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
晚明重要文官政治利益集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清议文官为主[1],各省仕林相依附而成的一个有政治抱负的士大夫集团。雏形是顾宪成创立的东林书院,“东林”二字取自宋儒杨中立主讲的东林书院,是为东林党之先声。[2]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1年2月4日) |
雏形
万历年间的中国面临十五世纪后半叶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如农民起义和新兴市民反封建斗争。在这环境下当顾宪成、高攀龙等一批进言而被贬的清流官吏回乡时,他们并未消极隐居而是志于世道,又重建东林书院,并组织一部份在朝、在野的地主士绅及其知识分子批评时政,追求改革,对于当代官僚与政治良窳始终寄以深切关注。[3][4]
学问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顾宪成与高攀龙为首的学者重修宋儒杨中立主讲的东林书院,并在此讲学,学问调和了阳明学与朱子学,主要是阳明学的守旧派,甚至是偏朱子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3天。顾宪成认为当时王学末流中掀起的一股空谈心性而不务实学之风,故而在《东林书院院规》中,明确地提出了“以性善为宗”的人性论,以针对著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说法[5][6],并提出了“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等鼓励士人做实事、去虚谈的言论[7]。而另一创办人的高攀龙面对当时国危民艰的环境,则产生了“现实”、“实事”的积极思想,把注意力从“至善”的道德原则转向了“治国平天下” 的“有用之学”,提出如“学问通不得百姓日用,便不是学问”等进步思想[8][9]。
东林书院则成为江南谈论国事的舆论中心,在此谈论国事的人则称自己为东林党人。《明史纪事本末》云:“今日之争,始于门户,门户始于东林,东林始于顾宪成”。东林党聚集了在朝在野的各种势力,于讲学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10][11]。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人,抱持著帝王的“一家之公”,不可侵扰“天下之公”的思想[12],又主张“知辅行主”、“崇 实黜虚”,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国家改革时政的建议,例如加强军权“京案”“行取”考察官员,澄清吏治,限制阁权,政归六部,停止矿税的掠夺等[13]。
起伏
万历初年,权臣张居正主政时内阁大权独揽[14][15][16],即使后来人亡政息后权力逐渐归还六部,阁部之间也始终存在著事权之争[17],而东林党人则一直支持还政六部[18]。万历二十一年,东林党人首次能参与癸巳京察大计之中[19],他们按照自己的用人标准罢免了一些内阁中的大臣子弟,导致执政的内阁辅臣们十分难堪[20]。事后,言官弹劾吏部稽勋司员外郎虞淳熙,吏部为之解释,结果引来万历皇帝震怒,把赵南星降三级调外,而吏部尚书孙鑨、吏部右侍郎赵用贤等被逼致仕,讼冤的东林党人们也先后被降黜[21]。东林党因而误会是执政的内阁王锡爵等人从中作梗[22],从此朝野关系更为紧张。[23]其后党论鼎沸,东林党人陷入与齐楚浙党的斗争之中,并因剧烈反对矿税和国本之争而受到万历皇帝的敌视,虽然曾经有比较亲近东林的叶向高等辅臣主政,但东林仍然逐渐失势;谢国桢于《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中,定义万历20--30年(1592-1602)为东林当政时期,万历30--45年(1602-1617)是两派互持时期,万历45年后(1617)则是“三党”专政时期。
东林党通过晚明三大案获得强大的政治资本,最终诸人成功排斥浙党的内阁首辅方从哲[24],明熹宗亦有感东林党人有从龙之功[25],故对他们大加提拔起用任用,如赵南星、高攀龙、邹元标等东林领袖一时起用于朝[26][27],又召回叶向高等先朝老臣担任内阁首辅[28],当其时朝廷重要职务多由东林党人担任,齐楚浙党的党羽都被贬斥[29],时人谓“众正盈朝”。然而,东林党人与当权的太监魏忠贤矛盾加剧,又过于好同恶异而逼使三党投靠魏忠贤[30][31][32],因而当东林内“击内派”的杨涟、左光斗在天启四年(1626年)向魏忠贤发起政治总攻却失败时[33][34],被长期排斥的三党人士与魏忠贤组成阉党,并借熊廷弼、汪文言两案向东林反攻倒算[35]。天启五年(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东林书院被毁。东林党人也遭到打击,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六君子遭到杀害或被迫自尽。天启六年(1626年)高攀龙、周起元、黄尊素等东林七君子遭到杀害或被迫自尽。
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帝(思宗)即位,崇祯有鉴于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的恶政,在铲除魏忠贤的羽翼崔呈秀之后逼杀魏忠贤,贬斥了大量阉党官僚,并召回了先朝大学士韩爌担任内阁首辅,提拔了李标、钱龙锡等进入内阁,又任用了刘宗周、王洽、曹于汴、何如宠、乔允升等有东林党背景的官员担任朝廷主要职位;尽管崇祯帝又任用了反对东林的王永光担任吏部尚书要职,以掣肘东林党人,但整体上东林党人成功在崇祯初年复兴并执掌朝政。然而,好景不常,在崇祯元年(1628年)的内阁会推中,钱谦益意外被温体仁弹劾罢官[36],申救的东林党人们也因崇祯帝猜疑而大量被罢官降职[37];其后东林内阁和有东林背景的高官更由于在己巳之变中应对不力,故而在崇祯三年后陆续倒台[38][39][40][41][42]。此后,崇祯年间朝政主要由周延儒、温体仁、薛国观等主政。
甲申之变后,部份东林党人如马世奇、李邦华等殉国成仁,而其馀的东林党人在南明弘光朝再次复兴,如史可法、姜曰广、高弘图等东林人士都被重用,但随则小朝廷又陷入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的斗争中,马士英甚至说出“若辈东林,犹借口防江,欲纵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犹可议款。左逆至,则若辈高官,我君臣独死耳!”,弘光政权自此维持内乱无法统一抗敌,直至清兵渡过长江攻克南京为止。
明末清初之际,部分东林党人如项煜、周锺、时敏等投靠李自成、也有党人如陈名夏、房可壮、钱谦益、惠世扬等入仕清朝,其中钱、惠二人俱先降而后反清。其馀党人如史可法、张国维、瞿式耜、曾樱、姜曰广、解学龙、陈子壮、鹿善继、吴钟峦、刘宗周、张肯堂、陈潜夫等或殉国成仁、或积极参与抗清活动,也有就此销声匿迹潜入地下抗清活动,如方以智等。
东林党人
早期东林党有三大首领,号称“东林三君”,即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其馀的早期成员有薛敷教、叶茂才等东林八君子。后来又有所谓东林七君子、东林六君子等人物。谢国桢在《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指出,世人常误会东林党人和晚明西学东渐有关系,其实他们只是与为首的徐光启、李之藻等互相欣赏同情。而从东林党成员背景经历分析来说,据林丽月《明末东林运动新探》的省籍分布表约27.8%东林人士出自南直隶,而其馀则遍布各省[43];而相当部份的早中期东林党人都有地方干练官员出身的背景,并且均以政绩优秀闻名于时,如陈幼学、杨涟、袁化中等人。[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
研究书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