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族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華裔泰國人[a](泰語:ชาวไทยเชื้อสายจีน,皇家轉寫:Chao Thai Chueasai Chin),口語也稱空恭貼[b](泰語:คนกรุงเทพ,皇家轉寫:Khon Krungthep;字意:曼谷人),指移民到泰國的華裔。融入泰族後,屬於泰人的一支,有約900萬人,是泰國規模最大的少數族裔群體,亦是規模最大的華僑華人群體[4],占泰國總人口的11%至14%[1][2][3]。其中相當一部份來自中國廣東潮汕地區[5]:93。通常理解的術語指其祖先在1949年之前移民到泰國的後裔。
華裔泰國人已高度融入泰國社會,當今泰國王室扎克里王朝亦有華裔血統[6]。華裔和其他泰人民系通婚的現象很普遍,混血後代多同化為泰人,以泰語為母語[7][8][9],泰國語言學者特拉攀聲稱至少四成的泰國人有華人血統[2]。由於華人族群已普遍泰化,大多數人已喪失了南方漢語能力[10]。華裔泰國人居於泰國的中等階層,勢力遍及泰國社會各個方面[11][12][13][14][15]:3, 43[16][17],在商貿和經濟領域占主導地位[18]:22[15]:179[19][20]。不少華裔步入政壇,多數前總理和議會成員都有華裔血統[21][22][18]:58[23]。
華裔泰國人移民的類型可分為三種:謀生移民、墾殖移民、商貿移民。自明朝洪武初年(1367年)開始,前往中國朝貢的暹羅使者當中即有華人參與,他們最早是以通事的身份出現,如洪武5年(1372年)的李清,到了洪武14年(1381年)陳子仁既以正貢使的身份出現。這些華人都旅居有年,精通暹羅語。13、14世紀之際,克拉地峽兩岸如春蓬(Chumphon)、素叻他尼(Surat Thani)與六坤(Ligor)等商港,最早吸引了華裔前往經商。16世紀西方努力滲透泰南時,華人錫礦工人已在泰南建立了牢固的基礎。同時,中國海盜林道乾及其隨從,因受不了官兵的追剿,南逃至北大年落戶,並與當地女王成婚。北大年逐漸地發展為華人的聚落。16世紀初,阿瑜陀(又稱為大城,阿育他耶)已有華人聚集區。據當時華人的記述,華人在這裡已住了好幾代。他們在阿瑜陀王城與日本人和葡萄牙人展開商業競爭。據法國駐阿瑜陀王城的法國大使勞貝里(dda Loubere)的紀錄17世紀中葉時,王城約有華人3,000至4,000人。
到了17世紀末,全泰國的華人人口約有10,000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那時的泰華多來自福建與廣東的商港,屬商貿移民。華人在商場上所向披靡,17世紀時日本人在阿瑜陀王城失勢,華人更乘機迅速地利用了泰王對貿易深感興趣的心理,成為皇家貿易的代理人,從中取得利益。泰王視華人為自己人,給予特殊的待遇,因而華人與歐商競爭時占盡優勢。1766年,緬甸軍隊圍攻首都阿瑜陀,城內華人居民奮勇抗敵,保衛城池。嗣後,中泰混血兒鄭昭帶領500名部下突圍而去,並在1767年10月率軍收復阿瑜陀城,建立吞武里王朝。鄭昭的父親是潮州人鄭鏞,原籍廣東澄海,移民暹羅後發跡;母親是泰人婦女。鄭昭在執政期間(1767年-1782年),鼓勵潮州人大批湧入泰國。他們有的從商,有的從事墾殖,種植甘蔗與胡椒,以供出口。在湄南河東岸靠近今王城處,開始出現一個新的華人聚集區。鄭昭死後由拉瑪一世所建立的王朝,為卻克里王朝,泰國的皇家貿易空前繁榮,華商參與其盛,大批移民湧入。拉瑪一世乃在今日曼谷唐人街的核心地帶,興建了一個華人商業區。
隨着1850年代經濟的蓬勃發展,華人移民的步伐加速。19世紀上半葉時,華商季節性地湧入泰國。到了下半葉時,一種有組織的預付船票應運而生,導致大批勞工移民的湧入。到了19世紀末,華裔泰國人已遍布各地。絕大部分華人來自廣東省及福建省南部。在20世紀初,潮州人在人口上占絕對優勢,約達40%,海南人18%,客家人16%,閩南泉漳人16%,廣東人9%。潮州人之所以占盡優勢,除了鄭昭王的厚愛及連鎖性的移民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曼谷與華南間的輪船通航,要以汕頭為最早,大批潮人從這裡下船到泰國去。
19世紀的華人移民潮持續到20世紀初,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頂峰[24]。許多來到暹羅的華人都是獨自到來的男子,他們渴望在暹羅白手起家,致富返鄉。19世紀後半葉,華商難以同西洋殖民者抗衡,而轉行做洋人的中介,或是進入勞動密集型產業[25]。大量華商在暹羅從事碾米業和輪船業而致富,或是參與到錫礦開採業、林業和木材加工業,以及港口和鐵路建設,從而開創暹羅現代運輸業[26]:48,成為當時暹羅上層階級的一大部分。1879年,華商控制着暹羅所有的蒸汽碾米廠(火礱)[27];1890年,雖然曼谷的船運由英商主導,但華人船務商行的勢力仍能占到暹羅輪船業的62%,許多華商擔任西方輪船公司的中介或是自營航線[27]。橡膠種植業、園藝農業、糖業生產和魚類出口部門亦由華人主導[28][29]。曼谷華裔還主導娛樂和媒體行業,是暹羅出版業、報業和電影業的先驅[30]。
到20世紀初,曼谷的華人社群已具有相當規模,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31],30年代時,華人主導建築業、工業製造業、出版業、航運業、金融業、商業等大小行業[32][33]。
泰人的仇華情緒在20世紀初不斷加重[15]:179-183。一些華人成為放貸人,從而成為諸多泰族農民的債主,一些農民無力償還高利貸而陷入貧困,釀成暴力要債事件;此外,如官商賄賂、秘密結社暴力衝突等問題亦助長華人和泰人的矛盾。1905年至1915年,暹羅經濟衰退,華商碾米廠和米商遭到諸多指責[27]。19世紀末,一位英國官員稱暹羅的華人就如同西方世界的猶太人,利用其商行和結社將暹人握在手心[34]。1914年,國王拉瑪六世曾匿名撰文稱華人是東方猶太人[35][36][37][38],稱華人是貪婪且道德低下的蠻人[34],華商的成就建立在剝削泰人身上,致使暹羅官員將經濟衰退歸咎於華商壟斷,從而打壓華商[39]。拉瑪六世的言論影響許多泰族精英和平民,進一步助長仇華情緒[15]:181-183。在20世紀30年代末及20世紀50年代,泰國的民族主義政府開啟兩次大規模的肯定性強制同化運動,沒收及徵收華人財產,打壓華文教育,政府採取不利於華人而有利於泰人的政策[40],以消滅華人文化認同,令華人同化為泰人,從而解決貧富差距問題[15]:183[18]:58。1932年,暹羅立憲革命推翻君主專制,此後泰民族主義思潮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鑾披汶·頌堪領導的民族主義政權更同正大舉侵華的日本結盟[31]。儘管如此,20世紀30年代時,華人仍掌控七成零售業市場及八至九成的碾米業市場[41]。
1947年政變之後,軍方再度掌權,當時的暹羅是一個由大型國有企業掌控的農業國[42]。華裔資本促進暹羅工業發展,逐漸令暹羅轉向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43]:261。到20世紀50年代末,華裔占了曼谷企業主和高級商業經理的七成,據說泰國各公司九成的股份都由華裔持有[44][45],九成的工業和商業資本和五成的服務業資本也都由華人掌握[46][47][48][49][50][51][52]:73,工業和商業部門九成的投資以及銀行和金融部門至少一半的投資都出自華人[53][51][54][55]:33[52][54]。之後數十年間,政府實行國際化及面向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的政策,促使泰國興起以出口為主的大規模製造業,令泰國步入經濟快速增長的亞洲四小虎之列[56]。這一時期,華裔資本依然掌控着這些快速增長的經濟部門,大型工廠和進出口航運商皆由華裔掌控[56][30]。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期間成立的20家泰國銀行中,有14家是由華人建立,其餘6家銀行是由泰國皇室財產局建立[57]。20世紀80年代,泰國一百家最大公司中,有37家是華人企業,大部分財富為潮州五大家族所有[58]。1994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楊偉聰調研海外華人企業,發現亞洲500強海外華人企業中,泰國企業占了39家,市值為350億美元,總資產為950億美元[59][47]。20世紀90年代,泰國營業額前十家企業中,只有皇象水泥股份不是華人所有[29][60]。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令泰國經濟遭到沉重打擊,隨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導重組泰國經濟結構,令許多華裔企業失去壟斷地位[61]。儘管金融和經濟環境不景氣,華裔仍然持有65%的銀行總資產,60%的國家貿易額,90%的商業部門本地投資額,90%的製造業本地投資額,以及50%的銀行和金融服務部門本地投資額[54][62][63]。
而隨着20世紀末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泰國華裔資本亦扮演重要角色。泰國華裔資本自改革開放之初積極在中國大陸投資[64][65],許多中國大陸投資亦流向泰國華裔資本[66][65]。泰國華裔社群亦更加重視中華文化傳統,重拾華文教育,許多泰國華裔回鄉祭祖,赴華觀光,送子女赴華留學[67]。著名的華裔綜合企業集團正大集團在中國大陸經營諸多行業,涉及農業食品、水產養殖、零售、酒店和工業製造等[68][29][60][69][65][68],在中國大陸運營卜蜂蓮花超市,及在上海浦東新區耗資4億美元開發正大廣場[69]。20世紀80年代移居泰國的商人嚴彬在中國大陸代理紅牛能量飲料零售業務,並運營許多高爾夫俱樂部和鄉村俱樂部。2008年,他成為中國內地首個擁有私人商務飛機的人[70]。華裔前總理阿南·班雅拉春的薩哈聯盟集團,在中國三個省經營十餘家發電廠,持有30多家企業,雇用了約7,000名中國員工[65]。
儘管僅占泰國人口的一成[15]:179[43]:277,華裔泰國人卻掌控泰國經濟85%的份額[58],對於泰國私有經濟可謂舉足輕重[73]。到21世紀初,華裔資本已掌控泰國社會各個領域的商貿事業[74][75][76][77][78][15]:127, 179,是泰國富裕精英階層的主體[15]:179[79],亦是泰國維持經濟活力和繁榮發展情形的關鍵[26]:47-48。本土的暹羅泰族缺失成熟的經商傳統,商業實力長期難以同華商匹敵[80][81],暹羅及泰國政府亦並未能斷絕華人商業影響,致使今日的泰國華裔得以掌控各個經濟部門[73][52]:72,涵蓋農業方面的蔗糖、玉米、蔬果、香蕉種植業,工業製造業,金融服務業,房地產業,零售業和貿易業[73];大到各大銀行和大型綜合企業集團,小到街頭零售店,皆由華裔資本掌控,再加上華裔在政界持有的可觀影響,因此當代泰國各行業的發展皆高度仰賴華裔資本的投資[82][21][83][15]:179。華裔資本是前期私募股權和風險資本的主要來源,支持着泰國最新的投資發展。例如,泰國主要的電信公司都由華裔支持[84],包括Intouch Holdings、真實公司、Jasmine、Ucom和Samar[85]。主要的商業銀行中,盤谷銀行、開泰銀行、大城銀行都是華裔控制[86][47][87][49][45]:193[18]:22[83][88][73]。泰國證券交易所中八成的上市企業由華裔資本主導[71][72],十大華商家族掌控着泰國過半的企業資產[89],泰國經濟八至九成的市場資本歸屬於五十個華商家族[90][91][92][73][93][94][95][8]:10[96][97][98]。這使得華裔泰國人組成了該國中產和上層階級的主體,和相對貧困的本土暹羅泰族就形成鮮明對比[15]:179-183[21][99][39][100][43]:261。在泰國富豪榜的前40人里,超八成來自純正華人家族或是有部分華人血統。20世紀末泰國的五位億萬富翁皆是華裔或有部分華人血統[101][102][103]。泰國七十家最具實力集團中,只有三家沒有華裔背景[104][105]。2012年3月17日去世的許書標是全球富豪榜排名205位、泰國排名第3位的華商,估計淨資產為50億美元[106]。
曼谷是華商主要的聚集地,華商的經濟勢力並不局限於傳統的唐人街區域,而是遍布整個城市。華人資本大多是世代傳承的家族生意[107],令曼谷的華人宗親會保有強大影響力,宗親會亦出資運營非盈利性質的華文學校[73]。曼谷也是泰國經濟的華裔主導局面的縮影,該城市的絕大部分的商業精英都有華人血統[84]。前總理克立·巴莫曾言:「絕大多數泰人都有一個華人親戚掛在他們家族樹的某個地方[108][109]」。暹羅中部幾乎全部的商業和居住用地都是華商掌控[32]。而在泰國北部,清邁利潤豐厚的寶石工業,及果園、餐廳、零售店都由以雲南人為主華商掌控[110]。
泰國歷史學者瓦沙那(Dr. Wasana Wongsurawat)總結稱,泰國的政治精英採用簡單的兩步戰略維持權力:第一是尋求泰國華裔商業精英支持,以確保經濟基礎;第二是與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全球地緣政治力量結盟。從2020年起,這個大國通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31]。
第一代華人移民主要信仰道教與漢傳佛教,而被泰族同化的華裔泰國人信仰南傳佛教[111],多數華裔泰國人同時信仰中國民間信仰與南傳佛教,上述宗教彼此並不衝突。華裔泰國人大部分仍慶祝華人傳統節日(農曆春節、清明節、中秋節)[112]。泰國最大的華人聚居地普吉島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九皇齋節。信徒會吃齋三到九日,並到九皇廟祭拜九皇爺進香祈福。泰國北部則有華人穆斯林社群,華人穆斯林主要為來自雲南的秦霍人穆斯林和回族穆斯林,在清邁有七間華人清真寺,其中一間為泰國北部著名的王和清真寺。
泰國潮州人演化出獨特的本地保護神,稱為本頭公,其由來有多種說法。有說法稱本頭公在泰國曼谷是最多廟宇供奉的中國神明[113]。海南人則主要崇拜水尾聖娘[114]。
對於第二代和第三代華裔來說,自我認同為華人或是泰人基本是個人選擇[115]。當代多數的華裔已經充分融入泰國社會,而自認是泰國人[116][117]。學者施堅雅稱,華人規模化地融入泰國社會,打破了「華人從不受同化」的神話,稱「當移民後代在所有社會場合自認為泰人,習慣講泰語且如原住民般流利,且更多與泰人打交道,那麼我們就認為同化已經完成[118]:237。」施堅雅認為,17世紀以來的暹羅王室以開明的政策對待華人,給予華商進入貴族階層的機會,令到華人更加認同暹羅王室的統治[118]:240-241。
華裔泰國人在1930年代至1950年代民族主義政府執政期,以及1970年代紅色恐慌中逐漸泰化,幾乎所有的華裔泰國人僅會講泰語。但因為受到潮州話的影響,故華裔泰國人的腔調及慣用語與暹羅族差異很大,只有老年的華裔泰國人會使用漢語。泰語內有諸多特徵被漢語所影響[119]。2020年人口普查中,有231,350人使用各種漢語(潮州、閩南、海南、廣東和客家)[2]。自18世紀到20世紀中葉,潮州話曾經是曼谷華人中最具影響力的語言。曼谷三攀他旺區唐人街耀華力路和石龍軍路唐人街的有著中文和泰文的雙語標誌。[120]不少漢語詞彙影響了泰語,成為泰語詞彙,特別是泰語內菜餚食物的名稱、數字及與賭博有關的術語。華裔作者博丹著有小說《泰國的來信》(จดหมายจากเมืองไทย)表現華裔社群的語言轉變[121]。
隨着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有不少泰國華裔重拾華文教育。為了增進同中國大陸的經濟和政治往來,或是增加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越來越多的華裔泰國人開始學習現代標準漢語,而非潮州話等傳統母語[15]:184-185[18]:59[15]:179[26]:55[15]:184–185。
華裔泰國人絕大多數使用各種南方漢語。其中,56%是潮汕人,16%是客家人,11%是海南人,廣府人和閩台泉漳人各佔7%,3%屬其他漢語社群。[122] 一部分的華裔泰國人為華人移民跟泰國泰族通婚的後裔,也有大部分的華裔泰國人是沒有混血的華人。
潮州籍華人主要分佈在曼谷昭披耶河附近,許多人在政府部門工作,也有人從事貿易。在達信大帝統治時期,一些潮州籍的貿易商人被賜有特殊權力,這些卓越的商人被稱為「皇家華人(泰語:จีนหลวง/Jin-luang)」,潮州話為泰國境內影響泰國文化最深遠的漢語。
漳州人主要分佈在宋卡,泉州人主要分佈在沙敦府和普吉府,閩南裔臺灣人主要分佈在曼谷附近,閩南語泉漳話為泰南地區華人社群使用最多的漢語。
海南人是繼潮州人後另一個重要的華人族群,他們遍佈社會各行各業各階層,在政商界同樣有著很大影響力。海南裔總理有乃朴·沙拉信,副總理有林明利、林書清、陸志瓊及黃聞波。此外,瓊籍商人亦掌握了泰國的經濟命脈,不少行業都有海商的參與。著名海南裔企業家包括鄭心平家族及許書標家族,其他殷商僑領包括陳文秋、陳修炳、符致炳、王瓊南、齊必光、張光利及邢詒喜等等。泰國約有150萬海南裔華人,主要祖籍瓊山及文昌,人口數量可謂繼海南島後第二多。
客家人人主要分佈在曼谷、清邁、普吉府和中西部各府,他們與潮州人及海南人同樣是歷史悠久的移民社群,大多祖籍梅縣、豐順及大埔縣。客家人在政治經濟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泰國擁有許多私人銀行,例如由伍淼源家族後人伍捷朴創立的開泰銀行,丘細見創立的博達樂銀行。客籍總理有丘達新及丘英樂。其他客籍人士包括泰國客家總會理事長鄧幹勳及其夫人巫碧珠、泰華九屬會館主席賴錦廷等等。
廣府人主要來自台山、新會和廣州,主要分佈在曼谷,他們人數雖然不及潮州人及海南人,但在社會經濟上亦有一定貢獻。著名廣府裔泰國華人有前代總理陳景鎮,廣肇會館理事長何國忠等。企業家方面有保加集團總裁馬燦利,亞洲第二大糖業生產商 TRR Sugar Group 的傳承人關鴻強;而陳景鎮所創立的聯泰工業建築公司(Sino-Thai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是泰國最大的建築承包商之一。
由於在拉瑪六世政策成為泰國籍的條件,幾乎所有在1950年代之前移民到泰國的華裔僅在公共使用泰姓,少數在泰國南部的華裔以潮州話的「姓」(泰語:แซ่,白話字:sèⁿ)前綴在姓氏的前面,例如:萬洛·姓周,或者差寧·姓楊。「姓」也可在苗族適用。在1970年代起的華人移民通常適用漢姓,沒有「姓」前綴在姓氏的前,例如泰臺混血的明星徐志賢(Thassapak Hsu),沿用華語的「徐」姓,在泰國內不認同為華裔泰國人。
華泰姓氏通常與其他泰國人的姓氏不同,通常名字較長,也會模仿泰國上流人士的名字,[123]有部分泰國華人會把自己的漢姓意譯成泰語或以音譯的形式保留其漢姓,[c]例如,前總理班漢·西巴阿差(馬德祥),「阿差」就是馬匹的翻譯。同樣,頌提·林通坤(林明達)的姓氏(RTGS:Limthongkun),第一詞就是「林」(潮州話臺羅:Lîm)的語音。此外,亦有部分泰國華人的名字是漢名+泰式姓氏的組合,例如達新·欽那瓦(丘達新)和英樂·欽那瓦(丘英樂)。
大部分泰國總理擁有華人祖先,通常為第二或第三代以上的後裔。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