述之負責。1927年9月奉八七會議的指示,改組為北方局,首任北方局書記王荷波、秘書長兼宣傳部長蔡和森,常委有彭述之、張昆弟(職工運動)、劉伯莊(軍委)、楊善南(共青團),負責領導順直省委、山東省委、山西省委、滿洲省委及內蒙的黨組織。辦公地址設於天津日租界。1927年11月撤銷。
第三次成立
1930年8月,再由中共順直省委改組而重建北方局。下轄順直省委、河南省委、山東省委、太原特委、陝西省委、陝北特委、甘肅省黨組織。書記賀昌,組織部長阮嘯仙,宣傳部長餘澤鴻,秘書長陳復,軍委書記張兆豐。
1930年12月24日,中央決定取消北方局,順直省委改為河北省委,領導順直、晉、陝、甘、豫北黨的工作。北方局組織部長阮嘯仙任河北省委代理書記,順直省委書記賀昌、順直省委宣傳部長餘澤鴻、張昆第、北方局委員胡均鶴、河南省委書記童長榮、北平市委書記任國楨、王俊仙、保定特委書記郝清玉為河北省委委員,廖劃平、陳復、山西臨時省委書記劉天章、武正廷為候補委員。
1931年2月5日臨時河北省委在天津成立,河南省團委委員徐蘭芝任書記,河南省委組織部長兼秘書長陳原道赴天津任中共河北臨時省委組織部長,中共中央組織部組織科代科長劉亞雄(女)調任河北臨時省委秘書長。4月8日中共河北臨時省委在津召開擴大會議時被破壞,徐蘭芝、陳原道、劉亞雄等被捕。4月10日,阮嘯仙等組成中共河北臨時省委堅持工作,省委機關由天津遷往北平。上海市滬中區區委書記殷鑑受黨中央委派到北平重建河北省委。1931年5月8日河北省委正式成立,殷鑑任書記。6月26日河北省委軍委書記廖劃平被捕叛變,隨後省委書記殷鑑等30多名幹部被捕。省委機關遭到又一次大破壞。1931年7月,河北省委委員馬輝之任河北省委代理書記。1932年9月,反帝大同盟北平分盟黨團書記李鐵夫任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
1933年3月孔原以中共中央北方代表。1933年,中共中央秘書長柯慶施任河北省委前線委員會書記,1933年10月柯慶施任中共河北省委軍委書記;1933年10月23日,中共河北省委機關遭到破壞,中共河北省委機關由北平移到天津。
1934年3月,共青團江蘇省委書記朱理治被上海中央局派到天津,先後任河北省委組織部部長、代理省委書記、省委副書記。北平市委書記李常青任河北省軍委書記。7月,王林任中共河北省委秘書長。1934年冬,中共上海中央執行局軍委書記柯慶施又任中共河北省委軍委書記。1935年2月,高文華任中共河北省委書記。1935年5月,青島臨時市委書記李大章任河北省委宣傳部部長。1935年6月,柯慶施任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部長。
1935年6月孔原調去上海,孔原指定由中共河北省委兼負北方局工作,「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成員有:
北方局下轄河北省委、山西省工委、山東省委、河南省臨時工委、綏遠省工委、山西省公開工委、鄂豫邊省委、南方臨時工委(轄貴州省工委、廣西省工委)、煙臺工委、南陽(中心)縣委、宛屬工委、墾區工委等一些地方組織。
孔原走後,北方局暨河北省委失掉了與中央的聯繫,發生了經費困難。也與中央失掉聯繫的廣東、廣西等地的黨組織,也與北方局聯繫經費問題。[2]1936年搬遷至天津法租界石教士路(Rue Chevrier)、今天津市和平區黑龍江路隆泰里19號。
1936年4月,劉少奇以中央代表身份,從延安攜新婚妻子謝飛赴天津,任北方局書記,彭真任組織部長,陳伯達任宣傳部長,林楓任秘書長兼天津市委書記。1937年2月,劉少奇率領北方局機關,由天津遷往北平。
1937年4月,馬輝之主持中共河北省委工作。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白區黨代表會議。鑑於河北已形成事實上的平漢線國統區和冀東淪陷區,會議決定把河北省委劃分為平漢線省委和冀東省委,分別由保屬特委書記李菁玉、中共京東特委書記李運昌任書記。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的地下黨疏散撤退,在太原重建北方局。1937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恢復,李運昌任書記,馬輝之任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部長。1937年9月,馬輝之任省委書記,華北鐵路工委書記吳德任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部長,東北軍第53軍中共工委書記林鐵任河北省委軍事部長。1938年7月,河北省委撤離天津遷往冀東。
第四次成立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1937年7月28日,中共北方局書記劉少奇和軍委書記朱瑞由延安來到太原。在這以前,北方局組織部長彭真等已先期到達太原。繼劉少奇之後,北方局副書記楊尚昆、北方局宣傳部長李大章、北方局組織部副部長林楓等也陸續來到太原。北方局機關駐太原成成中學。重新組建北方局機關,任北方局書記。下設抗日統戰部(部長張友清)。隨着華北戰局的發展,太原失守前夕,1937年9月下旬,劉少奇和在太原的周恩來經過研究,把華北劃分為九個開展游擊戰爭的省區[來源請求]:
- 綏西
- 綏察邊
- 晉西北劉少奇指示120師賀龍部利用戰地動員委員會的形式,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游擊隊,並把舊政權改造成民族統一戰線的抗日政權。
- 晉南
- 冀察晉(以阜平五台山為中心)派出山西省委組織部長李葆華率相當數量的幹部奔赴那裡,成立晉察冀臨時省委,以八路軍政治部及戰地動員委員會的共同名義,動員同蒲路東和正太路北的各縣民眾,開展游擊戰爭。
- 直南(指河北南部)
- 直中(指河北中部)受黨中央派遣,孟慶山從延安到達這一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組建河北游擊軍。1937年10月,根據北方局的指示精神,東北軍第53軍691團團長、中共秘密黨員呂正操拒絕國民黨政府南撤的命令,在中共地方黨組織的大力支持下,率全團官兵留在敵後。並在河北晉縣小樵鎮改編部隊,改稱「人民抗日自衛軍」,隨後,人民自衛軍和河北游擊軍開始了創建冀中根軍地的工作。
- 冀東(平津在內)
- 山東
在綏西和綏察邊,主要通過原來的地下黨組織及派出黨員去做工作。在山東、直南、直中等地,主要利用一些統戰關係,去進行動員民眾的工作。閻錫山找犧盟會負責人薄一波,請他組織一個團的新軍試試。薄一波請示了北方局,劉少奇答覆:「要去!不要說一個團,就是一個營、一個連也要去。你趕快回去,把犧盟會的日常工作委託給一個合適的人,除了重大問題你過問一下外,主要的精力就轉到組建新軍的工作中去。」此後,薄一波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組建新軍的工作上。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日決死隊總隊在山西太原國民師範禮堂舉行成立大會。至1938年初,決死隊已發展到四個縱隊(相當於旅)3萬餘人,活動於晉東南、晉西南、晉西北地區,先後和八路軍其他部隊一起開闢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據地。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由晉西轉到晉東南的。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出《關於北方局及分局委員的通知》決定以朱德、彭德懷、楊尚昆、聶榮臻、關向應、鄧小平、彭真、程子華、郭洪濤為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1938年冬,北方局進入太行山,楊尚昆任書記,下設組織部、統戰部、青委會、婦委會、秘書處。1942年8月,楊尚昆赴延安,由彭德懷代理書記。1943年8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致電北方局,決定,北方局代理書記彭德懷來延安準備參加「七大」,由鄧小平代理北方局書記。1943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決定:中共中央北方局與中共太行分局合併,撤銷中共太行分局;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4區直屬北方局領導。
1943年11月,為了加強八路軍第129師的冀魯豫與冀南兩區的統一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冀魯豫分局(也稱「平原分局」)。[3]分局書記黃敬(1942年10月由冀中區黨委書記調任冀魯豫區黨委書記),宋任窮為組織部長,李菁玉為宣傳部長,張霖之為民運部長兼組織部副部長,張璽為秘書長。分局駐山東莘縣大張家鎮紅廟村。[4]冀魯豫分局受中共中央北方局領導。冀魯豫分局領導冀南、冀魯豫兩個區黨委[5]。
194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為加強冀魯豫工作,給北方局發出指示:最近冀魯豫根據地有極大發展,人口將近兩千萬,為敵後最大的根據地,[6]但減租減息大半尚未進行,各種政策尚未完全正規,根據地的群眾基礎尚不鞏固,北方局應及時進至冀魯豫工作,普遍發動群眾,進行徹底的減租減息,求得根據地進一步鞏固。北方局代理書記鄧小平於1945年3月上旬由山西麻田率組織部長劉錫五、宣傳部長李大章等北方局機關20餘人到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區的濮陽,先後住李家樓、單拐村[7]。實際上,北方局機關由太行山麻田遷至了河南清豐縣。
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中共北方局和冀魯豫中央分局合併成立晉冀魯豫中央局。鄧小平、薄一波分任正、副書記,領導冀魯豫、冀南、太行、太岳4個區黨委和軍區。張霖之、李菁玉、李雪峰、王鶴峰分任4個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8]
歷任書記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