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東嶽廟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朝陽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元至清 |
編號 | 4-113 |
認定時間 | 1996年 |
北京東嶽廟,位於中國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外大街141號,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的第一大叢林,現同時為北京民俗博物館。廟內保存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道教建築和歷代碑刻,對研究中國古代道教以及玄教的歷史淵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元朝延祐年間,張道陵的三十八世孫張留孫被元成宗封為「玄教大宗師」後,見當時大都沒有東嶽大帝的行宮,因此在延祐六年(1319年)出資在齊化門(今朝陽門)外購置了土地準備興建,但未及開工便在至治元年十二月(1322年)羽化。其弟子吳全節繼任「玄教大宗師」後,繼續推動建廟事宜,至治二年(1322年)春開工建設大殿及大門,至治三年(1323年)建東西廡以及四子殿,塑神像,朝廷敕賜額曰「仁聖宮」。泰定二年(1325年),魯國大長公主捐資興建後殿作為神寢。天曆元年(1328年),元文宗即位,公主進京朝賀,適逢寢殿完工,元文宗賜名「昭德殿」。其後在元朝末年的戰亂中受波及,因此遭受到嚴重破壞[1][2]。
明朝開始,玄教併入了正一道,東嶽仁聖宮稱為「東嶽廟」[1]。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正統十二年(1447年),明英宗修葺東嶽廟,五月開工,八月完工。完工後,明英宗親撰《御製東嶽廟碑》,將前殿改名「岱嶽殿」,供奉東嶽大帝;後殿改名「育德殿」,作為東嶽大帝與淑明坤德帝后的神寢[2]。
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乾清宮太監偶因疾感,到東嶽廟祈禱,很快痊癒。他見東嶽廟的殿宇頹圮,便出資命御馬監太監張暹、盧鼎等人整修,八月動工,十一月完工,把前殿、後殿、東西配殿廊廡各殿及神像、祭器整修一新,又在廟門外建影壁一座,同時在東廊開鑿水井,續建廟前東西房十九間交給東嶽廟道士收管,還立碑《崇整岳帝司神修蕞續基碑記》[2]。
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京都善士雷洪、余和、王盤、王敏,督工雷清等人率眾捐資重修東嶽大帝、七十六司等神像。一年後完工,立碑《東嶽廟重新聖像碑記》[2]。
明神宗之母慈聖皇太后篤信佛道,在京師廣修佛寺道觀,宮中尊稱為「九蓮菩薩」。1575年,慈聖皇太后捐出自己的膏沐錢,率神宗、神宗之弟潞王、公主及諸宮御中貴各捐資重修東嶽廟,並且命宮內掌事大太監馮保擇內臣廉干者監工,一年後完工,命張居正撰文《敕修東嶽廟碑記》。1585年,慈聖皇太后誠獻岱宗寶殿前大香爐,更換了七十六司前的全部香爐。明神宗還在泰山南麓為母親慈聖皇太后建祠堂,永遠奉祀東嶽大帝[2]。
萬曆二十年(1592年),明神宗夢見東嶽大帝,認為是神賜,乃下令整飭東嶽廟,在寢殿左右加建配殿,在殿後添建後罩樓,還添建了廟門前的東西兩座過街牌樓,額曰「宏仁錫福」、「靈岳崇祠」,一年後完工。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內官監總理太監馬謙、陳永壽、盧升這三人發願添建廟門前琉璃牌坊,南北額曰「秩祀岱宗」、「永延帝祚」[2]。
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炳靈公殿。康熙三十七年(1698),東嶽廟因居民不慎而發生火災,中路大部分建築被毀,僅存東、西路建築。次年,清聖祖用廣善庫金準備重修。康熙三十九年三月(1700年)開工,康熙四十一年六月(1702年)完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再度重修,工期一年。這兩次重修,清聖祖、清高宗分別御題碑文,滿文漢文對照,立碑並加蓋碑亭[2][1]。
清朝道光十六年(1836年),東嶽廟第十七代道士馬宜麟募集善眾的資金修建東路的春秋殿,把東路和中路打通;還重修了西路的斗姥殿、火祖殿,新建倉神殿、海神殿;在馬道口(今金台路附近)設義園(即公墓);重修了芳嘉園的三義廟;在東嶽廟內創辦義學,收容貧寒子弟入學[2]。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京東義和團在東嶽廟內的江東之殿前設壇習武[2][1]。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其前站住在東嶽廟的後罩樓及東、西路院落。前站包括德國、法國、日本三國軍隊,指揮是德國人薩震德。他們將東嶽廟歷代所存經卷、文玩、書畫、祠堂內的畫像等洗劫一空,把要掠走的東西列成表,逼東嶽廟住持華明馨簽字作為所謂「贈品」;同時薩震德要屠殺當地居民,幸被華明馨勸阻居民才免於一難。八國聯軍撤離後,朝陽門、東直門、東便門、關廂的紳商百姓為表示對華明馨的感激,聯名送給他一塊高二尺、長六尺、黑底金字、四周繪龍飾的陽文大木匾,匾上刻「大德曰生」四字。華明馨表示不敢接受,乃在「大德曰生」四字正上方添一「獻」字,以表是獻給神的。此匾後來掛在育德殿正面[3]。
清朝北京東嶽廟內有御座房,專供帝、後來東嶽廟時休憩。帝、後到東陵祭祖時,東嶽廟是出朝陽門後的第一個茶站。嬪妃進宮後同家人很難見面,但嬪紀隨帝、後到東陵祭祖途經東嶽廟時,便可約家人見面。當帝、後駕臨東嶽廟時,東嶽廟正、副住持都要穿帶「補子」(道袍上繡飛雀以示品級)的道袍、朝靴,手執「手香爐」跪在山門外兩側接送帝、後。皇帝自帶寶座,走時帶走。宮內太監常到東嶽廟傳差、辦事。清末有幾位太監如安德海、李蓮英、張德福等人都常來東嶽廟。民國十三年(1924年)遜帝溥儀離宮時,有幾位太監出宮後不願回家,便居住在東嶽廟[3]。
清朝宣統三年(1912年),曹錕的陸軍第三鎮駐軍東嶽廟,管帶是劉文明。該年農曆正月十二日,朝陽門外兵變,搶劫了廣隆當鋪,劫後引發火災,火勢向東蔓延,即將波及東嶽廟。當時東嶽廟的鐘樓、鼓樓里存放着軍隊的炮彈。管帶劉文明找到東嶽廟住持華明馨商議,叫道士們躲到安全地帶。華明馨表示一般道士可以出去躲避,東嶽廟主要負責人不能走,應和廟同歸於盡。但火燒到東嶽廟西鄰的香蠟鋪便熄滅,大家認為這是廟裡的東嶽大帝顯聖[3]。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曹錕的一個姓劉的老婆住在天津英租界,她曾到北京東嶽廟進香許願,想重新油飾彩畫東嶽廟。她出資由東嶽廟道眾經修,前後兩次花了約三萬元現洋。另外,東嶽廟獨有的六根旗杆年久失修,施主松佑亭出資為旗杆披麻掛灰;後來梅蘭芳又出資將這六根旗杆自上至下全部包上鐵皮,以防朽爛[3]。
中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東嶽廟多次遭廟內駐軍騷擾。後來東嶽廟香火日衰,只好依靠出租房屋度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東嶽廟已十分破敗。1947年,一批山西學生來北平請願,住在東嶽廟裡,他們以破除迷信的名義將不少神像推倒砸碎,想從塑像的「肚子」里找出金銀寶貝[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東嶽廟先是因附近火藥廠爆炸而被震碎不少塑像,後整座廟宇被機關、學校占用,就此停止宗教活動[1][2]。
1958年到1962年,北京市第一次文物普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登記了東嶽廟的古建築、碑刻、文物,建立檔案,並製作了碑石拓片保存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和首都圖書館。1957年10月,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公布北京東嶽廟為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代以來,全國政協、北京市人大、北京市政協、朝陽區人大、朝陽區政協多次呼籲解決東嶽廟保護和開放問題。1986年,中共北京市朝陽區委、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成立「東嶽廟騰退修復領導小組」。後來,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聽取朱家溍、羅哲文、謝辰生、鍾敬文等學者意見後,決定將東嶽廟闢為「北京民俗博物館」。1995年,東嶽廟中路所駐單位騰退遷出東嶽廟,並於1995年12月正式將東嶽廟的管理權和使用權移交給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又移交給朝陽區文化文物局,由朝陽區文化文物局組建北京民俗博物館[2]。1996年,北京東嶽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和國家文物局撥出專款,修繕東嶽廟古建築並建設北京民俗博物館。1996年,開始修繕東嶽廟中路古建築。1997年6月,北京東嶽廟管理處暨北京民俗博物館正式成立。1998年春節,適度內部開放。1999年春節,正式對外開放。1999年11月15日,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夫婦參觀了北京東嶽廟[2]。2008年1月14日,東嶽廟中路神像區被交給道教界。2008年5月3日(農曆三月二十八)為東嶽大帝誕辰,北京東嶽廟舉行恢復道教活動場所及頒發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儀式[1][2][4]。自此,北京東嶽廟內開始了兩套管理班子共存的情況,一套是北京東嶽廟管理處暨北京民俗博物館,隸屬北京市朝陽區文化委員會,另一套是東嶽廟廟務民主管理委員會,屬於道教界。
200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啟動「3.3億文物搶險修繕計劃」,對98項市級以上文物搶險修繕,東嶽廟西路建築群被列入該計劃。2000年初,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和該區一個房地產開發公司簽訂協議,由該公司拆遷東嶽廟西路398戶居民和十多個單位,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將把東嶽廟西路八個殿的位置以及東嶽廟西路以北的一塊空地讓給該公司開發,東嶽廟西路八個殿將拆遷到北側重建,該協議獲得北京市文物局同意[5][6][7]。2001年,開展了東嶽廟西路搬遷騰退和修繕工作,拆除違章建築10000餘平方米,動遷居民和商戶400多家[2]。2002年春,占據東嶽廟西路的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遷出,人員騰退工作基本完成,該公司為此支付1.5億元人民幣左右費用。2003年,該公司依照協議拆除東嶽廟西路八個殿。此舉隨即遭到當地居民舉報和上訪,經媒體曝光後引發輿論譁然,北京市文物局及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遭到輿論一致批評。2003年9月中旬,在附近居民及媒體強烈呼籲下,北京市文物局不得不明令該公司停止施工,但該公司仍繼續施工。當時西路的魯班殿、眼光娘娘寶殿、岳帥殿已被徹底拆除,原址挖成大坑,建設「御東花園」商品房小區[5][6][7][8][9]。此後,2003年起,北京市文物局撥款開展東嶽廟行業習俗古建修繕,從東嶽廟西路騰退居民89戶,拆除了私搭亂建的房屋。東嶽廟西路計劃修復29個殿,截至2005年已完成關帝殿、月老殿、火神殿、延壽寶殿等21座殿宇的主體工程,並且把在施工中發現的四通行會石碑復立在原位置[10]。2008年春節廟會期間,東嶽廟西路局部首次開放[11]。2017年春節文化活動中,東嶽廟西路在收復並修繕後首次對外開放,北京民俗博物館以「傳承匠心,共享遺產」為主題在西路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示及傳統工藝體驗區域[12]。
2008年,開展了東嶽廟東路收復騰退和修繕工作,並在2011年1月完成竣工驗收。2013年1月,東嶽書院在東嶽廟東路揭牌[2]。
2004年6月27日,中國民俗學會落戶北京民俗博物館。2006年1月22日,「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在北京民俗博物館掛牌。2008年2月25日,北京民俗博物館被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2年6月13日,北京民俗博物館「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獲得「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示範活動」稱號。2012年11月24日,北京民俗博物館被評為「北京市社會科學普及試驗基地」[2]。
2004年4月13日,北京民俗博物館「老北京商業民俗保護」項目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民俗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試點。2006年6月,東嶽廟行業祖師信仰習俗被列入首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北京東嶽廟廟會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幡鼓齊動十三檔」被列入第三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2008年8月7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攜家人參觀北京東嶽廟。2011年9月30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來到北京東嶽廟檢查文物安全工作[2]。
按照國家宗教事務局的統一部署,2015年5月16日北京東嶽廟正式懸掛宗教活動場所標識牌並舉行揭牌儀式[13]。
2008年北京東嶽廟部分歸還道教界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後,道教界及其他各界人士一直呼籲將北京東嶽廟整體歸還道教界,將北京民俗博物館遷走。2012年、2013年,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金濤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先後提交《關於要求北京市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將東嶽廟整體歸還道教界的建議》、《再次希望北京市落實宗教政策將東嶽廟全部歸還道教管理使用的建議》。2013年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艾克拜爾·米吉提連續3年提交了關於北京東嶽廟道教活動場所落實宗教政策的提案。2015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丁常雲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提案中呼籲將北京東嶽廟整體歸還道教界。此外,在北京市政協會議上,北京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李士傑連續多年提交《應該及時落實宗教政策交歸東嶽廟道教產的提案》;2014年,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蔡葵提交《關於落實宗教政策將東嶽廟全部歸還道教管理使用的提案》;2015年,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長宋大川提交《關於建議「民俗博物館」遷出東嶽廟另擇新址提案》[14]。2017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五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丁常雲又提出將北京東嶽廟全部歸還道教,重新恢復為道教活動場所的提案[15]。
東嶽廟分為中院、東院、西院三個部分。主要建築集中在中院南北中軸線上。中院主要建築有:
東嶽廟的東院以居住為主,建築較為分散,生活氣息較濃。院內迴廊環繞,栽滿了奇花異果,並精心布置了亭台怪石,成為一座美麗的花園。據說光緒帝和慈禧太后便常常來此觀賞休息。
西院由供奉各路神祇的小型院落組成,有東嶽寶殿(祠堂)、玉皇殿、三皇殿、藥王殿、顯化殿、馬王殿、妙峰山娘娘殿、魯班殿、三官殿、瘟神殿、閻羅殿以及判官殿等。殿宇的規模都不大,多是由民間人士出資修建而成的。
東嶽廟行業祖師信仰習俗 | |
---|---|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北京民俗博物館 |
分類 | 民俗 |
編號項目 | BJⅩ-3 |
登錄 | 2006年 |
北京東嶽廟是道教正一道在中國華北地區的第一大叢林。廟內保存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道教建築,具有豐富的道教文化內涵,對研究中國古代道教及玄教的歷史淵源和發展,以及北京的民俗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東嶽廟的興起與正一道支派「玄教」在元代的鼎盛密不可分。由於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及其繼任吳全節都極受元帝的尊崇,所以由他們建造和主持的東嶽廟也當然獲得了皇家的重視。到了明清兩代,雖然東嶽廟的地位有所降低,但由於它祭祀的是掌管人間一切貴賤、生死、禍福的東嶽泰山神天齊仁聖大帝,所以在上層和民間依然具有極強的影響力,歷史上雖然數次被毀,但每次都能獲得皇室成員的捐助而得以重建。
東嶽廟的各院落內都立有石碑,最多時達160多塊,數量居京城之冠。現存的一百餘塊石碑全為元明清三代的作品,多為歷朝修建東嶽廟碑記和民間善會石碑,種類齊全,品味高貴,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其中最著名的是趙孟頫的行書《張天師神道碑》(俗稱《道教碑》),風格古樸遒勁,為元代書法藝術的珍品。此外,趙世延的楷書《昭德殿碑》、虞文靖的隸書《仁聖宮碑》等也頗為著名。此外,在東嶽廟的大多數殿堂前都還掛有白底黑字、小篆字體的楹聯,內容多為對各殿神司職能的詮釋。目前,正院各殿堂前的楹聯均已恢復,文字由當代知名的書法家書寫。
文革期間,廟內碑刻遭到嚴重破壞,大部分被推倒砸碎,文飾也被鑿去,有的碑身上還用黑墨劃上了革命標語。推倒後的碑刻或用作地基或深埋地下。1995年底東嶽廟被朝陽區文化文物局收歸時,完好的碑僅存18通。後來,掩埋在地下的石碑又重新被挖掘出來。1997年底石碑修復工程開始,歷時一年,基本上按原來的位置歸位。目前,中路正院東西碑林共有石碑89通,重現了東嶽廟「石碑多」的特色景觀。
因為東嶽大帝掌管了世人的生死禍福,所以前往燒香的人也特別多。相傳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乃東嶽大帝的誕辰,於是在三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東嶽廟裡都會舉行廟會。這一風俗延續了數百年之久,只是在1949年後自然中斷。2002年起,又恢復了廟會,但已改到每年的春節時舉行。另外,東嶽廟中的民俗掌故也有很多,如老北京的順口溜「機靈鬼兒,透亮碑兒,小金豆子,不吃虧兒」就是指東嶽廟內的四個趣聞傳說。
廟會 (東嶽廟廟會)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北京市朝陽區 |
分類 | 民俗 |
序號 | 991 |
編號項目 | Ⅹ-84 |
登錄 | 2008年 |
東嶽廟建成後,便受到朝廷的重視,每年都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因東嶽廟位於齊化門外,是大都通往漕運門戶通州的要道,因此商賈雲集,更是促進了香火的興旺。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嶽大帝誕辰,明代時有盛大的東嶽仁聖大帝巡遊,清代時還派遣官員降香。民國以後東嶽廟仍循舊例,照常舉辦廟會。據三十年代調查統計,東嶽廟每年開廟44天,廟會攤位131個,擺在廟內的有賣小吃的、雜貨的、花鳥魚蟲的、雜耍的,還有套圈兒的遊戲,引得遊人圍個水泄不通。廟外有賣木材的、家具的、食品的、鐵器的及日用百貨,還有說書的,不過在東嶽廟說書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不能說《岳飛傳》,因為廟裡供着岳飛。1937年日軍進駐北京,時世動亂,民不聊生,東嶽廟也逐漸衰敗。抗戰結束後,廟會雖已恢復,但已是元氣大傷。1949年,廟會自行中斷。恢復東嶽廟後,自2002年起廟會於每年春節舉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