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的武装冲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希伯来语:מִלְחֶמֶת שֵׁשֶׁת הַיָּמִים,罗马化:Mil°ḥȩmȩt Šȩšet HaẎåmiym),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阿拉伯语:نكسة حزيران,罗马化:Naksaẗ Ḥaziyrʾan,直译:“六月挫败”),亦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它发生在以色列与毗邻的埃及、叙利亚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之间。战争从1967年6月5日开始,6月10日结束,共进行了六日,最终埃及、约旦及叙利亚被以色列彻底打败,以色列的领土扩大了三倍,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有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10月15日) |
第三次中东战争 | |||||||||
---|---|---|---|---|---|---|---|---|---|
![]() 进入耶路撒冷旧城区,站在哭墙旁的以色列士兵(西墙的伞兵) | |||||||||
| |||||||||
参战方 | |||||||||
![]() |
![]() ![]() ![]() ![]()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 |
![]() ![]() ![]() ![]() ![]() | ||||||||
兵力 | |||||||||
250,000人 1,000辆坦克 1,500辆武装车辆 290架飞机 |
328,000人 2,300辆坦克 1,800辆武装车辆 951架飞机 | ||||||||
伤亡与损失 | |||||||||
680人阵亡 2,600人受伤 15人失踪及被俘 400辆坦克损毁 46架飞机遭击落 |
4,300人阵亡 6,100人受伤 7,500人失踪及被俘 960辆坦克损毁或被俘 440架飞机遭击落 |
背景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就一直被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所抵制。阿拉伯人认为以色列建国占据了他们的家园。在以色列的西南部有敌对的埃及,东部有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包括东耶路撒冷)的约旦,北部有同样敌对的叙利亚。具体地来讲,埃及控制的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对以色列的威胁最大;在东边,被赶出家园的巴勒斯坦人大部分聚居在约旦河西岸,不断和以色列发生低度冲突;在以色列东北部,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附近,也不断与以色列相互炮击。
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也卷入这场冲突,以色列有大批北约成员国提供的武器装备,而苏联则向埃及、约旦和叙利亚提供苏制飞机、战车、大炮等武器装备。
战事过程
1967 年 2 月,以色列外交部长阿巴·埃班在访问伦敦期间向记者介绍了以色列的“希望和焦虑”,并向在场人士解释说,尽管黎巴嫩、约旦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71 年之前为埃及的官方名称)政府似乎已经决定不与以色列积极对抗,但叙利亚是否能够保持最低限度的克制,将敌意仅限于言辞,还有待观察。同时,以色列正在策划达扬将军所提之以叙非军事区沿线对叙挑衅。挑衅是派遣拖拉机在非军事区犁地,预期叙利亚人会向这些拖拉机开火,并炮击以色列定居点。当装甲拖拉机计划在靠近哈翁基布兹犹太社区的非军事区进行陆地作业时,情况会达到一个关键点。预期叙方会做出反应后,以色列空军会进入戒备状态。总理批准了该计划。
1967年4月7日,驻戈兰高地叙军最初使用轻武器向装甲拖拉机开火。作为挑衅,以色列派出装甲拖拉机继续犁地,导致进一步交火。此时,在以色列定居点实际遭到炮击前,以军飞机在没有事先计划也没有提交安全部长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使用 250 公斤和 500 公斤炸弹对叙利亚阵地进行俯冲轰炸。作为回应,叙利亚开始猛烈炮击以色列边境定居点,而以色列战机则轰炸了Sqoufiye村,炸毁了约 40 所房屋。15点19分,叙利亚炮弹开始落在加多基布兹犹太社区,40 分钟内,超过 300 人降落在基布兹大院内。在以色列紧急升空战机后,这“事件”升级为戈兰高地的全面空战,导致叙利亚空军六格米格21战机被以色列空军达梭幻影III击落,而后者之后飞越戈兰高地。 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UNTSO)试图安排停火,但叙利亚拒绝合作,称除非以色列的农业工作停止。
埃及总统纳瑟处境艰难。 1967 年 4 月以色列袭击叙利亚后,他因埃及缺乏行动而受到羞辱性指责。声援外别无选择。
1967年5月14日,纳瑟开始对西奈半岛进行重新军事化,并将坦克和部队集中在那里。
最初,纳瑟的信并没有要求联合国部队全面撤军,而是要求他们撤离西奈半岛并集中在加萨。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要求纳瑟做出继续驻军不变或全部撤军的澄清,埃及别无选择,只能要求全部撤军。吴丹随后试图与埃及政府谈判。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知驻联合国部队的国家,联合国部队在埃及和加沙地带的任务已终止,他们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军队随后阻止联合国驻地部队进入他们的哨所。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萨地带。
国际反应
美国并不认为联合国部队的退出过于令人担忧。美国驻以色列大使沃尔沃斯·巴伯告诉以方官员,撤军不会影响“基本军事局势”,纳赛尔“有充分理由”不攻击以色列。埃及自愿表示,如果以色列担心埃及入侵,它可以接受联合国军队站在停战线以色列自己的一边。阿米尔元帅告诉苏联大使波日达耶夫:“如果以色列希望他们留下来,它可以腾出自己的领土。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也有同样的想法,5 月 18 日,他向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吉迪恩·拉斐尔提出了这个选择,以防止可能的入侵。拉斐尔回答说,这项选择“对以色列政府来说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法国驻埃及大使雅克·鲁(Jacques Roux)向法国外交部长莫里斯·库夫·德穆维尔(Maurice Couve de Murville)做出了评估,认为埃及采取这一行动是为了回应有关埃及没有履行其对其他阿拉伯国家义务的指控。鲁认为,联合国部队退出的请求,并不意味著埃及领导层正在开始“冒险”。
以色列并没有因为联合国部队的撤离而感到特别困扰。有些人甚至认为这对以色列有利。
以色列总理埃希科尔重申了以色列在1957年发表的声明,称关闭蒂朗海峡将是一种战争行为。 然而,5月22日,埃及做出回应宣布,除了联合国撤军之外,蒂朗海峡将对“所有悬挂以色列国旗或运载战略物资的船只”关闭,生效从5月23日起。以色列90%的石油通过蒂朗海峡。原定通过该海峡的油轮被延误。
据埃及总统事务国务部长萨米·沙拉夫称,纳瑟知道封锁蒂朗海峡的决定使战争“不可避免”。纳瑟表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允许以色列国旗通过亚喀巴湾”。蒂朗海峡的关闭与先前联合国维和人员的撤离密切相关,因为在沙姆沙伊赫部署维和人员(而不是埃及军队)对于保持该水道畅通非常重要。
1967年5月26日,纳瑟在对阿拉伯工会会员的演讲中宣布:“如果以色列对叙利亚或埃及发动侵略,针对以色列的战斗将是一场全面的战斗,而不仅限于叙利亚或埃及边境的一个地点。”
纳瑟公开否认埃及将首先发动攻击,并谈到如果以色列允许所有巴勒斯坦难民返回的权利,就可以透过谈判实现和平,并可能在蒂朗海峡问题上达成妥协。
埃及拒绝 5 月 27 日攻击以色列的计划
埃及陆军元帅阿米尔制定了5月下旬对以色列发动攻击的计画;纳瑟拒绝了这项建议,他认为尽管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但埃及不应该攻击以色列,除非以色列先进攻。纳瑟在拒绝该计划之前是否意识到这一计划受到了其他历史学家的争论。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1][2]
1967年6月1日,以色列透过扩大内阁组成了民族团结政府,并于6月4日决定发动战争。第二天早上,以色列发动了“焦点行动”,这是一场大规模的突然空袭,引发了六日战争。
1967年6月5日在留下十二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其他战机全部动员起来准备投入到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的袭击当中。
以色列时间清晨7点10分,第一波183架战机分批升空,分别扑向埃及十个机场。埃及的时间比以色列早一个小时,而埃及正常的早班时间是上午9点。所以以色列战机起飞的时候,埃及空军的官兵们正忙著进行夜班与早班的交接工作。巡逻机返航加油,雷达室忙著填写值班记录,其他多数下夜班和准备上早班的官兵到餐厅吃早餐。[3]
以色列时间7点45分、埃及时间8点45分[4],超低空飞行,依托地形做掩护的以色列战机突然出现在埃及空军基地的上空,伴随著朝阳的逆光,让埃及人看不清形势,以色列空军对跑道雷达及战机突然实行了大规模空袭。在一批以色列战机离去后,埃及空军地勤官兵冲出掩体,抢修跑道,但不到十分钟后第二批以色列飞机又鬼魅般的杀到,地勤人员来不及躲藏,在开阔的机场上被以色列飞机的机关炮扫射,以及第一次留下来的延时炮弹陆续爆炸,造成大量伤亡。[3]
就这样在第一波空袭结束后,以色列摧毁埃及飞机197架,其中189架在停机坪上被炸毁。六个埃及机场破坏得不能使用、十六个雷达站遭破坏而失去作用。以色列飞机在返航途中又顺道摧毁了埃及的一批地对空导弹。以色列空袭开始后,埃及有十二架米格-21和八架米格-19飞机升空作战,结果八架在空战中被击落,其馀更因北方机场遭破坏无法著陆而坠毁。[3]
以色列第二攻击波于9时34分出击,共出动164架次,其中115架次继续袭击埃及空军基地,又击毁埃机107架,十三架次袭击埃及的雷达站,其馀的执行巡逻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第二攻击波的以机轰炸了埃及十四个空军基地,其中六个是第一次未去攻击的埃及飞机转场著陆的机场。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埃及空军几近覆灭。[3]
在以色列空袭埃及时,约旦和叙利亚的战机相继起飞,对以色列机场发动袭击,以支援埃及。但因事先完全没有准备,且战争意志游移不决,空袭规模很小,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而以色列在摧毁埃及空军后,挥师约旦,约旦空军瞬间消失。第二天以空军又扑向大马士革、达米尔等空军基地,消灭了近一半的叙利亚飞机。
至此三个阿拉伯国家的空军完全瘫痪,以色列彻底掌握了制空权,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实施空袭后的半小时,以色列地面部队五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自加萨、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向西奈半岛大举进攻。当时埃军在西奈半岛有五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共约十二万人,分别据守在各个战略要点上。以军在空军的掩护下,占领了加萨地带,进入了西奈半岛的阿里什、阿布奥格拉等地。接着,以军兵分三路,向苏伊士运河地区进攻:
虽然埃军顽强抵抗,发动了两次反攻,但终因没有空军支援而失败。
7日北路以军攻抵坎塔腊附近、中路以军越过比尔吉夫贾法、南路以军进抵吉迪山和米特拉山口,堵住了埃军退路。于是埃军不得不封锁苏伊士运河。到6月8日以军全歼了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五个师,一直挺进到苏伊士运河东岸。当日埃、以双方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仅仅三天时间西奈半岛就全部落入以军之手。

约旦最初不愿意参战,但埃及提供的虚假胜利让约旦动心,宣布参战,约旦军队向耶路撒冷新城发起炮击。
战争之初,约旦部队包括11个旅共约55,000人,配备了大约300辆现代西方坦克。其中的9个旅(45,000人、270辆坦克和200门大炮)被部署到约旦河西岸,包括精锐装甲第40旅。约旦的阿拉伯军团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当时约旦皇家空军的实力十分弱小,他们仅有24架英国霍克猎人式战斗机,该战斗机的基本性能与以色列空军的幻影战斗机相同[5]。
为了对付约旦军队,以色列部署了大约40,000人的部队(8个旅)和200辆坦克[6]。以色列中央司令部部队包括5个旅、其中两个部署靠近在耶路撒冷,这两个旅被称为耶路撒冷旅和机械化哈雷尔旅,第55伞兵旅也从西奈前线被召唤到西岸。
6月5日下午以色列空军利用空袭摧毁了约旦皇家空军。到当天晚上耶路撒冷步兵旅南移到耶路撒冷,而机械化哈雷尔旅和伞兵旅从城市北部包抄过来。在发动对约旦的地面进攻时,以色列攻打的战役目标是先夺取耶路撒冷旧城南北的制高点,然后夺取旧城。与埃及陆军的命运相同,没有空中掩护的约旦守卫部队和增援部队,就像靶子一样任由以色列战机屠戮。几个小时之内,约旦的全部有线通讯线路都遭破坏。约旦河西岸的约军司令部遭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后被迫撤到东岸。当日深夜以色列对耶路撒冷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城西高地上的探照灯把约军的阵地照得如同白昼,以色列炮兵轻松地摧毁了约军阵地。6日凌晨以军突入城区,7日上午以色列军队对已是空城的耶路撒冷发起了总攻,上午10时就推进到了犹太教中的哭墙脚下。
以色列攻打耶路撒冷时,也同步展开了对约旦河西岸北部地区的进攻。5日下午以色列越过停火线,6日凌晨占领杰宁。6日夜晚占领纳布卢斯。7日约旦和以色列双方接受了联合国紧急发出的停火决议,而此时以色列已经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

在6月7日及6月8日分别与约旦和埃及实现停火后,以色列的视线转向了东面的叙利亚戈兰高地。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内的一条狭长山地,长达60多公里,中部最宽处约20多公里。戈兰高地上公路纵横,交通便利。库奈特拉城是高地的首府也是高地上的战略要地,从这里有一条公路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壤,高地居高临下,海拔600到1000公尺。而戈兰高地上驻守的叙军炮兵阵地,被以色列视为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所以,虽然以色列和叙利亚都已经宣布接受联合国的立即停火决议,但以色列仍于6月9日中午对叙利亚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叙利亚也顽强抵抗,激战到夜晚,以色列占领了卡拉、扎乌拉和巴尼亚斯3个城镇。6月10日,叙利亚一方面在联合国控诉以色列违反停火决议,另一方面命令仍在戈兰高地抵抗的军队迅速回撤以保卫大马士革,使以色列轻松控制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区,当天下午6点30分以色列再次宣布停火。
结果及影响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军虽然伤亡近千人,3个阿拉伯国家伤亡却有近20,000人。以军损失战机46架,却击毁了对方400多架飞机,以色列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萨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合共6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数十万阿拉伯平民逃离家园沦为难民,成为中东局势仍不可收拾的根源,至今以色列仍控制巴勒斯坦领土大部分地区。
4个月后即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六天战争后占领的它国领土,也要求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的独立与安全。这个决议是解决以阿冲突的纲领和蓝图,但是巴勒斯坦人继续在西岸和加萨地带组织和训练反以活动,虽然以色列于1982年把西奈半岛归还埃及,换取埃及承认以色列,但以色列拒绝撤出西岸并扩大犹太殖民区,以巴双方形成多年僵局,但随著伊朗的崛起,阿拉伯国家逐渐在实际上默认以色列的存在。
1967年的六日战争是中东战争中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点之一。此战对阿拉伯国家造成重大打击,更直接影响埃及总统纳瑟的心理及健康情况。其继任总统沙达特在回忆录表示纳瑟在此役中“他最宝贵的资产——自尊,已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只不过在几天前,全世界都紧张在等待著他在记者会上所说的每一句话。现在人民到处在嘲笑他,把他当作了一个笑柄。六月五日的事件,给他一个致命的打击。那些事件简直可以致他于死地。了解他的人体会到:他并非在1970年9月28日死去,而是在1967年6月5日,在战争爆发后一个小时,他就已经死去了”,并指出“这就是那时候甚至在后来漫长一段时间——他的样子简直变成一具活僵尸的原因。虽然他仍能活动、行走、倾听、和说话,可是他脸上和手上,显然已现出了死亡的苍白”。
纳赛尔不想让埃及民众第一时间了解到埃军战争惨败状况,于是下令待命部队秘密处决了数百名逃回苏伊士运河西岸的埃及溃兵[7],同时也有以埃双方的资料称以军枪杀埃及战俘[8][9][10][11][12][13][14][15]。
引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