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晚清第一官商(1844-1916)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1],字杏荪(杏生、荇生)、幼勖,号补楼愚斋、次沂、止叟等,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清末官商,政治家,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实业家和福利事业家。
1872年他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被李鸿章采纳,李鸿章委任盛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这是盛办理轮船航运的开始。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营业,盛宣怀担任会办,从此他开始正式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在他经营下,“招商局船只林立,怡和、太古企图独霸江上航运的气势被压下去”[2]。
1875年李鸿章又委盛办理湖北煤铁矿务,从此盛又开始办理矿业。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航运受到影响,马建忠在盛支持下将局产轮船于7月抵押给美国旗昌洋行以免中法宣战时轮船遭难,同时变现支持军费。[3]10月他托怡和洋行拨款给在台湾的刘铭传。[4]
1879年盛建议李建立电报事业,李采纳他的建议并任命其负责,1881年盛宣怀被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即后来的津沪电报总局)的总办,从此中国进入电讯业。1882年为了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李委任盛建立上海至广州、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线。
光绪九年(1883年)盛宣怀督理天津海关,其间海关收入也用于中法战争军费。他挪用海关银钱来资济电报事业,混淆各个部门的经费,因此受到处分,但因多方说情未被降职。电报事业为清朝作出了贡献,1882年中国在朝鲜壬午兵变中的反应,“实赖电报灵捷”。[5]中法战争中“朝廷指挥军事万里户庭,机不或失……电线与有功焉。”[6]
1900年,盛宣怀私自扣押慈禧太后下发的电报,致电李鸿章提议东南互保。
1892年起,他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开办华盛纺织总厂。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后盛宣怀一再请求自己的免职,一再不准。
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拟定名“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最终正式定名北洋大学堂,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官办大学,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这是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的前身。
1896年盛接办湖北汉阳铁厂,1898年开办萍乡煤矿。1907年11月18日,盛宣怀奏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归并为一大公司,名为汉冶萍煤铁有限公司,定招股2,000万元[7]:95。1908年,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成立,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煤铁事业合办的公司,由盛出任总理[8][9]。
1900年盛反对慈禧太后一开始支持义和拳的做法,命令各地电报局将慈禧太后召集拳民的诏旨扣压,只给各地总督看,他同时电告各总督让他们不要服从这个命令。在他的联系下,长江流域和苏杭的督抚们与列强签定了《东南互保条约》。从此中国军阀开始与中央的命令脱离。这是军阀时代的开始,可以说盛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盛当时主张与列强议和,李鸿章入京进行和谈时请他同行,慈禧太后也宣他入京,但他觉得清帝国的政治太不可靠,因此推脱不肯奉诏入京。盛宣怀所管理的许多事业如电报、矿业、海关、铁路等是清帝国的主要收入,因此慈禧对他奈何不得,反而褒奖他保护了长江流域的和平,加他为太子太保。
1905年盛宣怀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9月23日,清廷命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收回前与英商所订《苏杭甬铁路草合同》,由浙江绅民自办[7]:5。9月27日,清廷谕令盛宣怀,全浙铁路由绅自办,所有前与英商订之《苏杭甬铁路草合同》应迅即撤废[7]:6。同年他将他手下的铁路大权让给唐绍仪,这是以唐为首的、在北洋政府初期权力巨大的交通系的开始。
1902年任工部左侍郎,1906年11月6日裁缺(会办商务大臣)。1906年4月22日,工部左侍郎盛宣怀奏准裁撤勘矿总公司,由各省自办矿务[7]:25。12月8日,铁路大臣裁缺工部左侍郎盛宣怀奏,京汉铁路干路告成,计长2,500余里,历时七八年,用款5,213万余两,动借比款为多[7]:51。
1907年6月22日,清廷命商约大臣盛宣怀在上海与各国续议商约[7]:76。11月30日,清廷命商约大臣盛宣怀迅速来京,预备召见[7]:96。12月15日,清廷命盛宣怀会同外务部妥筹办理苏杭甬铁路草约合同[7]:99。盛宣怀奉召进京,次年任命为邮传部右侍郎。
1910年袁世凯被免职后,盛宣怀受到隆裕太后重用。1911年1月6日调邮传部尚书,同年5月8日改制任奕劻内阁邮传部大臣。他建议将各省自己建立的铁路、邮政转为中央领导。这个措施遭到了许多地方的反对,四川、广东、湖南和湖北发生了保路运动。盛宣怀命令各地加以镇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盛宣怀请袁世凯出山,同时他遭到了各方的谴责,许多人责怪他的收路政策导致了动乱,10月26日盛宣怀被隆裕太后革职,永不再用。盛逃亡日本。
1912年秋,中华民国建立后,盛宣怀回到上海,在上海租界继续主持轮船招商局和汉冶萍公司。在清末民初日本资本全面渗入中国的背景下,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商人早有贸易往来,并有大量借款。起初,大冶铁矿和汉阳铁厂转为商办后盛宣怀向日本商人借款最多,1896年第一次借款,1898年开办萍乡煤矿又向日商借款,从1902年到1906年向日商借款约300多万两白银(425万日圆)。1899年伊藤博文来华时提出用日本煤焦换取汉冶萍矿石,得到张之洞的赞同并由盛宣怀负责具体事宜。1908年三厂合并后,由于招募商股很不顺利,又不得不向日商贷款。日本要求一部分管理权,但是袁世凯要将公司收归国有,议不成。从1908年到辛亥革命前夕,汉冶萍公司借外债12次,其中借日本人的有6笔。
到1911年。该公司总计用银3200万两,除 1000万两本金外,其余2200万两都是贷款,日商占大多数,日商的借款后来都变成了投资。日本商人在与汉冶萍公司借款合同上有很苛刻的条件:借款以厂矿财产和铁砂为担保;期限为30年;铁砂除汉阳铁厂自用外,应尽先售与日本人;铁砂售价由双方议定,不受国际市场影响;日本八幡制铁所可以预购。日本商人从1908年到1915年每年从大冶铁矿运走铁砂6~7万吨,使汉冶萍公司在1911年实际上已经受制于日商。1912年初由于南京临时政府缺钱,经孙中山同意[10]冶萍公司变成中日合营但是一个月后就在反对声浪中取消了。
尽管盛宣怀曾与孙中山有过交情,孙1900年时还把他和自己并列为“中央政府”六大委员之一。[11]。辛亥革命爆发后,盛宣怀家业被没收,1912年12月,江苏都督程德全以盛氏捐款修水利,发还盛氏家产[12]。1915年日本曾试图拉拢盛,但遭到盛的拒绝。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病逝于上海。他的葬礼极其盛大,轰动上海,耗资30万两白银,送葬队伍从斜桥弄(吴江路)一直排到外滩,为此租界当局专门安排了交通管制。
胡雪岩、盛宣怀与张謇,可谓晚清三大商人。“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身后是左宗棠;“大买办”盛宣怀(1844—1916),身后是李鸿章;“状元实业家”张謇(1853年—1926年),帝师翁同龢是他的恩师,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等都与他有交情。
盛宣怀去世后,曾建立了几处纪念他的盛公祠:
[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