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介绍的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关于三世诸佛及十方世界佛,请见“
佛 ”。关于小说,请见“
悉达多 (小说) ”。关于印度神话中的仙人乔达摩,请见“
乔达摩仙人 ”。关于名为乔达摩的其他人物,请见“
乔达摩 ”。
释迦牟尼 [ 注 4] ,本名悉达多 ·乔达摩 (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 ,Siddhāttha Gotama )(前623/563/480年—前543/483/400年[ 注 2] ),古南亚 地区的思想家 、教育家 、宗教家、哲学家 、婆罗门教 的改革家,佛教 奠基人。释迦牟尼出生于蓝毗尼 (今尼泊尔 南部附近的王族 家庭),为刹帝利 种姓 。佛教传入东南亚后,信众多称释迦牟尼为佛祖 。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 ,请协助
改善本条目 或在
讨论页 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
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 (2023年12月10日 )
此条目
过于依赖第一手来源 。
(2023年12月10日 )
Quick Facts 释迦牟尼 佛陀, 出生 ...
Close
佛教 认为释迦牟尼是世间最尊贵者,弟子与信徒常以世尊 称呼释迦牟尼。但佛教徒认为,佛 不是神明,并非宗教意义的神 ,因为诸佛 都本来自人,只是觉悟 了而已,经典如《法华经 》也认为“众生皆可成佛”[ 4] ,《增壹阿含经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因此,佛教被认为信奉无神主义 。但随著佛教教义东传,在中国发展历史悠久,逐渐形成“汉传佛教 ”,更于魏晋南北朝 时由中国政府大力宣传,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普遍信奉佛法。北魏 甚至把天子形象融入佛像之中,南梁武帝 更因信佛而多次舍弃皇位,出家为僧。到了魏晋南北朝末年,由于汉传佛教与民间信仰 融合,佛教圣人基本上已被神格化 。
佛 又称如来 ,在佛典认定是教化我世界 之佛,故称我佛 ;又尊称本师佛 ,从明朝 开始,汉地 尊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祖 或如来佛 ,清代 满人 则称释迦牟尼为佛爷 。
婆罗米文 “佛陀”和“释迦牟尼”,阿育王 石柱法敕
Quick Facts 汉语名称, 繁体字 ...
繁体字 釋迦牟尼 简化字 释迦牟尼 标音 - 汉语拼音 Shìjiāmóuní - 威妥玛拼音 Shih⁴chia¹mou²ni² - 国际音标 ʂɻ̍⁵¹ʨiä̯⁵⁵mou̯³⁵ni³⁵ - 注音符号 ㄕˋㄐㄧㄚㄇㄡˊㄋㄧˊ - 白话字 Sek-khia-mô͘-nî - 台语罗马字 Sik-khia-môo-nî
越南语 Thích-ca Mâu-ni 泰语 พระโคตมพุทธเจ้า 谚文 석가모니 汉字 釋迦牟尼 汉字 釈迦牟尼
Close
Quick Facts 释迦牟尼, 琉球汉字 ...
Close
乔达摩 (梵语 :Gautama ,Gotama )又音译作瞿昙 、乔答摩 ,是释迦族的姓氏,传统上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姓,源自释迦族 祖先乔达摩仙人的名字[ 6] ,其在劫比罗城 和天示城[ 7] 等的族裔称为释迦族 [ 8] 。《梨俱吠陀 》作者之一左天大仙 (Vāmadeva )之父是七仙人 之乔答摩 仙人 ,有传说释迦族或与之有关[ 9] 。
释迦族的姓氏除了“乔达摩”、“日种”、“甘蔗种”之外,《佛本行集经 》还记载有个称呼是“奢夷耆耶”,以住处为姓故称“舍夷”[ 10] 。
悉达多 (梵文 :Siddhārtha ,Siddhāttha )或译悉达陀 、悉达 ,意思是“吉财”、“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萨婆曷剌他悉陀”(梵文 :Sarvārthasiddha ),意为“意义成就”或“一切义成”[ 11] ,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名字。佛陀传记中,净饭王还为他起了其他的名号如“天中天”和“千象力”等[ 12] ,佛陀证道后不希望人们仍以俗世时名号称呼如来[ 13] 。
释迦牟尼是后人对佛陀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 释迦族 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 ”又音译为“文”[ 14] ,意为“仁”、“圣贤”、“禁欲修道僧”、“寂默”,所以又译作“能仁寂默”[ 15] 、“释迦文佛”[ 16] 、“能仁佛”[ 14] 等。按古印度传统,“牟尼”是当时对出家乞食、离欲修道、修行成就者的称谓,在《梨俱吠陀 》的诵诗中,曾经记载一种出家修行者,称为“牟尼”,他蓄长发、著褐色的脏衣、可以飞行空中,喝饮毒汁而无恙。“释迦牟尼”可意译为“来自释迦族 的修行成就者”、“释迦族 的圣人”。
此外,大乘佛教 对他又有不同的尊称,如《华严经 》中又称他为毘卢遮那佛 [ 17] ,毘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俗谓大日如来 。依照大乘佛教不同派系的见解,或认为毘卢遮那佛是法身佛 ,释迦牟尼佛为应化身 ,而报身 称为卢舍那佛 。
释迦牟尼佛的生卒年,未记载于佛教前四次结集 的早期三藏 中,历来众说纷纭,详见后文传统记载和考证研究章节。早期三藏 中也未包括佛 生平的专门记载,经藏 中的佛经缘起部分,偶有些似传记的叙述,而佛陀传记原型以《譬喻经 》形式收录在《律藏 》中;佛陀言行和教法是经律记录的重心,佛陀本人的生活同教义并不太牵连,并未引起三藏结集者的重视。在佛教广为流行后,佛教徒对佛陀的卓越人格逐渐发生兴趣,《本生经 》和部份《譬喻经》从《律藏》中辑出编入《杂藏 》或《经藏》,而更详尽的叙事文字遂在流行经典和变化多端的传说中而有所阐述[ 18] 。最早的佛陀生平传记,是佛陀灭度六百年后马鸣 菩萨所著的《佛所行赞 》(《佛本行经 》),大乘佛教的佛陀传记有《佛本行集经 》、《普曜经 》和《方广大庄严经 》。
2013年《美国国家地理 》在尼泊尔 蓝毗尼 新近考古发现约前550年的古迹,认为释迦佛的生活年代在西元前6世纪,出生年可能比人们认知的还要早[ 2] 。
白象入胎
菩萨诞生
佛在世时,印度 北部有十六大国 ,有传说称刹帝利 种姓 的共同祖先是劫初时诸有情 公选的“大同意王”(摩诃三末多王 )[ 19] ,释迦族属刹帝利 种姓,统治了东北部边缘的一些城邦 及聚落,这些小国以㤭萨罗 为宗主国 [ 20] ,释迦牟尼即出生于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国 [ 21]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劫比罗城 净饭王 ,他先后娶天示城[ 7] 善悟王女儿“大幻化”和“幻化”为妻,释迦牟尼为“大幻化夫人 ”(摩耶夫人)所生[ 22] 。
根据《八十诵律 》等记载,释迦牟尼佛入胎时摩诃摩耶夫人做了四种梦:
“
一者、见六牙白象来处胎中。二者、见其自身飞腾虚空。三者、见上高山。四者、见多人众顶礼围绕。
”
摩诃摩耶夫人将此事奏告净饭王。净饭王召集了些相师 婆罗门 ,请他们解梦。他们回答:“王大夫人必当生男,具足三十二丈夫之相 ,庄严其身。若绍王位,当乘金轮 ,伏四天下。若出家修道,证法王位 ,名闻十方,作众生父。”
根据《八十诵律 》、巴利文 《中部 ·希有未曾有法经 》和《长部 ·大本经 》记载,摩耶夫人 在其父王的兰毘尼园 无忧树 下,站立生下了释迦牟尼[ 23] 。《中阿含经 ·未曾有法经》和《长阿含经 ·大本经 》有佛从母右胁出生的说法。
于此有一传奇 ,悉达多太子诞生后向四方行七步,环顾四周,说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24] 之偈句。
仙人 阿私陀 ,在听闻太子出生后,立即来到王宫。阿私陀以天眼通 观其未来,起初面露微笑,但一会之后,却又显出悲伤。一旁围观的人都被他的怪异神情弄得不知所措[ 25] 。他解释说,他微笑是因为太子必定觉悟成佛;他悲伤是因为他自己不久于人世,往生无色界 ,如此他就无法由觉者 过人的智慧中得益[ 26] 。
出家逾城
释迦牟尼降生七日,母亲摩耶夫人 过世,升上忉利天 ,于是佛大放光明,祝福母亲,而天龙八部 皆奔来朝拜释迦牟尼、缅怀摩耶夫人,故称佛显日 。并由摩诃波阇波提 (Mahāprajāpati Gautamī ,也译为“大爱道·瞿昙弥”)抚养成人[ 27] ,有说只称“乳母”抚养未具姓名[ 28] 。大乘佛教 中的佛陀传记说大爱道·瞿昙弥是佛陀的姨母 [ 29] 。
他从八岁开始,向毘奢婆蜜多罗学习文化,向羼提提婆学习武艺 ,从小在宫中过著舒适的生活。成年后,为他建了春、夏、冬三幢宫殿[ 30] ,《佛本行集经 》等记载他有三位夫人[ 31] ,第一夫人是释种女耶输陀罗 或瞿夷 [ 32] ,并与她生有一子罗睺罗 [ 33] [ 34] 。自16岁娶妻,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间,他过着在一般人眼中看似舒适且豪华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感受与一般人也是不一样的,对自己对世界会有更多更深的困惑与不安[ 35] 。
六年苦行
29岁那年是释迦牟尼一生的转捩点,他的儿子罗睺罗 在那年出生。释迦牟尼外出巡游时,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人称四门之游 [ 35] ,释迦牟尼经常在阎浮树 下沉思,但是不得离苦之道,于是在29岁时的某个月夜乘马出家修道[ 36] 。
释迦牟尼为了寻求解脱,遍访名师,遇阿罗逻伽蓝 [ 35] 。阿罗逻为数论派 上师,释迦牟尼要求按照阿罗逻伽蓝的教义和教规过梵行 生活。这种教义主张通过一系列禅定 功夫,达到无所有处 定的禅定状态(以色空识三者均无所有故名)。不久释迦牟尼达到了阿罗逻所教导的一切,使阿罗逻叹服不已,建议释迦牟尼一起领导他的沙门团体。然而释迦牟尼却不满足于这种学说而选择退出[ 37] 。仍未成道的他接著又跟随郁陀罗摩子 (IAST )修行,得到非想非非想处 定(又译作非有想非无想定)的禅定状态。但是他认为这仍然不是解脱的境界,然而释迦牟尼已经找不到老师[ 37] 。
证道成佛
于是释迦牟尼与五比丘 在苦行林 中修苦行 6年[ 37] ,忍受饥饿痛苦[ 38] 。在一次苦行中昏倒了,巧遇一位牧羊女供养了羊乳 后恢复精神体力,便意识到苦行 无法达到解脱 ,修行应取中道 而修。于是便转往菩提伽耶 ,于菩提树 下铺设吉祥草,跏趺而座。上座部佛教 《南传菩萨道 》记载,释迦牟尼于座上下定决心发愿道:“且让我剩下皮,且让我剩下腱,且让我剩下骨头,且让我的血肉干枯。除非能证悟一切知智,否则我绝不从此座起身。”[ 39] 依《南传大藏经》记载,释迦牟尼入四种禅,得三明 ,现观四谛 与十二缘起 而成无上正等正觉 [ 40] 。
北传佛教 说,释迦牟尼发愿不成正觉 ,永不起身。直到了第七日中的第七夜,天正晓明,瞻望明星而悟道。悟得三明 与四谛 ,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而成为佛陀 [ 41] 。
鹿野苑教化五比丘
释迦牟尼悟道成佛 之后,在鹿野苑 开始传教(佛教称初转法轮),为㤭陈如 等五比丘 宣说“四圣谛 ”,“八圣道 ”,“无我相经 ”,此为出家僧团 的开端。后来波罗奈国 长者之子耶舍 ,与其他四位友人,一同加入僧团,成为佛陀弟子,随后城中其他豪族有五十人也加入,僧团在此扩张,也开始有了在家居士的护持,耶舍的父母,成为僧团第一位优婆塞 、优婆夷 。舍利弗 、目犍连 在听到马胜 比丘说法后,率二百弟子加入僧团;随后迦叶三兄弟 率领一千名弟子加入,佛陀的千二百五十弟子常随游行,是释迦牟尼佛陀僧团的骨干,又称常随 、常随众 。
佛陀的教团以此为中心,逐渐扩大教化。净饭王 听到佛陀的消息,派遣侍者前往,邀请佛陀回国说法。释迦族的贵族子弟,如富楼那 尊者、阿难陀 、提婆达多 、难陀 等人,纷纷加入僧团。此后说法住世四十五年,度化了许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大迦叶 等[ 42] 。他为了度化众生,走遍印度各地,以摩揭陀 、㤭萨罗 、拔沙 三国为中心,曾在舍卫城 祇园精舍 说法25年。
阿含经 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波罗奈 国鹿野苑 “转法轮”说四圣谛 ,以示转(初转),教转(二转),证转(三转),三次宣说四圣谛,称为三转法轮 [ 43] [ 44] [ 45] 。
而大乘佛教 认为释迦牟尼佛在色究竟天 先说《华严经 》,但此了义之教甚难领会,所以佛陀渐次成熟不同根性的众生的善根,使众生入于佛乘。在《解深密经 》中即说明佛在人间“初转法轮 ”先从四圣谛 (即苦集灭道)开始,说明众生的流转到烦恼的还灭;此系列的经典为《阿含经 》。“第二转无相法轮 ”,借由体解世间一切法皆空无自性,认知到烦恼生死和涅槃是不二的。因此在升起悲悯众生的大慈悲心同时,有能力不住于涅槃,直至成佛以前不证入实际,能在无数阿僧祇的时间中利益众生,使其入于无馀涅槃;此阶段的经典为《大品般若经 》及《小品般若经 》。有些众生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分别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 ”的《解深密经 》、唯识 方广 诸经、《如来藏经 》、《妙法莲华经 》,以更显了的方式说明般若经等开示的“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对“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成熟相续,未多修胜解,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的众生看来,这道理深而又密,所以必须以方便解释一番,才能浅显明了,能信能解,究竟了义。
佛陀般涅槃
八王分舍利
佛陀八十岁时[ 46] 在毗舍离城 坐雨安居 [ 47] ,宣布将在三个月后进入入灭 (般涅槃 、涅槃 、圆寂 )[ 48] ,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后食用铁匠纯陀(又译准陀、真达、周那)供养的世间奇珍栴檀树耳 (Sukara-maddava )[ 49] ,重病发作(南传佛教 记载为痢疾 ,北传佛教 记载为背痛 )[ 50] 。释迦牟尼口渴,让阿难 去给他打水喝。[ 51] 释迦牟尼佛喝完,同弟子们继续向前走。走到拘尸那揭罗 酰连尼耶跋提河的岸边,佛告知弟子们将入涅槃 ,命阿难 在娑罗双树 中间铺下卧具(《杂阿含经 》记载为“绳床”),头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侧偃卧,左足置右足上,弟子们都守候在身边,聆听佛陀的最后教诲。夜里须跋陀罗 (Subhadra )去求佛开示,成为佛陀的最后弟子,并在佛陀涅槃之前先行早一步圆寂 ,佛陀最后于拘尸那揭罗城附近的娑罗双树 下涅槃[ 52] 。火化后的舍利 由摩揭陀 国王阿阇世 和释迦族 等八王带回建塔(即舍利塔)供养。
佛陀在世说法时,有著名的十大弟子 ,他们是:摩诃迦叶 (头陀 第一)、目犍连 (神通第一)、富楼那 (说法第一)、须菩提 (解空第一)、舍利弗 (智慧第一)、罗睺罗 (密行第一)、阿难陀 (多闻第一)、优波离 (持律第一)、迦旃延 (论议第一)、阿那律 (天眼第一)。比丘尼众中的佼佼者,则有大爱道比丘尼 、莲花色比丘尼 、差摩比丘尼 等。
在佛涅槃后的坐雨安居 ,摩诃迦叶率五百大阿罗汉,在王舍城 外集会合诵经典;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 诵出律藏 ,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 诵出经藏 。经过大众认可,这是佛教的第一次结集 。此后弟子们陆续汇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传身教,又通过多次结集,形成经、律、论“三藏 ”。佛教在印度 孔雀帝国 阿育王 时代传遍印度全境并对外传播至斯里兰卡 、金地 等地。
关于释迦牟尼佛基本的教义,后世有许多不同的见解,但是无论是大乘佛教 、部派佛教 都同意保存在《阿含经 》中的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三十七道品 等,是释迦牟尼最初的教义。
西元十二世纪后佛教在印度本土绝迹,随著现代佛法传播范围的日益扩大,佛教逐渐成为全球宗教 。
南传佛教 订定的佛诞与涅槃日为同一日(卫塞节 ),在新历五月的满月,一般即农历四月十五日。
汉传佛教 地区,一般将佛诞日 定在农历 四月初八,将佛出家日 订为二月初八,佛成道日 订为十二月初八,佛灭日 (佛涅槃 日)则为二月十五。日本 与朝鲜半岛 的佛诞节 可说源于中国佛教 ,一般基本上沿用了四月初八 的说法。
汉传佛教 称四月十五日为“佛显日 ”或“佛吉祥日 ”,认为佛在出生七日时,显示种种祥瑞,而天龙八部 纷纷奔来聚会供佛[ 53] ,属于佛诞的馀绪,通常与佛诞合并庆祝,而不独立庆祝。
朝鲜半岛 地区的燃灯会 ,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前的周末,用以庆祝释迦牟尼佛的诞辰。
释迦牟尼佛的生卒年未记载于佛教前四次结集 的早期三藏 中,历来众说纷纭。
南传佛教 作西元前624年至前544年,或西元前623年至前543年。
南传上座部佛教 中,锡兰 、缅甸 传说,释迦牟尼入灭于西元前544年;暹罗 、高棉 ,传为西元前543年。依《菩提伽耶碑记 》,有人认为佛灭应为西元前546年。
出后汉书列传七十八,案汉法本内传记载,佛陀出生为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壬申之年十九出家。在汉统师记载,佛十九出家。当周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岁。佛入涅槃,壬申之年二月十五日,当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岁。
案周书异记载。周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 从过去史实所纪录,以汉代印度摩腾、竺法兰二尊者,魏书沙门昙谟最,加上近代虚云法师等说法,
佛陀出生时间是周昭王在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涅槃时间为周穆王在位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为正确。所以佛陀涅槃时间离现今认知更久远,约西元前1027年,若以此年号为佛历,计算方法为佛历减去1027年即西元年历。如虚云老和尚当时为佛历二九八二,即西元一九五五年。
藏传佛教 格鲁派 ,又传有西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灭之说。[ 54]
摩诃菩提寺 三十五岁等身像[ 55]
在《八十诵律 》中记载,在迦叶波如来 出世时,波罗痆斯城 王为吉枳,百馀代后人乔达摩仙人有二子,有四名号,后代承袭自称“日种”、“甘蔗种”,姓“乔达摩”[ 6] ;百馀代后,补多勒迦城增长王立幼子为储,年长四子至雪山下弶伽河侧,近劫比罗 仙人[ 56] 所住之处,先结庐后立劫比罗城 ,再立天示城,因其“大能”而得名“释迦 ”[ 8] ,其子孙万代以为族名。释迦牟尼的姨母称为瞿昙弥(Gautamī),其父族与母族拘利族 为同姓亲族[ 57] 。毘琉璃王 诛灭劫比罗城 之时,城中部份人脱逃至末罗国 和尼波罗国 各地[ 58] ,另有传说有四支释迦族迁出在印度境内西北部另立四国[ 59] 。
按照印度人心目中的转轮王 外貌特征[ 60]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拥有三十二大丈夫相 [ 61] ,又有八十种好 。佛陀因具足大丈夫相和福泽亲族眷属,而常比喻为“公牛王”(梵语:vṛṣabha, ṛṣabha [ 62] ,巴利语:usabha, nisabha ),翻译时或略为“牛王”[ 63] 。佛法也常比喻为牛王正道[ 64] 。
在《杂阿含经 》中婆罗豆婆遮 婆罗门 称佛陀为“领群特 ”即“领群之牛父”[ 65] ,而在相应的《别译杂阿含经 》中对应称呼为旃荼罗 [ 66] ,即婆罗门 误认释迦牟尼为贱民 。南传《经集 [ 67] ·无种姓者经 》(有译为《贱民经》)中的对应段落,婆罗堕阇 婆罗门 称释迦牟尼为“秃发者”、“沙门”、“无种姓者”(梵语:vṛṣala ,巴利语:vasala )[ 68] ,其中的“无种姓者”即是贱民之义。《经集 [ 67]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 》记载了另一个婆罗堕阇 婆罗门 与佛陀会面的情况:婆罗门 只能从外貌上看出佛陀是“没有头发者”和“沙门”,佛陀也不再宣称自己的刹帝利 种姓,进而婆罗门 问佛陀是否是婆罗门,并要考问吠陀 知识来验证,婆罗门 不能从外貌上判定出佛陀的种姓[ 69] 。
在佛陀在世时有六个部族全族信佛[ 70] ,在《巴利律藏 ·七百犍度》记载中,毘舍离结集 虽然批判了六族中的毘舍离 跋阇子比丘有十事非法 ,但对其地域族群名称使用的依然是 vesāli (毘舍离 )未至于 vasala (无种姓者、贱民)[ 71] 。
现代有研究者认为释迦族是刹帝利 种姓,不应以婆罗门 仙人的名字为姓氏。如中国语言学家季羡林 宣称,“乔达摩”(Gautama)是依照古印度 贵族 的习惯,借用婆罗门氏族名而取的另一个名字,非姓氏[ 72] 。
佛陀生卒年考证,与佛教信仰本身关系不大,关切与争论涉及到,从佛灭 至阿育王 灌顶 之间,教派付法祖师的记载中,有五师三代或五师五代;在记载中的一百馀年或两百馀年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段内,祖师们和作为时间参照的诸王需要有足够长的寿命,得以不间断传承。
南传《善见律毘婆沙 》与《岛史 》记载,佛灭后218年[ 73] ,阿育王即位;汉传佛教的文献则记载,佛灭后116年,阿育王即位[ 74] [ 75] 。西方学者基于南传佛教对摩揭陀 国王世系的记载,推算释迦牟尼入灭时约为西元前五世纪 早期,支持此论点的人有吕澂 等人。
日本学界,质疑南传记载中在这两百馀年间斯里兰卡只有五王相继在位[ 76] [ 77] ,和《岛史》所称阿育王时代第三次结集成立《论事 》前佛教已经分裂为十八部派[ 78] ,如小野玄妙 、宇井伯寿 、水野弘元 、平川彰 等人,还有中国的印顺 法师,根据汉译印度各部派三藏史献的考证、比对及研究,认可阿育王即位于佛灭后116年。如果以佛灭116年为阿育王灌顶年,则释迦牟尼涅槃约为西元前387年到前384年间。如果以佛灭116年为阿育王自立为王的一年,再过三年才灌顶,那末佛灭应为西元前390年到前387年间。
2013年,由考古学家康宁汉 率领的国际考古队,在蓝毗尼 的摩耶夫人 庙内的一个砖造阿育王 庙底下,挖掘出一个木造结构遗迹,研究人员以放射碳定年法 和光释光测年法,推断该考古场址发现的木炭碎片和沙粒,推断这个古代神庙存在于西元前6世纪。出土的木造结构设计中有个开放空间,似乎曾有一棵树从这里向外生长,地质学研究也支持这个寺庙中央露天地方有树根存在。[ 79]
这颗树有可能是传说中释迦牟尼出生的无忧树 (一说为娑罗树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个古代神庙是由释迦牟尼信徒所建,则释迦牟尼可能生活于西元前6世纪之前[ 80] 。这可能是第一个将佛陀出生地,和他创立的佛教与特定年代连结起来的考古文物,但因为当地自古有崇拜树神的传统,这个神庙的兴建是否与佛教有关,学界尚未得到一致共识。[ 2]
释迦牟尼佛出身释种,传统上认为,他们出身刹帝利种姓,为雅利安人 后裔,《增一阿含经 》有记载称,佛陀最初僧团的主体是迦叶三兄弟 及其一千弟子,而释迦族认为这些婆罗门“颜貌极丑”[ 81] 。
19世纪,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指出,现存婆罗门与刹帝利氏族的系谱有长久的伪造传统。低阶层婆罗门会为各地部落领导人伪造出身,让他们可以成为刹帝利氏族[ 82] 。刹帝利氏族实际上可能是由印度各地土著部落各自发展出来的,并非单一起源于北方雅利安人。
1950年代,美国籍的立陶宛考古学家玛利亚·金布塔斯 提出坟冢假说 ,称印度的雅利安人源自高加索白色人种 ,经过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 ,由印度西北方,逐步往东南拓展。印度的雅利安人肤色比印度土著民族达罗毘荼人 要浅白,外貌差距较大,学者曾较为普遍的认为,印度婆罗门 以自身种姓为傲,轻视低种姓和印度原有民族,是其自认纯粹雅利安人并对其他人种加以种族歧视。现代有学者据此认为,释迦牟尼佛应不是纯粹雅利安人。加上释迦族 僻处雅利安人国土 边缘,释迦族的血统应出身自印度东方土著 民族即黄色人种 [ 83] 。
印顺 根据《杂阿含经 》记载婆罗豆婆遮婆罗门 误认释迦牟尼佛为领群特 ,或旃陀罗 的事例[ 65] ,认为“领群特”可以解释为“领群的特牛”,牸牛(vaśā :母牛)[ 84] 与毘舍离 vesālī 语音相近,释迦族与毘舍离人有共同祖先,正统婆罗门有种族上的歧视,轻视毘舍离人[ 85] ,释迦族因此也同样遭到婆罗门的歧视[ 86] ;释迦族的血统近于喜马拉雅山脉 土著人,如尼泊尔 的克拉底人 、内瓦尔人 等、不丹 人与锡金 人,而非雅利安人,如尼泊尔的廓尔喀人 等[ 87] 。
佛教传统和学术研究的各种说法,目前皆缺少直接证据可以证实。
在佛陀时代之前,上古原始印欧人 遗留下来的信仰,被称为婆罗门 。他们经常会呼唤神的协助。在战胜之后,则感谢神灵的帮助。他们并不怕死,并认为战死之后可以光荣上升天堂。因此,古婆罗门教之中,充满了许多祭祀的仪式,以及赞颂神的赞美诗。这些仪式及赞美诗都收在《吠陀 》经典之中,梵语 是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唯一语言。负责宗教仪式的人,称为婆罗门 。负责战斗的武士 阶层,则称为刹帝利 。
但是印度东南部居民信奉的当地本土宗教,他们的代表人物,则是沙门 。沙门崇尚出家 苦行,在原野独居,修道时不结婚生子,整日端坐不动以求进入禅定 。他们不相信《吠陀 》中记载的神祇以及升天之说,但他们相信轮回 转世,认为今生所做所为(称为业 ),会影响到来世的好坏。要脱离轮回,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苦行而得到解脱。《梨俱吠陀 》中所说的“牟尼”,也是属于沙门中的一种。
西元前第七、八世纪兴起了《奥义书 》信仰,与婆罗门教信仰不同,受到沙门传统的影响,他们相信轮回业报,崇尚禅定 苦行,但是他们也相信古婆罗门经典,追求梵我合一 。奥义书信仰以秘密传授的方式,主要流传在刹帝利 阶层中,后者对婆罗门阶级不满,认为宗教特权不能由他们独占。在后世,逐渐形成了婆罗门六派信仰中的数论 、瑜伽 二派。
佛教兴起之前,印度有许多不同的宗教流派,但基本属于婆罗门、沙门这两种传统。佛陀本人曾经向数论派的一名上师阿蓝迦蓝学习无所有处定,向郁头蓝弗(Udraka Rāmaputra)学习无想定 (Asamjni samapatti),也曾加入苦行沙门,一天只食一颗麻麦。因此也认为佛教兴起之初属于沙门团体的分支。在教义上,佛教与耆那教 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这也是因为他们同属于沙门传统所致。
释迦牟尼佛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恒河 两岸的㤭萨罗国 、摩揭陀国 和毗舍离国 之间,所以他说法使用的语言很可能是印度东部的方言摩揭陀语 。佛灭 后,弟子们编纂经典时使用的语言,也应该是摩揭陀俗语;但是随著佛教传播地区的逐渐扩大,在各种方言的影响之下,佛教语言不可能保持纯粹单一。各方言本身也在演化,学者称摩揭陀俗语后来演变为半摩揭陀语 ,在发现阿育王摩崖敕令和石柱刻文后,学者对于摩揭陀俗语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
根据南传佛教 觉音 等人的说法,现存的巴利语 就是摩揭陀方言,也就是佛陀所使用的语言。但是古印度语言学研究者认为,巴利语应该是来自印度西部的方言,与源自东部的摩揭陀语不同,但它很可能受到摩揭陀语的影响,从而接受了它的某些特征。
佛教的理论是关于解脱的理论,语言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佛陀拒绝弟子要求依婆罗门传统以梵语 为统一的传教语言,而允许弟子以自己的方言语音来持诵佛陀所说教法[ 88] 。因此早期的佛教经典不以梵语诵持,经律到后来才混合梵语 进而出现梵语版本。
存世最早的佛经文本犍陀罗佛教原稿 的书写时间,在西元前1世纪至3世纪之间[ 89] ,悉达多·乔达摩的事迹,在生前及死后二百余年内,并无任何历史文献记载[ 90] 。西元前249年,阿育王 于兰毘尼 所立的阿育王石柱 上,有如下文字:“释迦牟尼生于此地,石栏石柱为至尊而立,兰毘尼之税收减至八分之一…”[ 91] 。
在历史研究者看来佛陀生平的描述多属于诉诸默认 ,更多基于诉诸无知 的后世描述中悉达多的生平常伴随超自然现象[ 92] 。豪族/部落领袖之子出家成道是沙门运动 时期故事的常见主题,耆那教 中与乔达摩同时代的笩駄摩那 有着非常类似的故事。不过根据佛教典籍记载佛陀于拘尸那伽示现大涅槃时笩駄摩那早已离世,史学研究还有待考量。
以下为释迦牟尼的家谱:[ 93]
七世祖大善生王。
六世祖师摩懿王。
高祖忧陀罗王。
曾祖瞿罗王。
祖父师子颊王 [ 94] ,与妻子迦旋娜(Kaccanā)育有四子[ 95] 。
父亲:前6世纪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 ,是由迦毗罗卫城 的上层阶级所推选出来的执政官,释迦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国王,同时也是一位刹帝利 (属于武士阶级的国王)。
生母:拘利族天臂城主善觉大王的胞妹摩耶 (大幻化夫人 ,天示城善悟王的女儿)。生释迦牟尼,产后七日病逝。
继母、姨母或乳母: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 (Mahāprajāpati Gautamī,也译为“大爱道·瞿昙弥”)。大幻化夫人 之妹,天示城善悟王的女儿。大乘佛教佛陀传记说大爱道·瞿昙弥是释迦牟尼的姨母。
姊妹:公主难陀,净饭王 所生,母不详。
弟弟:王子难陀,净饭王 所生,母不详。
正妻:耶输陀罗 ,释迦牟尼佛的表妹。与释迦牟尼结婚并育有一子罗睺罗 。
长子:罗睺罗 ,7岁出家,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
另有两名夫人虞闭迦、蜜里誐惹[ 96] ,皆无子女。
外公天臂城主阿拏释迦王,婚配外婆耶输陀罗,育有三名舅舅、一名姨姨:
《西游记 》中的如来佛祖 。
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 漫画作品《佛陀 》(1972年)。
佛光山 释星云《释迦牟尼佛传》(1955年)。
“浴佛节 ”所供之佛像,多取幼年时悉达多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之形象。
《佛典故事》(仏典物语)(1986年日本OVA动画):田中秀幸 配音。
《小活佛 》(1993年):基努·李维 饰演成年悉达多太子直至证道成佛。
《佛陀 》(2011~2014年日本动画电影):吉冈秀隆 配音。
《释迦牟尼佛传》(2013年香港电影):徐天佑 和吕良伟 分别饰演少年和成年悉达多。
《佛陀 》(2014年电视剧):希曼叔·索尼(Himanshu Soni)饰演成年悉达多;维谢什·班萨 (Vishesh Bansal)饰演幼年悉达多。
悉达多·乔达摩 巴利语 :Siddhāttha Gotama ;梵语 :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 ,Siddhārtha Gautama
因古印度无记史之传统,故释迦牟尼佛生卒年具体不可考,说法纷纭。上座部佛教通常根据摩诃菩提寺 记录,采信公元前623—前543年之说。根据《美国国家地理》在尼泊尔摩耶夫人寺 的考古调查[ 1] [ 2] [ 3] ,发现了前550年左右的古迹,和经中记载相同,可以确定佛陀生活在前6世纪。前563年—前483年,前480年—前400年两种说法在全球也较为流行。释迦佛世寿80年是各方皆有定论的。
“释迦 ”是其种族 名,意为“能仁”,“牟尼 ”则是古梵文 对于圣者 的尊称,意为“寂默”);见圣严法师 ,《正信的佛教》,P12,108自在语(第一集)
明昆长老《南传菩萨道》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然而,作为菩萨,所修习的第四个波罗蜜的智慧,应该只是包括了道果智与一切知智之前的智慧。在此并没有关系到菩萨在最后一世所证悟的智慧。在直到最后一世之前,菩萨所修的智慧波罗蜜只是到达观智的行舍智的第一部份。后面部份的行舍智将会直接导向道智。所以在最后一世之前菩萨 并不会 尝试去跨越第一部份,因为若他如此做,他就会证悟道果而成为圣者 ,以及证入涅槃 。这样他就不能成佛。因此我们应注意到菩萨所修的智慧波罗蜜只到行舍智的第一部份而已。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尔时,变金色仙人于明旦时来看乔答摩。见其命过。复见地上卵破。寻童子迹至甘蔗园中。见其童子。尔时仙人入定观察。此二童子从何而来。是谁之子。即知是彼乔答摩体胤。便生爱念。将二童子还其住处。每日抚养渐渐长大。即为立名。号曰暖生 。因此称为日种 。复缘乔答摩体胤故。亦名乔答摩 。从本身生故。名身生 。复于甘蔗园中得故。亦名甘蔗种 。由此四缘故。有此四号。”
《杂阿含经 ·一〇八经》:“一时。佛住释氏天现 聚落。”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诸人当知。甘蔗军将王亦名增长。有四大夫人。各生一男一女。其四王子。一名火炬面。二名大耳。三名象行。四名宝钏。……时四王子。各将其妹欲出国去。……尔时四王子。与诸人众渐渐前行。至雪山下弶伽河侧。近劫比罗仙人所住之处。……时仙报曰。汝等之妹。互相配适。王子白曰。我等不知合得以不。仙人报曰。既不同母。通许此事。……时彼仙人有神通力。随其所乐皆得成就。即持金瓶盛满中水。诣馀好处洒水为界。告王子曰。汝等可于此地安止。时诸王子奉仙人教已。即筑城壁止住其内。彼仙人洒水为界。因此立名。为劫比罗城百姓渐多城先窄小。时有天神见此事已。便指馀处其地宽广。即就此处别立一城。因号此城。名为天示。时诸王子总集筹议。为我父王娶后妻故。令我兄弟出离本国。我等诸人应共立契。自今以后唯娶一妇更不娶馀。尔时增长王问群臣曰。我之四子今何所在。群臣报曰。王诸子等因有过故。王令出国。并诸姊妹今者见在雪山之下天示城中。自广营城邑。增长王曰。我诸子等。岂能如此自成就 不。群臣报曰能。时增长王即大踊跃。端坐举手告诸臣曰。我子大能 。我子大能。由大威德言大能。大能故。得释迦 名。”
《长阿含经 ·阿摩昼经 》:“尔时。世尊告阿摩昼。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王名声摩。王有四子。一名面光。二名象食。三名路指。四名庄严。其王四子少有所犯。王摈出国到雪山南。住直树林中。其四子母及诸家属。皆追念之。即共集议。诣声摩王所。白言。大王。当知我等与四子别久。欲往看视。王即告曰。欲往随意。时。母眷属闻王教已。即诣雪山南直树林中。到四子所。时诸母言。我女与汝子。汝女与我子。即相配匹遂成夫妇。后生男子。容貌端正。时。声摩王闻其四子诸母与女共为夫妇。生子端正。王即欢喜。而发此言。此真释子。真释童子。能自存立 。因此名释(释。秦言能在直树林。故名释。释。秦言亦言直)。声摩王即释种先也。”
《翻译名义集》卷一:“故佛诸文姓有六种,一、瞿昙,二、甘蔗,三、日种,四、释迦,五、舍夷,六、刹利,今具释之。瞿昙,或㤭昙弥,或俱谭。西域记云:乔达摩,旧云瞿昙,讹略也。古翻甘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昙,星名,从星立称 。至于后代,改姓释迦。慈恩云:释迦之群望也。文句曰:瞿昙,此云纯淑,应法师翻为‘地最胜’,谓除天外,人类中此族最胜。”
《佛本行集经 》:“时苷蔗王。为自所爱诸王子故。心思欲见。意情欢喜。而发是言。彼诸王子。能立国计。大好治化。彼等王子。是故立姓。称为释迦。以释迦住大树蓊蔚枝条之下。是故名为奢夷耆耶。以其本于迦毘罗仙处所住故。因城立名。故名迦毘罗婆苏都。”
智𫖮 《法华文句 》:“瞿昙,此言纯淑,亦名舍夷;舍夷者,贵姓也。”
《翻译名义集》卷一:“舍夷,《文句》云:‘舍夷者,贵姓也。’此名讹略,正云奢夷耆耶,《本行经》云:‘以住释迦大树蓊郁枝条之林。是故名为奢夷耆耶。’此以其处而立於姓,故国名舍夷。”
《大唐西域记》卷七:“萨婆曷剌他悉陀(Sarvārthasiddha ),唐言一切义成 ,旧曰悉达多(Siddhārtha ),讹略也。”这应是由于方言 不同,使得佛陀有不同名字的传出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菩萨生时。五百宫人各生一男。谓赞铎迦而为上首。五百宫人各生一女。旃尼而为上首。五百大臣各生一男。邬陀夷而为上首。有五百象各生一子。报洒陀子而为上首。五百马各生一子。马啰呵马子而为上首。五百宝藏自开出现。四方诸国王等悉皆降伏。常献种种杂物而来奉事。尔时大臣见是相已。来白大王。王闻此事便深思念。我今此子。成就一切诸善事业。因此大王号此太子。名为成就一切事 。是故菩萨初得此名。时劫比罗城有一药叉。名为释迦增长。城内若有释迦族类。生得男女。先将向彼药叉。而为作礼。……时净饭王作思念曰。此住劫比罗城诸释种等。性怀犷烈。心意凶暴。多起人我。坚鞕恶性。彼见太子入城。皆如牟尼。默然而住 。以此缘故。可呼太子名为释迦牟尼 。时释迦牟尼菩萨。至药叉庙所。彼释迦增长药叉。遥见菩萨渐近庙所。即从座起。五体投地。顶礼菩萨。众人见已。甚大惊怪。即往净饭王所白言。大王。今药叉神。遥见太子。从庙而出。顶礼双足。时王闻已。甚大欢喜。作如是言。若天神礼拜太子故。知是天中天。以此缘故。号为天中天 。……时净饭王。见此事已便作是念。而此菩萨一指钩器。五百大象悉皆却退。若用两手必敌一千。是故号之名千象力 。此是菩萨第四名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尔时世尊说此颂已。诣迦施那国波罗痆斯城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是时五人在彼林中。……就座而坐。五人供养。未知世尊得成正觉。心生轻慢。所有言说皆唤如来在俗名号。或唤乔答摩。或唤具寿。或唤种族。是时世尊。见毁呰已。告五人曰。于如来处。莫唤俗姓乔答摩、具寿、种族、名字。若如是毁呰如来者。失大利益。生生之处。于长夜中而受苦恼。何以故。若复有人。频唤如来俗姓名号等。彼无智人。生生之处。失大利益。常受苦恼。汝等应知。自今以去。于如来所莫唤俗姓。”
《魏书·释老志》:“所谓佛者,本号 释迦文者,译言能仁,谓德充道备,堪济万物也。” “文”为明母臻摄字,中古音接近mon或mun,故muni亦可音译为“文”,有些古代文献错解“文”为其义。
《翻译名义集》卷一:“释迦牟尼,摭华云。此云能仁寂默。”
《释迦文佛颂并引》宋.苏轼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苏轼,为亡妻同安郡君王氏闰之,请奉议郎李公麟敬画释迦文佛及十大弟子。元祐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设水陆道场供养。轼拜手稽首而作颂曰:“我愿世尊,足指按地。三千大千,净琉璃色。其中众生,靡不解脱。如日出时,眠者皆作。如雷震时,蛰者皆动。同证无上,永不退转。”
《八十华严》卷十二〈如来名号品〉:“诸佛子!如来于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义成’,或名‘圆满月’,或名‘师子吼’,或名‘释迦牟尼佛’,或名‘第七仙’,或名‘毘卢遮那’,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门’,或名‘最胜’,或名‘导师’。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由此因缘立为地主。尔时地主见彼诸人。若有过者如法治罚。若无犯者如法养育。尔时众人所种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与其一分。众既同意。立为地主。故得太同意名。能拥护劣弱。故得刹帝利 名。如法治国。能令一切众生欢喜。戒行智慧。故号为大同意王 。其王立时众人相呼。为有情大同意王。”
《长阿含经 ·小缘经 》:“时。彼众中自选一人。形体长大。颜貌端正。有威德者。而语之言。汝今为我等作平等主。应护者护。应责者责。应遣者遣。当共集米。以相供给。时。彼一人闻众人言。即与为主。断理诤讼。众人即共集米供给。时。彼一人复以善言慰劳众人。众人闻已。皆大欢喜。皆共称言。善哉。大王。善哉。大王。于是。世间便有王名。以正法治民。故名刹利。于是世间始有刹利名生。”
《瑜伽师地论 》:“如是器世间成已。有诸有情。从极净光天众同分没来生此中。馀如前说。……复从此缘诸有情类更相顾眄便起爱染。次由能感男女业故。一分有情男根生起。一分有情女根生起。递相陵犯起诸邪行。遂为他人之所诃呰。方造室宅以自隐蔽。复由摄受粳稻因故。遂于其地复起摄受。由此缘已更相争夺。不与取法从此而生。即由此缘立司契者。彼最初王名大等意 。如是便有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吠舍众、戍陀罗众。出现世间。渐次因缘如经广说。”
遁伦 《瑜伽论记 》:“司契者。司谓衙府。契谓要限。则官长也。摩诃三末多 。此云大等意。大众齐等意乐。共同立以为尊者也。亦名差摩塞缚弥。此云田主。诸刹帝利种此后也。”
《中阿含经 ·梵志品·婆罗婆堂经》:“世尊问曰:婆私吒!于意云何?若诸释,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于波斯匿 拘娑罗 王。如是波斯匿拘娑罗王,则于我身,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我耶?答:世尊曰,诸释,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于波斯匿拘娑罗王者,此无奇特;若波斯匿拘娑罗王,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于世尊者,此甚奇特。世尊告曰:婆私吒!波斯匿拘娑罗王,不如是意,而于我身,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于我;沙门瞿昙,种族极高,我种族下;沙门瞿昙,财宝甚多,我财宝少;沙门瞿昙形色至妙,我色不妙;沙门瞿昙有大威神,我威神小;沙门瞿昙有善智慧,我有恶智。婆私吒!但波斯匿拘娑罗王,爱敬于法,至重供养,为奉事故,而于我身,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于我。”
《巴利文大藏经 ·小部 ·经集 ·大品·出家经》:“ 雪山山腹是故居,㤭萨罗国 往昔住,具备财宝勇进者,端方正直一民族。 彼之族姓为日种,彼之生族曰释迦,由彼家族我出家,非为冀求诸欲者。” 该经中讲述释迦牟尼与摩揭陀国频毗沙罗王的对话。
玄奘 译为劫比罗伐窣堵国(Kapilavastū ,在今尼泊尔 南部的提罗拉科特附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尔时夫人其念便息。又复思惟。……欲于父王园苑中居止。便告王曰。王闻是语。即令使者往善悟王处报云。今摩耶夫人。意欲就彼父王蓝毘尼园中居止。王闻是语。便即差人。敷设扫洒。令摩耶夫人及诸侍从婇女。诣蓝毘尼园。而为游观。乃见一无忧树。花叶滋茂。夫人欲生太子。便手攀其树枝。时天帝释。知菩萨母心怀惭耻。多人众中不能即诞其子。便作方便。发大风雨。令诸人众各自分散。是时帝释。化作老奶立夫人前。夫人即生。……从胎出时。无诸浓血及馀秽恶。其菩萨母欲产之时。不坐不卧攀树而立。无诸苦恼后有。菩萨常法。”
后期大乘佛教界将此句诠释为每位有情众生皆有的第八识 如来藏 为最尊、独一无二,无量义
《巴利文大藏经 ·小部 ·经集 ·大品·那罗迦经》:“ 闻诸天声仙人急,下降净饭王宫廷,坐其处告释迦众,我今欲见此童子。 释迦族等炉金工,锻练辉耀如金黄,高贵容貌童子丽,为阿私陀仙人见。 辉耀行空如火焰,清净霁云如满月,照曜大地如秋阳,阿私陀仙生欢喜。 诸天有骨千圆轮,空中护持有伞盖,金柄拂尘上下扇,不见持拂伞盖人。 黑妙结发斯见已,头上白伞为翳遮,如锦毯中之黄金,跃踊喜心抱太子。 彼通真言及相好,抱取释迦验牛王,欣乐心发感叹声,人间无上最上者。 随念自己将终时,仙人怏怏眼流泪,释迦族见仙人泣,莫非童子有障碍。”
《巴利文大藏经 ·小部 ·经集 ·大品·那罗迦经》:“ 仙人告慰释迦族,我非随念子不利,童子绝无任何障,彼非凡庸善留意。 童子得成无上觉,得见最上之清净,彼之梵行广弘通,怜愍众生轉法輪。 然我馀命不久世,正觉之前我命终,无等之法我不闻,我心故此苦恼痛。”
《中阿含经 ·心品·瞿昙弥经》:“尔时,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 ,持新金缕黄色衣,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此新金缕黄色衣,我自为世尊作,慈愍我故,愿垂纳受。世尊告曰:瞿昙弥!持此衣施比丘众,施比丘众已,便供养我,亦供养众。大生主瞿昙弥 至再三白曰:世尊!此新金缕黄色衣,我自为世尊作,慈愍我故,愿垂纳受。世尊亦至再三告曰:瞿昙弥!持此衣施比丘众,施比丘众已,便供养我,亦供养众。尔时,尊者阿难立世尊后执拂侍佛,于是,尊者阿难白曰:世尊!此大生主瞿昙弥,于世尊多所饶益,世尊母命终后,乳养世尊。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大生主瞿昙弥,实于我多所饶益,我母命终,后乳养于我。”
《中阿含经 ·林品·瞿昙弥经》:“尊者阿难复白曰:世尊!瞿昙弥大爱 ,为世尊多所饶益,所以者何?世尊母亡后,瞿昙弥大爱,鞠养世尊。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瞿昙弥大爱,多饶益我,谓母亡后,鞠养于我。”
马鸣 《佛所行赞 》:“时摩耶夫人,见其所生子,端正如天童,众美悉备足,过喜不自胜,命终生天上。大爱瞿昙弥 ,见太子天童,德貌世奇挺,既生母命终,爱育如其子,子敬亦如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时彼大王。即将太子还于本宫。令宫乳母依时养育。彼乳母等甚大欢喜。即以双手。于父王边捧受太子。在宫阁内勤加养育。……其菩萨母产菩萨已。七日命终生三十三天。菩萨常法。……尔时菩萨坐于奶母膝上。于金槃中食香稻饭。极多不息。奶母见多遂夺食器。菩萨以手捻其金槃。其奶母不能夺此食器。乃至八奶母夺此食器。亦皆不得。”
《佛本行经 》:“乳母收养,如育婴孩。请诸旧德,晓事母人;围卫拥护,不离左右。”
《普曜经 》:“又今太子转当长大,谁能养育令长大乎?皆和共议:唯大爱道能育慈心,推燥居湿饮食乳哺使长大耳。大爱道 者,太子姨母,清净无夫 ,是能堪任常不远离。时白净王,与诸释种和同共往,诣大爱道说是意故:太子母终,尔时姨母乳哺令长。时大爱道则然可之。”
《方广大庄严经 》:“诸释耆旧咸作是言。汝等年少色盛心举。不堪依时养育太子。摩诃波阇波提 。亲则姨母有慈有惠。唯此一人堪能养育。是诸释种皆共和合。请摩诃波阇波提。为养育主。时输檀王躬抱菩萨。付于姨母而告之言。善来夫人当为其母。摩诃波阇波提奉王敕已。命三十二养育之母。”
《佛本行集经 》:“时迦毘罗。相去不远。复有一城。名曰天臂。彼天臂城。有一释种。豪贵长者。名为善觉。……生于八女。一名为意。……八名摩诃波阇波提 (隋言大慧。亦云梵天)。……时净饭王。闻是语已。作如是言。我今当索是女作妃。令我苷蔗转轮圣王苗裔不绝(此是律家作如是说。又言大慧是菩萨母者。此依阿波陀那经文。又言输头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如阿波陀那经说。捡诸经文。此义是实)。时净饭王。即遣使人。往诣善觉大长者家。求索大慧。为我作于波阇波提(波阇波提者隋言生活本)。……一时迎取八女向宫。至于宫已。即纳二女。自用为妃。其二女者。第一名为意。及以第八名大慧者。自馀六女。分与三弟。” “时释种族。语彼妇言。汝等一切。年少盛壮。意耽色欲。汝等不能依时养育。亦复不能依法慈怜。唯此摩诃波阇波提 。亲是童子真正姨母。是故堪能将息养育童子之身。亦复堪能奉事大王。彼诸释种。一切和合。劝彼摩诃波阇波提。为母养育。”
《中阿含经 ·柔软经》:世尊告诸比丘。自我昔日出家学道。为从优游.从容闲乐.极柔软来。我在父王悦头檀家时。为我造作种种宫殿。春殿.夏殿及以冬殿。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时执仗 释种有一童女。名耶输陀罗 。容色端正世所希有。……群臣诸人递相谓曰。此耶输陀罗。族姓尊贵颜容具足。于诸女中最为殊胜。堪为太子宫中侍卫。群臣诸人同议斯已。向净饭王具陈此事。时王即遣二婇女。围绕耶输陀罗。入太子宫内。……彼时菩萨有三夫人。一名鹿王 。二名乔比迦 。三名耶输陀罗。其耶输陀罗最为上首。其三夫人各有二万婇女。前后围绕在于宫内。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 》:太子见是童女福相殊胜身有光明,心大欢喜下师子座,依古仪礼,互相设拜,拜已复坐合掌恭肃。时僚等俱白王言:“如是童女诸相具足,福德深厚,堪与太子为其夫人。”王即诏命二万童女,围绕耶输陀罗 同入宫室。……尔时太子有三夫人:耶输陀罗、虞闭迦 、蜜里誐惹 ;及六万宫人朝夕供侍。
《佛说十二游经 》:瞿夷 者,是太子第一夫人,其父名水光长者;太子第二夫人,生罗云者,名耶惟檀 ,其父名移施长者;第三夫人名鹿野 ,其父名释长者。以有三妇故,太子父王为立三时殿。殿有二万婇女,三殿凡有六万婇女,以太子当作遮迦越王故,置有六万婇女。
《佛本行集经 》:尔时大臣摩诃那摩 。见于太子一切技艺。胜妙智能。最为上首。而作是言。唯愿太子。受我忏悔。我于先时。谓言太子不解多种技巧艺能。令我心疑不嫁女与。我今已知。愿受我女。用以为妃。尔时太子占良善日及吉宿时。称自家资。而办具度。持大王势。将大王威。而用迎纳耶输陀罗 。以诸璎珞。庄严其身。又复共于五百婇女。相随而往。迎取入宫。共相娱乐。受五欲乐。……时净饭王。为其太子立三等宫。以拟安置于太子故。第一宫内。所有婇女。当于初夜。侍卫太子。第二宫内。其诸婇女。于夜半时。供承太子。第三宫内。诸婇女辈。于后夜时。侍奉太子。其第一宫。耶输陀罗。最为上首。二万婇女。围绕侍立。第二宫中。摩奴陀罗 (隋言意持)而为上首。诸师复言。此意持妃。唯闻其名。不见现在及往缘事。第三宫内。即瞿多弥 。而为上首。如是次第。侍御太子。诸婇女等。合有六万。
《修行本起经 》:有小国王,名须波佛 (汉言善觉),有女名裘夷 ,端正皎洁天下少双。……于是善觉,严办送女,诣太子宫,众伎侍从,凡二万人,昼夜娱乐,绝世之音。……即复为娉妙女,一名众称味 ,二名常乐意 。其一夫人者,二万婇女,三夫人者,凡有六万婇女,端正妙好,天女无异。
《佛所行赞 》:广访名豪族。风教礼义门。容姿端正女。名耶轮陀罗 。应嫂太子妃。……贤妃美容貌。窈窕淑妙姿。瓌艳若天后。同处日夜欢。……时白净太子。贤妃耶输陀。年并渐长大。孕生罗睺罗。白净王自念。太子已生子。历世相继嗣。正化无终极。太子既生子。爱子与我同。不复虑出家。但当力修善。
《佛本行经 》:执杖 释种女,姿貌如天女;心忍辱如地,面晖如月满。古圣王苗裔,相应玉女宝;德广覆天下,除忧如天乐。持重有智慧,相好容貌光;名称最第一,是故号除称 。……合宫尽欢喜,皆共同举声;称曰真得妃,莫不同甚欢。如是歌称声,斯须流闻王;王闻甚欢悦,重赐名宝珍 。
《佛说普曜经 》:于斯执杖 释种以女俱夷 送诣白净王宫,为菩萨妃;随世习俗现相娱乐,婇女八万四千,俱夷为尊。
《方广大庄严经 》:于迦毘罗城求访如是令德之女。有一大臣名为执杖 。其人有女名耶输陀罗 。相好端严姝妙第一。不长不短不麁不细。非白非黑具足妇容。犹如宝女。……(菩萨)人间一切伎能及过人上。诸天伎艺。皆悉通达。于是执杖大臣白输檀王及诸释种一切众会言。我今以女为太子妃。佛告诸比丘。尔时菩萨。随顺世法现处宫中。八万四千婇女娱乐而住。耶输陀罗为第一妃。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 》:太子至年十七,王为纳妃,简阅国中名女数千,无可意者。最后一女,名曰瞿夷 ,端正好洁,天下第一;贤才过人,礼义备举,是则宿命卖华女也。 《异出菩萨本起经 》:王为太子,阅一国中女,得数十万女,令太子目阅视之讫,无有可太子意者,最后一女,名曰俱夷 ,太子曰:“吾欲娶是女。”王即为太子娶之。
《过去现在因果经 》:有一释种婆罗门,名摩诃那摩 ,其人有女,名耶输陀罗 ,颜容端正,聪明智慧,贤才过人,礼仪备举,有如是德,堪太子妃。……王即令诸臣择采吉日,遣车万乘,而往迎之。既至宫已,具足太子婚姻之礼,又复更增诸妓女众,昼夜娱乐。
《长阿含经 ·大本经 》:今我有子。名曰罗睺罗 。
《善见律毘婆沙 》:时城中诸释妇女。闻佛将徒众入城乞食。各开窗户看佛乞食。时罗睺罗 母在楼殿上闻佛入城乞食。心自念言。本在家时。著天冠璎珞。乘七宝辇舆。千乘万骑。前后围绕出入。今者剃除须发著袈裟。持钵乞食。我今观看为好以不。作是念已。即开窗看。遥见佛放五色光。其光照地。犹若融金。耶输陀罗 见已。即入白王言。王儿今者入城乞食。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尔时菩萨。在于宫内嬉戏之处。私自念言。我今有三夫人及六万婇女。若不与其为俗乐者。恐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我今当与耶输陀罗 共为娱乐。其耶输陀罗因即有娠。……释迦牟尼今不舍命。见证无上正智。时净饭王及诸眷属。并劫比罗城人众。闻此语已不胜欢跃。时耶输陀罗。闻世尊菩萨证无上智。生憙悦曰。诞一息。斛饭王亦生一息。于时月蚀 。净饭王见此盛事。甚大欢喜庆悦充满。……会诸群臣。为耶输陀罗所生之息。而立其名。内宫侍女前白王曰。此子生时罗怙障月。因此应以为名罗怙罗 。
《大史 》:悉诃萨罗王的子孙是八万二千个王,阇耶斯那是最后一个。他们都是迦毘罗卫的著名的释迦王。师子颊大王是阇耶斯那的亲生子。阇耶斯那的女儿叫耶输陀罗 。天臂城的国王叫天臂释迦。鸯惹诺和迦遮那是他的两个孩子。迦遮那是师子颊王的王后。释迦族鸯惹诺王的王后是耶输陀罗 。鸯惹诺王的两位公主是摩耶 和波阇波提 。两个儿子是檀咤巴尼(Daṇḍapāṇi ,执杖)和释氏善觉 。而师子颊王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净饭 、斛饭、释饭、白饭、甘露饭,以及阿蜜多、钵蜜多,五男二女。释氏善觉的第一个妃子是阿蜜多,她有两个孩子:跋陀迦遮那 和提婆达多 。摩耶和波阇波提都是净饭王的王妃。净饭大王和摩耶的王子就是我们的胜者。大牟尼出生在从未间断的摩诃三末多世系之中,他在所有刹帝利之上。菩萨悉达多太子的夫人是耶输陀罗 (Yaśodharā ;巴利文 称跋陀迦遮那,Bhaddakaccānā ),她的儿子是罗睺罗 。
《佛说处处经 》:佛姑子 名须那察多 (善星)。随侍佛八年便生念。与我兄弟俱行。而独端正有三十二相。便恶意生。随佛后扫佛迹。不令人见佛相。复于人中说佛无道。但言语中人意耳。
窥基 《妙法莲华经玄赞 》:经。罗睺罗母(至)亦与眷属俱。赞曰。四内眷诸尼众也。梵云耶戍达罗。此云持誉耶输陀罗讹也。形容美丽近远闻知。生育罗睺天人赞咏。故名持誉。誉美称也。相传释云。是乾闼婆女。彼生儿为乐神。生女为玉女也。若称玉女何得有子。又佛出家后持誉父母欲得将还。明非玉女。未曾有经.须达拏经.瑞应经皆云罗睺是瞿姨之子。佛有三夫人。一瞿姨。二耶输。三鹿野。各有二万婇女。瞿姨无子是玉女。彼经从长母为名。亦无过失。又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 。二优婆摩耶 。三罗睺。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萨在家之子。上二尼众各得出家。道行久成希闻妙法。有缘皆至眷属俱来。
《巴利文大藏经 ·经藏 ·中部 ·圣求经》(第26经):“诸比丘!于是而后,予于少壮有漆黑之发充满蓬勃朝气与活力青年之青春人生,于父母不乐,啼泪痛哭之中,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从在家成为出家之行者。彼予如是为修行者,不论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无上寂静最上道而往阿罗罗迦罗摩仙人之处,往而白阿罗罗迦罗摩仙人言:‘尊者迦罗摩,我愿于此法、律,以行梵行。’”
明昆尊者《南传菩萨道》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每尊佛在过去世身为菩萨时,每世都会修习精进波罗蜜。除此之外,在将要开悟的最后一世里,在出家后他会至少修苦行七天。过后,在将快开悟时,他会坐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下决心奋斗,想:“且让我剩下皮肤,且让我剩下肌腱 ,且让我剩下骨头,且让我的血肉干枯。除非能证悟一切知智,否则我绝不从此座起身。”
《佛說三轉法輪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10. 义净 译. [2013-09-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9-23). 因名此经为三转法轮
龙树 《十住毘婆沙论》卷5:“转法轮者,说四圣谛义,三转十二相。是苦谛,是苦集,是苦灭,是至苦灭道,是名一转四相。是苦谛应知,是苦集应断,是苦灭应证,是至苦灭道应修,是名第二转四相。是苦谛知已,是苦集断已,是苦灭证已,是至苦灭道修已。是名第三转四相。四相者,四谛中生眼、智、明、觉。有人言:声闻乘、辟支佛乘、大乘,是名法轮解说。是三乘义,名为转法轮。”
《长部 ·大般涅槃经 》: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往赴竹林村,至已,世尊住于竹林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各自行往毘舍离近处,于朋友、知识或知己之处雨安居。我亦当在此竹林村入雨安居。”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世尊。”而往毘舍离之近处,于朋友、知识或知己之处入雨安居。世尊亦于竹林村入雨安居。世尊于此入雨安居时,忽患激痛之痢病,几乎近于绝命。 《长阿含经 ·游行经 》:尔时。世尊即从座起。诣于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此土饥馑。乞求难得。汝等宜各分部。随所知识。诣毘舍离及越祇国。于彼安居。可以无乏。吾独与阿难于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是时。诸比丘受教即行。佛与阿难独留。于后夏安居中。佛身疾生。举体皆痛。
《长部 ·大般涅槃经 》:尔时,世尊与尊者往赴大林重阁讲堂。至已,告尊者阿难曰:“阿难!汝往告凡住毘舍离附近之诸比丘皆集于讲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我告汝等,诸行是因缘和合法,皆归老朽坏灭,当精进不放逸。不久如来当般涅槃,三个月后,如来则般涅槃。” 《长阿含经 ·游行经 》:尔时。世尊告阿难。俱诣香塔。在一树下。敷座而坐。佛告阿难。香塔左右现诸比丘。普敕令集讲堂。……比丘当知我于此法自身作证。布现于彼。……汝等当善受持。称量分别。随事修行。所以者何。如来不久。是后三月当般泥洹。
《长部 ·大般涅槃经 》:世尊告铁匠子曰:“汝所备办之栴檀树菌茸供奉与我,备办其他之嚼食、啖食,供奉与诸比丘!”铁匠子准陀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则从所备办之栴檀树菌茸,供奉世尊,其他之嚼食、啖食供奉诸比丘。尔时世尊言铁匠子准陀曰.“准陀所剩馀之菌茸,应埋藏于洞穴。准陀!我于天界、魔界、梵天界,或沙门、婆罗门及天、人之间。除如来之外,不见有人食此茸物能消化者。” 《长阿含经 ·游行经 》:是时。周那寻设饮食。供佛及僧。别煮栴檀树耳。世所奇珍 。独奉世尊。 食用铁匠纯陀(Cunda)进献的糕饼与“栴檀树菌茸”(Sukara-maddava ),Franke 将此字译为“柔软的公猪肉”;Arthur Waley 则对此字作了下列四种解释:猪吃的软食、猪所嗜吃的食物、猪肉中最软的部分,被猪所踏碎的食物。(K.T.S. 萨罗着:〈古印度佛教的不杀生思想〉)宇井伯寿 《关于阿含经成立之考察》:偈中有旃檀树耳是从汉译,这是一种菌类。原语是Sukara-maddava,现代学者译成豚肉、豚之干肉或是菌类。巴利系的古代注释解释为豚的嫩肉,而引用此解释的注释书又说有人认为并非豚肉而是竹笋;又有人说为菌类;更有人说是一种食物(ekam rasāyatanam) (Udāna edited by Steinthal, p.81, note 1)由此可知,在写此注释书的五六世纪时,对此就已不能明确地了解。因此我从汉译之说,采用菌类的说法。当然这并非有多数决定,而是认为在此场合,用此译语比较稳当。学者有时采用解作豚肉的古注。此是与文学的语源作一并的解释。更多少附以理由而主张是豚肉。虽说是古注,但因无足以令其他学者采信的根擦,才产生异说,而录此异说的大注释者达摩波罗(Dhammapāla )也不得取舍,未能决定。又现在的学者不明他国的古代风俗,如果只按照文字表面去解释,是极不可靠之事,并且其他的多少理由,并不包含使人们得以承认的理由,故说应解为豚肉是有失于奇矫。这并非说我不赞成解为豚肉这一点,而是对这种研究议论的态度,不敢苟同。佛陀在吃了旃檀树耳之后,腹得痢病之痛。原文是下痢之后(viriccamāna ),此可解为下痢不止。此一语实在是很写实地描绘了当时的光景。
《长部 ·大般涅槃经 》:尔时,世尊食铁匠子准陀之供食时,患重症之[痢]疾,痢血痛极,几近于死。 《长阿含经 ·游行经 》:尔时。周那取一小座于佛前坐。渐为说法。示教利喜已。大众围绕。侍从而还。中路止一树下。告阿难言。吾患背痛。汝可敷座。
《阿育王经》卷第六载王舍城第一次结集时,大迦叶对阿难举发一连串的过失,其中包括佛索水而不与。《杂事》作以浊水供佛。
《长阿含经 ·游行经 》:八日如来生。八日佛出家。八日成菩提。八日取灭度。……二月如来生。二月佛出家。二月成菩提。二月取涅槃。 《佛般泥洹经 》:经曰佛以四月八日生。八日弃国。八日得道。八日灭度。 《般泥洹经 》:佛从四月八日生。四月八日舍家出。四月八日得佛道。四月八日般泥洹。大乘佛教 《大般泥洹经》:二月十五日临般泥洹。 《善见律毘婆沙 》:二月十五日平旦时入无馀涅槃。 《大史 》:在吠舍佉月月圆日,这盏世界明灯熄灭。 《大毘婆沙论 》:谓佛于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中夜而般涅槃。尔时月轮没于山顶。 《大毘婆沙论 》:一岁有十二月。昼夜增减略为二时。由减及增各六月故。然昼与夜增减相违。虽各二时而无四位。昼夜增减各一腊缚(96秒钟)。月则各一牟呼栗多(48分钟)。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昼夜。于中昼夜多少四类不同。增位极长不过十八。减位极短唯有十二。昼夜停位各有十五。谓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 。昼夜各十五牟呼栗多 (秋分 )。从此以后昼减夜增各一腊缚。至末伽始罗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牟呼栗多。昼十四至报沙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七昼十三。至磨伽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八昼十二(冬至 )。从此以后夜减昼增各一腊缚。至颇勒窭那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七昼十三。至制怛罗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昼十四。至吠舍佉月白半第八日 。昼夜各十五 (春分 )。从此以后夜减昼增各一腊缚。至誓瑟搋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昼十六。至阿沙茶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三昼十七。至室罗筏拏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二昼十八(夏至 )。从此以后昼减夜增各一腊缚。至婆达罗钵陀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三昼十七。至阿湿缚庾阇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昼十六。如是复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停等。是名略说时之分齐。玄奘 《大唐西域记 》: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小大故也。黑前白后合为一月 。……又分一岁以为六时。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热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时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或为四时。春夏秋冬也。春三月。谓制呾罗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当此从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夏三月。谓頞沙荼月。室罗伐拏月。婆罗钵陀月。当此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秋三月。谓頞湿缚庾阇月。迦剌底迦月。末伽始罗月。当此从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冬三月。谓报沙月。磨袪月。颇勒窭拏月。当此从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故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两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斯皆边裔殊俗。不达中国正音。或方言未融而传译有谬。又推如来入胎初生出家成佛涅槃日月。皆有参差。……菩萨诞灵之处。菩萨以吠舍佉月 后半八日。当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则曰。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当此三月十五日。……以吠舍佉月后半八日逾城出家。当此三月八日。或云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当此三月十五日。……如来以印度吠舍佉月后半八日成等正觉。当此三月八日也。上座部则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成等正觉。当此三月十五日也。是时如来年三十矣。或曰年三十五矣。……佛以生年八十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 入般涅槃。当此三月十五日也。说一切有部。则佛以迦剌底迦月后半八日 入般涅槃。此当九月八日也。自佛涅槃诸部异议。或云千二百馀年。或云千三百馀年。或云千五百馀年。或云已过九百未满千年。 《宿曜经 》:景风曰大唐以建寅为岁初。天竺以建卯为岁首。然则大唐令月皆以正月二三四至于十二。则天竺皆据白月十五日夜太阴所在宿为月名。故呼建卯为角月。建辰为氐月。则但呼角氐心箕之月。亦不论建卯建辰及正二三月也。此东西二之异义。学者先宜晓之。印顺 《佛教史地考论·五、纪念佛诞说佛诞》:可以肯定的解说:经中说二月,依印度历法的吠舍佉月说。说四月,是依中国夏正的阴历说。这样,经中说二月,说四月,并不矛盾。
《大唐西域记 ·摩揭陀国 》:“见精舍内,佛像俨然,结加趺坐,右足居上,左手敛,右手垂,东面而坐,肃然如在。座高四尺二寸,广丈二尺五寸,像高丈一尺五寸,两膝相去八尺八寸,两肩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慈颜若真,唯右乳上图莹未周。……有一沙门,宿心淳质,乃感梦见往婆罗门而告曰:‘我是慈氏菩萨,恐工人之思,不测圣容故,我躬来图写佛像,垂右手者,昔如来之将证佛果,天魔来娆,地神告至,其一先出,助佛降魔。如来告曰:汝勿忧怖,吾以忍力,降彼必矣。魔王曰:谁为明证,如来乃垂手指地,言:此有证。是时第二地神,踊出作证故,今像手仿昔下垂。’……如来以印度吠舍佉月后半八日,成等正觉,当此三月八日也,上座部则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成等正觉,当此三月十五日也。是时如来,年三十矣,或曰年三十五矣。” 《造像量度经 ·妄造诫》:“若不具尺寸之过恶如何?则出戒大教王经曰:……别有宜戒者,一一叵尽言。智者须谨慎,因果不爽故,相勉莫莽卤,钦遵准量度。”
窥基 《成唯识论述记 》:“谓有外道名劫比罗。古云迦毘罗讹也。此云黄赤。鬓发面色并黄赤故。今西方贵波罗门种。皆黄赤色也。时世号为黄赤色仙人。”
《鼻奈耶 》卷5:“调达 ……语诸比丘:‘此亦释种瞿昙,我亦释种瞿昙。此亦母族成就,我亦母族成就。此亦生释家,我亦生释家。此族姓与我无殊。’”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 》:“诸释种,于过去时,不同业者,出城而去,或往末罗国,或往泥波罗,或往其馀聚落城邑。”
《大唐西域记 》:“诛释西南有四小窣堵波。四释种拒军处。初胜军王嗣位也。求婚释种。释种鄙其非类。谬以家人之女。重礼娉焉。胜军王立为正后。其产子男是为毘卢释迦王。毘卢释迦欲就舅氏请益受业。至此城南见新讲堂。即中憩驾。诸释闻之逐而詈曰。卑贱婢子敢居此室。此室诸释建也。拟佛居焉。毘卢释迦嗣位之后。追复先辱便兴甲兵至此屯军。释种四人躬耕畎亩。便即抗拒兵寇退散。已而入城。族人以为承轮王之祚胤。为法王之宗子。敢行凶暴安忍杀害。污辱宗门绝亲远放。四人被逐北趣雪山。一为乌仗那 国王。一为梵衍那 国王。一为呬摩呾罗 国王。一为商弥 国王。奕世传业苗裔不绝。”
《大智度论》卷88:“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
《中阿含经 ·三十二相经》:
《长阿含经 ·大本经 》:
1. 大人足安平立。(扁平足)
2. 大人足下生轮。轮有千辐。一切具足。(两脚底各有一千辐轮)
3. 大人足指纤长。
4. 大人足周正直。
5. 大人足跟踝后两边平满。(足踵圆满无凹)
6. 大人足两踝佣。
7. 大人身毛上向。
8. 大人手足网缦。犹如雁王。(手脚指间皆有缦网如鹅的脚蹼一样)
9. 大人手足极妙柔弱软敷。犹兜罗华。
10.大人肌皮软细。尘水不著。
11.大人一一毛。一一毛者。身一孔一毛生。色若绀青。如螺右旋。(身上长满毛发,所有毛是右旋,天青色,向上紧贴)
12.大人鹿腨肠。犹如鹿王。(股肉纤圆宛如鹿王)
13.大人阴马藏。犹良马王。(男人的性器官在肚子里)
14.大人身形圆好。犹如尼拘卢树。上下圆相称。(肩膀和身长一样宽如尼拘卢树)
15.大人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申手以摩其膝。(直立时双手长过膝盖)
16.大人身黄金色。如紫磨金。
17.大人身七处满。七处满者。两手.两足.两肩及颈。(两足、两掌、两骨和头顶七地方皆平满)
18.大人其上身大。犹如师子。
19.大人师子颊车。(两颊隆满如狮子)
20.大人脊背平直。
21.大人两肩上连。通颈平满。
22.大人四十齿牙。(一般人牙齿是卅二齿,佛四十颗牙)
23.平齿。(牙齿排列整齐)
24.不踈齿。
25.白齿。
26.通味第一味。
27.大人梵音可爱。其声犹如加罗毘伽。
28.大人广长舌。广长舌者。舌从口出遍覆其面。
29.大人承泪处满。犹如牛王。
30.大人眼色绀青。
31.大人顶有肉髻。团圆相称。发螺右旋。
32.大人眉间生毛。洁白右萦。
1. 足安平。足下平满。蹈地安隐。(扁平足)
2. 足下相轮。千辐成就。光光相照。(两脚底各有一千辐轮)
3. 手足网缦。犹如鹅王。(手指脚趾之间有蹼如鹅)
4. 手足柔软。犹如天衣。
5. 手足指纤。长无能及者。(即手指和脚趾没有任何人可以比他纤长。甚至超过女人)
6. 足跟充满。观视无厌。(足踵圆满无凹)
7. 鹿膊肠。上下佣直。
8. 钩锁骨。骨节相钩。犹如锁连。
9. 阴马藏。(男人的性器官在肚子里,即睾丸及阳具皆如马一样的内缩在身内)
10.平立垂手过膝。(直立时双手长过膝盖)
11.一一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绀琉璃色。(身上长满毛发,所有毛是右旋,天青色,向上紧贴)
12.毛生右旋。绀色仰靡。
13.身黄金色。
14.皮肤细软。不受尘秽。
15.两肩齐亭。充满圆好。
16.胸有卍 字。
17.身长倍人。(身高比一般人高一倍)
18.七处平满。(两足、两掌、两骨和头顶七地方皆平满)
19.身长广等。如尼拘卢树。(肩膀和身长一样宽如尼拘卢树)
20.颊车如师子。(两颊隆满如狮子)
21.胸膺方整如师子。
22.口四十齿。(一般人牙齿是卅二齿,佛四十颗牙)
23.方整齐平。(牙齿排列整齐)
24.齿密无间。
25.齿白鲜明。
26.咽喉清净。所食众味。无不称适。
27.广长舌。左右舐耳。
28.梵音清彻。(声音清澈宏亮)
29.眼绀青色。
30.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
31.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
32.顶有肉髻。
《金刚经》:“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Monier-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वृषभ vṛṣabha vṛṣabhá m. f. n. (cf. ṛṣabha) manly mighty, vigorous, strong(applied like vṛṣan to animate and inanimate objects)Lit. RV. Lit. AV. vṛṣabha m. (ifc. f (ā).) a bull(in Veda epithet of various gods, as of Indra, Bṛihas-pati, Parjanya; according to Lit. Sāy. = varṣayitṛ, "a showerer of bounties, benefactor") Lit. RV.
《相应部 ·有偈篇·拘萨罗相应·S.3.19.无子》: Amanussaṭṭhāne udakaṃva sītaṃ, Tadapeyyamānaṃ parisosameti; Evaṃ dhanaṃ kāpuriso labhitvā, Nevattanā bhuñjati no dadāti. Dhīro ca viññū adhigamma bhoge, So bhuñjati kiccakaro ca hoti; So ñātisaṅghaṃ nisabho bharitvā, Anindito saggamupeti ṭhāna nti.
元亨寺译文:“如无人山野清水,无人饮用自行灭,若犹卑人得富者,不自用亦不与他,英雄识者以得富,自用并供其他事,彼牛王 养亲族群,无被非难行天界。”
《杂阿含经 ·一二三二经》:“ 旷野湖池水,清凉极鲜净,无有受用者,即于彼消尽。 如是胜妙财,恶士夫所得,不能自受用,亦不供恤彼,徒自苦积聚,聚已而自丧。 慧者得胜财,能自乐受用,广施作功德,及与亲眷属,随所应给与,如牛王 领众。 施与及受用,不失所应者,乘理而寿终,生天受福乐。”
《别译杂阿含经 ·五九经》:“ 譬如咸卤土,中有冷汪水,咸苦不可饮,后自煎涸尽。 儜夫亦复尔,虽有多财宝,不能自衣食,亦不施他人,是名为儜者。 有财能布施,譬如平博地,有好清流池,林亦甚蔚茂,人兽同快乐。 是名为智者,如似大牛王 ,生则受快乐,死则生天上。”
马鸣 《大庄严论经 》:“并及八辈众,无垢清净僧,富那 胁比丘 ,弥织 诸论师。萨婆室婆众,牛王正道者,是等诸论师,我等皆敬顺。” “汝今宁不闻,释种具大悲,牛王正道者,所说之法耶。”“佛说三种人,应为起塔庙,释迦牛王尊,正应为作塔。”
《杂阿含经 ·一〇二经》:“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舍。时,婆罗门手执木杓,盛诸饮食,供养火具,住于门边。遥见佛来,见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领群特 !慎勿近我门!” 《说文解字 》特 :朴特,牛父 也。 《康熙字典 》特:……《说文 》朴特,牛父 也。《玉篇 》牡 牛 也。《书·舜典》格于艺祖,用特。《传》特,一牛也。《礼·郊特牲注》郊者,祭天之名。用一牛,故曰特牲。……又牡马亦曰特。《广韵 》特,雄 也。《周礼·夏官·校人》凡马,特居四之一。《注》三牝 一牡 。……
《别译杂阿含经 ·二六八经》:“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到火姓达赖殊婆罗门家,尔时火姓达赖殊于中门前祀祠于火。佛来至门。达赖殊遥见佛来而语之言。住住旃陀罗 。莫来至此。”
《经集 ·序言》:“这样,言经集之现在形状之集成,虽属相当以后之时代的,但其内容之构成以至诸经,其渊源是甚为古旧,几乎所有之经,想其原形有部份是部派分裂以前 的。这乃以本集之各经各偈比较梵文及汉译等之部派文献就可知道。继承姊崎博士或奥多福兰克之绝大努力:(M.Anesaki, The sutta–Nipata in chinese JPTS. 1907:M. Anesaki,the Four Boddhist Agamas in Chinese 1908. p.9 ff;R.o. Franke, Die suttanipata Gathas mit ihnen paralleln,ZDMG. 1909; 1910; 1912)之迹,译者(日译者水野博士)于新探究之得,如由合举附录之对照表可知和本集有关系的他部派之经、偈有很多。…… 其次,本集有古旧的渊源,是于本集的偈文中,普通与巴利文法不一致之古代吠陀语 之文法,屡处被使用著,而且本集之思想内容,或于本集所表现比丘之日常生活,于佛教固定化以前,甚为朴素之处亦可知道的。 本集诸经,因为堆集如斯纯朴之多的佛教思想,至后世并法句经和本集中之偈,为佛教徒所爱好,见注释诸书常常引用本集中之偈亦可知道。又见阿育王 于婆浮罗之敕文 中,鼓励一般人普遍的读诵之七种经典中的三种(Munigatha,Moneyasute,Upatisa=pasine)事实存在于本集中(一、一二,三、一一,四、一六,)即知本集之诸经被珍重而广大流通。”
《Monier-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वृषल vṛṣala vṛṣalá vṛṣalá or vṛ́ṣala, m. (fr. vṛ́ṣan) a little or contemptible man, low or mean or wicked fellow(in later language "a Śūdra" ) Lit. RV. 元亨寺译本《小部 ·经集 ·贱民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给孤独园。时世尊晨早著衣持钵及僧伽梨衣,为行乞而入舍卫城。尔时,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之居所,然神火之灯、供养供物。时世尊于舍卫城内次第行乞,走近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之居处。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遥见世尊前来。见已,白世尊言:汝!止于彼处,低级伪滥沙门!止于彼处。汝贱民者,贱民者!止于彼处,勿近神圣之处。世尊闻是言已,即向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作如次宣示:汝婆罗门!然汝知贱民者?汝知贱民者之法耶?卿瞿昙!我不知秃头者事,亦不知贱民者之法。卿瞿昙!愿汝说示,我欲知贱民者事与秃头者之法。”
《小部 ·经集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 》: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见世尊为光头圆顶,即谓:此是沙门,便欲转回。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作如是思念:虽为光头圆顶,此世亦有一部分光头圆顶之婆罗门,我且近前,问彼之出身。于是,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行近世尊之处。诣前白世尊言:尊者何姓之出生? 时世尊以偈对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曰:“我非婆罗门,亦非刹帝利,既非毘舍族,又非他何者。……” [婆罗堕阇婆罗门曰:]“我等婆罗门,见时相问讯,尊婆罗门否,习问为常例。若汝婆罗门,答非婆罗门,我今重问汝,三句廿四字,彼之娑毘底,吠陀之赞歌。”
《杂阿含经 ·一一八四经》:“尔时,世尊剃发未久。……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见佛已,作是念:‘是剃头沙门,非婆罗门。’欲持食还去,
彼婆罗门复作是念:‘非独沙门是剃头者,婆罗门中亦有剃头,应往至彼,问其所生。’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诣世尊所,而问之言:‘为何姓生?’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汝莫问所生,但当问所行,刻木为钻燧,亦能生于火。下贱种姓中,生坚固牟尼,智慧有惭愧,精进善调伏。究竟大明际,清净修梵行,而今正是时,应奉施馀食。’”
《长阿含经 ·种德经 》:“又沙门瞿昙,为诸声闻弟子之所宗奉,礼敬供养,亦为诸天,馀鬼神众之所恭敬,释种,俱利,冥宁,跋祇,末馀,酥摩,皆悉宗奉。” 《长阿含经 ·究罗檀头经 》:“又沙门瞿昙,为诸声闻弟子之所宗奉,礼敬供养,亦为诸天,及诸鬼神之所恭敬,释种,俱梨,冥宁,跋祇,末罗,苏摩,皆悉宗奉。”
《巴利律藏 ·七百犍度》:Tena kho pana samayena vassasataparinibbute bhagavati vesālikā vajjiputtakā bhikkhū vesāliyaṃ dasa vatthūni dīpenti. 《善见律毘婆沙 ·跋阇子品第二集法藏》:“世尊涅槃已一百岁时。毘舍离跋阇子比丘。毘舍离中十非法起。”
季羡林《佛教15题》〈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他的名字梵文是Śkyamuni,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部落的名字,可见这不是他的真名。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叫“乔达磨”或“瞿昙”;有人说这是他的氏族名称,连一些百科全书,比如《大英百科全书》也这样说,但这是不对的。氏族一般都是外婚制,释迦牟尼佛的姨母名叫瞿昙弥(Gautamī ),可见他们不是外婚。此外,瞿昙还是一个婆罗门氏族名称,而释迦牟尼佛属于刹帝利种姓。瞿昙这个名字是按照当时印度贵族的一般习惯从古代《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中借用来的。Gautama就是Vāmadeva。释迦牟尼的真名是“悉达多”,梵文Siddhārtha,巴利文Siddhārtha,意译“吉财”或“一切义成”,梵文Sarvārthasiddha。”
《善见律毘婆沙 》卷1:“从此(七百结集 )以后百岁又十八年中,波咤利弗国阿育王已生世,生已一切阎浮利地靡不降伏,于佛法中甚笃信极大供养。”
《阿育王传 》卷1:“佛灭百年后 ,王华氏城,号阿恕伽。”
《异部宗轮论 》:“佛薄伽梵般涅槃后。百有馀年 去圣时淹。如日久没。摩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 《十八部论》:“佛灭度后百十六年 ,城名巴连弗,时阿育王王阎浮提。” 《部执异论》:“如是所闻。佛世尊灭后,满一百年,譬如朗日隐頞悉多山。过百年后更十六年 ,有一大国名波吒梨弗多罗,王名阿输柯,王阎浮提。”
公元489年译《善见律毘婆沙 》:“尔时阿阇世王,登王位八年佛涅槃,此年师子童子 (Sinhabahu),而于彼洲初立作王;又有童子,名毘阇耶 (Vijaya),往师子洲中,安立人民住止处竟。尔时阎浮地王,名郁陀耶跋陀罗,登王位已十四年,此毘阇耶,于师子洲中命终。郁陀耶跋陀罗,已十五年,半头婆脩提婆 (Panduvasudeva),于师子洲登王位。尔时阎浮利地,若那迦逐写迦,登王位二十年,半头婆脩提婆王,于彼命终,阿婆耶 (Abhaya)即代为王。阎浮利地王,名脩脩佛那迦,作王十七年,阿婆耶王二十年,有波君茶迦婆耶 (Pandukabhaya),起兵伐阿婆耶王,得仍即立代为王。阎浮利地王,名迦罗育,在位已十六年,波君茶迦婆耶已十八年。阎浮利地王,名栴陀掘多,作已十四年,波君茶迦婆耶命终,闻茶私婆 (Mutasiva)代。阎浮利地王,名阿育,已在位十七年,闻茶私婆命终,天爱帝须 (Devanampiya Tissa)代。尔时佛涅槃后,阿[少/兔]楼陀王、闵蹰王,在位各八年。那迦逮婆迦,作王十四年。脩脩佛那迦,作王十八年。其儿代名阿育,作王二十八年。阿育王有十儿,并登为王二十二年。次玖难陀代,作王二十二年。复有栴陀掘多,作王二十四年。宾头沙罗王代,在位二十八年。阿育王,代位已十八年,摩哂陀到师子洲中。”《岛史 》、《一切善见律注序 》和《大史 》记载,佛灭后阿阇世王又统治了24年,其子郁陀耶跋陀罗统治了16年,毘阇耶是师子童子之子,在佛灭那年毘阇耶初来楞伽岛称王。
平川彰 《印度佛教史》:“宇井伯寿博士根据北传,认为阿育王距离佛灭有一一六年,由此成立了佛灭于西元前三八六年的说法。根据此说,推算出佛陀住世时间为西元前四六六——三八六年。先前提及的锡兰传以佛灭至阿育王即位间为二一八年,其间锡兰王位只有五王相承,五王在位时间竟长达二一八年,所以放弃锡兰传;结合“阿育王于西元前二七一年即位”的北传说法后,得到这个年代。中村元博士将阿育王的即位年代修正为西元前二六八年,认为佛入灭于西元前三八三年左右。”印顺 《佛教史地考论》,五、阿育王中心的王系:“‘岛史’的编者以为:婆君荼迦婆耶初为盗贼,十七年间无王。其后,胜利归于婆君荼迦,作王达七十年。这仅是于八十七年中,分出十七年为无政府时代而已。如依‘岛史’说:婆君荼迦初为盗贼时(王国因而崩溃),至少也得二十多岁吧!经十七年,又七十年而卒,那末应享年一百十岁以上。闻荼私婆Mut!asi^va ,是婆王的儿子,以六十岁生子来说,闻王登位时,也该五十多岁了。作王六十年,又是一百十几岁。这样的长寿王统,是怎样的难以想像!“众圣点记”的信仰者──吕澂,对于这些,也觉得“有不自然处”。实则,到阿育王时代,锡兰人记忆中的君王(可能还有神在内)不过五人,这那里有二百三十六年(到育王十七年止)?为了证实佛灭二百十八年说,造成王统编年。这一古老的传说,在这些创造历史的专家手里,被恶化到极点!”
平川彰 著《印度佛教史》第一章第七节教团之发展与分裂:“从以上各点看来,照《锡兰传》的说法,阿育王以前部派已分裂完成,以及自佛灭至阿育王即位有二一八年,从教团发展史的立场来看,这两件事都很难成立。至阿育王为止,僧伽传承四至五代,其年代以“百馀年”为妥。而且在种种资料之中,只有锡兰的传承资料主张阿育王为佛灭二一八年之说,在印度本土之中,没有类似的资料。”
《增一阿含经 ·高幢品·五经》:“是时。迦叶将五百弟子。……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听我等得作沙门。……是时。江迦叶及三百弟子即成沙门。……尔时。顺水下头有梵志。名伽夷迦叶。……即将二百弟子。顺水上流。乃至学术之处。遥见二兄而作沙门。……是时。伽夷迦叶前白世尊。唯愿世尊听作沙门。修清净行。……是时。世尊以此三事。教化千比丘。是时。彼比丘受佛教已。千比丘尽成阿罗汉。是时。世尊以见千比丘得罗汉。尔时阎浮里地有千阿罗汉及五比丘。佛为六师。……是时。世尊以至七日。便作是念。我今宜可以神足力。往诣迦毘罗卫国。是时。世尊即将诸比丘。前后围绕。往诣迦毘罗卫国。……是时。世尊与王说法已。即从座起而去。是时。真净王普集释众。而作是说。诸沙门等。颜貌极丑 。刹利之种。将诸梵志众。此非其宜。刹利释种还得刹利众。此乃为妙。诸释报言。如是。大王。如大王教。刹利还得刹利众。此乃为妙。是时。王告国中。诸有兄弟二人。当取一人作道。其不尔者。当重谪罚。”
马克斯·韦伯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1篇〈印度教的社会制度〉:“部落原有的祭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婆罗门,他们负责仪式的执行,并借此说服这些部落的领导人,顺便提供证据,让他们相信自己原本具有刹帝利阶级的血统,只是暂时遗忘罢了。有时候,如果情况允许的话,部落的祭司也会宣称他们自己也是某个特殊的吠陀学派的婆罗门,他们乃是出身一个古代著名的婆罗门氏族,而这个氏族又可溯源至某某个仙人。”“有关这些氏族的系谱、起源的神话,有些还可以追溯到史诗或前史诗的时代,从某处抄来或根本就是伪造的,被记录下来,并找到证据支持,使这些系族可以提出拉吉普(Rajput)-这个辞汇目前被用来称呼刹帝利,意指王室亲属-身份的要求。”
《杂阿含经·九三经》:“时,有长身婆罗门,作如是邪盛大会,以七百特牛,行列系柱,特、牸、水牛,及诸羊犊,种种小虫,悉皆系缚,办诸饮食,广行布施,种种外道,从诸国国,皆悉来集,邪盛会所。”
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关于领群特一词,又别作Vasalaka。考毘舍离域(异译毘耶离),巴利文常作Vesālī;但也有作Vasalaka的,如律文七百结集中“毘舍离诸跋耆比丘”的毘舍离。所以巴利文的Vasalaka,即是毘舍离。婆罗门称释尊为Vasalaka,意思是毘舍离人。依后代的解说,毘舍离的意义是“广严”,并无卑贱的意味。这与婆罗门口中的毘舍离,带有卑劣不净的意义不合。毘舍离,即今Besarh村,在北贝哈尔的Muzaffarpur区。正统的婆罗门学者,对这一带的民族,无论在血统上,文化上,素来是轻视的。所以“毘舍离人”本意很好,但在婆罗门口中说起来,就有点轻视诬辱的意味。这如东夷的本为仁人,在从前中国人的口中说起来就有点鄙视一样。释尊是舍夷国的释迦族人,这是没有问题的。他与毘舍离一带民族,有血统与文化上的共同性;婆罗门这才称释尊为毘舍离人,释尊也不否认。汉译的旃陀罗,是毘舍离通俗的意译,一望而知的知道是贱族。至于领群特一名,大抵是指领群的特牛。牝牛vasā与毘舍离的声音相近;释尊的教化众生,如领群的大牛一样。译者的译作领群特,或许如此。总之,领群特一名,在婆罗门口中,是意味著种族的卑劣。”
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长阿含’(卷十三)‘阿摩昼经’说:婆罗门子阿摩昼,在佛面前说 :“彼释(族)厮细,卑陋下劣”。释尊反指他“是释迦奴种”,等他理解血统的已有混合,然后又为他解说,“灭其奴名”,恢复他的尊严。婆罗门的轻视释迦族,确为当时的事实。又像‘中阿含’(卷三十九)‘婆罗婆堂经’说:有两位婆罗门族而从佛出家的比丘,被他的同族痛责:“汝等舍胜从不如,舍白从黑。……汝等所作大恶!极犯大过”!这也是种族贵贱论的谬见在作怪。”
印顺 《印度之佛教》:“释迦族,旧传雅利安人,出名王甘蔗之后。初居印度河侧,东下立国于雪山之麓,即释种所自起。甘蔗王族出瞿昙(即乔达摩)仙之后,因以瞿昙为氏云。然以近人之考证,颇不以此说为然,而以释种为黄色之蒙古人种。 玄奘‘西域记’,谓迦毘罗卫以外之释族,凡四国:一、梵衍那国,在雪山中,即今兴都库斯山脉之西部。二、呬摩呾罗(雪山下)国,在巴达克山南。三 、商弥国,在葱岭西南境,与印度、阿富汗接壤。四、乌仗那,在今印度西北边省之北部,其故都直逼葱岭下。此四国悉非雅利安人也。 ‘杂阿含经’载:释尊尝入婆罗门家,被呵为“领群特”,且拒其入室。使释尊而为雅利安人,则不当如此。舍卫国之波斯匿王,雅利安人,而释种拒不与婚嫁,其种族之不同,固灼然可见。从地理之分布而考之,则可见其为山岳民族而南望大陆者。释族以孔武有力称;其东邻拘尸那,称力士生地。迦毗罗卫之释族,盖雪山中之游牧民族,卜居平地而渐农业化者。 自葱岭东来,沿喜马拉雅山分布之居民,如西藏、尼泊尔、不丹,及(印度)阿萨密省,悉为黄种。释族非雅利安系,其为黄种无疑也。毗舍离民族为离车子,摩竭陀与之通婚嫁。玄奘传尼泊尔为离车子。毗舍离跋耆比丘,以“佛出波夷那”为言,疑释种同此。”
《毗尼母经》:“有二婆罗门比丘,一字乌嗟呵,二字散摩陀,往到佛所,白世尊言:‘佛弟子中,有种种姓,种种国土人,种种郡县人,言音不同,语既不正,皆坏佛正义。唯愿世尊听我等依阐陀至(指梵文)持论,撰集佛经,次比文句,使言音辩了,义亦得显。’佛告比丘:‘吾佛法中不与美言为是。但使义理不失,是吾意也。随诸众生应与何音而得受悟,应为说之。’是故名为随国应作”。相关讨论可见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Richard Salomon “Ancient Buddhist Scrolls from Gandhāra: The British Library Kharoṣṭhī Frag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