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唐烈祖李
關於李昪的身世,歷史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宋朝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就收錄了四種不同的說法[1]。
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李昪是唐朝皇族後裔,持這種觀點者以私修史著及雜史、稗史居多[2]。據《十國春秋》總結,南唐滅亡後,南唐舊臣徐鉉作《江南錄》記錄南唐歷史,其中就提出李昪是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李恪的玄孫,釋文瑩《玉壺清話》採用了這種說法[3],李昪之孫李從浦墓志銘《宋故左龍武衛大將軍李公墓志銘》也自稱是建王李恪的後裔[4]。陸游《南唐書》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世系是李恪生李超,李超生李榮,李榮生李昪[5],龍袞《江南野史》和馬令《南唐書》世系譜與陸游書類似,但認為李超僅僅是李恪的後裔而非兒子[6][7],趙世延《南唐書序》,陳霆《唐余紀傳》沿襲了這種觀點;李昊《蜀後主實錄》記載李昪是曾任嶺南節度使的嗣薛王李知柔之子[8],鄭文寶《江表志》認為李昪是唐朝鄭王的疏屬支脈[9],陳彭年《江南別錄》僅稱之為唐之宗室,沒有指明是誰的後代[10],《舊五代史》則記載李昪自稱是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後代[11]。李昪自稱唐朝皇室後裔,在五代十國時期就受到詬病,錢元瓘與沈韜文曾出言諷刺[12]。
而宋代以來另有一種觀點認為李昪祖先不過是平民,正史所持都是這種觀點。《舊五代史》記載李昪僅僅是「自稱」唐朝皇室後裔[11],《新五代史》同樣是記載李昪「自稱」建王李恪的玄孫[13],且稱其出身微賤[14],而《資治通鑑》記載李昪打算以吳王李恪為祖先時曾有部下建議以鄭王李元懿為祖先,李昪下令有關部門考察李恪和李元懿的後代,因為李恪的孫子李禕曾有軍功,李禕的兒子李峴又做過宰相,於是李昪才以李恪為祖先,自稱李峴下傳五世到李昪的父親李榮,這五世的名字大部分都是杜撰出來的,李昪又覺得唐朝經歷了十九個皇帝歷時三百年,懷疑自己的世系十代人太少,有關部門奏稱一代人三十年,而李昪出生於唐僖宗文德年間,已經五十年了,李昪於是依從了他們[15]。
另一種觀點則見於錢儼《吳越備史》,其中稱李昪之父本姓潘,因為被敵將李神福擄走而成為李神福的家奴,後徐溫在李神福家見到李昪,對其十分驚異,遂請求收為養子[1][16]。劉恕《十國紀年》認為李昪附會祖宗,不是唐朝宗室後裔,不過吳越與南唐是仇敵,《吳越備史》也非史實。李昪少年時就遭遇戰亂成了孤兒,其祖先世系根本無法得知,李超、李志的名字都與徐溫曾祖和祖父同名,完全是附會[17]。
李昪,唐朝光啟四年十二月二日(889年1月7日)生人[18],小名李彭奴。父李榮性格謹厚,多游於佛寺。李彭奴六歲時其父於動亂中喪生,與伯父李球逃亡濠州。不久之後生母劉氏卒,遂托養於濠州開元寺。
乾寧二年,楊吳太祖楊行密攻濠州,得李彭奴,奇其相貌,欲收養為己子,而楊行密諸親子以其身世微賤,不齒為兄弟。楊行密遂將李彭奴交給徐溫為養子,遂改名為徐知誥。徐溫妻子李氏以李彭奴與己為同姓,甚為愛護。
楊吳時期,徐知誥因功累升昇州防遏使、樓船使、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檢校司徒。徐知誥為政寬仁,[19]又能節儉自處,獎勵農桑,因此府庫充實。當時,徐溫居昇州,並以長子徐知訓居南吳都城揚州控制南吳政權。天祐十五年(918年)徐知訓因驕傲荒淫為朱瑾所殺,徐知誥就近自潤州渡長江平變,自是徐溫乃以其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代替徐知訓留揚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誥處斷。
徐知誥在揚州,一反徐知訓的作為,恭敬事奉吳王楊隆演,並且謙卑對待士大夫。對待部屬寬大,生活儉僕,並以宋齊丘為謀士,改革稅制,因此國勢漸強,人心歸附。武義元年,徐知誥拜為左僕射、參知政事。順義初年加封同平章事、領江州觀察使、奉化軍節度使。
南吳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與徐溫親子徐知詢爭權,徐知誥趁徐知詢入朝的機會,將其扣留,自此完全掌握南吳政權。太和三年,徐知誥升為太尉、中書令、領鎮海寧國諸軍節度使,封東海郡王,出鎮金陵。天祚元年(935年),加封尚父、太師、大丞相、天下兵馬大元帥,進封齊王,以昇州、潤州、宣州、池州、歙州、常州、江州、饒州、信州、海州為齊國。徐知誥置百官,以金陵府為西都。
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誥改名徐誥。同年,楊溥讓位,南吳亡。徐誥即皇帝位,國號大齊[20],改年號昇元,以昇州金陵府(建康)為西都,揚州廣陵府(江都)為東都。追尊徐溫為太祖武皇帝。
昇元三年(939年)正月庚戌,江王徐知證、饒王徐知諤上奏朝廷,恭請徐誥恢復原姓,徐誥不予准奏。正月癸亥,左丞相宋齊丘等人再次上書,徐誥乃准之。二月乙亥,徐誥自稱是唐朝宗室,改國號為大唐,改徐溫廟號為義祖。復李姓,初改自名為昂,犯唐文宗名諱;旋改名晃,又其與後梁太祖朱溫同名,又改名為旦,犯唐睿宗聖諱。最終改名為昪。李昪下令立天子七廟,以唐高祖、唐太宗、以及南唐義祖徐溫為不遷之祖。李昪由於家族譜系不詳,又要與唐朝皇室攀關係,故欲以唐朝吳王李恪為遠祖,大臣奏以李恪被長孫無忌絞死,不如以鄭王李元懿為祖。李昪乃令諸大臣考二王苗裔,李恪之孫李禕有功,李禕之子李峴為宰相,遂以李恪為祖。李昪於是創家譜,曰生父李榮,李榮之父李志,李志之父李超,李超之祖為李峴。其名字與官銜皆杜撰。當年三月,李昪下詔尊十世祖李恪為定宗孝靜皇帝,曾祖李超為成宗孝平皇帝,祖李志為惠宗孝安皇帝,父李榮為慶宗孝德皇帝。[21]。
李昪登帝位後,改舊邸為崇德宮,正廳為光慶殿。又改東都文明殿為乾元殿、英武殿為明光殿、應乾殿為垂拱殿、朝陽殿為福昌殿、積慶宮為崇道宮;改西都崇英殿為延英殿、凝華前殿為昇元殿、後殿為雍和殿、興祥殿為昭德殿、積慶殿為穆清殿。李昪勤於政事,並興利除弊,變更舊法。保境安民,與民休息。又與吳越和解,昇元五年吳越國大火,群臣請趁機攻打,而李昪稱「奈何利人之災!」遣使厚贈金帛慰問。吳越水災,其民就食於南唐境內,李昪也遣官員賑濟。
然而李昪崇尚道術,因服用丹藥中毒,個性變得暴躁易怒。昇元七年(943年),李昪服食方士史守沖所獻「金丹」,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在昇元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臨終前召子齊王李璟,囑曰「德昌宮儲戎器金帛七百餘萬,汝守成業,宜善交鄰國,以保社稷。吾服金石,欲求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又齧齊王手指出血,稱「他日北方必有事,勿忘吾言」。李璟繼位,上李昪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葬於永陵(後改陵號為欽陵)。
李昪有五子,女兒有史可查為七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