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经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師培(1884年6月24日—1919年11月20日),字申叔,改名光漢,號左盦,筆名韋裔,又署光漢子,江蘇儀徵人,中國經學家。
劉師培出身經學世家,曾祖父劉文淇、祖父劉毓崧,大伯劉壽曾、父親劉貴曾皆為經學家。為「揚州學派」之中堅。劉師培的祖父劉毓崧參與編輯《船山遺書》,對王夫之至為欽敬。受其影響,劉師培對王夫之亦滿懷崇敬之情,作詩讚頌王夫之死不臣清的民族氣節:「上書憂國籌軍輸,攘狄大義春秋符。」
1889年,六歲時父親中舉,師培幼承家學,十二歲畢讀四書五經。1898年,父親病逝。十八歲,補縣學生員,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應南京省試,中舉。次年3月,赴開封應會試,不第,歸途經上海,結識章太炎,撰《攘書》等,昌言革命,並與章氏討論《左傳》義例,大張晚清「古文經學」之旗幟。
劉在《國民日日報》發表「黃帝紀年論」,反對年號制,同時也反對康有為等變法派主張的孔子紀年。[1]還撰寫了《攘書》、《中國民族志》、《中國民約精義》、《兩漢種族學發微論》等著作集中宣傳其漢民族主義思想。撰寫民族史志,達成復漢排滿革命目標國粹學派進行歷史教育的方式之一,是透過民族史志的論述,以建構漢民族的國族認同意識,並藉以宣傳興漢排滿的革命思想。劉師培指出,《春秋》「公、谷二傳之旨,皆辨別內外,區析華戎。吾思邱明親炙宣尼,備聞孔門之緒論。故《左傳》一書,亦首嚴華夷之界,僖二十三年傳云:杞成公卒。書曰子,杞,夷也。二十七年傳云:杞桓公來朝,用夷禮,故曰子。此左氏傳之大義也,亦孔門之微言也。」[2]
光緒三十年(1904)得蔡元培介紹,加入光復會。蔡氏所辦《俄事警聞》,鼓吹「拒俄運動」,後改《警鐘日報》,延請劉師培為主筆。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2月22日《警鐘日報》遭清政府查封,劉避匿浙江平湖。
三十一年(1905)正月,鄧實等在上海創辦《國粹學報》。劉師培為之撰稿,實與章太炎、梁啟超等人同為近代中國「國粹運動」之發起者與骨幹,先後刊發《周末學術史序》、《南北學術不同論》、《論文雜記》等著作,為近代學科意義上中國史學、文學、學術史研究之先驅。劉師培認為,民族的文化傳統是民族主義的源頭活水,必須利用漢族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來激發民族思想。劉師培強調滿、漢之殊異,不只在於雙方語文和宗教不同,尤在於漢族文化獨優於其他種族,具體表現在統一的文字、儒教的信仰和高尙的習俗。劉師培與蔡元培等在上海創辦《俄事警聞》,旨在"激國民自立之精神,而進之以文明攘夷之舉動"。劉師培採用以史鑑今的隱晦手段來宣傳其革命主張,多寫論古之作,目的在於「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又受章太炎啟發,撰《小學發微》,引用西方社會學學理,重新闡釋清儒文字音韻之學。
光緒三十二年(1906),化名「金少甫」,至安徽蕪湖,任皖江中學及安徽公學教員,與陳獨秀、章士釗、蘇曼殊結交,創辦《白話報》,運用其小學考據之素養,研究、倡導語言文字之改革。
光緒三十三年(1907),章太炎在東京主筆《民報》,邀劉師培至日本,劉與妻何殷震遂往東京,後加入中國同盟會,以「韋裔」之筆名在《民報》撰文,與《新民叢報》就國體問題展開論爭;又切論滿洲在明代於中國為異族、為化外,梁啟超所謂「中華民族」實為諂媚清廷。這時他的民族主義思想發展到了一個高峰,發表了《普告漢人》、《論滿洲非中國之臣民》、《利害平等論》、《清儒得失論》等文章。他徵引《揚州十日記》材料,要求人們不要忘記清廷對漢人欠下的累累血債。「至南人,不論多寡,皆垂首匐伏,引頸受刃,無一敢逃者。查焚屍之數,共八十餘萬。」他指出清兵「入關以後,不以人類視漢人。」「蓋滿人有權利而無義務,漢民有義務而無權利。」而「滿洲之於漢臣,不以輔佐視之,僅以倡優畜之」。劉師培又撰《滿洲非建州衛考》,反駁梁啓超"調和滿漢民族矛盾,以達其君主立憲之主旨"的《滿洲為建州衛論》。同時何殷震創辦《天義報》、《衡報》,鼓吹女權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撰有《共產黨宣言序》。
同年(1907)與何震雙雙歸國,投奔兩江總督端方幕府,從而背離了反滿陣營,也放棄了無政府主義[3][4]。次年(1908)於《神州日報》公佈所謂章太炎上端方書,誣章太炎亦叛變革命,致使同盟會分裂,章氏從此與孫文、黃興、汪精衛等人分道揚鑣。[來源請求]劉師培在端方幕府中繼續鑽研經史,並為《國粹學報》投稿,年方二十餘,巍然已為經學大宗。宣統三年辛亥(1911),任參議官,隨端方領兵入川,彈壓保路運動,途中端方為亂軍所戕,劉師培得孫文電救[5],後往成都,謝旡量邀至四川國學院講學[6]。
民國肇造,革命元勳章太炎與蔡元培捨棄前嫌,聯合發表啟事,籲請劉師培出山論學。民國二年(1913),劉師培從四川往山西,任閻錫山高級顧問,民國三年(1914),閻錫山推薦劉給袁世凱[7]。民國四年(1915)至北京,袁世凱任用為政治咨議[8],8月,他與楊度、孫毓筠、嚴復、李燮和、胡瑛等六人組織籌安會,鼓吹帝制。此時劉師培與康寶忠復辦《中國學報》,他發表了《君政復古論》、《聯邦駁議》,支持袁世凱復辟帝制,認為中央集權是中國固有的政治制度,反對因德國、美國的富強,借鑒其民主共和制。民國六年(1917),袁世凱病死,劉師培流寓天津,生活潦倒,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聞知,即聘為北京大學文科教授,劉師培從此謝絕交遊,在北大先後開設「六朝文學」、「文選學」等課程,有《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傳世,為近現代中國文學史研究首屈一指之巨著。民國八年(1919),在北大主導發起《國故學刊》,同年11月20日離世,享年足三十五歲。後歸葬儀徵。
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詩錄》四卷、《詞錄》一卷,及論經學(以小學、左傳學為主)、史學(開創近代中國學術史體)、文學(主張「六朝文」,維護揚州學派駢文之文統)專著七十四種,收入民國二十三年(1934)寧武南氏刊本《劉申叔先生遺書》。該本號稱最善,然時值日本扶植滿洲國,劉師培於《民報》時期所撰論滿洲非中國種族之文字俱被刊落,又早期刊發於報刊之文字,失收亦頗多。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