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盤西化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思潮,最早於1915年提出[1]陳序經胡適等人認為,晚清被西方列強侵入是因為中國君主專制文化落後,因此主張學習西方思想行為方式,全盤拋棄中國專制文化。胡適後來改全盤西化為「充分世界化」[2]胡秋原認為戰爭之失敗,乃明清政府錯誤政策之後果,而姑息性心態的傳統派、自卑心態的西化派、依附心態的俄化派皆可導致亡國,應超越三種門戶主義,保持凌空獨立的見解,找回中華民族創造文化之能力。居浩然認為全盤西化,應是專就近代西洋科學為基礎的技術方面,著重「全盤科學化」和工業化。[3]

1980年代的全盤西化

在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改革開放,經歷文革的停滯後,牽起80年代文化熱。進入1980年代後,面對中國經濟水平落後,與西方國家差距巨大的現實,全盤西化論再度興起,直接衝擊中國社會對中國政府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內部對全盤西化有不同見解,有將全盤西化視為資產階級自由化主張的觀點,提出中國要走鄧小平制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黨內的王若望方勵之則被視為全盤西化論的引領者[4]

1988年,劉曉波提出中國應全盤西化,更需成為西方國家「三百年殖民地」;同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紀錄片河殤》對中國和中華文明進行全盤否定。1989年六四事件前,全盤西化論達到頂點。研究者認為,1980年代的全盤西化論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國家方向的命題繼續,是在西方國家示範效應下知識界對中國改革停頓的反應,亦與中國政府引導輿論的傾向相關[5]。1990年代後,在中國經濟騰飛、國家實力提升的背景下,中國民族主義興起,全盤西化論衰退。

負面影響

在中國,同性戀不會遭到特別的排斥,甚至擁有『狎優』的特權,但「同性戀」一詞和圍繞在該詞的醫學理論因為開始出現全面西化思想致使當時西方普遍貶低同性戀的觀點傳播至中國和華人地區,逐漸促成對同性戀的社會污名。當時被譯介至中國的西方性學家,包括赫希菲爾德艾利斯布洛赫埃賓佛洛伊德卡本特英語Edward Carpenter等人。在這些翻譯作品中,不只有為數不少的病理化的論述,也呈現了少數如卡本特把同性愛當作一種高貴情感的觀點,而在1920年代之後,讚頌同性之愛的論述變得愈來愈弱,負面觀點的論述則佔據了主流地位[6]

注釋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