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激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胰岛素(英语:Insulin)[2] 是一种蛋白质激素,可以增强糖原的合成。胰岛素可以促进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胰岛素的降低会导致肝脏细胞将糖原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葡萄糖到血液中。这一性质是其被用于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原因。胰岛素亦可以增强脂肪酸的酯化作用:促进脂肪细胞将脂肪酸酯合成为脂肪。
胰岛素应用于临床数十年,从抗原性较强的第一代动物胰岛素到基因重组。但餐前需要等待30分钟的第二代人胰岛素,再发展到现在可以很好模拟生理性人胰岛素分泌模式的胰岛素类似物。目前更好的模拟正常人体生理降糖模式的胰岛素是第三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3]其化学式为 C257H383N65O77S6。
不同种族哺乳动物(人、牛、羊、猪等)的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稍有差异,其中猪胰岛素与人的最为接近,左图中为猪胰岛素三维结构[4]。
胰岛素由A、B两条肽链组成,人胰岛素的A链有11种21个氨基酸,B链有15种30个氨基酸,共26种51个氨基酸组成。其中A7(Cys)-B7(Cys)、A20(Cys)-B19(Cys)四个半胱氨酸中的巯基形成两个二硫键,使A、B两链连接起来。此外A链中A6(Cys)与A11(Cys)之间也存在一个二硫键。
1869年保罗·兰格尔翰斯首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胰岛,随后爱杜亚·拉基氏(Edouard Laguesse)提出胰岛可以分泌某种物质,可能与消化相关。
1889年奥斯卡·闵考斯基和约瑟夫·冯·梅林(Joseph von Mering)在狗的胰脏移除实验中发现,其尿液中存在糖分,从而首次将胰脏与糖尿病联系在一起。
1901年尤金·奥培(Eugene Opie)提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部分或全部损坏所导致的。
1921年弗雷德里克·班廷与约翰·麦克劳德(John Macleod)合作首次自狗的胰腺中提取出胰岛素,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两人也因为发现胰岛素而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1955年弗雷德里克·桑格首次阐明了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即一级结构),其本人也因此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65年,在王应睐的领导下,中国科学家邹承鲁、杜雨苍、汪猷、邢其毅、钮经义、龚岳亭等人最早成功合成胰岛素。[5][6]
1969年多萝西·霍奇金博士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首次成功解析了胰岛素的晶体结构。[7]
1971年和1972年多名中国科学家在北京共同解析了胰岛素的2.5埃和1.8埃分辨率的晶体结构,其中后者被霍奇金博士称为是当时最为精确的胰岛素结构。[8]
1921年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Banting)与约翰·麦克劳德(John Macleod)合作首次成功提取到了胰岛素,不同种族哺乳动物(人、牛、羊、猪等)的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稍有差异,其中猪胰岛素与人的最为接近。[9]动物胰岛素是最早应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胰岛素注射制剂,一般是猪胰岛素,猪胰岛素与人胰岛素存在1至4个氨基酸的不同,因此容易发生免疫反应,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胰岛素过敏反应,并且由于其免疫原性高,容易反复发生高血糖和低血糖,容易出现胰岛素耐药。[10]
20世纪80年代,人们通过基因工程(重组DNA)制造出高纯度的合成人胰岛素,其结构和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一样。
对比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较少发生过敏反应或者胰岛素抵抗,所以皮下脂肪萎缩的现象也随之减少;由于人胰岛素抗体少,所以注射量比动物胰岛素平均减少30%;人胰岛素的稳定性高于动物胰岛素,常温25℃左右常温可保存人胰岛素4周。
在起效时间、峰值时间、作用持续时间上不能模拟生理性人胰岛素分泌模式。[11]需在餐前30分钟注射、有较高的夜间低血糖风险。
胰岛素 | |
---|---|
别名 | insulin |
遗传学资料 | |
基因座 | Chr. 11 p15.5 |
基因编号 | HUGO/INS |
基因类型 | 编码蛋白质 |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 |
分子量 | 5808 (Da) |
蛋白质类型 | 胰岛素家族 |
功能 | 血糖调控 |
结构域 | INS结构域 |
花样 | SP motif |
其他 | |
分类 | Homo sapiens,并且从非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中都存在同源蛋白 |
细胞类型: | 胰脏中的胰岛β细胞 |
亚细胞定位 | 细胞外液 |
共价修饰 | 糖基化,蛋白酶酶切 |
信号通路 | 胰岛素信号通路(KEGG); 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KEGG); Type I diabetes mellitus(KEGG); Maturity 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KEGG);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KEGG) |
受体与配基数据 | |
拮抗剂 | 胰高血糖素、类固醇和大多数应激激素 |
医学与生物技术数据 | |
疾病 | 家族性高前胰岛素血症、糖尿病 |
药物 | insulin(Humulin Novolin), insulin lispro(Humalog), insulin aspart(Novolog), insulin detemir(Levemir), insulin glargine(Lantus), etc |
20世纪90年代末,在对人胰岛素结构和成分的深入研究中发现,对肽链进行修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胰岛素肽链上某些部位的氨基酸组合;改变等电点;增加六聚体强度;以钴离子替代锌离子;在分子中增加脂肪酸链,加大与白蛋白的结合,均有可能改变其理化和生物学特征,从而可研制出更适合人体生理需要的胰岛素类似物(insulin similitude)。[12]胰岛素类似物可紧临餐使用,也称为餐时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
胰岛素类似物优势[13]包括: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先分泌的是由84个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多肽—胰岛素原(Proinsulin),经专一性蛋白酶——胰岛素原转化酶(PC1和PC2)和羧肽脢E的作用,将胰岛素原中间部分(C链)切下,而胰岛素原的羧基端部分(A链)和氨基端部分(B链)通过二硫键结合在一起形成胰岛素。
成熟的胰岛素储存在胰岛β细胞内的分泌囊泡中,以与锌离子配位的六聚体方式存在。在外界刺激下胰岛素随分泌囊泡释放至血液中,并发挥其生理作用。
胰岛素的分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帮助维持空腹血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岛素,称为基础胰岛素,别一部分则是为了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维持餐后血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岛素,称为餐时胰岛素。餐时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控制了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其主要的作用是抑制肝脏内源性葡萄糖的生成。[15]通过该作用机制,血糖在任何时间均被控制在接近空腹状态的水平;餐后血糖的峰值在7.0 mmol/L以下,并且血糖水平高于5.5 mmol/L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16]
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大部分患者胰岛β细胞发生自体免疫性破坏,导致餐时和基础胰岛素分泌均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进展缓慢,常常表现为外周胰岛素抵抗,但是也同时存在胰岛素一相分泌减少,[17]因而可以出现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最终,餐后血糖水平可达到非糖尿病的生理状态时的4倍,并且在进餐后血糖升高持续数小时,以至于在下一餐前仍然显著升高。[18]
目前弥补餐时胰岛素分泌不足的胰岛素制剂有诺和灵N,胰岛素类似物制剂有诺和锐等。基础胰岛素是胰岛细胞24小时持续脉冲式分泌的胰岛素,主要用于维持空腹血糖水平的正常。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与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指南均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糖尿病治疗后,如果血糖控制仍不满意,应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且首选基础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合用。若此疗法仍不能控制血糖,根据该指南的治疗线路图,建议在此基础上在就餐时再加用速效胰岛素。[19]目前用于弥补基础胰岛素不足的制剂主要有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等。
胰岛素由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 Degrading Enzyme, IDE)降解。胰淀素和β淀粉样多肽也是IDE的底物。
经过大量的临床医学以及科学研究,胰岛素的淀粉样纤维化与II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按照化学结构和来源: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人胰岛素如诺和灵系列,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还有地特胰岛素注射液。按作用时间的特点: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常见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地特胰岛素。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优于人胰岛素。[2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