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以色列冲突 (阿拉伯语:الصراع العربي الإسرائيلي 、Aṣ-Ṣirāʿ al-ʿArabī al-'Isrā'īlī ,希伯来语 :הסכסוך הישראלי-ערבי 、HaSikhsukh HaYisre'eli-Aravi )是指在以色列 和阿拉伯诸国 之间已持续超过一个世纪 的政治 和军事 对抗,争执的直接起因可能是受锡安主义 成形之后的犹太人 大量移民 、1948年的以色列建国 和泛阿拉伯主义 的影响。自奥斯曼帝国 瓦解后,两方便因政治和民族主义 的关系而对于巴勒斯坦 地区的拥有权争执不下。数十年以来,双方的对抗已从大规模的中东战争 转变成较地区性的以巴冲突 ,但仍偶有武装对抗事件发生。
Quick Facts 阿拉伯–以色列冲突, 日期 ...
Close
许多研究指出,包括哈玛斯 和以色列激进团体在内的双方都还在争论目前仍未定论的现况和立场[ 8] ,当前以色列政坛的主要掌权政党 以色列联合党 解读犹太教 经书塔纳赫 的内容,宣称此地区自古便是以色列王国 的土地[ 9] 。根据摩西五经 ,迦南 一地为上帝耶和华 赐予雅各 后裔(即为犹太人 和以色列人 )的应许之地 ,犹太人从西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在此地区建立政权和统治长达六个世纪之久。现代的阿以冲突受到许多中世纪 基督徒 与穆斯林 之争的影响,例如十字军东征 的耶路撒冷 圣城之争和领地分封等因素[ 10] 。
西奥多·赫茨尔 在1896年提出的《犹太人声明 》(The Jewish State )中,反复提及圣经里关于应许之地 的理念[ 11] ;在同一时间,迁徙至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也与日渐增。基督教锡安主义者 支持以色列人的复国行动,因为他们普遍认同以色列人有巴勒斯坦的祖传拥有权,来源根据多为保罗 在新约圣经 里被收录的保罗书信 ,许多人甚至认为犹太人返乡复国是耶稣再临 的要素之一[ 12] [ 13] 。
穆斯林 同样也以可兰经 作为依据,宣称回教徒在迦南地区拥有宗教优先权[ 14] 。犹太人主张此地区为耶和华 只赐给亚伯拉罕 以撒 的后裔(即犹太民族)之礼,阿拉伯人 则主张耶和华将土地赐予亚伯拉罕的子孙,则依照可兰经内容,亚伯拉罕的长子以实玛利 为阿拉伯民族的祖先,因此阿拉伯人也可共享土地拥有权[ 14] 。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 在升至天堂 之前,曾路过耶路撒冷等地,所以管理加萨走廊 的哈玛斯组织声称以色列全部的土地都位于伊斯兰 的圣地上,应将所有国土交还穆斯林管理[ 15] 。
19世纪末,许多居住在欧洲 的犹太人 受到锡安主义 的影响,开始向鄂图曼帝国苏丹 或土地分封者购买迦南 一带的沼泽 湿地 和沙漠地 。犹太移民迁入后,逐渐群聚成基布兹 的集体农场,而当时最大的犹太人城市便是特拉维夫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之前,中东地区已被鄂图曼帝国 统治超过500年之久。握有政权的土耳其人 为了实行种族歧视 政策,开始鼓励国境内的土耳其人申请血统身分证明,进而削减阿拉伯人 的权益[ 16] 。协约国 提出能让阿拉伯人及犹太人自鄂图曼帝国独立且自治的保证,进而得到这两个民族的支持,而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 在此时逐渐浮现。
大英帝国 于1917年宣布贝尔福宣言 ,支持“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 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家园”,但是“不可损害或侵犯居住于此地区的其他民族之人权 和宗教信仰 权利”。此宣言被认为是大英帝国的首脑人物们催生所致,包括当时的首相 大卫·劳合·乔治 在内,他们相信犹太民族的支持是赢得战争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但是此宣言也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不安的影响[ 17] 。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鄂图曼帝国瓦解,英国取得中东部分地区的委任托管权 ,即为现今的以色列 、约旦 、约旦河西岸地区 和加萨走廊 。
在英国委任托管巴勒斯坦期间,犹太人至巴勒斯坦的大移民人数持续增加,1931年底已有17%的巴勒斯坦人口为犹太人,比十年前的1922年多出6%[ 18] 。在德国 纳粹党 执政时期,许多欧洲犹太人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而逃往巴勒斯坦托管地,犹太移民人数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高峰,甚至在数年内是以倍数持续成长[ 19] 。而长期在巴勒斯坦占有人口优势的阿拉伯人对此极为不满,认为犹太人口的增加会对阿拉伯人造成威胁。因此自1920年代初阿拉伯人便经常举行大小不断的抗议游行,反对大英帝国委任政府支持犹太人的移民活动并忽视阿拉伯居民的权益。首出暴力冲突在1920年3月发生于特拉海市 ,次年再度爆发于耶路撒冷 。温斯顿·邱吉尔 发布邱吉尔白纸声明 ,试图安抚阿拉伯民族的愤怒情绪,说明贝尔福宣言的意图并非协助犹太人建立犹太国家。在1929年的巴勒斯坦暴动事件中,锡安修正主义领导者兹·加博亭斯基 创立的政治团体贝塔尔 在西墙 举行游行,将暴动由耶路撒冷扩散至整个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随后发起报复行动,在希伯仑 杀死67名犹太人,此即为1929年的希伯伦大屠杀 。此次暴动共造成116名阿拉伯人和133名犹太人死亡[ 20] 以及339名伤者[ 21] ,但是未曾平息的紧绷气氛又于1936年在巴勒斯坦引起了长达三年之久的阿拉伯人大起义 事件[ 22] 。
在1930年代的犹太人专属巴士 ,窗口满布铁丝网以阻挡从外部向车内投掷的石块、碎玻璃或手榴弹 。
为了回应阿拉伯人施加的压力[ 23] ,大英帝国的委任政府开始控管犹太移民的人数和上限,直到委任托管权终止才解除移民禁令。但在禁令期间,德国纳粹党正开始进行欧洲 内部的种族清洗 ,使得大批犹太难民只能以非法入境的方式迁入巴勒斯坦,而人口的剧增造成该地的种族对立更加严重。大英政府随后用外交手段介入也以失败收场,只能向新成立的联合国 组织请求援助。联合国在1947年5月1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其裁判委员由11个不同的国家召集而成,甚至为了保持委员会的中立,而不从世界强权的国家挑选代表[ 24] 。
经过了五周的实地考察,委员会建议应在巴勒斯坦分割出一块具有明显领区的分离国土,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治理。这样的“双方治理”的提案受到联合国议会同意,以大会181号决议 的名称在1947年11月举行投票,共33票赞成、13票反对和10票弃权的结果通过该方案。阿拉伯国家 组成阿拉伯国家联盟 以表达他们对投票结果的不满,而巴勒斯坦的冲突在此时更加激烈,两方人马甚至公开使用暴虐的手段向对方报复[ 25] 。
此图旨在比较1947年联合国大会表决 的疆界和1949年的停火线,各以淡红色及紫红色标示。
1947年11月19日,联合国决议通过前十天,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实施了舒巴基家族屠杀事件 [ 26] 。在1947年11月30日,即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案的第181号决议的隔天,两辆犹太人公车在阿拉伯村庄Fajja(阿拉伯语: فجّة)附近遭到阿拉伯民兵的突击,造成七名犹太乘客死亡,这一连串事件彻底引爆了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剧烈冲突。现今的以色列国防军 之前身-“哈迦纳组织 ”(Haganah)不断吸收来自海外的犹太人,且在冲突期间对阿拉伯聚落发动了一连串的军事攻击,攻占了许多地理位置重要的战略要地。该军事行动造成了大量的阿拉伯难民,犹太武装团体占领了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 中原本属于阿拉伯国的土地,或是驱逐了犹太国土地上的阿拉伯人,例如雅法 、提比里亚 、海法 及采法特 等大城市[ 27] [ 28] 。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宣布独立及拥有由联合国划给犹太人国家的地区的主权。次日,阿拉伯联盟在致联合国的信函中重申他们反对“两国方案”[ 29] ,要求联合国保护巴勒斯坦人[ 30] ,尔后埃及 、黎巴嫩 、叙利亚 、约旦 及伊拉克 于当日发动进攻,第一次以阿战争 随即爆发。以色列军在边境地区迎击阿拉伯军队,并在击退入境的阿拉伯联军后将边界扩展至原有的犹太国界线之外[ 31] ,因此战后除了联合国决议由犹太人管理的土地外,以色列还获得了更大的领土范围,1948年12月,以色列已占据约旦河以西的巴勒斯坦之大部分(77%),馀下的土地按照联合国决议理应由当地阿拉伯人建立主权国家,但由于阿拉伯联军的入境,剩馀的土地则分别被约旦与埃及占领,呈现巴勒斯坦地区分别为以色列、约旦、埃及三国瓜分的局面。在战前及战争期间,711,000[ 32] 阿拉伯人逃离新成立的犹太国而成为难民,流亡至周遭阿拉伯国家的控制区,阿拉伯各国的领袖皆在战前向阿拉伯裔难民们保证,在阿拉伯人战胜后他们可重返家园。战争持续至1949年,以色列与周围邻国签订停战协议,停火线被称为绿线 。
以色列的首任总理 戴维·本-古里安 接受联合国提议的“巴勒斯坦双方共治”之提案,但在他写给妻子的信中提到:
1948年战争后,阿拉伯国家内的大量犹太人被驱逐离开阿拉伯国家,也有一些人是基于意识形态原因而主动离开[ 37] 。1948至1952年间,超过70万犹太人移民到以色列,当中约28.5万人来自阿拉伯国家[ 37] [ 38] 。
1967年六日战争 后,在十个阿拉伯国家已有超过85万犹太人离境[ 39] [ 40] [ 41] 。叶门 及叙利亚 发生暴动,数百犹太人被杀;利比亚 取消犹太人的公民权 ,而伊拉克 则没收犹太人财产[ 42] ,这些被迫离开的犹太人及其后占现今以色列人口约四成。
1956年,埃及在蒂朗海峡 对以色列的海上运输实施封锁[ 43] [ 44] 。同年7月26日,埃及把苏伊士运河 公司收归国有,禁止往来以色列的船只使用该运河[ 45] 。以色列在1956年10月29日采取行动,在英国及法国的支援下入侵西奈半岛 。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危机 中占领加沙地带 及西奈半岛。美国及联合国随即施压,促成停火协议[ 45] [ 46] ;以色列同意撤出埃及领土,埃及则同意该地区内的自由通航及西奈半岛非军事化。联合国紧急部队 (UNEF)成立,以监督双方非军事化的落实[ 47] ,但以色列拒绝联合国部队部署在境内,所以他们仅部署在埃及一方的边境视察[ 48] 。
1967年5月19日,埃及驱逐联合国紧急部队观察员[ 49] ,并调动军队十万人进驻西奈半岛[ 50] 。埃及又再一次在蒂朗海峡 对以色列的海运实施封锁[ 51] [ 52] ,使该地区回复至1956年对以色列实施封锁时的状态。1967年5月30日,约旦与埃及签订互助防卫协定。埃及调动在西奈的部队向以色列南部边界开进,以色列决定先发制人,在6月5日出动空军袭击埃及,摧毁埃及空军的大部分军力,这次空袭让以色列在六日战争 中获得取胜的先机[ 50] [ 52] 。战争结束时,以色列攻占了战争前由埃及掌控的加萨走廊 、西奈半岛,以及由约旦掌控的东耶路撒冷 、约旦河西岸 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此次战争对该区域内之地缘政治的影响仍延续至今。
贝京 、卡特 和萨达特 ,摄于大卫营。
1974年后,因与以色列战争而失去领土的埃及 和约旦 基于自身利益,选择和以色列 进行政治谈判。其后在美国 调停和协助下,根据大卫营协议 ,以色列和埃及于1979年3月签订了和平条约 。其中规定西奈半岛 要归还给埃及,加萨走廊仍归以色列所管,其中将包含未来的巴勒斯坦国 。协议也让以色列船舰可以自由通过苏伊士运河 并承认蒂朗海峡 和亚喀巴湾 为国际水道。1982年以色列正式把西奈半岛 归还给埃及。
1994年10月,约旦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约旦也是继埃及之后第二个与以色列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
巴勒斯坦国 1988年成立后,亚西尔·阿拉法特 决定和以色列进行和谈,1993年9月13日,《奥斯陆协议 》签订,准许巴勒斯坦在五年之内获得约旦河西岸和加萨走廊自治。以色列总理拉宾、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国外交部长希蒙·佩雷斯 因此获得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协定建立巴勒斯坦当局,阿拉法特 为第一个首脑。1995年,拉宾 被暗杀之后,和平进程停滞。
2005年叙利亚 撤出在黎巴嫩 的军队,结束对黎巴嫩三十年的军事占领。同年以色列 也撤出加沙地带 ,但哈马斯 随即在2007年取得加沙地带的控制权,与控制约旦河西岸 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两个政权。由于哈马斯采取恐怖主义,因此以色列收紧加沙边界的管制,数年后许多中东国家也跟进,加强限制人员及物资的进出。BBC报道指加沙因此变得更加贫困,失业率高企,只有基本人道物资才可以进入加沙,出口近乎停顿,经济瘫痪[ 53] [ 54] [ 55] [ 56] 。
与此同时,2006年7月,黎巴嫩真主党 战士从黎巴嫩边境袭击以军,8名以军被杀,另有2人被俘,引发2006年以黎冲突 ,在黎巴嫩造成严重破坏[ 57] 。联合国促成的停火于2006年8月14日开始生效[ 58] 。超过1000人在这次冲突中被杀,大多数是黎巴嫩平民[ 59] [ 60] [ 61] [ 62] ,黎巴嫩的民用基建也严重损毁,约100万黎巴嫩人[ 63] 及30万至50万以色列人流离失所,不过大部分人在冲突结束后能够返回家园[ 64] [ 65] [ 66] 。
2007年9月6日,以色列摧毁了叙利亚东部一处被怀疑是核反应堆的未完成建筑物[ 67] 。
2008年4月,叙利亚总统 巴沙尔·阿萨德 向一份卡塔尔报章表示叙以双方在过去一年内就达成和约展开讨论,由土耳其 作中间人。以色列总理发言人在同年5月证实此消息。除了和平协议外,戈兰高地的未来亦有被讨论。
2008年8月26日,美国国务卿 康多莉扎·赖斯 批评以色列在西岸增建定居点会损害和平进程。[ 68]
哈马斯与以色列的6个月停火在2008年12月19日届满[ 69] ,延长停火的尝试不成功[ 70] [ 71] [ 72] [ 73] 。停火结束后,以色列攻击一条怀疑用作袭击以军的隧道,数名哈马斯成员丧生[ 74] 。哈马斯恢复向以色列城镇发射迫击炮及火箭弹,单在12月24日就发射了超过60支火箭弹。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发动加沙战争 打击哈马斯。人权团体及救援组织指摘以色列及哈马斯双方犯下战争罪行 ,呼吁进行独立调查及重新检讨是否继续向以色列出售武器[ 75] 。这次冲突在2009年1月18日结束。
2009年12月,以色列表示打算在东耶路撒冷 再多建700间住宅。美国批评此举会打击与巴人的和谈。巴方推迟与以方的谈判,直至以方停止在巴人认定属于巴勒斯坦的区域兴建新的定居点[ 76] 。
多年的冲突造成大量平民和军人死亡,也加深了仇恨。
2017年12月9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 ,这引发了其他世界领导人 的谴责以及加沙边境抗议 。新的美国大使馆于2018年5月14日在耶路撒冷开幕。
近期以色列与其他国家签署和平协定,包含阿联 、巴林 、苏丹 和摩洛哥 。同时,以色列同意中止吞并约旦河谷的计划 。[ 77]
Pollack, Kenneth, M., Arabs at War: Military Effectiveness,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2), pp. 93–94, 96.
Karsh, Efraim: The Cautious Bear: Soviet Military Engagement in Middle East Wars in the Post-1967 Era
Moshe Yegar, "Pakistan and Israel," Jewish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19:3–4 (Fall 2007)
Avi Beker, The Chosen: The History of an Idea and the Anatomy of an Obsession, New York: Palgrave Mcmillan, 2008
The State of the Jews , Theodor Hertzl, 1896,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Sylvie D'Avigdor, published in 1946 by the American Zionist Emergency Council. The original German title, "Der Judenstaat", literally means "The Jews' State". 2009-10-25.
'Jerusalem in the Qur'an', Masjid Dar al-Qur'an, Long Island, New York. 2002
Fraser, T.G. The Middle East: 1914-1979.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1980) Pg. 2
Segev, Tom (2000): One Palestine, Complete , pp. 48-49, Abacus, ISBN 034911286X .
Lesch, Ann M. and Tschirgi, Dan.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Greenwood Press: West Port, Connecticut. (1998). Pg. 47
Smith, Charles D. Palestine and the Arab Israeli Conflict: A History With Documents. Bedford/St. Martin's: Boston. (2004). Pg. 129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Aug. 9, 2005, "A Time of Change; Israelis, Palestinians and the Disengagement"
NA 59/8/353/84/867n, 404 Wailing Wall/279 and 280, Archdale Diary and Palestinian Police records.
Lesch, Ann M. and Tschirgi, Dan.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Greenwood Press: West Port, Connecticut. (1998). Pg.
Smith, Charles D. Palestine and the Arab Israeli Conflict: A History With Documents. Bedford/St. Martin's: Boston. (2004). Pg. 186
Fraser, T.G. The Middle East: 1914-1979.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1980). Pg. 41
Yoav Gelber. Ḳomemiyut ṿe-Nakbah: Yiśraʼel, ha-Falasṭinim u-medinot ʻArav, 1948. Or Yehuda: Devir. 2004. ISBN 965-517-190-6 .
Smith, Charles D. Palestine and the Arab Israeli Conflict: A History With Documents. Bedford/St. Martin's: Boston. (2004). Pg. 198
GENERAL PROGRESS REPORT AND SUPPLEMENTARY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ILIATION COMMISSION FOR PALESTINE,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11 December 1949 to 23 October 1950, GA A/1367/Rev.1 23 October 1950
Letters to Paula and the Children, David Ben Gur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71, letter dated 12-05-37, pages 153-57.
Aliyeh to Israel: Immigra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Adversity [失效链接 ] - Shoshana Neumann, Bar-Ilan University, page 10. - Asia: Yemen - 45,127 (6.7), Turkey - 34,647 (5), Iraq - 124,225 (18), Iran - 25,971 (3.8), Syria and Lebanon - 3,162 (0.5), Eden - 3,320 (0.5); Africa: Morocco, Tunisia and Algeria - 52,565 (7.7), Libya - 32,130 (4.6) (Keren-Hayesod, 1953). Note: The numbers add up to 286,500 (without Turkey).
'1942 - 195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ewish Agency for Israel. - During the first four years of statehood, the country had to struggle for its existence, while simultaneously absorbing over 700,000 immigrants.
Howard M. Sachar. A History of Israel from the Rise of Zionism to Our Time Published by Alfred A. Knopf (New York). 1976. p. 455. ISBN 0-394-28564-5 .
Lorch, Netanel. The Arab-Israeli Wars . Israeli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03-09-02 [2007-03-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4-20).
'Egypt Closes Gulf Of Aqaba To Israel Ships: Defiant move by Nasser raises Middle East tension', The Times, Tuesday, May 23, 1967; pg. 1; Issue 56948; col A.
"Demands grow for Gaza war crimes investigation" UK Guardian, Jan 13, 2009.
Associated Press , comp. (1996). Lightning Out of Israel: [The Six-Day War in the Middle East]: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 Commemorative Ed. Western Printing and Lithographing Company for the Associated Press. ASIN B000BGT89M.
Bard, Mitchell (1999). Middle East Conflict. Indianapolis: Alpha Books. ISBN 0-02-863261-3 .
Barzilai, Gad . (1996). Wars, Internal Conflicts and Political Order: A Jewish Democracy in the Middle Eas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SBN 0-7914-2944-X
Brown, Wesley H. & Peter F. Penner (ed.): Christian Perspectives on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 Neufeld Verlag , Schwarzenfeld 2008. ISBN 978-3937896571 .
Carter, Jimmy (2006). Palestine: Peace Not Apartheid .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 ISBN 0-7432-8502-6 . Note: Critical analyses such as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ave pointed to numerous factual errors and misrepresentions in this book.
Casper, Lionel L. (2003). Rape of Palestine and the Struggle for Jerusalem . New York & Jerusalem: Gefen Publishing House. ISBN 965-229-297-4 .
Citron, Sabina (2006). The Indictment: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New York & Jerusalem: Gefen Publishing House. ISBN 965-229-373-3 .
Cramer, Richard Ben. How Israel Lost: The Four Questions .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 2004. ISBN 0-7432-5028-1 .
Dershowitz, Alan (2004). The Case for Israel .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SBN 0-471-67952-6 .
Falk, Avner (2004). Fratricide in the Holy Land: A Psychoanalytic View of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Madison: U of Wisconsin P. ISBN 0-299-20250-X
Gelvin , James L. The Israel-Palestine Conflict: 100 Years of War. New York & Cambridge, Eng.: Cambridge UP. 2005. ISBN 0-521-61804-5 .
Gold, Dore . Tower of Babble: How the United Nations Has Fueled Global Chaos . New York: Crown Forum. 2004. ISBN 1-4000-5475-3 .
Goldenberg, Doron (2003). State of Siege . Gefen Publishing House. ISBN 965-229-310-5 .
Gopin, Marc . (2002). Holy War, Holy Peace: How Religion Can Bring Peace to the Middle East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14-650-6 .
Hamidullah, Muhammad. Relations of Muslims with non-Muslims.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January 1986, 7 (1): 9. doi:10.1080/13602008608715960 .
Howell, Mark (2007). What Did We Do to Deserve This? Palestinian Life under Occupation in the West Bank , Garnet Publishing. ISBN 1859641954
Israeli, Raphael (2002). Dangers of a Palestinian State . New York & Jerusalem: Gefen Publishing House. ISBN 965-229-303-2 .
Katz, Shmuel (1973). Battleground: Fact and Fantasy in Palestine . Shapolsky Pub. ISBN 0-933503-03-2 .
Khouri, Fred J. The Arab-Israeli dilemma 3rd. Syracuse, N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BN 0-8156-2339-9 .
Lewis, Bernard . The Jews of Islam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P. 1984. ISBN 0-691-05419-3 .
Lesch, David.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A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7. ISBN 0195172302 .
–––. (September 1990). "The Roots of Muslim Rage." The Atlantic Monthly .
Maoz, Zeev (2006). Defending the Holy Land .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SBN 0-472-11540-5
Morris, Benny . Righteous Victims: A History of the Zionist-Arab Conflict, 1881-2001. New York: Knopf. 1999. ISBN 0-679-42120-3 .
Rogan, Eugene L., ed., and Avi Shlaim , ed. The War for Palestine: Rewriting the History of 1948 . Cambridge: Cambridge UP, 2001.
Segev, Tom (1999). One Palestine Complete: Jews and Arabs Under British Mandate . New York: Henry Holt & Co. ISBN 0-8050-6587-3 .
See main article: List of Middle East peace proposals
Crisis Guide: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from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sources >Modern Period>20th Cent.>History of Israel>State of Israel The Jewish History Resource Center, Project of the Dinur Center for Research in Jewish History,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Daily digest of commentary about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from around the worl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srael and the Palestinian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ncarta Encyclopedia on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2009-10-31)
Guide to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ncludes links to historical sources, as well as sources representing the Arab and Israeli sides of the conflict.
The Guardian (UK) A Brief History of Arab-Israeli Conflic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lash)
Mideast: Land of Conflic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om CNN
开放目录项目 中的“Israel-Palestine Conflict ”
University of Texas Center for Mideast Studies extensive collection of updated links
Diplomacy Monitor - Middle Eas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nformation (articles, reports, maps, books, links, ...) on the israeli palestinian conflict (middle east conflic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oly Land, Unholy War Independent coverage of the Middle East conflicts by the news agency Inter Press Service
"A Brief History of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by Jeremy Pressman
除少内部较少的激进派系没有解除武装外,如人阵 、民阵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