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达磨发智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毘達磨發智論

发智论》(梵语Jñāna-prasthāna),又译《发慧论[1],也被称为《智慧基本论[2]、《智安足处论[3]、《八犍度论[4],佛教论书,作者为说一切有部迦旃延尼子,最初传入汉地时曾误解为十大弟子之一迦旃延所作[5]。《发智论》是使说一切有部成为独立教派的根本论书,因而更被称为“身论”,其他与先上座部共通的论书则称为“足论”。有人认为《发趣论》的地位与旨趣类似于此论书[6]

名称

阿毘达磨发智论(梵文:Abhidharma Jñāna-prasthāna śāstra):

  • Abhidharma:阿毘达磨,对法,无比法;
  • Jñāna:
  • prasthāna:有趣向、趣入的意思,可译为走向智慧的道路,因此称为发智论;又有建立、安立的意思,可译为建立智慧的基础,即智慧基本论、智安足论。
  • śāstra:论。

其内容分为八蕴即八章,也被称为八犍度(梵文 skandha, 巴利文 khandha,即,类聚的意思)。

版本

《发智论》最早是以背诵方式来传播,也因此在不同地域中发展出不同的版本,不同诵本间有少许出入。

汉译有两本:

  • 《阿毗昙八犍度论》30卷,苻秦僧伽提婆口授,竺佛念汉译。苻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译出。
  • 《阿毘达磨发智论》20卷,唐朝玄奘三藏译。

考证

根据日本学者山田龙城西义雄桝田善夫等的考证,此二本为异本异译。玄奘译《阿毘达磨发智论》,属于正统迦湿弥罗系统的译本;竺佛念译《阿毗昙八犍度论》则是非迦湿弥罗系统如犍陀罗国西方师的诵本[7]

宗义

《发智论》否定了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等的核心宗义[8],《大毘婆沙论》称它还否定了犊子部的“有补特伽罗”宗义[9],从而确立了说一切有部新阿毘达磨体系[10]。《发智论》对后来增编为《品类论》的《五法论》的心所法[11]进行了细化,将在一切心中可得的十个心所归为一类[12],不再计入善根不善根无记根,补入同无惭无愧相对的等等,受本论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界身论[13]、《品类论·辩七事品》[14]和《大毘婆沙论[15]的新理论。《发智论》变革了源自先上座部而共通于犊子部[16]的传统九十八随眠学说[17],提出了“异生修道”的划时代理论创新[18]

毘婆沙宗论师将《发智论》等同于释迦牟尼所说[19]。《发智论》对佛教理论的发展演变有著极其深远的影响。

章节

本论分八蕴(又称犍度Skandha,相当于“章”),共四十四纳息(又称跋渠Varga,相当于“节”),涵盖了阿毘达磨的几乎所有论题[20]。根据印顺法师的研究,《发智论》的组织形式,与《舍利弗阿毘昙》及《施设论》有许多相同点,可以看出《发智论》的组织形式继承了先上座部的传统[21]

更多信息 蕴, 纳息 ...
纳息 摄颂
杂蕴 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七。顶二暖身见。十一见摄断。此章愿具说。
一智识因缘。二心念祭祀。三根用过去。疑名句文身。
佛诃责六因。随眠心及断。因境断识义。此章愿具说。
补特伽罗 缘起缘息依。心依无有爱。心脱依界想。此章愿具说。
爱敬 爱养敬力灭。涅槃蕴究竟。取遍知三归。此章愿具说
无惭 黑白二根心。掉悔惛睡梦。盖无明不共。此章愿具说。
二三相同异。老死无常强。三相一刹那。此章愿具说。
无义 无义念无相。知法轮漏尽。多欲足满养。此章愿具说。
思寻掉等别。愚知㤭慢害。多行根性邪。此章愿具说。
结蕴 不善 三结等性熟。断见有根系。是在具成缘。此章愿具说。
一行 结一行历六。小大七摄有。依系道遍知。此章愿见说。
有情 顿渐系离系。果摄七成三。死生不六种。此章愿具说。
十门 四十二随增。二缘无间有。根成不知证。此章愿具说。
智蕴 觉支 八学十无学。见等觉道三。俗无漏见智。此章愿具说。
五种 邪正见智五。左慧学等三。梵忍五恶见。此章愿具说。
他心智 二智二解脱。明智三证净。颠倒等持修。此章愿具说。
修智 八智摄成修。相缘缘断证。智知想七善。此章愿具说。
七圣 七圣于五德。二成现三现。相应事四门。此章愿具说。
业蕴 恶行 三行对三根。及对十业道。三业对十道。九门业相摄。
身心受四句。三障体云何。何大罪大果。此章愿具说。
邪语 三邪正一异。三恶行曲等。妙净默相摄。非理等六句。
业得果三世。八句异熟果。五业非前后。此章愿具说。
害生 害生命四种。二熟二防护。身及业成就。杂染果异熟。
不善颠倒等。系不系成就。命终受生处。此章愿具说。
表无表 表无表总别。四性三世成。业果界是非。有漏等学等。
身戒与心慧。总别修不修。戒类三世成。此章愿具说。
自业 自业义世成。对异熟成堕。智谋害留舍。心乱缠佛教。
书数算印诗。世间工业处。成就学等戒。此章愿具说。
大种蕴 大造 大种所造处。几四二五三。大造成不成。成大对造四。
唯成所造四。大种等七种。依定灭住果。此章愿具说。
大造心处根。相对缘有几。相应造三世。世界辩成缘。
大种与造色。界世为同异。四体摄识门。此章愿具说。
具见 六色何大造。三色孰为因。化九中有七。世劫心三分。
缘因缘各四。无色除色想。互摄四七九。此章愿具说。
执受 十七对几缘。对自他有八。唯对他有九。八何义内外。
八门受相摄。九位十五门。现在未来修。此章愿具说。
根蕴 根学善等三。异熟三六断。见等有寻等。受相应界系。
因缘四凡圣。蕴摄七摄三。为缘生几缘。此章愿具说。
得一遍知三。沙门果九节。四智法类智。缘相应五门。
学无学根得。无间证四果。几根断灭起。此章愿具说。
十六触相摄。根相应成就。遍知灭作证。此章愿具说。
等心寿二定。无想摄相应。界死生涅槃。此章愿具说。
一心 相应缘不离。不修修得根。舍得未知根。五门辩二智。
初尽无生智。尽无生所缘。七正互相应。此章愿具说。
总三世成就。不成就亦然。善等根为因。此章愿具说。
因缘 五三四四八。八八八四门。辩根因所缘。此章愿具说。
定蕴 五得四起支。味入生无量。断结受果处。此章愿具说。
八味净无漏。成不成得舍。退修初入缘。此章愿具说。
摄可得相应。成不得舍退。顿渐灭依定。此章愿具说。
不还 不还学无学。顺逆住极二。菩萨记愿智。无诤四双别。
住断法调伏。法随法及行。法轮正法世。此章愿具说。
一行 一行六七修。断正性二智。二乐异二起。相定出定闻。
定不定觉支。断知天眼耳。退得五通果。此章愿具说。
见蕴 念住 念住有六门。如实知有八。贪瞋痴增减。死受涅槃心。
弟子先涅槃。佛涅槃出定。四有三有行。此章愿具说。
三有 三有随眠想。六寻明无明。对因等有无。此章愿具说。
想心知等四。无缘法见疑。因道等摄三。此章愿具说。
智断厌离修。缘触慢业事。摄馀摄一切。此章愿具说。
邪断邪常见。戒邪戒邪常。六见五涅槃。九慢类常见。
迷执自他作。悟则二非有。具慢及得等。此章愿具说。
伽他[22] 见梵父胜网。车本信流转。母王慧脱根。此章愿具胜。
关闭

后世研究

本论引用的几段契经[23],在无著《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被列为五种需要秘密决择的内容[24]。无著以“转变秘密”来解释这些契经,认为不能以字面来加以解释,印顺法师认为,这反映了,在无著、世亲时,“以欲离欲”的无上瑜伽双身法已经开始流行,但正常佛法中尚不能容忍,因此无著以秘密的不了义说来解释[25]

注释与引用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