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上海市最大的圖書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簡稱「上圖」或「上情所」[7],直屬於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員會宣傳部[8][1],是目前上海市最大的圖書館,也是中國大陸規模僅次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第二大圖書館[9][10],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 (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 |
---|---|
Shanghai Library (Shanghai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 |
國家/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地址 | |
座標 | 31°12′33″N 121°26′24″E(上海圖書館) |
類型 | 市立圖書館 |
建立 | 1952年7月 |
授權法源 | 《上海市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 |
隸屬 | 直屬於上海市人民政府,歸口於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管理[1][2] |
收藏 | |
藏品 | 主要為古籍善本、碑帖尺牘、名人手稿、家譜方志、西文珍本、唱片樂譜、近代報刊及專利標準等圖書 |
規模 | 約 5500 余萬件藏書 |
法定送存 | 據《上海市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第十九條之規定,除特殊情況外,存托上海市境內所有出版機構的出版物[3]。 |
使用 | |
借閲憑證 | |
年流通量 | 約25 107 600冊次[4][註 1] |
服務人群 | 主要是上海市全體市民[4] |
註冊用戶 | 約399.58萬(截至2016年12月31日)[4][註 2] |
其他資訊 | |
經費 | 人民幣 506 950 000元(2017年預算)[5] |
館長 | 陳超[6] |
網站 | |
地圖 | |
1952年,上海圖書館成立。1956年接手徐家匯藏書樓。1958年底,上海圖書館、上海市科學技術圖書館、上海市報刊圖書館、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四館合併。1995年,上海圖書館與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合併,成為研究型的公共圖書館與綜合性的科技與產業情報研究中心。
現時,上海圖書館館址位於徐匯區的淮海中路、高安路口,於1996年12月對外開放,擁有各類圖書、報刊、資料總計達5500餘萬冊(件);而情報研究部門仍然有相當部分放在相距不遠的研究所舊址,即上海圖書館位於湖南路、永福路的北館。[11]2022年位於浦東新區的東館開館。
上海圖書館創建於1952年7月,原址位於南京西路325號(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跑馬廳,後為上海美術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等單位易手使用)。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徵用了作為徐家匯天主堂附屬建築的藏書樓[12]。1956年11月,上海市文化局根據軍管會命令,接管徐家匯耶穌會神學院藏書樓(亦稱徐家匯天主堂藏書樓);經過整理充實,成為上海圖書館的組成部分——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於1957年1月開放閱覽。在此以前,上海圖書館還接收了原亞洲文會圖書館的藏書[13]。
1958年10月,經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同意,上海市文化局決定將上海圖書館、上海市科學技術圖書館、上海市報刊圖書館、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四館合併。四館合併之初,四館的機構和藏書統一於上海圖書館,四館名稱均暫保留[13]。同年12月18日,經上海市文化局同意,四館聯名對外發文,宣布機構已經合併統一,自1959年1月1日起,對外來往由上海圖書館統一辦理;只是在館內,各館長依然分任原職、實行聯合辦公,館的業務領導機構為四館館長聯席會議,文化局分管副局長為聯席會議召集人。至1962年11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任命顧廷龍為上海圖書館館長。在四館合併的同時,根據文化局的安排,原上海市人民圖書館撤銷建制下放,改為盧灣區圖書館,館址遷往明復圖書館(上海市科學技術圖書館)館址;其部分藏書移交上海圖書館,其中包括1953年由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捐獻給上海市人民政府、後由人民圖書館接收的私立海光圖書館的藏書[13]。
1960年11月,上海市少年兒童圖書館併入上海圖書館,作為上海圖書館的一部分,對外仍稱上海市少年兒童圖書館;1987年1月,該館恢復獨立建制[13]。
文化大革命期間,上海圖書館處於癱瘓狀態達4年之久。1970年7月,上海圖書館勉強恢復開放。動亂結束後,上海圖書館進行整頓,並開拓了一些新業務。1982年在南京西路擴建面積為4000平方米的2號樓;1988年又在龍吳路建成10000平方米的書庫。1987年,上海圖書館升格為副局級單位。[13]
1993年,因城市發展需要,在上海市徐匯區上海牛奶二廠舊址建設新館[14];1996年12月,新館正式對公眾開放[13]。
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簡稱「上情所」[7],是一個綜合性情報研究和文獻服務單位,成立於1958年,目前的部分研究機構設在永福路、湖南路口[7]。
為加快對現代科學情報的研究和整理,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簡稱上情所)於1958年11月在上海成立[17]。
1959年3月,第一次上海科技情報工作會議在科學會堂召開。時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舒文作了題為《要使上海市在科技上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城市,必須大力加強科技情報工作》的報告。會議通過了《關於加強上海科技情報工作的意見》,明確「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是全市的科技情報中心」。1960年7月,上情所建制改為直屬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1961年5月,上情所明確了文獻收集「應根據上海工農業生產和科技發展的需要,以國外文獻為主特別是重點收集專利和美國政府研究報告的指導思想」[17]。
文化大革命期間,除閱覽室仍維持開放外,上情所情報業務工作基本處於停頓狀態。文革後期,上情所所逐步恢復情報服務和技術交流工作,並開展對外科技座談活動和聲像業務。1978年5月,國家出版局批准上情所成立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從此,該所的出版報道工作正式納入國家出版計劃[17]。
1988年,上海市科技情報工作初步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文獻收集、整理、管理、檢索、研究、諮詢、開發和出版報道等工作體系,並先後與國內外有關單位、學術團體建立了情報資料交換關係[17]。
1990年10月5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上情所與上海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現屬於上海大學)聯合申請的「管理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17]。
1995年10月,上海圖書館與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合併為一個法人單位,更名「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1],成為國內第一個省(市)級圖書情報聯合體[18]。
上海圖書館淮海路館舍占地3.1公頃,建築總面積達12.7萬平方米,主樓由五層的大型裙樓與分別高達58.8米與106.9米,形狀類似燈塔[10] ,象徵着人類踏着知識的階梯攀爬文明的高峰。截至2012年,上海圖書館的高安路館舍為世界最高的圖書館館舍。
館體正面有仿造中國古代建築結構的數根巨柱與斗拱結構,玻璃採用特質的雙層隔音玻璃,可以有效阻隔來自淮海路的噪音。圖書館內部擁有各類閱覽室33個,展覽廳2個,學術研討室4個,音樂欣賞室1個,影視欣賞廳1個。
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也藏有部分館藏西洋善本。藏書樓長期以來不對外開放,讀者需憑單位介紹信才能進入查閱資料;因幾十年來管理維護不善,曾出現地下室進水、地基下陷等嚴重建築問題,1990年代徐家匯地區建設地鐵站時,市政府曾考慮拆除該樓,後經巴金等知識分子聯名呼籲才得以保留,並進行大力修繕[19]。
現在,藏書樓作為徐家匯源景區的一部分,對所有公眾開放,可在周一至周六的上午9點到11點和下午的14點到16點半進行參觀,參觀範圍為建築外觀和1樓門廳。[20]
上海圖書館有三個館外書庫,分別為航頭書庫、龍吳路保存本書庫和莘莊特種文獻書庫,一般不對外開放,索書可至綜合出納台登記預約。
截至2015年,上海圖書館擁有各類圖書、報刊、資料達到5500萬件,古籍善本、碑帖尺牘、名人手稿、家譜方志、西文珍本、唱片樂譜、近代報刊及專利標準是上海圖書館的館藏特色[11]。該館現擁有歷史文獻370餘萬冊,其中,一千四百餘年前的《維摩詰經》是年代最久遠的藏品。四樓外文書報期刊室內亦藏有各國捐贈圖書,其中包括德國和澳大利亞官方捐贈的圖書、期刊以及多媒體借閱服務。
在上海圖書館四樓,亦設有一隅為上圖聯合國托存圖書館,成立於1984年1月,托存資料包括聯合國的中英文出版物、文件以及亞太經社會文件;其中其他一些發行出版物的聯合國專門機構有: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世界氣象組織和亞洲發展銀行等。
根據上海市人民政府頒布的《上海市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第十九條的規定,除特殊情況外,上海圖書館作為市圖書館,接收上海市境內所有出版機構呈繳的出版物樣本[3]。
上海中心圖書館的讀者證,根據借閱書籍類別的不同,大致分為兩種:
上海圖書館的借閱權限分為三種:參考閱覽(僅限淮海路館可開通),普通外借和參考外借。開通普通外借功能設資格限制,只需向卡面所屬的圖書館繳納100元按金(對於舊版接觸IC卡,所屬館的代碼被鋼印在卡面上)或申請誠信免押金計劃,對於參考外借讀者,押金是1000元;對於外地和外籍讀者,申辦參考外借功能還需同時出示上海市居住證,方可辦理[23]。
上海圖書館會為用戶提供文獻服務,包括各種類型和載體的文獻查尋、廣域檢索、館際互借及至最終傳遞。
2009年,上海圖書館開通了線上遠程服務系統[15],所以凡持證讀者,無論押金繳納與否,均默認免費開通「市民數字閱讀」和「e卡通」兩種電子資源遠程服務,獲得大部分中心圖書館體系成員館的多種數據庫和電子書籍的訪問、閱覽權限[23]。
上海市中心圖書館體系是不改變圖書館的行政隸屬、人事和財政關係的情況下,以上海圖書館為總館,其他區縣和基層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等組成的一種圖書館聯合體[24][25]。
目前,上海市中心圖書館「一卡通」成員館包括1家總館——上海圖書館,1家市級公共分館——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22家區級公共分館,街道和鄉鎮服務點214家,此外還有大型居住區服務點1家,高校分館1家,專業分館5家,其他服務點11家,總計256家機構、312家網點[4][26]。
聯合體之間的普通外借書籍,可以通過上海中心圖書館的互聯網聯機目錄(上海圖書館稱之為iPac系統[27])互相查詢,並已經實現「一卡通用,通借通還」[11]。
上海市各級公共圖書館讀者借閱信息將納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台,上海圖書館上海市中心圖書館亦有計劃使用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台的信用記錄[28]。
目前,上海圖書館正在推廣「誠信免押金」計劃,新辦卡讀者可以申請簽署《個人信用信息查詢授權委託書》,經過查詢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台或芝麻信用收集的的有關信用信息,即可以信用免押金辦理普通外借讀者證。
截至2015年10月,共計有14768位新讀者在上圖辦理了誠信免押金的普通外借讀者證;此外,上海市也有24家區縣圖書館也加入該活動,共計有28418位辦理免押金普通外借讀者證,共免去押金431.86萬元。[29]
2014年4月,上海圖書館與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開放大學等簽訂合作共享協議,開展上海市電子學生證合作項目。之後,上海圖書館和中心圖書館各成員單位進行了非接觸式IC卡系統升級改造,並與上海市電子學生證相對接。上海中小學生群體可以憑藉電子學生證,使用中心圖書館館各成員單位的資源,並根據不同年齡段,獲得相應的權限,包括圖書借閱等各項服務[30]。
1998年6月30日,美國總統克林頓於卸任前赴中華人民共和國訪問,在上海圖書館與各界人士座談,並發表美國對台政策,其內容為:
“ | 我們不支持台灣獨立、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我們不認為台灣可以成為任何以國家為資格限制的組織之會員。」[註 3][31][32] | ” |
2016年2月,作為浦東「3+3」文化項目的一部分[33],上海市發改委正式批准新建上海圖書館東館項目,地處花木地區,規劃總建築面積約110 000平方米[34]。這一分館計劃2020年前建成[35]。為徵集設計方案,上海市人民政府舉辦了「2016上海市重大文化設施國際青年建築師設計競賽」[36],最終由丹麥SHL建築事務所等聯合設計的方案中標。[3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