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三國史記》,或原稱為《三國史》,是高麗宰相金富軾高麗仁宗之命所編撰的高麗官修正史,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完整史書。《三國史記》共50卷,約27萬字,以中國正史的體例記述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a]的歷史。中國正史在記述多國並存的時期會以一國為主,比如《三國志》以為正統,都以魏年號紀年。但《三國史記》突破了這樣觀念,以平等的態度對三國,三國各有本紀,各以自己的君主紀年,均稱「我國」。全書由新羅本紀(12卷)、高句麗本紀(10卷)、百濟本紀(6卷)、年表(3卷)、雜志(9卷)、列傳(10卷)等六個部分構成。[1]:423-431[2]:149-150《三國史記》與中國的《史記》一樣都以教化為原則,以塑造人物為寫作方法,以道德精神為取人標準,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國正史那樣以紀實為寫作方法,以對歷史貢獻的大小為取人標準。因此《三國史記》保留了《史記》亦文亦史的風格[1]:432-437[2]:149-150[3]

事实速览 三國史記, 原名 ...
三國史記
Thumb
原名삼국사기 (三國史記)
作者金富軾
語言文言文
主題朝鮮三國
故事時代背景三國時代 編輯維基數據
發行資訊
出版時間1145年
出版地點高麗
关闭
事实速览 諺文, 漢字 ...
三國史記
諺文삼국사기
漢字三國史記
文觀部式Samguk Sagi
馬-賴式Samguk Sagi
关闭

《三國史記》主要參考引用了朝鮮半島歷史上已失傳的《舊三國史記韓語구삼국사》、《新羅古記》、《花郎世記》、《海東古記》、《高麗古記》、《百濟古記》、《三韓古記》等史籍,同時也參考了中國的歷史典籍包括《魏書》、《三國志》、《晉書》、《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是朝鮮半島第一部將本國史料與中國史料結合起來的史書。在兩國史料記載有衝突時,金富軾更信任本國史料。《三國史記》明確指出本國史料與中國史料的校正有34處,其中11處否定中國記錄,8處質疑中國記錄,15處兩存之[1]:427-430[2]:149-150

Remove ads

目錄

新羅本紀

  1. 新羅本紀第一 始祖赫居世居西干 南解次次雄 儒理尼師今 脫解尼師今 婆娑尼師今 祗摩尼師今 逸聖尼師今
  2. 新羅本紀第二 阿達羅尼師今 伐休尼師今 奈解尼師今 助賁尼師今 沾解尼師今 味鄒尼師今 儒禮尼師今 基臨尼師今 訖解尼師今
  3. 新羅本紀第三 奈勿尼師今 實聖尼師今 納祗麻立干 慈悲麻立干 炤知麻立干
  4. 新羅本紀第四 智證麻立干 法興王 真興王 真智王 真平王
  5. 新羅本紀第五 善德王 真德王 太宗王
  6. 新羅本紀第六 文武王
  7. 新羅本紀第七 文武王下
  8. 新羅本紀第八 神文王 孝昭王 聖德王
  9. 新羅本紀第九 孝成王 景德王 惠恭王 宣德王
  10. 新羅本紀第十 元聖王 昭聖王 哀莊王 憲德王 興德王 僖康王 閔哀王 神武王
  11. 新羅本紀第十一 文聖王 憲安王 景文王 憲康王 定康王 真聖王
  12. 新羅本紀第十二 孝恭王 神德王 景明王 景哀王 敬順王

高句麗本紀

  1. 高句麗本紀第一 始祖東明聖王 琉璃明王
  2. 高句麗本紀第二 大武神王 閔中王 慕本王
  3. 高句麗本紀第三 太祖王 次大王
  4. 高句麗本紀第四 新大王 故國川王 山上王
  5. 高句麗本紀第五 東川王 中川王 西川王 烽上王 美川王
  6. 高句麗本紀第六 故國原王 小獸林王 故國壤王 廣開土王 長壽王
  7. 高句麗本紀第七 文咨王 安藏王 安原王 陽原王 平原王
  8. 高句麗本紀第八 嬰陽王 建武王
  9. 高句麗本紀第九 寶藏王
  10. 高句麗本紀第十 寶藏王下

百濟本紀

  1. 百濟本紀第一 始祖溫祚王 多婁王 己婁王 蓋婁王 肖古王
  2. 百濟本紀第二 仇首王 沙伴王 古爾王 責稽王 汾西王 比流王 契王 近肖古王 近仇首王 枕流王
  3. 百濟本紀第三 辰斯王 阿莘王 腆支王 久爾辛王 毗有王 蓋鹵王
  4. 百濟本紀第四 文周王 三斤王 東城王 武寧王 聖王
  5. 百濟本紀第五 威德王 惠王 法王 武王
  6. 百濟本紀第六 義慈王

年表

  • 年表 (上、中、下)

雜志

  1. 雜志第一 祭祀·樂
  2. 雜志第二 色服·車騎·器用·屋舍
  3. 雜志第三 地理一 <新羅>一
  4. 雜志第四 地理二 <新羅>二
  5. 雜志第五 地理三 <新羅>三
  6. 雜志第六 地理四 <高句麗·百濟>
  7. 雜志第七 職官上
  8. 雜志第八 職官中
  9. 雜志第九 職官下

列傳

  1. 列傳第一 金庾信(上)
  2. 列傳第二 金庾信(中)
  3. 列傳第三 金庾信(下)
  4. 列傳第四 乙支文德 居柒夫 居道 異斯夫 金仁問 金陽 黑齒常之 張保皐 鄭年 斯多含
  5. 列傳第五 乙巴素 金后稷 祿真 密友 紐由 明臨答夫 昔於老 朴堤上 貴山 溫達
  6. 列傳第六 強首 崔致遠 薛聰
  7. 列傳第七 奚論 素那 驟徒 訥催 薛罽頭 金令胤 官昌 金歆運 裂起 丕寧子 竹竹 匹夫 階伯
  8. 列傳第八 向德 聖覺 實兮 勿稽子 百結先生 劒君 金生 率居 孝女知恩 薛氏 都彌
  9. 列傳第九 倉助利 淵蓋蘇文
  10. 列傳第十 弓裔 甄萱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