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原子序数为98的化学元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鉲的外观为银白色金属,拥有三种晶体结构,分别存在于正常气压900 °C以下、正常气压900 °C以上与高压下(48 GPa)。在室温下,鉲金属块会在空气中缓慢地失去光泽。鉲的化合物主要由能够形成3个化学键的鉲(III)形成。目前已知的20种鉲的同位素中,鉲-251是最为稳定的,其半衰期为898年,而鉲-252是最常被使用的同位素,半衰期约为2.64年,该同位素主要在美国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及俄罗斯的核反应器研究所(俄语: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атомных реакторов)合成。
鉲是少数具有实际用途的超铀元素之一,也是最后一种除了科学研究外有实际应用的元素,所有原子序高于鉲的元素由于半衰期普遍较短,且生产难度大得多,产量也十分稀少,而都没有实际的用途。利用某些鉲同位素是强中子射源的特性,鉲能够用于启动核反应炉,还可以使用在中子衍射技术和中子谱学中对材料进行研究。另外,鉲可用来合成质量数更高的元素,例如118号元素鿫是以钙-48离子撞击鉲-249合成的。但在处理鉲的时候,也因此必须考虑到放射性的问题。当鉲累积在动物的骨骼组织时,将破坏红血球的形成,影响造血功能。
1950年2月9日前后,物理学家斯坦利·G·汤普森(Stanley Gerald Thompson)、小肯尼斯·史翠特、阿伯特·吉奥索及格伦·西奥多·西博格在伯克利加州大学首次发现了鉲元素。[8]鉲是第六个被发现的超铀元素。研究小组在1950年3月17日发布了该项发现。[9][10][11]
美国加州伯克利的1.5米直径回旋加速器将α粒子(4
2He
)加速至35 MeV能量,射向一微克大小的锔-242目标,以此产生了鉲-245(245
98Cf
)和一颗自由中子(
n
)。[8]
这次实验只产生了大约5千个鉲原子,[12]这些原子的半衰期为44分钟。[8]
该新元素以加州和加州大学命名为Californium。这和95至97号元素的命名方式有所不同:第95至97号锕系元素是利用类似于其上方的镧系元素之命名方式而命名的。[13][注 1]但是位于98号元素之上的镝(Dysprosium)名称原意为“难取得”,所以研究人员决定打破这项非正式的命名规律。[15]不过在期刊物理评论上公布98号元素的发现时,他们对此有所说明:“我们要指出一点,镝(Dysprosium)这个名字是由一个希腊字变来的,意思是‘很难达到’;而在一个世纪以前,寻找另一种元素的人们(指淘金者)觉得加州是个难以达到的地方。”[16][14]
海峡两岸对此元素的汉字命名均遵从音译原则。1951年,中国大陆《化学命名原则》修订时新增这一元素,并将其订名为“鐦”[17],后《简化字总表》将其简化为“锎”,而非按照类推简化原则作“钘”,以防与表示酒器的“钘”相混淆。台湾则将其订名为“鉲”。
爱达荷国家实验室通过对钚目标体进行辐射,首次产生了重量可观的鉲元素,并于1954年发布了研究结果。[18]产生的样本中能够观察到鉲-252的高自发裂变率。1958年,科学家首次对浓缩鉲进行了实验。[8]在对钚-239进行中子辐射连续5年之后,科学家在样本中发现了从鉲-249到鉲-252的各个同位素。[19]两年后的1960年,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伯里斯·坎宁安(Burris Cunningham)和詹姆斯·沃尔曼(James Wallman)把鉲置于蒸汽与盐酸中,第一次制成了鉲的化合物——三氯化鉲、氯氧化鉲及氧化鉲。[20]
1960年代,位于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利用其高通率同位素反应炉(HFIR)产生了少量的鉲。[21]到1995年为止,HFIR的实际鉲年产量为500毫克。[22]在《1958英美共同防御协约》下英国向美国提供的钚元素曾用于制造鉲。[23]
美国原子能协会在1970年代初起向工业及学术机构销售鉲-252同位素,每微克价格为10美元[24],从1970至1990年每年一共售出150微克鉲-252。[25][注 2]Haire和Baybarz于1974年用镧金属还原了氧化鉲(III),首次制成数微克重、厚度小于1微米的鉲金属薄片。[26][27][注 3]
鉲是一种银白色的锕系金属[19],熔点为900 ± 30 °C,估计的沸点为1470 °C。[29]处于纯金属态时,鉲是具延展性的,可以用刀片轻易切开。在真空状态下的鉲金属到了300 °C以上时便会气化[30]。在51 K(−220 °C)以下的鉲金属具铁磁性或亚铁磁性,在48至66 K时具反铁磁性,而在160 K(−110 °C)以上时具顺磁性[31]。它与镧系元素能够形成合金,但人们对其所知甚少[30]。
在一个大气压力下,鉲有两种晶体结构:在900 °C以下为双层六方密排结构(称α型)[注 4],接近室温时密度为15.10 g/cm3;[1]而另一种面心立方结构(β型)则在900 °C以上出现,密度为8.74 g/cm3[33]。在48 GPa的压力下,鉲的晶体结构会由β型转变为第三种正交晶系结构。这是由于鉲原子中的5f电子在此压力下会变成离域电子,这些自由电子能够参与键结的形成。[注 5][34]
鉲的体积模量为50 ± 5 GPa,[注 6]这与三价的镧系金属相似,但比一些常见的金属低(如铝:70 GPa)。[34]
鉲的化合价可以是4、3或2,也就是说一个鉲原子能够形成2至4个化学键。[33]其化学属性预计将会类似于别的三价锕系元素,以及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鉲以上的镝。[36][37]鉲在室温下会在空气中缓慢地失去光泽,速度随著湿度的提高而加快。[33]鉲可以和氢、氮和任何氧族元素加热进行反应,其中与不含湿气的氢或与水溶无机酸反应的速度极快。[33]
鉲只有在处于鉲(III)正离子状态才具有水溶性。科学家目前仍未能还原或氧化溶液中的+3离子[37]。鉲在形成氯化物、硝酸盐、高氯酸盐及硫酸盐时易溶于水;形成氟化物、草酸盐或氢氧化物时则会沉淀。[36]
目前已知的鉲同位素共有20个,质量数从237到256不等,都是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有鉲-251(半衰期为898年)、鉲-249(351年)、鉲-250(13.08年)及鉲-252(2.645年)。[38]其馀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份甚至少于20分钟。[38]
鉲-249是在锫-249进行β衰变后形成的。大部分其他的鉲同位素是在核反应炉中对锫进行强烈的中子辐射后产生的。[37]虽然鉲-251的半衰期最长,但是由于容易吸收中子(高中子捕获率)以及会与其它粒子产生反应(高中子截面),所以其产量只有10%。[39]
鉲-252为强中子放射源,因此它的放射性极高,非常危险。[40][41][42]鉲-252有96.9%的机率进行α衰变(损失两颗质子和两颗中子),并形成锔-248,剩馀的3.1%机率进行自发裂变。[38]一微克(µg)的鉲-252每秒释放230万颗中子,平均每次自发裂变释放3.7颗中子。[24]其他大部份的鉲同位素都以α衰变形成锔的同位素(原子序为96)。[38]
由于所有鉲同位素的半衰期都在898年以下,远远不足以从地球形成时(数十亿年前)存留至今。因此所有的原始的鉲元素(地球形成时存在的鉲)至今都已衰变殆尽了。
在使用鉲进行探矿或医学治疗的设施附近可以发现痕量的鉲。[43]鉲不易溶于水,但会黏附在泥土上,所以泥土中鉲的浓度可以比泥土粒子周围的水高出500倍。[44]
1980年之前大气层核试验的辐射落尘散落在环境中,其中含有少量的鉲。[44]从空气中采得的核爆辐射落尘中曾被发现含有质量数为249、252、253和254的鉲同位素。[45]
科学家曾认为超新星会产生鉲,因为超新星物质的衰变符合254Cf的60天半衰期。[46]不过,之后的研究未能探测到鉲谱线,[47]现在人们也一般认为超新星的光变曲线是符合镍-56的特征的。[48]
含铀量极高的矿藏中,重元素经中子捕获和β衰变之后,可能会自然产生痕量的鉲,尽管这一点尚未得到证实。[44]从95号鋂至100号镄的超铀元素,包括鉲,都曾在位于加彭奥克洛的天然核反应炉中自然产生,但至今已不再形成了。[49]
鉲可以在核反应炉和粒子加速器中产生。[50]锫-249(249
97Bk
)受中子撞击(中子捕获(n,γ))后立即进行β衰变(β−),便会形成鉲-250(250
98Cf
)。反应如下:[51]
鉲-250在受中子撞击后会产生鉲-251和鉲-252。[51]
对镅、锔和钚元素进行中子辐射可以制成数毫克的鉲-252和数微克的鉲-249。[52]直到2006年,科学家利用特殊的反应炉对锔-244至248进行中子辐射,主要产生出鉲-252,另有较少的鉲-249至255。[53]
经过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可以购得微克量的鉲-252作商业用途。[50]世界上仅有两处生产鉲的设施:位于美国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以及位于俄罗斯的核反应器研究所。到2003年为止,两座设施分别每年生产0.25克和0.025克的鉲-252。[54]
设施还生产三个半衰期颇长的鉲同位素,这需要铀-238捕获中子15次,期间不进行核裂变或α衰变。[54]从铀-238开始的核反应链经过几个钚同位素、镅同位素、锔同位素、锫同位素以及鉲-249至253(见图)。
鉲是目前在科学研究之外有实际用途的最重元素。鑀及以上的元素由于半衰期太短,生产难度大,因此只能在实验室中用于合成更重的元素。
鉲-252为一种强中子射源,有著几个应用的范畴。每微克的鉲每分钟能够产生1.39亿颗中子。[24]因此鉲可以被用作核反应炉的中子启动源[33]或在中子活化分析中作为(非来自反应炉的)中子源。[57][注 8]在放射治疗无效时,子宫颈癌和脑癌的治疗目前用到了鉲所产生的中子。[33]自从1969年萨瓦那河发电厂(Savannah River Plant)向佐治亚理工学院借出119 µg的鉲-252之后,鉲一直用于教育。[59]
由于中子能够穿透物质,所以鉲也可以用在探测器中,如燃料棒扫描仪,[33]使用中子射线照相术来探测飞机和武器部件的腐蚀、问题焊接点、破裂及内部湿气,[60]以及便携式金属探测器等。[61]中子湿度计利用鉲-252来寻找油井中的水和石油,为金银矿的实地探测提供中子源,[37]以及探测地下水的流动。[62]1982年鉲-252的主要用途按用量比例分别为:反应炉启动源(48.3%)、燃料棒扫描仪(25.3%)及活化分析(19.4%)。[63]到了1994年,大部份的鉲-252都用于中子射线照相(77.4%),而燃料棒扫描仪(12.1%)和反应炉启动源(6.9%)则成了次要的应用范围。[63]
鉲-251的临界质量很低(约为5 kg),[64]但人们也曾低估其临界质量,[65]并夸大其临界质量较低的特性的潜在用途。[注 9]
2006年10月,位于俄罗斯杜布纳的联合核研究所研究人员宣布成功合成3颗Og(118号元素)原子。他们利用钙-48撞击鉲-249,产生了这个目前最重的元素。该次实验的目标体是一片面积为32 cm2、含有10 mg鉲-249的钛薄片。[67][68][69]其它用到鉲来合成的超铀元素还包括1961年以硼原子核撞击鉲所形成的铹元素。[70]
如同其他镧系及锕系元素,鉲在生物体中不发挥任何生物学功用。[43]累积在骨骼组织里的鉲会释放辐射,破坏身体制造红血球的能力。[71]由于放射性很强,鉲对生物体有著极高的毒性。
在进食受鉲污染的食物或饮料,或吸入含有鉲的悬浮颗粒之后,鉲就会进入体内。在身体里,只有0.05%的鉲会进入血液里,其中的65%会积累在骨骼中,肝脏25%,其馀的主要通过排尿排出身体。骨骼和肝脏中积累的鉲分别会在50年和20年后消失。鉲会首先附在骨骼的表面,之后会慢慢蔓延到骨骼的各个部分。[44]
一旦进入体内,鉲会造成很大的损害。另外,鉲-249和鉲-251能释放伽玛射线,对外表组织造成伤害。鉲所释放的电离辐射在骨骼和肝脏中可致癌。[4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