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和平协议》(英语:Israel–United Arab Emirates peace treaty),简称《以阿和平协议》,或称《亚伯拉罕协定》(英语:Abraham Accords)[1],是由以色列和阿拉伯联合大公国于2020年8月13日达成。如果签署了协议,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将会是继埃及(1979年)和约旦(1994年)之后的第三个与以色列[2][1][3]签署和平协议的阿拉伯国家,以及第一个签署该协议的波斯湾国家。[4][5]该条约将解决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以色列同意暂时中止吞并约旦河谷的计划。[4][6]
此条目翻译自其他语言维基百科,需要相关领域的编者协助校对翻译。 |
背景
早在1971年,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第一任总统扎耶德·本·苏尔坦·阿勒纳哈扬就曾将以色列称为“敌人”[7]。2015年11月,以色列宣布他们将在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开设外交办事处,这是十多年来以色列首次在波斯湾国家中正式派驻人员。[8]2019年8月,在与伊朗的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以色列外交部长就与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的军事合作发表了公开声明。[9]
在达成该协议的前几个月中,以色列一直在与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秘密合作以对抗COVID-19大流行。欧洲新闻媒体报导说,以色列情报及特殊使命局谨慎地从波斯湾国家那里获得了医疗设备。[10][11]以色列总理班杰明·纳坦雅胡在2020年6月底报告说,两国正在合作抗击冠状病毒,而摩萨德首领尤西·科恩(Yossi Cohen)曾多次前往阿联酋。但是,几个小时后,阿联酋似乎对此不屑一顾,因为它表明这只是私人的行程安排,而非国际间的交流。[12]
川普政府终止伊朗核协议后,以色列对伊朗发展伊朗核计划的担忧加剧,德黑兰否认了这一举动。目前,伊朗在从叙利亚到叶门的代理战争中支持不同派系,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支持沙乌地阿拉伯领导的联军打击在该地区作战的伊朗结盟部队。[13]近年来,因为这些外部因素,这些国家的非正式关系大大升温,并基于对伊朗核计划和地区影响的共同反对,进行了广泛的非正式合作。[14]
该协议也被正式称为“亚伯拉罕协议”,以纪念亚伯拉罕,世界上三种主要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先祖。[15]
协议
2020年8月13日,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外交大臣安瓦尔·加加什(Anwar Gargash)宣布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同意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协议,称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希望应对两国解决方案所面临的威胁,特别是吞并巴勒斯坦领土并敦促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返回谈判桌。他表示,他认为直到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间达成最终协议之后,耶路撒冷才会有大使馆。[16]美国总统川普和以色列总理班杰明·纳坦雅胡说:“以色列和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将使两国关系全面正常化”。他们将互设使馆和大使,并开始在包括旅游,教育,保健,贸易和安全在内的广泛领域进行全面合作。”[17]
川普、纳坦雅胡和扎耶德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写道:“这一历史性外交突破将促进中东地区的和平,这证明了三位领导人的大胆外交和远见以及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和以色列的勇气绘制一条新的道路,将释放该地区的巨大潜力。”[13]阿拉伯联合大公国表示将继续支持巴勒斯坦人民,该协议将保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两国解决方案的前景。尽管达成了协议,但纳坦雅胡表示,以色列对约旦河谷的主权主张仍在议程中,只是暂时冻结。[13]
扎耶德在推特上说:“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和以色列也同意合作,并为建立双边关系设定了路线图。”[2]
反应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如果得到美国批准,他吞并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的计划“没有改变”,但他补充说,这些计划暂时搁置。[19]在协议达成之前,由于大多数以色列人和政府联盟伙伴本尼·甘茨反对,吞并30%约旦河西岸的计划已经被搁置。除了实际上在以色列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人以外,还有数十万以色列定居者居住在这些地区。[20]
甘茨感谢特朗普、内塔尼亚胡和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促成了和平协议的达成,他说,这表明中东国家之间希望稳定和相互合作的联盟。这也体现了以色列对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的永恒愿望,同时也提升了以色列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创造了地区更加美好的未来。[21]内塔尼亚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由于美国的要求,他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谈判保密。[22]
阿联酋驻美国大使尤塞夫·阿尔·奥泰巴发表了一份声明,称赞该协议是“外交的胜利也是该地区的胜利”,并补充道此协议如何“缓解现在的紧张局势并为积极变革创造新的活力”[23][24]
巴林是第一个对这一声明发表公开评论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它对阿联酋领导人表示祝贺,并对该协议表示赞许,认为这是“增加中东和平机会的举措”。[25]
阿曼公开表示支持阿联酋恢复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决定。外交部发表声明称,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协议。[26]
伊朗的Tasnim通讯社称以色列和阿联酋的协议是“可耻的”。[27]伊朗外交部随后谴责这项协议是在巴勒斯坦人和穆斯林的背后捅刀子,并称之为“危险”和“可耻”的。外交部还表示阿联酋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并称签署该协议是“愚蠢”的行为,全世界都不会原谅这份协议,而它“无疑会令地区的抵抗轴心更坚强”。[28]
埃及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对该协议表示欢迎,并赞扬双方为“实现该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所做的努力。[25]
土耳其外交部强烈反对该协议,称历史和中东人民不会忘记阿联酋的所作所为,这违背了2002年的阿拉伯和平倡议。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随后表示,土耳其正在考虑召回驻阿联大使甚至与阿联酋断交,以示报复。[29][30]但是,土耳其和以色列存在外交关系。
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当天发表声明强烈拒绝和谴责这一协议,认为它是对巴勒斯坦人民的侵犯。哈马斯也对协议予以谴责,认为它形同在巴勒斯坦背后捅刀,并声称该协议是以色列侵犯巴勒斯坦人民所得到的“免费奖赏”。[31][32]。
约旦外交部长艾曼·萨法迪表示,这个协议被遵守的前提是以色列应放弃任何吞并约旦河西岸地区的计划,如果该协议能够让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的领土,它将使中东更加接近和平,否则只会加剧阿以冲突[33]。
欧洲联盟对两国建交表示欢迎,并重申支持中东地区出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协议。欧盟外交事务发言人马斯拉里(Nabila Massrali)说:“关系正常化不仅对于两国有利,也对该区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这两个国家都是我们的伙伴。”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波瑞尔(Josep Borrell)则在推特发文表示:“中止占领是正面的一步。这类计画现在应该全部放弃。欧盟希望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恢复谈判,以达成依国际社会同意的标准为基础的国与国解决方案。”[34]
英国首相鲍里斯·强森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英国外相多米尼克·拉布则对此发表声明:“这是历史性的一步,见证了英国两个好朋友之间关系正常化...最终,没有什么能取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直接对话。”[35]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凯莉·克拉夫特对这一宣布表示庆祝,称这是特朗普总统和全世界的一次“巨大胜利”,她说,两国的外交关系表明“我们有多么渴望世界和平”,中东国家也必须要明白“坚定反对伊朗这个支持恐怖主义头号国家”的重要性[36]。
日本政府表示支持美国、以色列和阿联所发表的联合声明[36]。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印度不断与邻近的西亚扩展双边关系,并一贯支持西亚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我们支持阿联与以色列之间的关系全面正常化,因为两国都是印度的重要战略伙伴。”[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中方乐见有助于缓和中东地区国家紧张关系、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的举措。希望有关方采取切实行动,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重回平等对话谈判的轨道。中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将继续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和独立建国事业。”[37]
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对这项协议在没有与巴勒斯坦人协商的情况下就达成表示遗憾,尽管这项协议关系到巴勒斯坦人的未来。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还指出,这项协议并不能保证永久停止对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的吞并。[38]
加拿大外交部长弗朗索瓦·菲利普对这项协议表示欢迎,称它是朝着和平与安全的中东迈出的积极和历史性的一步。[39]
哥斯达黎加表示,这是历史性的一步,有助于实现和平,解决该地区的问题。哥斯达黎加外交部长鲁道夫·索拉诺·基罗斯说,哥斯达黎加很高兴地收到了这一消息,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哥斯达黎加的盟友,并希望今后继续与哥斯达黎加合作。[40]
后续
巴勒斯坦政府召回该国驻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大使。以色列总理班杰明·纳坦雅胡表示,如果美国批准该协议,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的吞并计划“不会改变”,这些计划只是暂时被搁置。[41][42]
参见
- 以巴和平协议(其中的“巴”是指巴林,而非指巴勒斯坦国)
- 埃及-以色列和平条约
- 约以和约
- 阿以冲突、以阿战争(其中的“阿”是指阿拉伯国家,而非专指阿拉伯联合大公国)
- 科索沃和塞尔维亚的经济正常化协议 (2020年)(同期类似协议)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