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贩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小贩文化

香港小贩是指在香港街头贩卖货品的小贩[1],他们多以贩卖低廉货品及食物为主[2]。 此一行业于香港开埠初期便已出现,并于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期间盛行[3]。到了80年代,香港小贩因政府态度改变及城市发展步伐加快而式微[4]

Thumb
2010年,湾仔一个露天市集


Thumb
本条目为
香港人口文化系列之一
香港人口普查
2021年人口普查
香港人  新界原居民
海外港人
宗教与风俗  哲学
语文  用语  文学
殡仪  节日与公众假期
购物  饮食  烧烤文化
传媒  电视  电影
艺术  漫画  动画
音乐  流行音乐
教育  补习文化
体育  赛马
网络文化  电子竞技
建筑  法定古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次文化
港式幽默
无厘头文化
MK文化
MK Pop
铁路迷文化
巴士迷文化
小贩文化
街车文化
街机文化
其他香港系列

多年来,小贩一直是香港低下阶层的谋生手段之一,并能让市民以低廉的价格满足生活所需[3]。不过政府却一直认为小贩摆卖“不卫生”,并透过市政局及后来的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对之加以规管及取缔[4][1]

特征

香港小贩可分为流动及固定两大类[1]。他们多以贩卖低廉货品及食物为主[2]。熟食小贩会贩卖的街头小吃包括碗仔翅[5]鸡蛋仔鱼蛋等等[3]

港府在1973年推出小贩认可区计划,尝试规管小贩的经营范围[6]。梁燕玲在《消失中的小贩文化》一文中表示,小贩“不屈不挠的精神,发展出富地道色彩的街道文化”。学者马国明则认为小贩在机动性及存在感上存有优势[7]

粤语当中的“走鬼”是指无牌小贩见到执法人员后连忙躲避的场面[8]。当中的是指执法人员当中的外籍领队[9]

历史

1940-1960年代:中国大陆逃港潮

Thumb
1950年代,在庙街摆卖的小贩

在1940-1960年代期间,大量中国大陆居民因政局不稳(比如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及饥荒而逃港。他们大多没有接受教育及低技术。为了谋求生计,他们不少在香港成为了流动小贩。这样一来,他们便可在尽量压低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向当时的劳动人口出售食品、衣服、日用品[7][10]。当时香港物质水平低下,消费以家庭需要为先,造就了“家庭消费”的崛起[11]。小贩的出现正好满足相关需要[7]

香港贩商联会(Hong Kong Hawkers Association)估计,1949年香港至少有70,000名小贩[12]。在当时,小贩生意虽为草根阶层带来了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制造了噪音和阻街问题。除此之外,政府也指出,有附近店主认为小贩对自身构成了不公平竞争,因为其无须缴付租金便可营业。[12]

1960-1970年代:全盛期

Thumb
2015年,在屯门摆卖的小贩

在1960-1970年代,香港大型商场及街市寥寥可数,政府对小贩亦少有监管,故此当时香港约有30多万人从事这一行业[7][13]。1970年代能源危机及1973年香港股灾使得香港制造业中的工厂出现倒闭潮,亦令不少失业人口转向从事小贩行业[4]

1970-2010年代:加强规管

然而,随着香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港英政府开始关注流动小贩所带来的健康卫生问题。在70年代初,当局决定不再签发新的小贩牌照,并禁止流动小贩牌照转让和继承[14]。市政局在1971年表示,香港有39033名持牌小贩,另有6000名无牌小贩[12]。自此香港的小贩数目便不断下降[3]

2002年,港府实施了有效期为五年的“流动小贩自愿交回牌照计划”,鼓励流动小贩交回牌照。交回牌照的小贩可选择以下任何一个方案:“挑选一个空置固定摊位,成为固定摊位持牌小贩;选租公众街市一个空置档位,并享有若干特惠租金优惠;领取三万元的特惠金”[15],相关计划其后多次延期至2012年[16][17]。此一计划至少吸引了339名持牌流动小贩交出牌照[16]

截至2008年11月30日,香港持牌的固定摊位小贩(包括大排档)有6,594个,流动小贩则有552个[15]

2009年,香港食物及卫生局联同食环署一起检讨小贩发牌政策,并从中检视重新发牌的可行性[15]。同年开始重新发牌[1]

2010年至2016年:市民对执法的不满

2010年之后,小贩政策的争议有增无减[3]。一方面,食环署在2015年时曾表明,会在农历新年夜市期间“严厉取缔无牌熟食小贩”[18]。另一方面,民间则一直有声音希望保护这种文化[3]

2014年农历新年期间,食环署职员在桂林街夜市采取突击行动,行动中带走一名小贩及没收多部木头车,引起途人鼓噪。当中更有人指责食环署职员“与民为敌”。食环署职员离开后不久,小贩们又再重新开业[19]

2014年11月,有建制派区议员在深水埗区议会上提出“对无牌小贩‘零容忍’”[20],不过当区大部分区议员都同意食环署应为小贩寻找合适地点[21][22]。撑基层墟市联盟则表示,问题根源在于“政府拒发小贩牌照和兴建新街市”,令小贩只能违法经营。联盟还称零容忍政策只会“增加民怨”[23]。2015年农历新年期间,深水埗至少有三个团体为街头小贩发声支持[24]本土民主前线的成员更协助清理夜市的街道[25]

2016年2月2日,农历新年临近时,多名小贩与屯门良景邨管理员因占地问题而发生冲突[26]。2月7日,农历新年前夕,多名小贩在桂林街夜市摆卖,并因此而被警方或食环署职员驱赶逮捕,小丽老师在当中同样因帮助小贩经营而被捕[27][28][29]

2016年农历新年期间,旺角爆发了一场名为“鱼蛋革命”的暴力冲突,其起因在于食环署以强硬手段取缔小贩[30][31][32]

2016年5月22日,东涌逸东邨的居民为反抗领展辖下商场及街市不断加租,而另立市集。房委会人员为此报警,指他们“阻街”,并跟居民发生争执[33]

小贩中心列表

以下列出香港的部分小贩中心:

  • 鹅颈街市及熟食中心
  • 柴湾角熟食市场
  • 长洲熟食市场
  • 长沙湾熟食市场
  • 长达路熟食市场
  • 火炭(东/西)熟食市场
  • 洪祥熟食市场
  • 嘉定熟食市场
  • 击壤路熟食市场
  • 建荣熟食市场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