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东战争,又称阿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以色列立国后与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五次大规模战争,但双方的冲突至今仍尚未平息。此外,以阿战争在冷战时期具有代理人战争性质,当时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不过俄以关系起初仍比较紧密),而美国则基本支持以色列。埃及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后,外交政策渐渐由倾向苏联转为倾向美国与西方。
犹太人是一个源自古代近东地区的民族[1]。有人类学研究认为时间公元前10世纪或公元9世纪该地区的铁器时代曾经存在过犹太部落王国[2]。根据犹太教教义,以色列地带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
历史上,以色列地带曾经先后被新巴比伦帝国(586-538 BC)、波斯第一帝国及希腊马其顿帝国(538-160 BC)、塞琉古帝国辖下的哈斯蒙尼王朝(马加比家族)(160-37 BC)、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37BC-390 AD)、东罗马帝国(390-611 AD)、阿拉伯帝国(636-1099 AD)埃及马木留克王朝(1260-1517 AD)、奥斯曼帝国(1517-1920 AD)所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该地区由英国委任统治,被称为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
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由西奥多·赫茨尔当选主席,开始从事犹太复国主义,准备复国,建国的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外交部长阿瑟·贝尔福于1917年发表了《贝尔福宣言》:“英国政府乐于见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国家,并且将尽一切努力协助达成这个目标;我们明白这不应影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之民权与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国家之犹太人的权利与政治地位。”,支援犹太人复国,由于美国本土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支持《贝福尔宣言》,战争结束后,英国顺利接管奥斯曼帝国,有大量的犹太人,尤其是东欧的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1930年代纳粹迫害犹太人时,移民更是激增。大量的移民潮,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开始出现流血暴力冲突。1939年英国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数,每年上限为75,000人。一些激进的人这时开始恐怖活动。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决议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决议文规定把巴勒斯坦在约旦河以西地区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犹太人。
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1948年5月14日16时,第一任以色列总理本格里昂在国民议会上发表建国宣言。阿拉伯人强烈反对该决议,发动五次阿以战争。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七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23,500 至 26,500多人,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以色列总兵力29,677人,双方人数旗鼓相当,不过阿拉伯联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处于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拼命抵抗,才使战情不致恶化。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巴勒斯坦过半的领土。
此时以色列违反停火令,私自运输军备,加上动员和外国犹太人不断向以色列移民,以色列军队在休战期间将其兵力从大约 30,000人增加到近65,000 人,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规的以色列国防军(IDF)。军备上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捐赠的新型轻重武器,加上史达林大力支持,从美国、英国进口轰炸机,从法国引进坦克,从捷克等东欧国家获得了大量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7月8日阿拉伯联军展开攻击,孰料战争一开始联军就陷于被动,得益于停火令的以色列一口气夺取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次休战期间,联合国调停员福尔克·贝尔纳多特伯爵,遭犹太复国恐怖组织暗杀,理由是担心以色列政府会接受该调停员的和平计划,放弃了当前以色列的军事优势。
最后军事上已占尽优势的以色列军队针对埃及军的弱点,一口气发动了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罗马时代的旧通道,可由比尔谢巴通往奥贾,埃军万万没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将这条旧通道大修成军用道路,可通行装甲战车,沿这条古道包抄埃军后方,突袭埃军,埃军全面败退,阿拉伯联军原本就是以埃军为主力,埃军一败,联军更无斗志,节节败退。
1948 年 9 月 22 日,以色列临时国务委员会通过了《管辖区域和权力条例》,5708-1948。该法律透过吞并自战争开始以来占领的所有土地,正式扩大了以色列的版图。它还宣布,从此以后,被以色列军队占领的巴勒斯坦任何地区都将自动成为以色列的一部分。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大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这场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新难民。
1956年10月29日-11月7日,第二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起因是10月29日,以色列突然入侵了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并迅速向运河区挺进。次日英法两国向埃及、以色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两国立即停火,并从运河两岸各向后撤退10公里。以色列方面接受停火,但纳塞尔总统拒绝,从而英法两国出兵埃及。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谴责,11月6日在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并于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
1967年4月7日,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6月5日早晨8时45分,以色列出动空军对埃及进行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这一场战争中以色列倾全国之空军部队,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机场进行攻击。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400多架飞机被摧毁,有超过40多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6月11日战争结束,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东城区和戈兰高地,共6.57万多平方公里。第三次以阿战争只用了六天就结束,所以又称为“六日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26日,源于埃及和叙利亚欲取回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但以色列高层对联合国关于归还土地的决议不予理睬。埃及总统萨达特寄望于以小规模的战胜以色列便能改变现状。埃及和叙利亚趁犹太人进行绝对休息的“赎罪日”(如同穆斯林的斋月节)时,同时向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战争在联合国通过的停火决议中告一段落,并于28日展开谈判。
长期以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一直对以色列造成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以色列自然无法容许这样的心腹大患。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驻英国大使遭到巴解组织刺杀为由,出动陆、海、空三军10万多人,包围贝鲁特西区,对黎巴嫩境内的游击队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最终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分别在以色列和世界各国的压力下先后撤出黎巴嫩。
哈马斯武装分子于2023年10月7日在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数千枚火箭,发动大规模地面突袭,并突破以军重兵防守的加沙—以色列隔离墙,导致以国境内900多人死亡。以色列随即向哈马斯宣战[4]。
截至2024年7月25日,巴勒斯坦死亡人数统计为39175(妇女与儿童占比约70%),统计方式为到院即死亡,未计入下列相关因素死亡人数(饥饿和伤病在废墟中未掘出)。
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部分曾参与各次冲突的参战国认知到武力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于是阿以之间开始走向和平谈判的道路,但由于双方一开始开立的条件过于苛刻,和平谈判之路仍属遥远。
然而及后爆发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使双方关系出现转変。1979年爆发伊朗革命,什叶派伊斯兰精神领袖霍梅尼返回伊朗,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1979年1月巴列维国王被迫流亡美国,伊朗新伊斯兰政权要求美国引渡前国王,被美国当局拒绝。伊朗与美国交恶,其后正式宣布断交。原本亲西方的伊朗与以色列宣布断交,取代阿拉伯国家成为以色列和美国的主要敌对国家。1979年11月,伊朗大学生闯进美驻伊朗大使馆挟持了52名美国人质,霍梅尼公开表示支持伊朗大学生,美伊关系更进一步恶化。伊朗革命后,作为最大的什叶派伊斯兰国家,与逊尼派为主的阿拉伯国家为敌对国家,阿拉伯国家担心伊朗革命的影响,开始转向和以色列和谈。
至今以巴武装冲突仍频,甚至以自杀炸弹的方式直接向对方进行恐吓。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