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信仰天主教的人口逾24万人[1],派别属于罗马公教,其中包括神父6百多人、修士与修女各约1百人与1千8百人[1],分布在8百个教堂及各种教会机构[1];此外共有14位主教[1],并设有主教团做为最高领导机构。虽然天主教的信仰人口仅占台湾总人口的1%,但天主教会在台湾的社会服务、医疗与文教等公益方面的贡献上,有著相当高的影响力。
沿革
天主教进入台湾,最早始于西班牙人统治台湾北部,1626年西班牙人登陆台湾北部时设立诸圣教堂,同时有西班牙籍的道明会会士来到台湾对原住民传教,当中著名者有哈辛托·艾斯奇维(Jacinto Esquivel,1592-1633),他于1631年来台传教。是第一位走出西班牙人堡垒到原住民各社传教的神父。他并利用罗马拼音来拼写“淡水语”。编有《淡水语辞汇》,并翻译《淡水语教理书》,此外还在1632年设立“神学院”(学林),直到1633年他被派往日本传教。在罗美洛(Alonso Garcia Romero)出任西班牙鸡笼淡水长官时期(1634-1635),西班牙在北台湾的统治达到巅峰,当时从淡水沿基隆河陆路行走到鸡笼都还相当安全,传教士的影响力也比先前所胆敢推想得更远。据道明会神父奎洛斯写道,“光我一个人”“在八天之内为淡水河附近三百二十个居民施洗,当时他们正为麻疹所苦,而在三貂于五天内为一百四十一人施洗...”[2]:181
1642年,荷兰发动鸡笼之战,西班牙被迫离开台湾,天主教在台湾的传播也一度中断。
清治咸丰九年(1859年)5月18日,道明会再次来到台湾传扬福音,三位来自菲律宾的西班牙籍道明会传教士郭德刚(Fernando Sainz)及洪保律(Angel Bofurull)等人及五位中国教友传道员,从中国大陆横渡台湾海峡抵达打狗港(今高雄港),同年12月在靠近今日高雄爱河河口的地方购地兴建简易传教所(即今玫瑰圣母圣殿主教座堂址),成为天主教会在台湾的第一个据点。此为天主教正式在台湾之始,至2009年已逾150年[3][4]。
台湾天主教会开教后,早期隶属于中国(清朝)的福建代牧区(今福州教区)管理,1883年改归新成立的厦门代牧区(今厦门教区)管辖,当时主要由道明会总理教务。
1895年,清朝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改由日本统治,但教务仍隶属厦门代牧区管辖。1913年(日治大正9年),圣座(教廷)始将台湾(即日属台湾)脱离厦门代牧区,独立设置台湾监牧区,教务仍由道明会会士所主持,以高雄为教务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台湾天主教会转为日籍神职人员负责。在日本统治的这段期间,台湾天主教友的人数从2千人成长至约1万人,仅有少数州厅还未设有教堂,这为战后台湾天主教会的扩张建立了基础。
1945年,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台湾的日籍神职人员被全部遣返,台湾天主教会的教务改由华籍神父主导,但监牧再由道明会会士担任。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之后,由于中国大陆新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采无神论治国,有不少本国及外国籍的天主教徒及神职人员离开中国大陆,其中的大部分来到台湾。除了在台湾服务的修会增加外,台湾本地与中国大陆来台的神职人员也逐渐取代外国籍神职人员,成为台湾天主教会发展的主力。1952年8月7日,台湾建立圣统制,正式由原有的传教区体制转为教区制;而台湾的教区数目,也由原本的1个监牧区,逐渐增加及改制为7个教区、1个宗座署理区。
天主教会及关联团体在台湾的社会服务、医疗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贡献。各大政党包括国民党和民进党等都致力与圣座发展外交关系。民进党籍总统陈水扁于2005年访问罗马,出席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葬礼,成为首位到访教廷的现任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籍总统马英九于2013年3月出席新教宗方济各的就任典礼,是首位与现任教宗会面的中华民国总统。此外,由于海峡两岸特殊的政治及社会情势,加上中国大陆天主教会遭到政府高度管制而无法与圣座完全共融,使得台湾天主教会肩负圣座与中国大陆间的“桥梁教会”职责[5]。
2016年的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时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陈建仁以无党籍身分和民进党籍的蔡英文搭档参选并当选为副总统,成为台湾历史及中华民国历史上首位出任国政要职的天主教徒。
现况
台湾天主教会在于1950年代时曾有长足发展。但1970年代以来教友停滞在30万人左右,未有显著之增加,而台湾此际正是人口大幅增加的时期,故可说信仰比例不增反减。为此,台湾天主教会进行调查,在《天主教在台湾现况之研究》一文中认为1950年代的发展系因:
- 有利的政治因素
- 社会经济状况不稳定
- 中国大陆教徒及神职人员大批来台
- 原住民皈依
而1970年代后的停滞则有以下因素:
1990年代以来,台湾因为少子化严重、且神职人员必须独身,与台湾人的传宗接代观念严重冲突,以及在台湾神父社会地位不高[7],导致台湾缺乏本国籍神父,必须从东南亚等地派遣神父来台[8];而各教区研议允许平信徒担任神职人员(如终身执事[9]),也显示出台湾天主教会的牧灵工作必须更加本土化的迫切性[10]。
此外,虽然台湾与中国大陆自1949年起便处于政治分治分立的状态,但圣座仍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代表而将台湾的教省、教区等教会管区划归于中国[11](相关政治问题请参见海峡两岸关系)。因为如此,台湾主教团的英文名称“Chinese Regional Bishops' Conference”,直译即是“中华区主教团”;圣座在台湾的大使馆为“圣座驻华大使馆”;而台湾天主教会的大专学生组织,则是称为“中华天主教大专同学会”等。不过在事实上,台湾的圣统制已随著两岸分治而与中国大陆分离。
教区
1940年(日治昭和15年),台湾教区(台湾监牧区)有以下的管辖教会(即今称之堂区)和小教区(小堂)[12]。
教区 | 管辖教会 | 小教区 |
---|---|---|
台北桦山町 | 桦山町天主堂 | 0 |
台北蓬莱町 | 蓬莱町大圣堂 | 3 |
淡水 | 淡水天主公教会 | 1 |
基隆 | 基隆天主公教会 | 2 |
台中 | 台中天主堂 | 4 |
台中州罗厝 | 罗厝天主堂(员林郡坡心庄) | 4 |
台中州田中 | 田中天主堂 | 3 |
台南州斗六 | 斗六天主公教会 | 2 |
台南州树仔脚 | 树仔脚天主堂(斗六郡莿桐庄) | 2 |
台南州埔姜仑 | 埔姜仑天主堂(虎尾郡土库庄) | 3 |
台南州嘉义 | 嘉义天主公教会 | 4 |
台南 | 台南天主堂 | 2 |
高雄 | 高雄天主堂 | 4 |
高雄州赤山 | 赤山天主堂(潮州郡万峦庄) | 0 |
目前台湾的天主教会设有1个教省、1个宗座署理区,均按照政治的行政区划来划分。教省之下分为7个教区(包含1个总教区做为教省之首府),其中总教区与主教团均座落于台北。7个教区及台湾主教团,均为中华民国内政部立案之宗教财团法人。
教区 | 主教 /宗座署理 |
主教座堂 | 成立时间 | 辖区 | 总铎区 | 堂区 | 兼管区 (非独立堂区) |
---|---|---|---|---|---|---|---|
台北总教区 | 锺安住总主教 | 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 1949年12月30日(宗座监牧区) 1952年8月7日(总教区) |
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兰县 | 10 | 72 | 0 |
新竹教区 | 李克勉主教 | 圣母圣心主教座堂 | 1961年3月21日 | 新竹市、新竹县、桃园市、苗栗县 | 3 | 86 | 0 |
台中教区 | 苏耀文主教 | 耶稣救主总堂 | 1951年1月26日(宗座监牧区) 1962年4月16日(教区) |
台中市、彰化县、南投县 | 5 | 54 | 0 |
嘉义教区 | 浦英雄主教 | 圣若望主教座堂 | 1952年8月7日(宗座监牧区) 1962年4月16日(教区) |
云林县、嘉义市、嘉义县 | 4 | 33 | 19 |
台南教区 | 黄敏正主教 |
中华圣母主教座堂 | 1961年3月21日 | 台南市、澎湖县 | 5 | 47 | 13 |
高雄教区 | 刘振忠总主教 | 玫瑰圣母圣殿主教座堂 | 1913年7月19日(台湾宗座监牧区) 1949年12月30日(高雄宗座监牧区) 1961年3月21日(升格教区) |
高雄市、屏东县 | 9 | 58 | 0 |
花莲教区 | 黄兆明主教 | 进教之佑主教座堂 | 1952年8月7日(宗座监牧区) 1963年7月15日(教区) |
花莲县、台东县 | 10 | 45 | 151 |
金门、马祖宗座署理区 | 锺安住总主教 台北总主教兼任 |
-- | 1968年9月25日 | 金门县、连江县 | -- | 2 | 0 |
大事记
此章节需要扩充。 |
清治时期日治时期
二战后1950~1980年代
1990年代至今
|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