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武王(626年—681年);姓金名法敏,是新羅第三十代君主(公元661年至681年在位),在位期間達成了朝鮮半島的三國統一。
武烈王長子,生母文明王后為名將金庾信之妹,正室慈儀王后,波珍飡善品之女。650年曾遠赴唐朝,獲得「大府卿」之官位。654年成為新羅兵部令。655年立爲太子,武烈王七年(660年)領兵船一百艘與唐朝大將蘇定方一起圍攻百濟都城,攻滅百濟。661年六月武烈王薨逝,法敏即位。此後金法敏聯合唐軍多次攻取百濟諸城,攻破百濟殘衆。六年(666年)文武王欲滅高句麗,向唐請兵,唐派李勣伐高句麗,668年九月唐兵聯合新羅攻克平壤城,高句麗王高臧投降,高句麗亡。
滅亡高句麗後,唐朝在朝鮮半島設置安東都護府作為統治機構。但遭到了新羅的反擊,並最終導致新羅與唐朝的戰爭。在與唐朝的戰爭中,文武王聯合併扶植了朝鮮半島上的原高句麗和百濟的反唐勢力,包括劍牟岑扶植安舜建立的高句麗復興政權。為對付文武王,唐高宗扶植文武王的弟弟金仁問為新羅君主,並派劉仁軌領兵攻打文武王。676年,由於新羅的攻勢,唐朝在與吐蕃戰爭的失敗和高句麗與百濟遺民從未間斷的反唐運動,唐朝退出大同江以南土地。
文武王統治新羅20餘載,直至681年病故。文武王在病故前將王位傳讓給了其子神文王。按照文武王的遺願,神文王將文武王的遺體在東海火化,以使文武王的靈魂變成海上蛟龍保護新羅免受外敵的入侵。
在韓國慶州,全稱《大唐樂浪郡王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新羅文武王陵之碑》,永淳元年(682年)世次壬午七月壬辰朔廿五日景辰建碑,碑文載新羅金氏王族是「秺侯(金日磾)祭天之胤」,十五代祖星漢王[1][2][3][4][5][6][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