酢浆薯 (Oxalis tuberosa )是多年生 草本植物 ,以地下块茎 越冬。 这些块茎在克丘亚语 称为uqa , [ 1] 西班牙语 称oca 或cubio ,还有其他别名,例如纽西兰山药 。 酢浆薯在安第斯山脉 中部和南部种植,以取其块茎食用。野外并未发现这种植物,但在安第斯山脉中部有四个地区发现带有较小块茎之酢浆草属 植物。 [ 2] 酢浆薯在1830年传入欧洲,作为马铃薯 的竞争植物,于1860年传入纽西兰 。
Quick Facts 酢浆薯, 科学分类 ...
酢浆薯
黄色及紫色的酢浆薯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目:
酢浆草目 Oxalidales
科:
酢浆草科 Oxalidaceae
属:
酢浆草属 Oxalis
种:
酢浆薯 O. tuberosa
二名法
Oxalis tuberosa Molina
Close
在纽西兰,酢浆薯已成为常见的蔬菜,被简称为山药或纽西兰山药(尽管并非真正的山药 )。 它有多种颜色可供选择,包括黄色,橙色,粉红色,杏色和传统红色。 [ 3]
在秘鲁的农场中的酢浆薯块茎,可见其多样性。
酢浆薯主要食用部位为块茎。但叶和嫩芽也可以作为绿色蔬菜食用。 成熟的块茎可以如同大黄 一般使用。 [ 4] 安第斯地区有各种加工和准备块茎的方法,在墨西哥, 酢浆薯可与盐,柠檬和辣椒一起食用。 [ 3] 风味通常略带浓烈,但不同品种之间的风味差异很大,有些根本不会酸。 [ 5] 未煮熟时质地松脆(如胡萝卜 ),完全煮熟后质地如同淀粉或粉状。
酢浆薯的草酸盐 含量很高,集中在块茎的皮。 [ 6] 不同品种之间草酸盐浓度差异甚大,安第斯地区农民依此将酢浆薯分为两种使用。 [ 2]
一种称为酸酢浆薯,含有高量草酸 。 [ 2] 农民将块茎加工以便储存,在盖丘亚语中称为khaya 。 [ 7] 首先将块茎浸入水中约一个月。 然后在炎热晴天,寒冷夜晚下,置于室外直到完全脱水为止。 在盖丘亚语中,此用途的栽培品种在被称为khaya (干燥后之产品的名称)或p'usqu (酸/发酵), 在艾马拉语中 称为luk'i 。
另一类称为甜酢浆薯,草酸盐 含量较低。 [ 2] 传统安第斯地区使用方式,是在阳光下曝晒以减少有机酸(草酸)含量,而增加甜味。
More information 每100公克营养, 热量 ...
营养价值
每100公克营养
新鲜
干燥
热量
255 kJ(61 kcal)
1,360 kJ(330 kcal)
水 (克)
84.1
15.3
蛋白质 (克)
1.0
4.3
碳水化合物 (克)
13.3
75.4
灰分 (g)
1.0
3.9
钙 (毫克)
2
52
磷 (mg)
36
171
铁 (毫克)
1.6
9.9
视黄醇 (微克)
1个
0
核黄素 (毫克)
0.13
0.08
烟酸 (毫克)
0.43
0.85
维生素C (毫克)
38.4
2.4
Close
曝晒后的酢浆薯可以水煮、烘烤或油炸。在安第斯山脉地区,它就像马铃薯一样被用于炖菜和汤中,也可以用作甜点。这类品种在盖丘亚语中被称为Wayk'u (煮沸), misk'i (甜/美味),在艾马拉语被称为q'ini 。 [ 2]
酢浆薯含有碳水化合物 , 膳食矿物质 和蛋白质 。 [ 8] [ 9] 品种之间的营养成分差异很大。
杏色 O. tuberosa 的块茎
粉红O. tubercurosa 的块茎
由于易于繁殖,且能耐受贫瘠的土壤,高海拔地区和恶劣的气候,因此酢浆薯是安第斯高地 的重要主食作物之一[ 3] 。
Oxalis tuberosa subsp. unduavensis (Rusby) Lourteig
Acetosella crassicaulis (Zucc.) Kuntze
Acetosella crenata (Jacq.) Kuntze
Acetosella tuberosa (Molina) Kuntze
Oxalis aracatcha Zucc.
Oxalis arracacha G.Don
Oxalis chicligastensis R.Knuth
Oxalis crassicaulis Zucc.
Oxalis crenata Jacq.
Oxalis melilotoides var. argentina Griseb.
Xanthoxalis crassicaulis (Zucc.) Small
Xanthoxalis tuberosa (Molina) Holub
Teofilo Laime Ajacopa, Diccionario Bilingüe Iskay simipi yuyayk'ancha, La Paz, 2007 (Quechua-Spanish dictionary)
Emshwiller, E. 2006. Evolu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clonally propagated crops: Insights from AFLP data and folk taxonomy of the Andean tuber oca (Oxalis tuberosa). Pages 308–346 in T. J. Motley, N. Zerega, and H. Cross, eds., Darwin’s Harvest: New Approaches to the Origins, Evolu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Crop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Hermann, M., & Erazo, C. (2000). Compositional changes of oca tubers following post-harvest exposure to sunlight. CIP Program Report, 39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