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战争

蒙古帝國試圖征服日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日战争元朝皇帝(兼蒙古大汗忽必烈与属国高丽1274年1281年两次派军侵略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被称为“元寇”或“蒙古袭来”,或依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御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镰仓室町时代呼称(蒙古袭来、异贼袭来、蒙古合战、异国合战),亦有用凶徒称呼之,江户时代大日本史》则称为元寇。这两次入侵也以北九州为主要战场。如果有关历史信源记录的船舰数目可信度高,蒙古的第二次入侵就是当时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舰队,而仅次于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的海事规模[1][2]

事实速览 汉语名称, 繁体字 ...
元日战争
汉语名称
繁体字 元日戰爭
简化字 元日战争
朝鲜语名称
谚文원나라 의 일본 원정
汉字元나라 의 日本遠征
日语名称
汉字 元寇 ‧ 蒙古襲来
蒙古语名称
蒙古语 Хубилай хаан Японыг дайлсан нь
关闭

1274年元军首次纳入由朝鲜派出的九百艘船远征军,但被日本武士)部队成功抵御[2]。蒙古人从日本撤退之后很快重整旗鼓,随著元朝征服南宋统一了整个中国后,他们便出航展开第二次海路入侵日本;1281年从两头分批派出舰队,由朝鲜同样出动了九百艘船,而另外则由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派遣了超过3,000艘船[3]。而第二次远征时中国方面出航舰队在朝鲜舰队展开交战时,未能及时到达而延误了数个月的时间,在部队缺乏协同出战之下,导致蒙古方面意图占据博多港口城镇的计划就此流产。据中国与朝鲜历史信源所一同描述,在中国方面出海舰队到达伊万里湾时,是遭遇了强风巨浪,整个船队在重大冲击下仅剩馀十分之一[4]

背景及外交

1258年,主张继续抵抗蒙古入侵的高丽武臣政权统治者崔竩被杀。蒙古人趁机再度入侵高丽。次年(正元元年・元宪宗9年),3月,高丽与蒙古议和。1260年(文应元年、中统元年)忽必烈上台,对高丽方针由武力征服变更为怀柔政策。高丽成为后来蒙古侵略日本的协力者[5]蒙古帝国至此段时期,自西向东占据了欧洲部分范围到朝鲜之间、紧密相连的广袤领土[2]

东大寺尊胜院所藏“蒙古国牒状”‘调伏异朝怨敌抄’。图中可以看到在汉字的左下角标上了“”“”“”“”,右上角标有“”“”等片假名助词,这是日本人在破读汉文时做的语法标记,称为“返り点”。

金朝以后,负责漠南汉地事务的蒙古大汗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自称中国皇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其称臣,高丽成为其东藩,而蒙古帝国其后又与高丽结盟。1271年忽必烈于中原地区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两年之后要求高丽派使者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6][7]

1265年高丽人赵彝建议元廷出使日本,1266年(文永三年・至元三年)八月,蒙古兵部侍郎黑的持虎符、充国信使;礼部侍郎殷弘持金符、充国信副使、持国书出使日本。他们率使节团准备到日本递交国书《大蒙古国皇帝奉书》[8],十一月二十五日(癸丑),使节团抵达高丽,二十八日(丙辰)高丽元宗命枢密院副使宋君斐、侍御史金赞等陪黑的等往日本[9]。高丽害怕蒙古索要军费,次年正月,宋君斐、金赞与蒙古使团至巨济岛松边浦,宣扬风涛之险,高丽元宗让宋君斐随黑的回蒙古,宣扬“大洋万里风涛蹴天”、“彼俗顽犷无礼义”,不要去的好。但是忽必烈要求必须去,最终高丽派遣起居舍人潘阜到日本,居住六个月,但未取得任何收获[10]

1268年,忽必烈又要求高丽派遣第二批使者,正月,高丽使节团到大宰府,同样是空手而回。使节团参见了镇西奉行日语鎮西奉行少贰资能,使节团代表潘阜向其递交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称作蒙古国牒状)与高丽国王书状,由其传达镰仓幕府征夷大将军及在京都天皇。三月,北条时宗上台[11]。当时主管外交的是日本朝廷,因此幕府要将这一事件报告朝廷[12]。朝廷与幕府的中介、任职关东申次西园寺实氏接受了国书,命名为“异国书”,转交院政后嵯峨上皇。随后朝廷连日开会讨论[13]。幕府认为蒙古人有凶心,派遣牒使是蒙古军袭来的前奏,传达御家人做好准备[14]。镰仓的建长寺,来了位南宋禅僧,僧侣告诉日本人,在大陆蒙古帝国种种暴行。潘阜因得不到答复,率团回国报告[15]。五月,忽必烈命令高丽造可载米三四千石的战舰一千艘,备战[16]。高丽崔东秀向蒙古报告高丽备兵一万,造船一千只,十月庚寅(十三日)蒙古派明威将军都统领脱朵儿、武徳将军统领王国昌、武略将军副统领刘杰等十四人到高丽,整阅军队、视察舟舰,表示随时进攻南宋、日本。并视察黑山岛赴日本道路。高丽官员陪同。

1269年二月,蒙古正使黑的、副使殷弘率使节团在高丽起居舍人潘阜等人陪同下,共计75名在日本对马岛上陆[17][18],因日本抗拒外交,蒙古人抓走日本平民塔二郎、弥二郎[19][20]。塔二郎、弥二郎到大都,忽必烈以为他们是日本使节,接见了他们。认为日本忠节可嘉、厚赐匹帛,又说:“尔国朝觐中国、其来尚矣、今朕欲尔国之来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于后耳。”让塔二郎、弥二郎观览宫殿,塔二郎、弥二郎表示这是天堂佛刹,忽必烈大喜,又让塔二郎、弥二郎浏览燕京万寿山玉殿与诸城阙[21]。九月,被捕的对马岛人塔二郎与弥二郎从大都回国,同行的是高丽人金有成高柔率领的使节团,使节团有蒙古帝国官人三人,同从人五人、高丽人六十七名,乘坐四艘船到对马岛丰岐浦登陆,到大宰府守护所[22]。使节携带忽必烈本人的国书、大蒙古国中央机关中书省的国书与高丽国书[23]

此后,忽必烈或通过高丽,或自遣使者,又继续发送了一系列的信件,并以战争相威胁。幕府时值镰仓时代中期,幕府将军惟康亲王并无实权,实权掌握在权臣北条氏手中。当时的“执权”北条时宗认为书状无礼决定不投降,并立刻着手加强日本最靠近高丽的领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御。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驻地,并将在九州的军队西移,以进一步增固可能的登陆点的防御。另外,幕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宗教祈祷活动,以心理战来应对这场危机,其他大多数公家活动亦被推迟。

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发动战争,但却发现朝鲜半岛当时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队去高丽做为先锋,结果这支部队却无法在高丽的国土上自给自足,最终被迫返回中国以资补给。因为元军骑兵所需的马匹,以及所需的养马草场,都严重限制了部队的运动,以致于元军无法在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动。

第一次战争经过

事实速览 第一次元日战争 (文永之役), 日期 ...
第一次元日战争
(文永之役)
Thumb

日、元水军海战,
竹崎季长绘《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
日期1274年(文永十一年)
地点
日本对马壹岐
肥前玄界滩、筑前博多等地
结果 日本胜利,元朝主动撤军并遇到台风重挫
参战方
元朝
高丽
日本镰仓幕府
指挥官与领导者
元朝:
忻都
洪茶丘
刘复亨
昭勇大将军阿剌帖木儿
高丽
金方庆
金侁
金文庇[24]
博多:
少贰资能[25]
少贰景资
菊池武房
大友赖泰日语大友賴泰
少弐経资日语少貳經資
竹崎季长
对马:
宗资国
壹岐:
平景隆(平经高)†
肥前沿岸:
松浦党佐志房日语佐志房†、佐志直†、佐志留†、佐志勇†、山代阶†
兵力
15,000名蒙古及女真士兵
5,600名高丽兵士
6,700名高丽水手
100,000名[26][27]
伤亡与损失
13,500名淹死[28] 博多:
不明'
对马:
宗资国等80馀骑战死†
壹岐:
平景隆等100馀骑战死†
肥前沿岸:
松浦党数百人战死
关闭
事实速览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文永の役
假名ぶんえいの えき
平文式罗马字Bunei no Eki
关闭

1274年(日本后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至元十一年)农历六月,忽必烈委托高丽造大小舰九百艘[29];八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古人及女真士兵一万五千人[30](元代的“汉人”,指金朝辖下契丹女真以及北方汉人,惟军人以为主),高丽将军金方庆统高丽军五千六百人[31],加上高丽水手六千七百人,共九百艘船,组成约三万人的大军[32],远征日本。

Thumb
武士末永氏力战元军,竹崎季长绘《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

同年农历十月三日,元军从高丽合浦(今大韩民国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六日成功登陆对马岛守护代宗助国父子率领八十骑拦阻,被全歼。十四日,元军登陆壹岐岛守护代左卫门尉平经高(平内左卫门景隆)率百馀骑与元军激战,元军采用密集战术,与“铁炮”(石火矢日语石火矢)等武器,日军不敌,退守城内,次日城破,平景隆自杀。元军在逼近肥前国沿海岛屿时,遭到肥前守护松浦一族(松浦党日语松浦党)的强烈抗击,双方有一番激战,松浦党死伤惨重。

Thumb
蒙古型皮铠,重量7公斤
元寇史料馆”藏

十一月十九日,元军在筑前国博多港(位于今福冈县福冈市),进逼今津,次日即发生了博多港之战。虽然元军在兵器战术上占优,但他们的人数远远少于准备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这些武士在得知对马、壹岐失陷后得到了增援。此外,元军登陆地点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且距当时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于是在坚持了一整天之后,元军于当晚撤回船上,准备次日清晨重新登陆发动进攻。

二十日晨,元军分二路在博多登陆。幕府聚集了由少贰景资大友赖泰日语大友頼康菊池武房竹崎季长等统率的九州诸国部队总数约一万人迎战。元军西路军在百道原登陆,藤原经资率五百骑前来迎战元军。击败守军,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突袭在百道原同元军作战的日军。日军腹背受敌,死伤惨重,馀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于白江口之役战败后修筑的一座水坝兼防御工事)方向撤退。此时天色已晚,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元军停止进攻。当晚,元军召开军议,由于后援不足,多数将领主张撤退(金方庆反对)。于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当晚竟遭到台风侵袭,“会夜大风雨,战舰触岩崖多败”,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军损失一万三千五百余人,大多死于这场风暴。最后辗转回到中国的只剩下一万三千八百馀人。而忻都则虏了两百名日本人,献给高丽王。[33]

文永之役后,镰仓幕府为防元军再犯,沿博多湾海岸西从今津东至香椎,修造了约二十公里的石垒,以阻止元军登陆,即所谓元寇防垒

第二次战争经过

事实速览 第二次元日战争 (弘安之役), 日期 ...
第二次元日战争
(弘安之役)
Thumb

博多的防御墙,
竹崎季长绘《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
日期1281年8月15日
地点
日本对马、壹岐、
肥前玄界滩、筑前博多等地
结果 日本胜利,元朝陷入苦战时遇到台风重挫
参战方
元朝
高丽
日本镰仓幕府
指挥官与领导者
阿剌罕
阿塔海
东征都元帅忻都
东征都元帅洪茶丘
征日本都元帅金方庆(高丽军)
东征左副都元帅阿剌帖木儿
管高丽国征日本军万户朴球
管高丽国征日本军万户金周鼎
管军万户也速䚟儿
管军上百户张成
郎将康彦
郎将康师子
日本行省右丞范文虎江南军)
日本行省左丞李庭(江南军)
都元帅张禧
都元帅哈剌䚟
管军万户葛剌歹
管军万户厉徳彪
管军総管楚鼎
招讨使王国佐
水手総管陆文政
镇西(异国征伐)大将军北条实政
草野七郎
少贰资能[25]
少贰经资
少贰景资
菊池武房
安达盛宗
大友赖康
宇都宫贞纲
竹崎季长
河野通有[34]
兵力
江南军100,000名以上
东路军40,000名(蒙金军19000人,高丽军10000,水手17000)
大宰府守备军25,000名
长门国守备军15,000名
据江户时代编纂之《历代镇西要略》,日军共计约250,000人
伤亡与损失
东路八、九成没有回国,江南军损失六七成以上[35][36][37][38][39]
高丽军7592人[40]
不明
关闭
事实速览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弘安の役
假名こうあんの えき
平文式罗马字Kōan no Eki
关闭
Thumb
蒙古型兜
福冈市元寇史料馆

第一次攻打日本失败后,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侵略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钦差杜世忠等人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进攻。

Thumb
蒙古型兜
福冈市元寇史料馆藏藏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之后,忽必烈于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军的这次侵略规模大于第一次,东路军由忻都洪茶丘率领蒙古人女真契丹(后两者为金朝降军,元代称为“汉人”)士兵一万九千人,金方庆高丽军一万人,乘战舰九百艘,加上高丽水手一万七千人,携军粮十万石,由高丽出发;另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蛮军(指南宋降军)十万人[41] ,乘战船三千五百艘,从庆元、定海(今浙江省宁波市)出发[42];两军约定于六月会合,东路军负责作战,江南军则在占领区屯田,生产米粮,以为长久之计。

Thumb
玄界滩旁的松林(今福冈市西区)。这里是《蒙古袭来绘词》描绘的弘安之役的战场。为防备元再度进攻,玄界滩沿岸筑起石垒,现存遗迹。图片为复原的当时场景(2015年5月摄)

自1275年起,幕府就开始积极为元军可能第二次侵略做了准备,除了改进弓箭,使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同时更完备地组织起九州武士外,幕府还在很多元军可能登陆的地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工事;北条时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区都建起了“元寇防垒[43],这时起了重大防卫作用——元军的战舰在到达日本近海时,竟找不到登陆的地点,只得以泊于博多湾中的舰船为阵地长达一个月。这段期间,元军发动几次强行登陆作战均告失败,并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日语河野通有伊予河野氏日语伊予河野氏)等人的袭扰(也受海贼草野党偷袭),直到七月初,南北两军在九州外海会合。元军会师后再度发动登陆作战,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日军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许多蒙古军将领相继阵亡,战斗又持续了一个多月,元军的损失惨重,依然不能突破石墙。

Thumb
日本武士登上元军战船。《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

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高丽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高丽军夺取了壹岐岛,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八月初一日,元军再次遭到台风的袭击,风暴持续四天,军舰大部分沉没,范文虎落水被张禧救起;范文虎乃擅自决定班师。平户岛尚有被救起的士卒四千馀人无船可乘,张禧将船上的七十五匹战马弃于岛上,载四千士卒回国。

被遗弃在日本五龙山的海滩上的元军尚有十万余人,日本发动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这些元军大部分战死,其馀数万士兵被俘。[44]

总计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军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还。有3名士兵拼凑小船回中国;通过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后大怒,将范文虎革职。

决定战争结果的因素

Thumb
惩罚侵略者镰仓武士白水六三郎作)
元寇史料馆

一般认为台风是造成元军失败的最大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军舰队之所以被台风摧毁,是因为使用了错误的船型。日本水下考古学家林田宪三的研究团队研究元朝舰队的沉船后,认为他们使用的是在运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45]

此外,幕府在第一和第二次元军来袭间修建的沿海防御工事,也让元军在第二次袭击中损失惨重[43],有效阻止了元军的登陆和推进;元军无法取得登陆立足点试图撤退时才遭遇台风。

战争目的

马可·波罗书中写道,蒙古人认为日本到处是黄金和美食,引起忽必烈的贪欲[46]郑思肖认为,“元贼闻其豊庶、怒倭主不来臣、竭此土民力、弁舟舰、往攻焉”[47]

影响

Thumb
“敌国降伏”筥崎宫伏敌门。

两次出师失利,并未使忽必烈放弃征服日本的计划。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军,建造船只,搜集粮草,准备第三次征日。此举引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迫使其暂缓造船事宜;同时,蒙古在南方对越南陈朝发动的进攻受挫,造成国力匮乏,三度攻日之议因而作罢。直到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逝世,都未再攻打日本。

两次击退“元寇”后,幕府继续加强九州的防务,那里有许多军事设施在多年后仍然很有效;然而,为了应对“元寇”而进行的全国范围动员,使得日本的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幕府也无法充分赏赐抗元将士,加剧了国内武士集团间的矛盾,埋下了镰仓幕府统治体系于14世纪前半叶瓦解的背景。

后续发掘

2022年10月1日,日本松浦市政府打捞起700年前镰仓时代元寇袭来战船的木制船锚,在松浦市政府主管及研究学者等人见证下,由作业员从水深20公尺的海底打捞上岸,木制船锚长度约170公分。纹路表面清晰可见,更在上面发现被石块贯穿的洞。主导打捞作业的国学院大学教授池田荣史表示:“原本很担心木头从海底打捞出海面时会有破损的情况,还好顺利打捞上岸,团队将好好采集资料,掌握保存处理方法,期待之后可展开打捞船只主体的工作。”松浦市政府计划将来也要把船只主体打捞上岸[48]

相关作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