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925年创刊的一本杂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纽约客》(英语:The New Yorker),又名为《纽约人》,是一份内容涵盖美国新闻、社评、小说、文章、文学批评、讽刺作品、漫画及诗歌等纽约文化生活动向的杂志。《纽约客》的出版始于1925年,每周出版一次。现时每年出版47次,其中曾经有五次涉及跨两星期的出版。虽然其评论和活动通常关注纽约市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高品质的写作团队和严谨的编辑作风,使《纽约客》拥有广泛的读者层面,并不乏国际读者的关注。《纽约客》现时由康得纳斯出版公司出版。
《纽约客》并非完全是新闻杂志,它以插图和主题故事封面而闻名[3],而它对流行文化的评论,透过包含对短篇小说和文学评论严谨的事实查核和审稿以对现代小说作出关注[4][5],然而它对美国及国际政治、社会重大事件具深入的报导亦是其特色之一;其保持多年的专门发表描绘纽约日常生活事件的短文栏目“城中话题(The Talk of the Town)”,文笔简洁幽默;它以独特风格的单格漫画来贯穿每个涉及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新闻观点,让读者忍俊不禁。
《纽约客》由哈罗德·罗斯(Harold Ross)及其作为《纽约时报》的妻子珍·格兰特(Jane Grant)所创办,首期杂志于1925年2月21日发行。罗斯想创作一本精致的幽默刊物,他认为这有别于他曾效力的《评审》或是《生活杂志》这些“老生常谈”庸俗格调的幽默出版物。罗斯跟创立通用烘焙公司[6](General Baking Company)的企业家拉乌尔·H.弗莱希曼(Raoul H. Fleischmann)共同创立了F-R出版公司。该刊物的首个办公室设于曼哈顿第45街西25号。罗斯著名于1925年的杂志创刊简介中写道:“这本杂志不是为了迪比克的乡下老太太而编辑的[7]。”在创刊早期,《纽约客》一直以存在于不稳定岁月中的独有复杂的大都会文化而自豪。
《纽约客》在创刊号以后一直保持著轻松幽默的主题风格,其幽默感从未失去过,然而它很快便成为了一个严肃小说、散文和新闻的卓越论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约翰·赫西的文章《Hiroshima》曾以一整期的篇幅探讨整个问题。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该杂志发表了许多20世纪和21世纪最受尊崇作家的短篇小说,包括安·比蒂、莎莉·本森、楚门·柯波帝、约翰·齐弗、罗尔德·达尔、美维斯·格兰、杰弗里·海尔曼、露芙·麦肯尼、约翰·麦克纳尔提、约瑟夫·米切尔、艾丽斯·孟若、村上春树、弗拉基米尔·纳博可夫、约翰·奥哈拉、多乐菲·帕克、菲利普·罗斯、谢洛米·大卫·沙林杰、埃尔文·肖、詹姆斯·瑟伯、约翰·厄普代克、尤朵拉·韦尔蒂、史提芬·京及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等。雪莉·杰克森的出版物《博彩》在该杂志的历史中比任何故事吸引更多读者来信[8]。在该杂志创办早期,它通常会每周发表两三个短篇故事,但近年减少至每期一篇并且步伐稳定的保持著。
罗斯一直担任《纽约客》的主编工作直至于1951年去世。罗斯去世后,威廉·肖恩接任成为主编,并一直任职达36年(1951-1987年),然而其小说的主题和风格更趋复杂,故事被标记为均匀性低于多样性,其内容来自厄普代克的国内叙事以至唐纳德·巴塞尔姆的超现实主义,和神经质的纽约人对生活狭隘的描述,以及各式各样的地方与时代的故事,并且有翻译自多种语言的作品。寇特·冯内果指《纽约客》一直都是吸引大量读者欣赏现代文学的有效工具。冯内果于1974年为讨论《纽约客》之影响而采访乔·大卫·贝拉米(Joe David Bellamy)与约翰·凯西(John Casey):
文献中的限制因素是读者。并没有其他艺术要求观众成为表演者。你必须把读者列入作为一个很好的表演者,而你可能会写出他绝对无法演译的音乐—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一个半身像。你提到的那些作家和我自己都正在教导读者如何在他们的脑海中播放这种音乐。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纽约客》是个非常好的所需教育机构。它们每周都出来俘虏读者,人们终能够跟上巴塞尔姆的步伐,并且能够在他们的脑海中表演这些东西并享受它[9]。
非小说类的专题文章涵盖了大批兼收并蓄的主题(通常构成杂志里的大部分内容)。近年的主题包括古怪的福音作者杜祁福,他以人类以不同的方式感知时间的流逝,以及代理型孟乔森症候群。
该杂志以其编辑传统而闻名,由于其严格的审稿标准,故能够于其发表作品可能让作者一炮走红,而那些经常于《纽约客》发表作品的作家会被称作“纽约客作家”。根据标题简介,它发表有关于著名人物的文章,例如:欧内斯特·海明威、亨利·鲁斯及马龙·白兰度,荷李活餐馆老板米高·罗曼诺夫、魔术师瑞奇·杰伊、数学家大卫和格雷戈里瑞奇·楚德诺夫斯基。其他恒久的特色包括列出纽约的文化和娱乐活动的“关于城镇的事情(Goings on About Town)”及汇集了简短作品的“城中热话(The Talk of the Town)”,经常以纽约生活中幽默异想天开或古怪的小插曲为主,以轻盈风格的文笔或以小品栏书写,然而近年来该部分常以严肃的评论作开端。多年来,报章摘录中包含的有趣错误、非故意的含意或是混淆不清的隐喻被用作填充物,伴随著机智的反驳。该杂志并没有刊头以列出编辑和工作人员。尽管《纽约客》于内容上有一些变化,然而杂志在排版、布局、封面和艺术创作上一直保留著其数十年来的传统外观。该杂志于1985年被先进出版公司收购,该媒体公司于每年不足600万美元的收入下[10],被小塞缪尔·厄文·纽豪斯于同年以2亿美元持有[11]。
此后,编辑工作由威廉·尚恩(1951-1987年)继任,随后的是罗拔·哥特列波(1987-1992年)和蒂娜·布朗(1992年-1998年)。在尚恩担任主编期间,德怀特·麦克唐纳、肯尼思·泰南和汉娜·萼兰都是重要的非小说类作家。在某程度上,上述三位作者都是具争议的,当中以萼兰最为明显(她的文学报告《耶路撒冷的艾希曼(Eichmann in Jerusalem)》在出版成书前曾经出现于杂志上)。但在每一个案例中,尚恩都证明了他是一个活跃的冠军。继任的主编蒂娜·布朗比尚恩甚至是哥特列波引来更多的争议,那是由于其在任六年里的高调作风(相比之下尚恩是个非常害羞和内向的人物),她对《纽约客》进行了许多大胆的改革:虽然仍保留了过去半世纪的相似的外观和感觉,然而她把杂志社论页面和摄影作品上的颜色从黑白改为彩色(《纽约时报》几年前的布局),每个页面上刊载的类型较少,一般来说是更现代的版面设计布局。她也新增一个新的“编辑信箱(letters-to-the-editor)”的页面,将作者的署名添加到他们于“城中热话(The Talk of the Town)”的文章中,使杂志更具个性化。更实质性的是,她在内容上增加了对时事和热门话题的报导,如名人及商业大亨,并于“关于城镇的事情(Goings on About Town)”中放置短片播放,包括一个关于曼哈顿夜生活近乎淫猥的专栏,因此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些改革使杂志更通俗化,使得订数大量增长,并带来了更高的广告收入。然而这些市场化的做法招致许多批评,更有认为这些改革破坏了《纽约客》的传统。1998年7月,布朗离职,并由大卫·瑞姆尼克接替其位,瑞姆尼克亦成为《纽约客》现任主编至今[12]。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纽约客》于1990年代末也开始采用这些新媒体发布当前及存档的资料,并以当期内容(加入独家网络内容)放到《纽约客》杂志的网站 www.newyorker.com 上免费获得,订阅者可以在线观看完整的当期内容,以及可以查阅最初印制的完整档案。此外,《纽约客》杂志上历年来发表过的漫画也可到网站 www.cartoonbank.com 上买到其复制品。2006年,《纽约客》曾发行一套九张的DVD-ROM杂志全集,当中收录了自创刊以来80年里,超过4,000期杂志的所有内容。2008年,它更以小型便携式硬盘的形式推出4,000多期及超过50万页(代表著从1925年至2008年4月)的数码档案。
汤·沃尔夫在关于该杂志的一篇文章写道:“《纽约客》的风格是一种悠闲蜿蜒的轻描淡写,在幽默模式下的滑稽,在严肃模式的赘述和双重否定,不断放大,合格,预示,细致入微与粗疏,直到该杂志的浅灰色页面成为高级巴洛克式胜利的相对条款与修饰语[13]。”
早在1940年代,该杂志对事实查核的承诺就已是众所周知[14]。然而,该杂志于文学丑闻与诽谤诉讼中发挥了作用,珍妮特·马尔科姆于1990年代在该杂志曾经撰写了两篇有关西格蒙德·佛洛伊德遗产的文章,有人对该杂志的事实核查过程提出了疑问[15]。截至2010年,《纽约客》聘请了16名事实核查员[16]。2011年7月,该杂志就大卫·格兰恩(David Grann)于2010年7月12日发表的文章,被美国联邦地区法院起诉诽谤[17][18],但案件被立即驳回[19][20]。
《纽约客》受到许多类似杂志的影响,包括:《The Brooklynite》(1926年至1930年)、《芝加哥人(The Chicagoan)》(1926年至1935年),以及巴黎的《The Boulevardier》(1927年至1932年)[21][22][23]。
《纽约客》展示的标志性字体,是用于其名牌和标题,以及“城中热话”标题上方的字体,是以其创作人插画家兼设计师雷亚·欧文的姓氏而命名的Irvin[24]。《纽约客》的所有文章的正文都是设置为Adobe的Caslon字体[25]。
《纽约客》的内部风格有一个不寻常的正式特征,就是把分音符置于重复元音之中 — 例如“reëlected”、“preëminent”及“coöperate”— 其中两个元音字母表示单独的元音[26]。该杂志还继续使用一些其他少有被使用的拼写,如焦点(focussed)、商贩(venders)、青少年(teen-ager[27])、旅行者(traveller)、极好的(marvellous)、旋转木马(carrousel[28])及茶筒(cannister[29])。
该杂志纵使是非常大的数目也会列出了数目的名称,例如“二百三十万元”而非“$230万元”[30]。
《纽约客》的读者遍布整个美国,占美国十大都市区的发行量的53%。根据MRI信息公司的数据,2009年其读者的平均年龄为47岁(对比1980年的43岁及1990年的46岁)。2009年其读者的平均家庭收入为$109,877美元(对比1980年的$62,788美元及1990年的$70,233美元)[31]。
根据长椅研究(Pew Research),《纽约客》的77%读者持左派的政治价值观,而52%的读者持有“始终如一的自由主义”之政治价值观[32]。
《纽约客》的首个封面插图,是基于《大英百科全书》第11版中1834年的奥赛伯爵(Count d'Orsay)的插图[33],由该杂志的首任艺术编辑雷亚·欧文绘制,图片是一名富家公子哥儿透过单片眼镜凝视著一只蝴蝶。在原始封面上的绅士被称为尤斯塔斯·蒂利(Eustace Tilley),是科尔·福特为《纽约客》创建的人物角色。其首个夏季的8月8日以“杂志制作”的一系列封面内页的英雄主题开始, 为题的系列从它的首个夏季开始,蒂利的形象是以比原创封面更年轻的男子出现,其大礼帽是比较之前更新的款式,并没有弯曲的边缘。他穿著早礼服及条纹长裤。福特为尤斯塔斯·蒂利从他的一位阿姨那里借用了姓氏,而他总是发现它隐约幽默。尤斯塔斯被福特以语音美学选为“悦耳之音(euphony)[34]”。
这个角色已成为《纽约客》的一种吉祥物,它于其页面之间及宣传资料中频繁出现。传统上,雷亚·欧文的原创尤斯塔斯·蒂利插图都会在每年最接近2月21日的周年纪念日的期刊上使用,虽然曾有好几次被新绘制的版本取代[35]。
传统上,《纽约客》的政治倾向一般都会被认为是无党派性质及自由派的。然而,近年来该杂志所发表的一些社评文章带有明显的党派倾向性。在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的报导中,该杂志先后发表亨德里克·赫茨伯格(Hendrik Hertzberg)及菲利普·古里维玆(Philip Gourevitch)的文章以支持约翰·克里。及后于选举前的该期杂志上,该杂志以其名义正式支持克里,是该杂志80年历史上的首次。
在2008年10月13日的一期中,《纽约客》以“全体编辑”的名义正式支持巴拉克·奥巴马。
《纽约客》以其插图和常用的主题封面而闻名。
索尔·斯坦伯格为《纽约客》创建了85个封面及642个内页和插图。他最著名的作品应该就是1976年3月29日的封面作品[36],该插图最常被称为“从第九大道看世界”,有时该插图也被称为“《纽约客》的地方观看世界”,或是“《纽约客》的世界观”,其描绘的是自恋的《纽约客》所看到的一幅世界地图。
该插图分为两部分,图像的上半部分描绘了世界其他地方,而下半部分则显示曼哈顿的第9大道、第十大道,以及哈德逊河(已适当标注)。美国的其馀地方被绘制成一个正方形,当中并绘有大厦林立的纽约市街区,沿著哈德逊河以棕色条纹代表著泽西,五个城区名字分别为:洛杉矶、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拉斯维加斯、堪萨斯城、芝加哥;以及散落在新泽西州以外的美国几块岩石中的三个州分包括:德萨斯州、犹他州及内布拉斯加州。也许比哈德逊河宽多一半的太平洋,把美国从三块平坦的土地分开,该三块土地被标记为:中国,日本及俄罗斯。
该插图幽默地描绘了《纽约客》对自己在世界上的自我形象,或也许是外人对《纽约客》自我形象的看法 — 这激发了许多类似的作品,包括1984年电影《哈德逊的莫斯科》,该电影海报引发了诉讼,斯坦伯格告哥伦比亚影业工业公司案(S.D.N.Y. 1987年),斯坦伯格控告哥伦比亚影业侵犯了其作品的版权。
2008年10月6日的《纽约客》封面在出版后,该封面作品后来被巴里·布利特(Barry Blitt)讽刺,该封面所绘的莎拉·佩林正望著窗外的阿拉斯加,并以俄罗斯为远处的背景[37]。
2009年3月21日的经济学人封面,是以“中国如何看世界”为题,也是对原始画作的致敬,但其描绘的是以北京长安街的视点,而非从曼哈顿出发[38]。
阿尔玆·施皮格尔曼获蒂娜·布朗于1992年聘请,他10年多以来为《纽约客》工作,然而他于911袭击事件发生的几个月后辞职。2001年9月24日出版的《纽约客》杂志的封面由弗朗索瓦兹·莫利(Françoise Mouly)及施皮格尔曼创建,该期杂志获得广泛赞誉,并得到美国杂志编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Magazine Editors)评选为过去40年的杂志封面前十名,评论如下:
《纽约客》的封面编辑弗朗索瓦兹·莫利为阿尔玆·施皮格尔曼的剪影重新定位,其灵感来自阿德·莱因哈特之黑色层次绘画的启发,所以其北座大楼的天线把该杂志商标上的“W”打破了。施皮格尔曼希望看见空虚,并找到911事件中所有消失了的难过/充满敬畏的图片。那双子塔的剪影以五分之一的黑色墨水,于标准四色印刷油墨组成的黑色领域上印刷。其叠印的透明清漆有助于创造萦绕的鬼影,需要透过漆黑而强调他们的存在。
乍看之下,那封面似乎完全是黑色的,但在仔细检查之后,便会发现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的轮廓耸立于一个稍暗的黑色阴影中。在某些情况下,仅当杂志朝向光源倾斜时,那重叠图像才变成可见[39]。2004年9月,施皮格尔曼于其著作《在没有大楼的阴影中》的封面上重新塑造了这个图像,当中他讲述了双子塔受到攻击的经历,以及其后的心理后遗症。
在2001年12月的杂志中,它印制了由梅拉·卡尔曼及里克·梅耶罗维玆绘制的封面,该图像显示为纽约的地图,其中各个街区都标有幽默的名字,让人联想到中东及中亚的地方名称,并参考了邻近地方的真实名称与特征,例如黎巴嫩沙拉区(Fattushis)、臭气冲天区(Fashtoonks)、肉毒杆菌区(Botoxia)...等。该封面在9月11日之后产生了一些文化共鸣,并成为了一个流行印刷品及海报[40][41]。
在1993年的情人节刊物中,阿尔玆·施皮格尔曼在杂志封面描绘了一位黑人女子跟一名哈西迪犹太教的男子亲吻,引用1991年的皇冠高地暴乱[42][43]。该封面受到黑人和犹太观察家的批评[44]。积克·萨尔兹曼(Jack Salzman)和康乃尔·韦斯特形容人们对该封面的反应是“该杂志的第一次全国争议[45]”。
2008年7月21日的封面上刊登的是由巴利·布利特所绘画的漫画,题为《恐惧政治(The Politics of Fear)》,描绘了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以头巾和沙丽克米兹的许多典型穆斯林造型亮相,并跟其妻子米歇尔·奥巴马碰拳,米歇尔被描绘成一个爆炸头的非洲裔女子,并穿著迷彩的长裤,背上挎著突击步枪。他们二人站在椭圆形办公室,墙上挂著奥萨马·本·拉登的肖像,以及在背景中的壁炉中燃烧著的一面美国国旗[46]。
许多《纽约客》的读者把这张图片视为就如其标题“恐惧政治”的讽刺作品,奥巴马的一些支持者与他推定的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共同指责该杂志出版了一部煽动性的漫画,其讽刺意味可能会在一些读者身上丢失。然而,编辑大卫·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认为这个图像显然是过分的反驳了这种担忧,这可能是被误解,甚至是那些对该杂志不熟悉的人[47][48]。“封面的意图”,他说,“是为了讽刺恶毒和种族主义的攻击,以及网志空间上流传奥巴马的谣言和误解,此反映于民意调查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所有这些漫画放在一起,把它们置于顶部,并以一种强烈的光线照射它们,以讽刺它们[49]。”
在杂志上议题开始流传后不久,奥巴马接受《拉利金现场》的访问,奥巴马说,“好吧,我知道这是《纽约客》尝试在讽刺......我不认为他们完全成功”。但奥巴马也指出自己努力于揭穿《纽约客》透过其竞选网站以作所描述的指控,并陈述指控“实际上是对穆斯林美国人的侮辱[50][51]”。
在该星期的后段时候,《每日秀》的锺·史超域继续报导《纽约客》正讨论关于奥巴马刻板印象的观点,并展示了包含从各种合法新闻来源中剔除的陈规定型观念的蒙太奇剪辑作品[52]。2008年9月,史超域与史提芬·科拜尔模仿《纽约客》的奥巴马封面,当中史超域扮演奥巴马,而科拜尔则饰演米歇尔,二人在9月18日于纽约市为该杂志拍摄照片[53],其作品后来出现为《娱乐周刊》的封面,于同年10月3日出版。
《纽约客》的封面并非总是跟其内容有关,或只是仅仅相关的。这种情况出现于2008年7月21日的文章,题目有关于奥巴马并非讨论这些攻击和谣言,而是奥巴马的政治生涯。该杂志后来支持奥巴马成为总统。
这个模仿很可能是受到《霍士新闻频道》的主播E·D·希尔以转述一个匿名的互联网评论,来询问奥巴马和他的妻子米歇尔所作的那个手势是否“恐怖分子的碰拳”[54][55]。后来,希尔没有获得续约[56]。
《纽约客》的编辑积克·亨特(Jack Hunter)选择了毕特与恩尼的形象,题为《欢乐时刻(Moment of Joy)》,作为2013年7月8日的封面,当中涵盖了最高法院有关“捍卫婚姻法案”和“加利福尼亚州8号提案 (2008年)”的决定[57]。《芝麻街》的角色长期以来一直在流行文化和都市传说中被传是同性恋的合作伙伴,然而芝麻街工作室一再否认这一点,指它们只是“布偶”,并没有性取向[58]。其获得褒贬不一的反应。网上杂志《石板》对该封面进行批评,表示它显示当二人看电视的时候,恩尼正靠在毕特的肩膀上,而看著屏幕的最高法院大法官表示,“这是纪念男女同性恋伴侣获得重大的民权胜利的一种可怕方式。”而《哈芬登邮报》同时表示,它是“有史以来杂志中最棒的封面之一”[59]。
《纽约客》自1925年开始出版以来就一直以漫画(通常是插图漫画)。该杂志的漫画编辑是李洛伦,他于1956年首次开始发表漫画,并于1958年成为该杂志的合约撰稿人[60]。他于1973年至1993年担任该杂志的艺术编辑(其位置由弗朗索瓦兹·莫利接替),他继续担任卡通部编辑直至1998年。其著作《纽约客的艺术:1925-1995(The Art of the New Yorker: 1925–1995)》,是该杂志中各方面图形的首个全面调查。1998年,罗拔·曼科夫接任卡通部编辑并编辑了至少14个系列的《纽约客》漫画。此外,曼科夫通常会为每本书撰写一篇短文,描述制作漫画某些方面的过程,或用于杂志中选取漫画的方法。曼科夫于2017年离职[61]。
《纽约客》的稳定漫画家包括了许多美式幽默的重要人才,包括:伯尼·图比(Barney Tobey)、查尔斯·亚当斯、查尔斯·巴索提、查尔斯·撒克逊、大卫·斯内尔、埃·德科伦、加汉·威尔逊、乔治·布夫、乔治·派斯、海伦·E·霍金森、詹姆斯·史蒂文森、詹姆斯·瑟伯、J·B·汉度斯曼、利奥·卡林、玛丽·佩迪、奥图·索格洛、彼得·阿诺、皮雅·格拉、皮特·赫尔姆斯、雷金纳德·马什、理查德·德克、理查德·泰勒(Richard Taylor)、洛斯·查斯特、山姆·科贝恩、索尔·斯坦伯格、汤姆·切尼、威廉·施泰格。
许多早期的《纽约客》漫画家并没有为自己的漫画添加说明文字。在跟罗斯合著的书《岁月(The Years)》中,瑟伯于当中描述了该报纸每周的艺术会议,前一周所提交的漫画都会从邮件室带出来交予罗斯、编辑部和一些工作人员继续撰写。漫画经常会被拒绝或连同 送回艺术家要求修正,而其馀的将被接受并会添加说明文字。一些艺术家会聘请了自己的作者:海伦·E·霍金森于1931年聘请了詹姆斯·里德·帕克(James Reid Parker)。布伦丹·吉尔于其著作《在纽约客这里(Here at The New Yorker)》中提到,在1940年代早期某个时刻里,提交予《纽约客》之艺术作品的质量似乎有所改善。后来发现那个办公室杂工(十几岁的楚门·卡波提)由于不喜欢在他办公桌的边缘掉下的碎片,故一直担任义务艺术编辑[62]。
《纽约客》中的一些漫画已经攀升至更高的名望:
在2004年,《纽约客》曾出版漫画汇编精装集,那是曼科夫编辑的一本656页的收藏版,收录了该杂志80多年来的最佳漫画,名为《纽约人漫画全集(The Complete Cartoons of The New Yorker)》,加上收录了曾于该杂志发表的68,647幅漫画的双CD套装。而且它具有搜索功能,让读者透过按漫画家的姓名或出版年份搜索漫画。近年来,新一组漫画家包括:帕·伯纳斯、法兰克·科特姆(Frank Cotham)、米高·克劳福德(Michael Crawford)、祖·打佗(Joe Dator)、德鲁·德纳维奇(Drew Dernavich)、J·C·德菲、卡罗莉塔·约翰逊(Carolita Johnson)、扎卡里·卡宁(Zachary Kanin),法利·卡兹(Farley Katz)、罗拔·莱顿、格伦·里·利维阿穆尔(Glen Le Lievre)、米高·马斯林、阿里尔·巫斐治(Ariel Molvig)、保罗·诺夫(Paul Noth)、芭芭拉·史摩拿(Barbara Smaller)、大卫·斯毕思(David Sipress)、米克·史蒂文斯(Mick Stevens)、朱莉亚·雪斯、基斯杜化·韦恩斯(Christopher Weyant)、P·C·维伊及积克·齐格勒(Jack Ziegler)。《纽约客》漫画有一些有妙语,《宋飞正传》有些使人无法理解的子情节,还有《阿森一族》及《最甜蜜的阿普》的俏皮刺拳。
2005年4月,该杂志开始以每期的最后一页为“纽约客的卡通标题大赛(The New Yorker Cartoon Caption Contest)”,纽约客的常规漫画家以每周一次印刷没字幕的漫画。那些字幕标题由读者提交,其中三个被选为决赛入围者。然后,由读者于决赛入围者中投选胜出者,任何年满十三岁或以上的人都可以进入或投票[69]。每个比赛的获胜者都会获得一幅漫画的印制品(得奖作品),并获绘制该作品的漫画家签名。
年份 | 作者 | 书名 |
---|---|---|
1951年 | 戴尔·克莱默(Dale Kramer) | 《罗斯与纽约客(Ross and the New Yorker)》 |
1959年 | 詹姆斯·瑟伯 | 《跟罗斯一起的岁月(The Years with Ross)》 |
1968年 | 珍·格兰特 | 《罗斯及纽约客与我(Ross, the New Yorker and Me)》 |
1975年 | 布兰登·吉尔 | 《纽约客在这里(Here at The New Yorker)》 |
1979年 | E·J·卡恩 | 《关于纽约客与我(About the New Yorker and Me)》 |
1987年 | 琳达·H·戴维斯(Linda H. Davis) | 《继续与向上:嘉芙莲·S·怀特的传记(Onward and Upward: A Biography of Katharine S. White)》 |
1988年 | E·J·卡恩 | 《更多关于纽约客与我的70年(At Seventy: More about the New Yorker and Me)》 |
1988年 | 伊莎贝尔·罗素(Isabel Russell) | 《嘉芙莲与E·B·怀特:一部深情的回忆录(Katharine and E. B. White: An Affectionate Memoir)》 |
1989年 | 芝芝·马汉(Gigi Mahon) | 《在纽约客的最后一天(The Last Days of The New Yorker)》 |
1997年 | 汤马斯·昆克尔(Thomas Kunkel) | 《伪装天才:纽约客的哈罗德·罗斯(Genius in Disguise: Harold Ross of the New Yorker)》 |
1998年 | 莉莉安·罗斯 | 《在这里又不在这里:我与威廉·尚恩及纽约客的生活(Here But Not Here: My Life with William Shawn and the New Yorker)》 |
1998年 | 维德·梅塔 | 《想起肖恩先生的纽约人:编辑的隐形艺术(Remembering Mr. Shawn's New Yorker: The Invisible Art of Editing)》 |
1999年 | 亚历山大·瓦洛伦(Alexander Chancellor) | 《美国的某些时代:与在纽约客一年的生活(Some Times in America: and a life in a year at the New Yorker)》 |
1999年 | 玛丽·F·科里(Mary F. Corey) | 《透过单片眼镜下的世界:中世纪的纽约客(The World Through a Monocle: The New Yorker at Midcentury)》 |
2000年 | 本·雅高达 | 《关于城镇:纽约客及其制作的世界(About Town: The New Yorker and the World It Made)》 |
2000年 | 弗朗索瓦兹·莫利 | 《来自文学机构的前卫封面(Covering the New Yorker: Cutting-Edge Covers from a Literary Institution)》 |
2000年 | 朱迪芙·也露斯·李(Judith Yaross Lee) | 《定义纽约客的幽默(Defining New Yorker Humor)》 |
2000年 | 雷娜塔·阿德勒 | 《离开:纽约客的最后日子(Gone: The Last Days of the New Yorker)》 |
2000年 | 托马斯·昆克尔(Thomas Kunkel) | 《编辑的信:纽约客的哈罗德·罗斯(1917年至1951年的信件) (Letters from the Editor: The New Yorker's Harold Ross (letters covering the years 1917 to 1951))》 |
2000年 | 盖儿·索夫(Gail Shivel) | 《纽约客简介1925-1992:参考书目(New Yorker Profiles 1925–1992: A Bibliography compiled by Gail Shivel)》 |
2000年 | 约翰·西布鲁克(John Seabrook) | 《NoBrow:文化营销—营销文化(NoBrow: The Culture of Marketing – the Marketing of Culture)》 |
2003年 | 《纽约客的圣诞节:故事,诗歌,幽默和艺术作品集(Christmas at The New Yorker: Stories, Poems, Humor, and Art)》 | |
2003年 | 加德纳·博玆福德(Gardner Botsford) | 《大部分荣幸的生活(A Life of Privilege, Mostly)》 |
2004年 | 安琪拉·伯克(Angela Bourke) | 《梅芙·布伦南:纽约客乡愁(Maeve Brennan: Homesick at the New Yorker)》 |
2006年 | 罗杰·安格尔 | 《让我完成(Let Me Finish)》(Harcourt出版社) |
2012年 | 珍妮特·格罗夫(Janet Groth) | 《接待员:纽约客的教育(The Receptionist: An Education at the New Yorker)》 |
2015年 | 玛莉·诺里斯 | 《你我之间:逗号女王的自白(Between You & Me: Confessions of a Comma Queen)》 |
2015年 | 汤马斯·文奇葛拉 | 《角色:沃尔科特·吉布斯、E·B·怀特、詹姆斯·瑟伯与纽约客的黄金时代 (Cast of Characters: Wolcott Gibbs, E.B. White, James Thurber and the Golden Age of The New Yorker)》 |
《纽约客》一直都是许多电影的意念来源。许多小说和非小说类作品都改编至大屏幕电影上映,包括:
《纽约客》的历史也有于电影中被描绘: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