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号望溪,安徽桐城县人,清代文学家,首创散文流派桐城派。与刘大櫆、姚鼐合称桐城三祖。
康熙七年(1668年)四月十二日,方苞生于江南六合留稼村。五岁课章句,稍长治经书、古文[1],“凡《易》之体象,《春秋》之义例,《诗》之讽喻,《尚书》、《周官》、《礼记》之训诂,先儒所已云者,皆粗能记忆。”[2],早年不喜宋儒之说[3]。康熙三十年(1691年)游京师,康熙四十五年会试中式第四名,但因母病回乡,未参加殿试。
康熙五十年(1711年),戴名世《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而牵连入狱,在狱中两年,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经李光地营救,才免于难。康熙五十二年,康熙以“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命方苞以白衣平民身分入值南书房,成为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三朝皇帝的智囊,雍正九年(1731年)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雍正十一年,升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充《大清一统志》总裁。乾隆元年(1736年),入南书房,充《三礼义疏》副总裁。
方苞好结党营私,徇私推荐魏廷珍,“时论訾之”[4]。因与河道总督高斌交恶,被披露一些请托秘辛,“疏发苞请托私书,上稍不直苞”[5]。乾隆四年,因将“伊条奏事件”私告于人,乾隆帝批评方苞“假公济私,党同伐异,其不安静之固习,到老不改,众所共知”[6],革职,留三礼馆效力赎罪。乾隆七年,告老还乡,赐翰林院侍讲衔。晚年居家多不满于朝廷,“菲薄科目,讥刺时政”[4]。
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十八日,方苞病逝,葬于江苏六合。
咸丰十一年曾国荃欲将方苞从祀孔庙,曾国藩致书国荃:“望溪先生之事,公私均不甚惬。……国藩于本朝大儒,学问则宗顾亭林、王怀祖两先生,经济则宗陈文恭公,若奏请从祀,须自三公始,李厚庵与望溪不得不置之后图。”[7]
方苞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早年究心词章,康熙三十年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康熙五十年(1711年)潜研“三礼”,康熙五十九年(1720)成《周官集注》,乾隆十四年(1749)成《仪礼析疑》[8]。姚鼐推崇方苞:“望溪先生之古文,为我朝文章之冠”。陈宏谋云:“望溪经说,不惟经义开明,可以荡涤人心之邪秽,维持礼俗。”。
方苞论文提倡“义法”,方苞:《复泰小岘书》:“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据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作品有《狱中杂记》、《左忠毅公轶事》等。方苞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论学以宋儒为宗,提出“义法”主张:“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内容)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形式)也,义以为经 ,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9]。他对于文章要求“雅洁”,常有省略主语或宾语的现象。袁枚讥其“才力薄”[10],文学性亦不足[11],“似精神不能包括其大处、远处、疏淡处及华丽非常处”。
方苞一生著作等身,有《春秋通论》、《礼记析疑》、《周官集注》13卷、《周官析疑》36卷、《仪礼析疑》、《集外文》10卷、《补遗》14卷等,另删订《通志堂宋元经解》等,并擅长撰写散文,有近六百篇传世,收于《望溪先生文集》中。方苞为文,多明经崇道之作,且重道学。其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清初四库馆臣评方苞:“苞于经学研究较深,集中说经之文最多,大抵指事类情,有所阐发。”[12]
[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