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办公室主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籍贯山东掖县[注 2][3],生于上海市南市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政治学家,正国级领导人。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党组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4]。曾于2002年至2020年间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长达18年。
王沪宁 | |||||||||||||||||||||||||||||||||||||||||||||||
---|---|---|---|---|---|---|---|---|---|---|---|---|---|---|---|---|---|---|---|---|---|---|---|---|---|---|---|---|---|---|---|---|---|---|---|---|---|---|---|---|---|---|---|---|---|---|---|
![]() 2024年5月摄于人民大会堂 | |||||||||||||||||||||||||||||||||||||||||||||||
![]() | |||||||||||||||||||||||||||||||||||||||||||||||
任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 | |||||||||||||||||||||||||||||||||||||||||||||||
现任 | |||||||||||||||||||||||||||||||||||||||||||||||
就任日期 2023年3月10日 | |||||||||||||||||||||||||||||||||||||||||||||||
副主席 | |||||||||||||||||||||||||||||||||||||||||||||||
秘书长 | 王东峰 | ||||||||||||||||||||||||||||||||||||||||||||||
前任 | 汪洋 | ||||||||||||||||||||||||||||||||||||||||||||||
![]() (排名第四) | |||||||||||||||||||||||||||||||||||||||||||||||
任期 第十九、二十届中央委员会 | |||||||||||||||||||||||||||||||||||||||||||||||
现任 | |||||||||||||||||||||||||||||||||||||||||||||||
就任日期 2017年10月25日 | |||||||||||||||||||||||||||||||||||||||||||||||
总书记 | 习近平 | ||||||||||||||||||||||||||||||||||||||||||||||
![]() (排名第一) | |||||||||||||||||||||||||||||||||||||||||||||||
任期 2017年10月25日—2022年10月23日 与丁薛祥、杨晓渡、陈希、郭声琨、黄坤明、尤权同时在任 | |||||||||||||||||||||||||||||||||||||||||||||||
总书记 | 习近平 | ||||||||||||||||||||||||||||||||||||||||||||||
前任 | 刘云山 | ||||||||||||||||||||||||||||||||||||||||||||||
继任 | 蔡奇 | ||||||||||||||||||||||||||||||||||||||||||||||
![]() | |||||||||||||||||||||||||||||||||||||||||||||||
任期 2017年11月17日—2022年10月 | |||||||||||||||||||||||||||||||||||||||||||||||
副职 | 黄坤明 | ||||||||||||||||||||||||||||||||||||||||||||||
前任 | 刘云山 | ||||||||||||||||||||||||||||||||||||||||||||||
继任 | (不明,可能为蔡奇)[注 1] | ||||||||||||||||||||||||||||||||||||||||||||||
![]() | |||||||||||||||||||||||||||||||||||||||||||||||
任期 2002年10月—2020年10月 | |||||||||||||||||||||||||||||||||||||||||||||||
副职 | 何毅亭、王晓晖、江金权 | ||||||||||||||||||||||||||||||||||||||||||||||
总书记 | 江泽民 → 胡锦涛 → 习近平 | ||||||||||||||||||||||||||||||||||||||||||||||
前任 | 滕文生 | ||||||||||||||||||||||||||||||||||||||||||||||
继任 | 江金权 | ||||||||||||||||||||||||||||||||||||||||||||||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 | 1955年10月6日||||||||||||||||||||||||||||||||||||||||||||||
籍贯 | 山东掖县 | ||||||||||||||||||||||||||||||||||||||||||||||
民族 | 汉族 | ||||||||||||||||||||||||||||||||||||||||||||||
国籍 | ![]() | ||||||||||||||||||||||||||||||||||||||||||||||
政党 | ![]() | ||||||||||||||||||||||||||||||||||||||||||||||
学历 | |||||||||||||||||||||||||||||||||||||||||||||||
职业 | 政治学家、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家、领导人 | ||||||||||||||||||||||||||||||||||||||||||||||
专业 | 国际政治、法语 |
王沪宁被认为是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连续三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政治智囊和理论撰稿人,在党内长期负责政治理论工作[5],被称为“三朝国师”和“灰衣主教”。他出身于学术界,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注 3]。曾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国际政治系主任、政治与行政研究所所长。他于1972年10月至1977年年2月在上海师范大学“五七”干校外语培训班法语班学习,毕业后分配至上海出版局工作。1978年考入复旦国政系读研,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教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由复旦大学调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历任政研室政治组组长、副主任、主任,随后升任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常委等职。
王沪宁是中共第十六至二十届中央委员,第十八至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九届、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七、十九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王沪宁的代表作有《政治的人生》、《美国反对美国》、《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等。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出生于上海市南市区的一个革命军人干部家庭[6]。沪宁二字的字面意思为“上海安宁”。王沪宁四岁时,父亲在庐山会议事件中为彭德怀讲了几句话,因而受到打压。母亲因身体原因,在1965年前后因疾病住院二十多次。年幼的王沪宁经常和两个哥哥轮流到医院照顾母亲。文革期间,王沪宁父亲挨斗,为了防止三个儿子在外面混日子,他经常将他们关在家里,要求他们抄写《毛选》或读书。1972年,17岁的他毕业于上海市永强中学[注 4]。永强中学并不是一所重点学校,除常规课程外,还开设了很多技工班,培养产业工人。一般来说,这种学校读书风气都不会很浓厚,但王沪宁是个例外[8]。
1972年,中共中央鉴于外交局面的变化[注 5]后外语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形,指出“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坚定的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外语人员”。中共上海市委因此决定在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注 6]和上海外国语学院创办涉外人员外语培训班,学生从上海市区各中学选拔,实行半耕半读,要求入学学员“年龄在十七岁左右”,培训期间,以参加劳动为主,同时给予适当时间学习外语[7]。上海师范大学当年招生200人,其中法语班招生25人,王沪宁被选入其中。第一批培训班的学生于1972年10月25日赴江苏大丰县“五七”干校开始学习[9][注 7]。1973年4月,培训班迁往上海奉贤县滨海地区的“五七”干校[10]。
1977年2月,王沪宁从培训班毕业[注 8]。对于这段专科[注 9]学习生活,他日后回忆道:“我从中学毕业,来到江苏大丰的农村,后又转到上海奉贤县,历时四年半......乡村的文化、 乡村的经济不发展、乡村的生活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1]毕业后,王沪宁被分配到上海出版局[注 10]。1978年,王沪宁参加了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注 11],被录取为复旦大学国政系研究生[注 12],宿舍在十号楼[16]。他的导师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陈其人。陈其人回忆道:“他复试迟到了20分钟,本来是要取消考试资格的,但我照顾他,还是让他考了。因为他初试的文章写得很好。”[17]他还表示,在课堂讨论时王沪宁就表现抢眼,“很会写文章,很会思考问题,那个时候表现很突出。”[18]由于出身法语专业,王沪宁最先接触的是以法国思想家为主的欧洲大陆思想体系,如布旦[注 13]的“国家君主绝对主权思想”[19]。
1981年王沪宁获得复旦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他的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从布旦到马利旦[注 14]——论西方资产阶级主权理论的发展》,总字数接近二十万字。答辩委员会高度评价其质量,称之为“我国学术界较系统研究资产阶级主权理论的初步尝试。”[8]毕业后,王沪宁留校加入了政治学教研室。1984年4月,王沪宁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复旦自由派盛行,为了抵制自由化思潮,复旦大学政治学教研室主任王邦佐将自称“新保守主义”的王沪宁列为了重点培育对象,对他大加扶持[21]。两人的文章被上海理论界誉为“二王”文章[22]。在校期间,王沪宁以勤奋著名,曾任复旦政治学教研室主任的孙关宏回忆:“他非常有才华,还没有分到我们这里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有所耳闻,说他很用功,晚上一两点钟以前熄灯是没有的,每天入睡都是一两点钟以后。”他还表示,王沪宁读书速度很快:“我们有一次一起出差,一本小说我从早到晚我才看到一半,他半天就看好了,下午就借第二本,晚上再借第三本,我一本小说两三天都看不完,他一天要看三本小说,这我蛮佩服他的。”还有一次,孙关宏、王邦佐和王沪宁一起去苏州编政治学词典,讨论之后,第二天王沪宁就把几千字的报告拿出来了[18]。
1985年,复旦大学成为了职称改革首批试点学校,在政治学教研室的推荐下,连讲师都不是的、年仅30岁的教师王沪宁被破格晋升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副教授[23]。此事使得他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人物。不断有年轻人写信请他指导,上级也经常点名要求他做报告,这让他苦不堪言。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我现在最希望的是能有一个平静安宁的环境,否则我会很苦闷的。我要准备开新课,我正在动笔写两本专著,我有自己的打算。这些都需要时间。”不过,成名也使他获得了领导的重视。1985年5月,王沪宁争取参加一次国际会议,费用一直没有落实。时任校长谢希德特别为他专门批示“对于文科有条件的年轻教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校要支持。”从而解决了他的经费问题[8]。作为老师,他在短短的几年内不断开出新课,一学期通常开两三门课,多时要同时开四门课。由于勤奋和观点新颖,王沪宁迅速成为研究政治学理论的知名青年学者[10]。
到1985年底,王沪宁已发表了近八十篇文章,编译了七十万字的资料。其中《控制与行政管理》、《试论职位分类在干部管理体制中的应用》等多篇文章获奖。他还被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聘为了特约政策研究员,并担任全国社科“六五”规划重点项目《政治学概论》一书的主要撰稿人[8]。对于这段文章发表的高峰期,王沪宁自称自己的表现“颇有点(理论)介入的味道。”[22]
由于成果突出,王沪宁成为《半月谈》等时事杂志的封面人物。198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调潘维明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为改革开放造势。同年5月,潘维明策划了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24] 。在招贤纳士的过程中,潘维明与王沪宁十分投机,王沪宁也因此受到分管宣传工作的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曾庆红的关注[22]。中共十三大之前的一个春节,中共上海市委的有关领导分别到各大学去参加教授们的春节茶话会,曾庆红选择了去复旦。茶话会之后,曾庆红特意找到了年仅30多岁的王沪宁,与他就当时的政治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当时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几乎分辨不出谁是领导,谁是学者了。事后,曾同王一直保持联系[25]。
1988年8月,王沪宁晋升为教授。同月,获美国政治学会奖学金,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政治学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系做了半年访问学者。据传在此期间,他与同时期在美国卓克索大学留学的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之子江绵恒结识[26][注 15]。在美国的半年内,王沪宁去过美国30几座城市和近20所大学,在数十个政府和私人部门做过调查,与众多的美国人和外国人讨论美国,并将每天讨论、访问和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成《美国反对美国》一书。1989年初,王沪宁回国。同年被提拔为复旦大学国政系主任。
1993年,王沪宁被校长谢希德任命,以校辩论队顾问身份,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会[27][28]。早在1988年时,王沪宁就曾担任复旦大学辩论队的教练。辩论赛的队员戏称王沪宁为“王总”。在复旦的动员会上,王沪宁说,“这一次我是无官一身轻,顾问顾问就可以了。”但私下他却对队员们说:“我们做一件事,就要追求100%的完美,如果有了99%的成功,还有1%的遗憾,就要抓住这1%不放。”由于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全部七场比赛的实况录像,本次比赛格外受到关注。决赛中台大队和复旦队辩论主题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复旦队为反方并最终获得了胜利[8]。事后,王沪宁评论复旦队夺冠:“是知识的胜利,智慧的胜利,智商的胜利!”由于大专辩论会的成功,王沪宁的队员们成为全国知名人物[29]。在新加坡时,他曾和时任新加坡副总理的李显龙准将会面[30]。
1993年2月12日,由王沪宁参与创办的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在上海成立。研究院的前身为复旦大学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心。早在中心时,王沪宁就经常参加由原上海市长江泽民创办的“双月座谈会”,每次时长三个小时,讨论当时的热点、敏感话题,“尺度也很大”。研究院向中央提交了苏东剧变、台海问题的报告。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对研究院抱有很高期望,希望其能成为市政府的外脑、中国的兰德公司。93年末,复旦发展研究院编写了《中国发展报告》(即复旦绿皮书),王沪宁任两位总策划之一,同时担任报告政治篇的主笔。王沪宁高度重视这份报告,参与成员均由他亲自挑选。在《日记》中,他自豪地称:“大约七十人左右,实在是庞大的队伍,也就是复旦大学能做到这样。”《重新认识中国:1993中国发展报告》被认为是中国大学智库的开端作品[8]。
1994年1月,王沪宁购买了人生中第一套商品房。他在《日记》中抱怨“填写买房子的表格,复杂的很。”在此之前,复旦大学国政系办公室曾给他选了一套两居室,但被他拒绝了[8]。同年,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在筹备法学院时,王沪宁主张小系大院的思路,主张学院负责框架,而学系具体负责教学及科研。他还提出应该让最好的老师给低年级学生上课。3月10日,在上海市表彰十大精英大会上,获奖的王沪宁发表讲话,称:“我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多写几本好的书,多教几位好的学生。”[31]
1994年夏天,王沪宁奉命在北戴河借调参与起草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文件,开始参与中央政治[32]。同年9月1日,王沪宁接到复旦校长杨福家的电话,获知自己被提名为复旦大学杰出教授。他非常激动,在《日记》里写到:“我有一种深厚的复旦情结。”[8]
1995年4月,在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中办主任曾庆红的力荐下,王沪宁由总书记江泽民钦点进京,以“国家主席特别助理”的身份[33]出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兼室务委员,级别为副部级[注 16]。吴邦国在调进中央之前,在上海任职时就曾有过请他作政治顾问的念头,进入中央之后仍念念不忘,多次在江泽民面前提起。后来,江泽民为此还同他开玩笑说:“如果你再不进京,这一帮人可要跟我闹翻喽。”[18]当然,江泽民本人也很欣赏王沪宁的理论研究,当他被调到政研室和江见面时,江一见面就引用了他大段的政治学著作原文,这让他十分吃惊[6]。他和滕文生、刘吉一道,成为江泽民最为倚重的高层智囊[34]。
进京后,中办在方庄小区给王沪宁分配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单元楼。当时上海的同行们都不太相信王沪宁会在中南海久留,认为他进京不过是借调。王沪宁的一位博士生曾前往他在方庄的住所看望他,发现家里不但冰箱只是个摆设,卫生间的抽水马桶居然也是多日失修。这位博士回忆王沪宁曾感慨:“掉进‘海里’之后,最不可心的事情、最大的缺憾就是再不能以个人名义对外公开发表观点了。”[35]
1998年4月,王沪宁被任命为政研室副主任。时任主任滕文生对他多有提携,但王沪宁野心很高,一直谋求取而代之[来源请求]。2002年10月,王沪宁接替滕文生出任政研室主任,晋升为正部级,而62岁的滕文生则被调为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随后,王沪宁在中共十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在担任政研室主任期间,作为主要的政策策划者,王沪宁直接参与、起草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政治理论与思想,辅佐了三代总书记,是中共高层的重要理论智囊[36]。
2007年10月22日,在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上,52岁的王沪宁当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晋升为副国级,正式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是继邓力群之后,又一位以理论界人士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职务的人。一位中直管理局的人士曾表示:“现在的这些中央领导人里,最难伺候的是谁我不敢说,最好伺候的是王沪宁。秘书局的同志也有这样的议论。”[35]他与时任中办主任令计划、总书记办公室主任陈世炬形成胡锦涛身边的“铁三角”,从日常工作安排到智囊建议,对胡锦涛执政十年的政治建树着墨颇多。多次陪同胡锦涛在国内考察和国外出访[37]。
201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57岁的王沪宁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并继续兼任政研室主任,但不再担任书记处书记。
据传他在2007年和2012年先后任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后两次提出不再兼任政研室主任一职,但由于中组部在“党内理论工作者”难觅其替代人选而不得不留任[38]。
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任期内,王沪宁和中办主任栗战书、中办副主任兼总书记办公室主任丁薛祥一道,陪同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了几乎所有内外活动[39]。被认为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信任的人之一。2014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后,王沪宁再兼任深改组办公室主任,其政治分量日益增长[40]。在担任深改办主任期间,王沪宁协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制定了包括供给侧改革[41]、雄安新区[42]等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
与许多同僚往往由地方一把手升入中央不同,王沪宁在党内升迁之路上没有实际主政一方的经验,而是主要在幕后政策研拟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2017年10月25日,62岁的王沪宁在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五)[43]和中央书记处书记(排名第一),成为自陈伯达之后又一个入常的理论界人士。11月17日,接替退休的刘云山出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44]并继续担任深改委办公室主任[45]。他还兼任了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主任、全面依法治国委副主任、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主持书记处工作期间,他全面负责意识形态、思想宣传、党建和荣誉表彰工作,并协助负责网络安全、机构编制和法治建设工作[46]。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王沪宁出任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47]。王沪宁还负责组织了2019年10月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48]。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国各地蔓延,王沪宁担任新成立的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同组长李克强一道领导抗疫工作[49]。3月10日,陪同总书记习近平视察武汉疫区[50]。同年10月,卸任政研室主任一职,由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江金权接任,在任长达18年,是任期最长的政研室主任[51]。
2022年10月下旬,王沪宁主持召开由高级医学专家和高级官员组成的闭门会议,讨论放开疫情防控措施的方式及可能造成的结果。据路透社引援知情人报道称,王沪宁曾在会上反复询问与会者,放弃清零政策后在最坏的情况下会导致多少人死亡,并要求参会的官员和专家制定出各种重新开放路线图[52]。
2022年10月22日,在二十大闭幕式上,前最高领导人胡锦涛被带走引发中外关注。根据媒体拍到的视频显示,在胡被带走时,坐在胡左手边,曾在胡锦涛任内担任过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栗战书一度试图搀扶他,但被王沪宁阻止[53]。
2022年10月23日,67岁的王沪宁在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上连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党内排名由第五上升至第四。同时卸下了书记处书记(排名第一)的职务,由蔡奇接任[54]。
2023年1月17日,王沪宁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月26日,《日经新闻》援引消息人士报道称,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希望王沪宁“创造一国两制的替代方案”,从而更快地解决台湾问题[55]。
2023年3月,正式接替汪洋出任全国政协主席,在党内分管统战、宗教、民族、新疆、西藏事务并协助分管对台事务。他是继李瑞环之后另一位从分管意识形态的书记处书记转岗全国政协主席的政治局常委。但王沪宁保留了深改委副主任、深改办主任的职务,打破了以往的惯例[56]。长期担任王沪宁副手的穆虹也在升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后保留了分管深改办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职务。外界由此推测王沪宁仍在政策制定领域发挥作用。有媒体称王沪宁治下的政协为“中央政策设计院”[57]。
2023年6月17日,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五届海峡论坛大会上,王沪宁透露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已经制定了《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计划在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注 17]。包括“支持厦门与金门加快融合发展”、“支持福州与马祖深化融合发展”、“取消台胞在闽暂住登记”、“台胞子女在闽就近入学”等内容[58]。对此台湾陆委会回应称:“中共此举毫无意义,也徒劳无功。”[59]
2023年9月11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十届一次理事大会循例选举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为会长,王沪宁强调要“坚持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注 18]来解决台湾问题[61]。
2023年12月8日,据多家媒体报道,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王沪宁于12月初主持对台工作会议,与会部门包括中台办、中宣部、统战部、商务部、国安部、国防部等机关[注 19]。在会上,王沪宁指示各部门应通过“化整为零,诱拉基层"的方式(即邀请台湾基层里长来大陆访问交流)介入2024年台湾大选[62]。12月13日在被问及此事时,国台办[注 20]发言人朱凤莲表示这些报道是“没有根据的猜测”,并指两岸间任何交流活动都被“民进党当局及某些势力扣上介选的帽子”,是民进党骗票举措[63]。
2024年1月20日,王沪宁在全国政协2023年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要求政协委员“宣传阐释好中共大政方针和经济政策,助力提振发展信心,稳定改善社会预期,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64]
在2024年2月22日至23日对台工作会议上,王沪宁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党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65]
王沪宁在2024年4月27日会见傅崐萁率领的中国国民党民意代表参访团一行,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持续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我们都是中国人,都属于中华民族,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应该常来常往,经常交流,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傅崐萁认可。王沪宁还表示,大陆同胞对花莲地震灾区同胞深为关切,愿意为花莲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积极帮助。[66]傅崐萁表达希望大陆让民众“走进台湾”[67]。
王沪宁听取2024年6月14日在福建厦门召开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后表示,要深化两岸经济融合,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要为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大陆提供更多便利。“要为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等提供更多便利,推动在交流交往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8]
1978-1981年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
1988-1989年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期间1988-1989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
1989-1994年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4-1995年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69]
中国政治学会第二届、第三届副秘书长;第三届理事,第六届常务理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