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簡稱紅九軍團,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之一。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33年10月2日命令,紅九軍團在中央蘇區於10月28日編成,屬紅一方面軍編制,軍團長羅炳輝(紅三師師長)、政治委員蔡樹藩(紅一師政委)、參謀長張翼(紅三軍團紅四師參謀長)、政治部代主任李湘舲兼保衛局長(紅一方面軍政治部破壞部(敵工部)部長。李濤調中革軍委二局任政委後,由紅一軍團第三師政治委員蔡書彬接任,蔡書彬調紅軍總衛生部政治部任保衛局長後,由第一步兵學校政治委員黃火青接任)。軍團保衛局局長卜盛光,中革軍委總供給部會計科科長趙鎔任供給部部長。下轄:
1934年7月擔任護送紅七軍團渡過閩江向閩浙皖贛邊前進的任務,定名為「東線行動」。這時紅九軍團(兼紅3師)4000餘人。兩個軍團7月7日從廣昌南新安鎮出發,交錯前進,向南經騷前、石城,轉而向東進入福建的寧化、清流到連城的小陶、篙口,包圍永安縣城,又經西洋、桃源、芝坑、龍門到達尤溪,又經十四都於8月1日占領閩江沿岸重鎮樟湖板。當時紅七軍團在尤溪江東已勝利渡過閩江,占領黃田、水口二鎮。紅九軍團即以樟湖板為中心駐紮十天改善生活,沿江上下展開,占領尤溪口、南源、十四都等地,以確保紅七軍團能夠繼續前進。紅七軍團過江後,一舉擊潰了敵軍王敬久部,於8月7日占領羅源縣,並向浙江方向進發。紅九軍團護送紅七軍團過閩江的任務至此勝利完成,攜帶在尤溪口繳獲敵軍倉庫中黃色炸藥3萬多斤,食鹽5萬多斤(當時中央蘇區食鹽奇缺,每兩售價一塊現洋)和許多軍用物資於8月11日原路返回,8月28日到古田。參謀長張翼1934年8月投向國軍,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務部部長郭天民接任。
1934年9月上旬,國軍從東面進攻中央蘇區,紅軍福建省軍區獨立第24師歸紅九軍團指揮,在福建連城附近阻擊國軍。國軍占領連城朋口,九軍團在朋口西南的塗坊激戰,在奪回山頭戰鬥中,紅七團政委劉華香受重傷,紅九團團長王玉洪犧牲。爾後九軍團奉命撤到距汀州9里遠近的鐘屋村休整三天,準備掩護主力部隊的行動。9月30日紅九軍團從長汀的松毛嶺撤到山下的鐘屋村,兵分兩路,從鍾屋村出發。首先開始了中央紅軍的長征征途。
1934年10月上旬,中共中央為了加強九軍團領導,派凱豐和王首道率領地方工作團30餘人來九軍團工作,包括原興國縣委書記朱明、團支書吳保山和團中央組織部長張紀之等。九軍團開到瑞金、於都、會昌之間的白鵝鎮。中央命令原歸九軍團指揮的第二十四師調出,另將會昌工人師(紅22師,前身是中央警衛師的一個團和粵贛安遠、尋烏等地地方武裝組成。先後任師長:龔楚、程子華、周子昆;先後任政委:方強、黃開湘。有4000 多人)改歸九軍團建制。紅3師也補充了兵員,兩個師合起來共 9 000多人。部隊在這裡集中訓練了幾天,開始進行長征準備了。
1934年10月10日,從閩西長汀出發參加長征,此時編制為:軍團長羅炳輝、政治委員何長工、中央代表何克全、參謀長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濤,下轄第三師(軍團部兼師部)和第十四師。第十四師:師長周子昆、政治委員黃開湘。從由瑞金出發後,過於都向南,到了江西南端的信豐縣安西鎮。沿安遠西南的「三南」(定南、龍南、全南)邊境前進。10 月底,又向西北進入廣東的烏徑到了江西上猶縣。從聶都翻過湘粵贛交界的西華山,到了廣東南雄以北的長江,沒有進城,往西到城口從城外繞過去,進入湖南省向文明司、宜章方向前進,遭到湘軍、粵軍南北夾擊,少共國際師與九軍團近萬人要從相距約 30 里中間的缺口連夜鑽過去。進入湖南後緊張的行軍征戰,紅22師所剩無幾,只有千把人。正值中央縱隊抬機器的人也多半掉了隊,就把22師餘下的人員調去抬機器。這樣一來,九軍團只剩下一個紅3師的三個團6000餘人。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命令九軍團進占永明(現名江永)、江華。中央命令八軍團先去占領廣西湖南交界的龍虎關,掩護九軍團進占廣西灌陽,如過不去,就讓九軍團單獨打游擊去。但龍虎關被敵人搶先占領了。天將亮時九軍團趕到,八軍團只剩下一兩千人。兩部人馬過了永安關,進入廣西境後經全州以南的沙田村、界首、向西到苗兒山,進至湖南通道縣。九軍團沒有進貴州黎平,是從錦屏沿清水江到劍河。貴州多霧,敵機能見度低,有利於白天行軍,基本上結束了從瑞金出發以來總是夜行軍的日子。1935年2月占領鎮遠,以阻擊追敵西進,抵達板橋迅速向綏陽、湄潭方向的烏江渡口挺進,保衛中央渡過烏江後,九軍團經施秉向餘慶前進,跟隨中央從餘慶渡過烏江。遵義大捷後紅九軍團又掉頭北上,在婁山關設防打了一個漂亮的阻擊戰,消滅川軍潘文華部兩個團,保證了紅軍主力在遵義的休整。在湄潭、綏陽及以北的永興駐紮了12天,警戒遵義,並擴紅了320多人成立新兵營,該營後來在沙土附近老木孔戰鬥中曾起過重大作用。遵義會議後的1935年2月扎西整編,根據中革軍委命令,撤銷師、團建制,所餘3000多人,縮編為3個大營,對外稱第七、第八、第九團番號。何長工接替蔡樹藩擔任軍團政委;凱豐也調整回中央,參謀長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黃火青,中央代表王首道,供給部長趙鎔,政保局長周興;地方工作部部長朱明(前任部長王有發調地方游擊隊),衛生部長吳清培。九軍團撤離泥潭、綏陽,奉命留下游擊隊以阻擊川軍追擊,發動農民鬥爭,在貴州紮根創建根據地,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長王有發留下擔任領導。軍團經過婁山關來到黔北的習水縣,從北面掩護中央縱隊撤退。從習水翻過山前往上城,連夜趕路,向川黔邊境的赤水前進。紅軍二渡赤水之前,在雲南扎西恢復了凱豐的九軍團中央代表職務。
中央紅軍在赤水河東北的魯班場和敵軍萬耀煌部激戰,九軍團作為預備隊,久攻不下部隊撤下來。九軍團奉命急行軍向東北占領仁懷,三渡赤水河到古藺,以迷惑敵人。敵軍向川南調動後,紅軍又突然從太平渡四渡赤水河,在遵義和鴨溪之間與敵人展開戰鬥,九軍團在遵義東北方向阻擊川軍,在婁山關腳下的板橋鎮警戒大小道路。3月下旬,中央決定南渡烏江,九軍團前進到楓香壩一帶虛張聲勢,偽裝大軍將東渡烏江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姿態,以掩護中央南渡烏江。當時,紅九軍團正在赤水河東岸的打鼓新場一帶活動。3月27日至31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致電,要求紅九軍團在烏江北岸積極活動,偽裝成中央紅軍主力,大造聲勢,牽制與阻擊中央軍周渾元、吳奇偉部5個師敵軍,配合中央紅軍主力作戰及南渡烏江。紅九軍團受領任務後,向全軍進行了深入的動員。在金沙的馬鬃嶺開始大造聲勢,折轉向東,在湄潭一帶展開活動,以吸引敵軍。中央紅軍主力乘機疾進,搶渡烏江。3月31日,紅九軍團接到軍委的指示,星夜兼程,於第三天8時趕到沙土,尾隨主力過江。紅九軍團即迅速從距離渡口八、九十里的馬鬃嶺出發向烏江北岸挺進,準備搶渡烏江。但是,紅九軍團在向烏江北岸挺進的途中趕上下雨,山道濕滑難行。當其穿過敵人空隙冒雨次日上午七八點鐘走到中革軍委指定的沙土鎮,距烏江的後山鄉渡口尚有30里時,已超過時限2小時。此時,紅九軍團得到偵察員的報告,敵軍吳奇偉、周渾元縱隊正迎面趕來,其先頭部隊已距沙土不遠,後面黔軍亦緊追不捨。同時,紅九軍團派往渡口進行聯繫的人員回報:由於時限已過,加上敵情緊張,在烏江南岸負責看守浮橋的紅軍幹部團已將橋破壞了。這樣,紅九軍團就被隔在了烏江北岸,且有可能遭到敵軍的前後夾擊,處境十分危險。在此危急關頭,團領導決定立即轉移,離開江邊。為迷惑敵人,紅九軍團決定沿來路先向東北返回10公里,然後再轉向西北,以擺脫敵軍。1935年4月4日在打鼓新場老木孔,紅九軍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正在行進中的黔軍發起猛攻,一舉擊潰黔軍7個團編制,俘敵副團長以下1800多人,繳獲步槍1000多支。這一戰鬥,是紅九軍團單獨行動中轉危為安的關鍵一仗。它不僅粉碎了國軍圍追堵截的企圖,而且使部隊跳出了國軍的包圍圈,擺脫了險境。中革軍委對紅九軍團此次作戰的勝利給予了表揚。次日,紅九軍團又在雲貴川三省交界處的瓢兒井殲滅國民黨守軍約500人,繳獲了不少槍支彈藥。隨後,部隊進行了短期休整,招收了新兵300多人,籌款3000餘元,製作了800多套單衣,補充了一批軍用物資。
1935年4月26日,軍團部駐進雲南宣威的板橋小學,縣中教師徐文烈、板橋小學教師何正坤帶動板橋小學學生樊同功、徐文禮等70餘人參加紅軍,並宣稱鼓動使得九軍團在宣威縣擴紅300人。攻占東川(今會澤縣)後,原只剩下2000多人的九軍團在會澤縣城擴大了1500人(1949年還在部隊有名有姓的有100餘名),籌款10萬多元,繳獲槍支300支,子彈2萬發。九軍團把宣威和會澤新參加紅軍的近兩千人編為1個新兵營,劉雄武兼任營長。
1935年5月15日,中央紅軍主力開始由會理地區沿會理至西昌公路北進。紅九軍團在冬瓜坪殲滅國軍兩個營後,繼續節節阻擊追擊的國軍,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北上。5月17日,中革軍委電示紅九軍團,要求其從即日起,執行節節阻滯過江之敵的任務,並明確了紅九軍團的前進路線。但要求紅九軍團主力不應離敵過遠,後衛部隊應保持與敵接觸,並破壞道路。紅九軍團遵照中革軍委的指示,一路北上,於5月21日到達禮州,與紅三軍團會合。至此,紅九軍團結束了歷時近兩個月的單獨行軍和作戰的任務。即奉命接替紅五軍團擔任全軍的後衛。此時,中央紅軍正向大渡河挺進,準備渡過大渡河。紅九軍團負責掩護軍委縱隊沿大渡河西岸向瀘定橋進發。6月2日,中央紅軍主力由瀘定橋通過大渡河。隨後,紅九軍團奉命接替紅一軍團擔負堅守瀘定橋的任務。中央紅軍通過瀘定橋後,紅九軍團為左縱隊,其行動路線是由瀘定向天全挺進。在中央紅軍主力陸續離開瀘定縣北上後,國軍也沿大渡河兩岸陸續追蹤而至。在此情況下,擔負着堅守瀘定橋任務的紅九軍團向中革軍委建議有限度地破壞橋梁,以遲滯國軍的追擊速度。為慎重起見,中革軍委要求在破橋前4小時要先報告,以免紅軍前進受阻時沒有了退路。紅九軍團立即召開黨委擴大會議,研究具體的行動計劃。最後,紅九軍團決定一面有限度地破橋,一面迂迴天全。當時,瀘定橋上共有13根鐵索,紅九軍團決定每隔一根鐵索鋸掉一根,這樣既不會完全影響當地人民的交通運輸,又能降低國軍的過河速度。6月7日,紅九軍團先頭部隊在進至天全河南岸的紅三軍團的策應下,一舉攻占天全。三天後,紅九軍團守橋部隊及後方人員抵達天全。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及總參謀長劉伯承接見了何長工,並表揚了軍團領導及全體指戰員。為犒勞紅九軍團的指戰員,慶祝其迂迴天全的勝利,中革軍委還專門下令給紅九軍團的指戰員下雞絲麵吃。最後,朱德劉伯承又表揚了紅九軍團自烏江以北執行別動隊任務以來的優異表現。中央紅軍在天全蘆山一帶補充了給養後,即開始翻越夾金山,準備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紅九軍團仍負責殿後,監視天全蘆山方面的敵情,以掩護中央紅軍主力的行動。於6月中旬到達四川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1935年7月中旬,紅九軍團與紅三、紅五軍團陸續進至黨壩黑水地區。不久,紅九軍團由黨壩地區被調至松崗孟沽卓克基一線休整籌糧。1935年7月18日,根據在蘆花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紅九軍團改編為紅三十二軍,羅炳輝任軍長,何長工任政治委員,郭天民任參謀長,黃火青任政治部主任。當時,紅三十二軍下轄兩個團,共1000餘人:
1935年8月4~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沙窩擴大會議決定第三十二軍隸左路軍第四縱隊(司令為四方面軍參謀長倪志亮,政委為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周純全)。32軍受命地籌糧、整訓、做群眾工作,停留在馬爾康的松崗鎮,沒有北上(第一次)過草地。紅九軍團接到中央電報,令跟隨中央北上,一切都準備好了,決定次晨出發。夜裡忽然又接到一個電報,叫該軍原地不動,積極準備糧草。緊接着周純全把羅炳輝叫到左縱隊指揮部去,要紅三十二軍跟張國燾走。紅三十二軍政治部主任黃火青和保衛部長卜盛光去找軍政委何長工,看他的態度。何長工正臥病在床,黃火青和卜盛光表示對當前發生的這些意外情況不滿意,認為其中有問題,要提防張國燾搗鬼等等,明白表示了態度。何長工講話不多,沒有明確表態。羅炳輝從左縱隊指揮部回來後,就表示堅決擁護張國燾。何長工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周純全緊接着到紅三十二軍召集連以上幹部會,惟獨不通知黃火青。會議由羅炳輝主持,周純全講話,內容主要是反對中央,提議開除毛澤東黨籍,通緝周恩來、張聞天、博古。軍政治部朱明(地方工作部長)、卜盛光(保衛部長)和王透(宣傳部長)都站在黃火青這邊。1935年9月中旬,隨左路軍南下川康邊到天全後,準備建新根據地。三十二軍(兵力相當於一個小師)劃歸紅四軍指揮(軍長許世友,政治部主任洪學智)。1935年10月李干輝接何長工(調任糧食總局局長)的職務任紅32軍政委,黃火青(軍團政治部主任)、張令彬(軍團管理科長)、姜啟化(九團政委)、王透(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朱明(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長)、劉鶴孔和卜盛光(軍團保衛部長)、趙榕(供給部部長)等被調走。幸世修接任軍團政治部主任,朱潘顯(1939年在晉察冀病故)任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長。參加了邊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和天(全)蘆(山)雅(安)邛(崍)大(邑)戰役;35年11月攻占了滎徑、漢源。36年2月,向康(定)道(孚)爐(霍)一帶轉移;3月進至懋攻以南,掩護主力西撤,3月下旬進至西康道孚、爐霍一帶短期休整。奉命整編,紅32軍稱號未變。軍長羅炳輝、政委李干輝、政治部主任幸世修。下設三個營。
1936年4月中旬到下旬,紅三十二軍奉命由道孚南下,以策應紅二、六軍團的行動。先後占領東俄洛、雅江西俄洛,將康定之敵李韞珩部阻於雅江以東,從而保證了紅二、六軍團的安全。5月中旬,紅二、六軍團順利通過雪山草地,前往迎接的紅三十二軍亦向西發展,攻占了理化。6月3日,紅三十二軍在理化以南的甲窪與紅六軍團先頭部隊第16師會師。7月1日,紅三十二軍、紅二、紅六軍團、紅四方面軍三十軍八十八師,在甘孜以西的西藏壩上會師。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的《王震傳》:「早在與紅四方面軍第32軍會面時,就有人向王震和蕭克宣傳張國燾路線、方針和政策,而對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進行詆毀和攻擊。這個人說,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主要是毛澤東的農民意識和逃跑主義造成的,而張國燾則是博學多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能夠挽救紅軍於危難的領袖。對此,王震直言不諱地站在毛澤東一邊。」1936年7月5日,紅四方面軍和紅二軍團、紅六軍團會師後,根據中共中央命令,紅三十二軍與紅二、六軍團合編為紅二方面軍。軍長羅炳輝、政委袁任遠,政治部主任李干輝。
1936年10月22日,隨紅二方面軍總部活動的紅三十二軍,在甘、寧交界的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合,勝利結束長征。
1937年,原紅九軍團主力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第718團,投入抗日戰爭戰場。1937年9月間,359旅第718團留陝,改為警備第8團,劃歸八路軍後方留守處指揮。1939年夏,警備八團調歸綏德警備司令部指揮。1939年12月,中央軍委決定將綏德警備司令部改編成立為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一旅,八團改為警備一旅第八團。1942年6月,中央軍委命令成立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一旅此後由聯防軍直接指揮。第八團改稱警備一旅一團。1945年5月,警備第一旅旅部部分幹部和第一團大部,組成為八路軍南下第二梯隊稱「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三游擊支隊」。抗戰勝利後,警一旅奉調東北,歸冀熱察軍區領導。1945年11月,在錦州地區警備第一旅第一團改編為熱遼縱隊第30旅第66團。1946年6月,第30旅與第22旅合併,組成為冀熱遼軍區直屬獨立第一旅。1946年8月,獨立第1旅改稱獨立第16旅,第47團為原第66團。1947年8月1日,在赤峰地區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3、第16、第18旅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八縱隊,為第23師第68團。遼瀋戰役後,東北野戰軍第八縱隊整編為中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五軍,為第134師401團。1969年12月第134師改稱第161師為第482團。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