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笠車站 (北海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笠站(日語:三笠駅/みかさえき Mikasa eki */?)是位於北海道三笠市本町,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的幌內線車站(廢站)。隨著幌內線全線廢線,車站在1987年(昭和62年)7月13日廢除。
歷史
三笠站的前身是幌內太站(日語:幌内太駅/ほろないぶとえき)。在1878年(明治11年),由於當時開拓事業停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於附近開發煤田。成為了繼茅沼煤礦後,北海道內第2座煤礦——幌內煤礦。當時鋪設了北海道首條鐵路幌內鐵道,鐵路途經札幌,連接小樽港,以便運送煤礦至港口,當中也開設了此主要車站。該鐵路先行開通區間是手宮至札幌之間,當時手宮站、住吉站(現時:南小樽站)、錢函站和札幌站為首四座啟用車站,後來開通區間是札幌至幌內之站,江別站、幌內站和此站共同成為北海道內第五古老車站。
- 1882年(明治15年)
- 1888年(明治21年)12月10日:此站至郁春別(後來名為幾春別)之間開通。
- 1889年(明治22年)12月11日:路線轉讓至北海道炭礦鐵道。車站讀法改為「ほろないふと」[2][3]
- 1901年(明治34年)5月:設置跨線橋。
- 1904年前:車站名稱讀法改為「ほろないぶと」[4]。
- 1906年(明治39年)10月1日:北海道炭礦鐵道鐵路線被國有化,成為官設鐵道鐵路線[1]。
- 1910年(明治43年)5月:幌內太機關庫變成岩見澤機關庫幌內太分庫。
- 1914年(大正3年)10月:三笠煤礦(後來被住友收購,改名為唐松煤礦)至此站積込場鋪設馬車軌道4.8公里。
- 1929年(昭和4年)12月25日:隨著開設唐松站,連接唐松煤礦的馬車軌道廢除。
- 1940年(昭和15年)9月:跨線橋翻新。
- 1944年(昭和19年)4月1日:站名改名為三笠站[1]。
- 1958年(昭和33年)3月:車站和跨線橋翻新。
- 1981年(昭和56年)5月25日:結束處理貨物[5]。
- 1984年(昭和59年)2月1日:結束處理行李[1]。
- 1987年(昭和62年)
在開設時的站名為「幌內太」。該名稱源自幌內川和幾春別川合流處,該處在阿伊努語為「ポロ=ナイ=プト」(大河口),後來[[借字 (日語)]借字|]後成為地區名。另一方面,該處的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イ=チキル=ウシ」或「イ=チャル=ウシ」,其意思為「許多熊足蹟」,後來演變為「イチキシリ」,再文字化為「市來知村」。在1882年(明治15年)設置了空知集治監,由於後方的山看似奈良的三笠山。在1906年(明治39年),市來知、幌內、幾春別三村合併,並名為「三笠山村」。後來在1942年(昭和17年)9月實施町制,成為「三笠町」。站名也改名為「三笠」。在1944年(昭和19年)1月,當字名修正後,同年4月,「幌內太」這個地名便完全消失[7]。
車站構造
截至車站廢除前,此站是地面車站,設有2面3線的混合式月台(單式月台和島式月台)。當時可進行列車交會。此站為有人車站。月台之間設有跨線橋連接。此站設有路線分支,分支至幌內的貨物支線。分支點在車站靠近岩見澤一方,而幌內方向的列車不能直接進入月台。
車站周邊
- 幌內太站(重現當時的氣氛)
- 多賀町商店街
- 平和通
- 三笠市政廳
- 空知商工信用組合三笠分店
- 三笠山橋
- Seicomart三笠
- 北海道中央巴士、三笠市營巴士「三笠市民會館」巴士站
現況
現時,三笠站遺址設置了三笠鐵道村三笠區(克勞福德公園)。跨線橋和月台還存在。在車站廢除後,車站大樓被拆毀,後來第一代車站大樓重現,於同一位置重建大樓。
相鄰車站
注腳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