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环球报》(英语:The Boston Globe)简称《环球报》(The Globe),是一份美国日报,总部位于麻萨诸塞州波士顿,由查尔斯‧泰勒于1872年创立。1993年,《波士顿环球报》以11亿美元的价格被售予《纽约时报》,是为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印刷业交易之一[2]。2011年,《波士顿环球报》开放了线上订阅。2013年,波士顿红袜及利物浦足球会的持有者约翰·亨利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从《纽约时报》手中收购了《波士顿环球报》,显示出《波士顿环球报》的价值在过去的20年间缩水了93.64%。截至2016年8月,《波士顿环球报》共获得了自1966年以来的26项普利策奖,总有偿发行量约为13万6000份[3],成为波士顿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日报[4]。
此条目可参照外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17年5月23日) |
从历史上看,《波士顿环球报》被公认为“美国最具声望的报章之一”[2]。早在1967年,《波士顿环球报》便是美国反对越南战争的第一份主要报章[5]。《波士顿环球报》对2001–2003年天主教波士顿总教区性虐待丑闻的报导,更是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2015年上映的美国电影《聚焦》便取材于此[4]。
《波士顿环球报》的主要竞争对手为《波士顿先驱报》[6],不过其报章尺寸是《波士顿先驱报》的两倍多[6]。截至2013年,《波士顿环球报》的印刷及传播影响着它在整个美国报业内的竞争对手[4]。
现任《波士顿环球报》总编辑是布莱恩·麦戈里,于2012年12月上任[7]。
历史
《波士顿环球报》由包括查尔斯‧泰勒(Charles H.Taylor)和艾本‧乔登(Eben Jordan)在内的6位波士顿商人于1872年创立,他们合共投资了15万美元(相当于2023年的$3,815,000美元)。该报的第一期于1872年3月4日发行,售价为4仙(相当于2023年的$1.02美元)。它最初仅为每日早报,在1892年收购了其竞争对手《波士顿环球周刊(Boston Weekly Globe)》,其后在1877年开始推出周日版本[8]。1878年,《波士顿环球报》新增了傍晚发行的《波士顿环球晚报(The Boston Evening Globe)》,然而该出版物于1979年停止发行。在1890年代,《波士顿环球报》成为了由爱尔兰裔美国天主教徒主导编辑人员的一个据点[9]。
1912年,《环球报》是四份报章的合作社之一,其馀包括了《芝加哥每日新闻》、《纽约环球报》及《费城公告》,它们组成了联合报业组织。
1965年,汤马斯·温希普继承其父亲赖瑞·温希普(Larry Winship)的位置,成为了一名编辑。年轻的温希普把《环球报》从一个平庸的地方报转变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区性报纸。他一直于《波士顿环球报》担任编辑的工作直至1984年,该报在这段期间获得了12个普立兹奖,同时创造了其历史上首次获得该奖项的殊荣[10]。
《波士顿环球报》最初是一家私人公司,直至1973年以“附属出版物(Affiliated Publications)”的名义上市。该公司继续由查尔斯·泰勒的后代管理。1993年,纽约时报公司以$11亿美元的价钱收购了附属出版物,使《环球报》成为了《纽约时报公司》的全资拥有子公司[11][12]。泰勒和乔登的家族获得可观的纽约时报公司股票,但是泰勒家族最后的成员此后就离开了该公司管理层[13]。
《波士顿环球报》的网上版—Boston.com于1995年在万维网上发布[14]。一直跻身于美国十大报章网站[15],它获得了无数国家奖项,其短片作品于2009年获得了两个地方性艾美奖[16]。
在编辑马田·巴伦及后来的布莱恩·麦克格里的领导下,《环球报》从国际新闻的报导转向报导波士顿地区的新闻[17]。《环球报》的记者米高·雷曾德斯、马特·卡洛尔(Matt Carroll)、萨莎·菲佛、沃尔特·罗宾逊及编辑小本·布拉德利是揭露2001-2003年罗马天主教会性虐待丑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跟马萨诸塞州的教堂有关的地方。他们的工作获得普立兹奖,其中一篇报导因其调查性新闻而获得好评[18],而他们的工作被改编为2015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焦点追击》,命名自该报的深入调查部门[19]。
众所周知,《波士顿环球报》容许彼得·加蒙斯在棒球上开始他的“笔记”部分,这已成为全国所有主要报章的中流砥柱。2004年,加蒙斯因其杰出的棒球作品而获选为“[J. G.泰勒·史宾克奖”的第56位获奖者,该奖项由全美棒球记者协会颁发,并于2005年7月31日在美国国家棒球名人堂暨博物馆举行颁奖礼[20]。
2007年,查理·萨维奇曾报导乔治·布殊利用签署的声明发表了国家新闻,因此获得普立兹国家报导奖[21]。
《波士顿环球报》一直被评为美国新闻界的前端。《时代杂志》将其列为1974年和1984年美国十大最佳日报之一,而《环球报》于1999年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在一项对选择全国顶尖编辑的全国性调查里,《波士顿环球报》并列第六位[22]。
《波士顿环球报》拥有28个博客,内容涵盖各种主题,包括波士顿体育、本地政治,以及一个摘自该报章的意见作者帖子组成的一个博客[23]。
2009年4月2日,纽约时报公司威胁指,若工会不同意节省$2,000万美元成本的话,该报便要关门[24][25]。节省的一些费用包括把工会雇员的工资降低了5%、终止养老金缴纳,终止某些雇员的任期[24][25]。《波士顿环球报》淘汰了相当于五十个全职工作的职位;收购和裁员中,它在社论部分扫除了大部分兼职员工。然而,早于2009年5月5日凌晨,纽约时报公司宣布经已跟代表著《环球报》大部分编辑人员的波士顿报业工会(Boston Newspaper Guild)达成了临时协议,从而使其得到要求的让步。纽约时报公司威胁要向政府发出60天的通知,表示打算把该报结束的情况下,该报的其他三个主要工会在2009年5月3日同意让步[26]。尽管裁员有助于在当年10月对其财务业绩有“显著改善”,但《环球报》的母公司表示正在考虑该论文的战略替代方案,但没有计划把它卖掉[27]。2011年9月,《波士顿环球报》于bostonglobe.com上推出其专门、基于订阅的网站[28]。
2013年2月,纽约时报公司宣布将出售新英格兰媒体集团,当中包括《环球报》在内;有六家公司参与竞技,其中包括约翰·戈麦利(John Gormally),他后来是斯普林菲尔德的WGGB-TV的拥有人;其他参与的组别包括前《环球报》的出版商成员、泰勒的家族及波士顿红袜队的主要拥有人约翰·亨利,他们透过新英格兰体育网(NESN)竞投该报章(芬威体育集团及波士顿棕熊共同拥有多数股份)。然而在NESN小组退出竞投该报章后,亨利提出了自己的独立竞标,于2013年7月收购《环球报》[29][30]。2013年10月24日,他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了《环球报》的拥有权[31][32]。2014年1月30日,亨利任命自己为报章发行人,并任命著名的前波士顿广告主管米奇·希恩(Mike Sheehan)担任首席执行官[33]。自2017年1月起,道格·富兰克林(Doug Franklin)接替了米奇·希恩担任首席执行官[34],后来富兰克林因为跟拥有人亨利发生战略冲突而于2017年7月就职六个月后辞职[35]。
2016年7月,《波士顿环球报》位于多切斯特的815,000平方英尺的总部以不公开的售价卖给了一位未知的买家[36]。《环球报》于2017年6月将其印刷业务转移至位于马萨诸塞州汤顿的迈尔斯·斯坦迪什工业园(Myles Standish Industrial Park)。同样于2017年6月,《环球报》把总部迁至波士顿市中心财务区的交易地[37]。
在2018年8月10日至22日期间,《波士顿环球报》办公室接到大约14个威胁性电话。致电者称,《环球报》是“人民的敌人”,并威胁要杀掉报刊的员工[38]。2018年8月16日,《环球报》及来自美国各地的400多家新闻媒体联合发表社论支持新闻自由[39]。2018年8月30日,加利福尼亚州居民罗伯特·柴(Robert Chain)被联邦调查局特警队逮捕,并且被控在州际贸易中进行威胁性沟通的一项罪名[38]。2019年5月,柴在美国联邦法院对七项在州际贸易中构成威胁通讯的罪名表示认罪[40]。
社论页面
自1981年以来,《波士顿环球报》的社论与报导新闻的页面分开了,这是新闻行业中经常使用的习惯[41]。社论代表了《波士顿环球报》作为社区机构的官方观点。出版商保留著否决社论的权利,并通常由获得政治认可的高级职位决定[42]。《环球报》的长期记者兼该报章的前最高发言人的爱伦·克莱格(Ellen Clegg),在2015年被任命为社论页面的编辑[43]。
在描述2001年《波士顿环球报》的政治立场,前社论页面的编辑云妮·洛芙(Renée Loth)告诉《波士顿大学校友杂志(Boston University alumni magazine)》:
《波士顿环球报》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认可了民主党候选人希拉莉·克林顿[45]。2018年8月,社论委员会针对全国报纸发起了一项协调运动,以回应总统特朗普对媒体的“人民敌人”攻击,以及透过在8月16日星期四发布本地制作的社论回应来针对媒体“假新闻”的咆哮[46][47]。几天之内,据估计有100多家报章承诺参与该运动[48],几天后跃升至大约200家[49]。8月13日,广播电视数码新闻协会及其第一修正案工作组之声(Voice of the First Amendment Task Force)鼓励其1,200个成员组织加入竞选[50],而其他媒体组织也帮忙传播了号召性用语[51]。尽管有些右倾媒体将《环球报》的运动描述为对总统的攻击,而不是他对第四产业的口头攻击[52][53][54],一些报纸抢先取得在15日星期三发布内容,包括基于弗吉尼亚州的连接报章组(Connection Newspapers group)[55],结合了《东湾时报(East Bay Times)》及《水星新闻(Mercury News)》[56],以及《巴尔的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57]。在该月16日星期四,有350家报纸参加了此次活动[58][59]。
总统通过一条推文回应媒体的勾结。后来,《环球报》收到了数个电话威胁,其中至少有一个提到下午炸弹。尽管当局认为那威胁不是“超级严重”,但身穿制服的警察仍在建筑物内及周围提高了警力,大楼的管理部门也通知了其他租户,而FBI也正在调查[60][61][62]。
杂志
《波士顿环球报》周日报纸几乎每周都会出现于《波士顿环球杂志》上。
2006年10月23日,《波士顿环球报》宣布出版《新英格兰设计:锦绣家居与花园》杂志。这本具光泽的超大杂志每年出版六次[63]。
截至2018年,该杂志的编辑是维罗妮卡·曹(Veronica Chao)。
- 罗宾·亚伯拉罕斯(Robin Abrahams):撰写《品行小姐(Miss Conduct)》
- 维罗妮卡·曹(Veronica Chao):编辑
- 尼尔·斯威利:在职撰稿人
- 蒂娜·萨顿(Tina Sutton):撰写《我们穿著的衣服(The Clothes We Wear)》
- 亚当·里德(Adam Ried):撰写与食物相关的文章和食谱
- 梅勒迪斯·戈德斯坦(Meredith Goldstein):撰写情书建议专栏
- 梅利莎·肖尔(Melissa Schorr):编辑《与丘比特晚餐婚介》专栏
- 编辑的话(Editor's Notes):与该周杂志的其中一项特色有关的笔记
- 读者来信(Letters)
- 问答(Q/A):跟当地人的迷你访谈
- 大交易(The Big Deal):最近发生的交易的个人资料
- 来自城市的故事(Tales From the City):来自波士顿和其他地方的令人心动的故事
- 我们穿的衣服(The Clothes We Wear):款式专栏
- 品行小姐(Miss Conduct):建议专栏,主要关注礼貌与礼仪
- 环球之谜(The Globe Puzzle):填字游戏
- 联结(Coupling):关于社会化学的论文,通常与某人的爱情生活有关
- 星期日创意部分(Sunday Ideas section):提供有关动摇知识界的想法、人物、书籍和趋势的报告和评论
自2004年以来,,该杂志都会于每年12月评选“年度波士顿人”[64]。过去的获奖者包括:
- 2004年:红袜的总经理西奥·艾普斯坦
- 2005年:退休法官和大开挖举报人爱德华·金斯堡(Edward Ginsburg)
- 2006年:州长德瓦尔·帕特里克
- 2007年:美国邻里援助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布鲁斯·马克(Bruce Marks)
- 2008年:NBA冠军保罗·皮尔斯
- 2009年:伊利沙伯·禾伦教授
- 2010年:共和党政客史葛·布朗
- 2011年:美国律师卡雯·奥提兹及ArtsEmerson执行董事罗拔·奥查德(Robert Orchard)[65]
- 2012年:奥运金牌得主亚历山德拉·莱斯曼及凯拉·哈里森[66]
- 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附近的三个人 — 丹·马歇尔(Dan Marshall)、娜塔莉·斯塔瓦斯(Natalie Stavas)和拉里·希丁格(Larry Hittinger)[67]
- 2014年:新英格兰市场篮球员工[68]
- 2017年:神经病理学医生安·麦基[69]
普立兹奖
- 1966年:功绩卓越的公共服务部门,因其“防止确认弗朗西斯X莫里西为联邦地区法官而进行的竞选活动”[70]
- 1972年:《波士顿环球报》本地报导,焦点小组把马萨诸塞州萨默维尔办工室负责人的政治偏袒与利益冲突曝光[71]。
- 1974年:社论漫画 — 保罗·塞普[72]。
- 1975年:《波士顿环球报》因其“广泛而平衡地报导波士顿学校的种族隔离危机”而获得“具功绩的公共服务”[73]。
- 1977年:社论漫画 — 保罗·塞普[74]。
- 1980年:杰出评论 — 专栏作者爱伦·古德曼[75]
- 1980年:威廉·亨利三世对电视作杰出的批评[76]。
- 1980年:特别本地报导,《波士顿环球报》焦点小组用于描述过境管理不善[75]。
- 1983年:《波士顿环球报》国家报导,其文章题为《核时代的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in the Nuclear Age)》[77]。
- 1984年:史坦·格罗斯菲尔德拍摄黎巴嫩内战的影响[78]。
- 1984年:对于本地调查专用报告,《波士顿环球报》的肯尼思·库珀(Kenneth Cooper)、锺·费兹·杰拉德(Joan Fitz Gerald)、乔纳森·考夫曼(Jonathan Kaufman)、诺文·洛克曼(Norman Lockman)、加里·麦米伦(Gary McMillan)、柯克·沙芬伯格(Kirk Scharfenberg)及 大卫·韦塞尔(David Wessel)对包括了自我批评的种族主义系列报导[1][78]。
- 1985年:史坦·格罗斯菲尔德的专题摄影,拍摄了一系列1983年-1985年埃塞俄比亚饥荒的照片,以及他在墨西哥边境的非法入境外国人的照片。该普立兹奖得主还把同等部分授予《费城问询者》的拉里·普莱斯,其系列文章讲述了安哥拉与萨尔瓦多人民饱受战争撕裂的惨况[79]
- 1995年:卓越的节拍报告 — 大卫·M·史里曼(David M Shribman)对华盛顿的发展和国家风貌的分析报告。
- 1996年:卓越的评论 — 罗拔·坎贝尔。
- 1997年:卓越的实况报道 — 艾琳·麦克纳马拉。
- 2001年:卓越的评论 — 盖尔·考德威尔。
- 2003年:公共服务 — 《波士顿环球报》焦点小组对“披露了罗马天主教堂牧师对他们的性虐待作出勇敢和全面的报导”[80]。
- 2005年:加雷斯·库克提出“以清晰和人道的方式解释干细胞研究的复杂科学和道德层面”的解释性报告[81]。
- 2007年:查理·萨维奇的国家报告。
- 2008年:卓越的评论 — 马克·费尼。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