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柳书琴(1969年11月1日—),是台湾文学中生代研究者。目前在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服务。“日治时期台湾文学”、“殖民主义与文学生产”、“东亚殖民地比较文学”是其研究专长[1]。
1969年11月1日出生。籍贯是台湾花莲。成功大学历史系毕业,台湾大学历史所硕士,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曾到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所作短期研究[2]。先后在元智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中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静宜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台文所任教。2012年2月~2014年8月担任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在文学史料的编纂方面,曾与陈万益、许维育等人编辑《张文环全集》,也与张文薰等人编辑《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台文馆出版,2011年3月出版)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的部分。在台湾文学知识的推广方面,曾至韩国、日本、中国等地演讲,也曾多次在国内大专院校演讲。其学术成就逐渐受到重视,荣获清大2008年“新进人员研究奖”、2009年“学术研究出版奖励”、2011~2013年的“教师学术卓越奖励”;校外荣誉方面,则荣获2008年“吴大猷先生纪念奖”、2010年“巫永福文学评论奖”、2010年“第34届金鼎奖入围”与“补助大专院校特殊优秀人才奖励”、2012年“101年度中山学术著作奖”等。为人低调,但是论文发表、研究计划提出,以及文学活动参与相当频繁。
对于台湾文学系所内部及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不论是中国还是台湾)氛围,柳书琴曾在代表作《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的序言,向读者提出忠告,说道:“民族国家在与殖民主义格斗的同时却在某种程度上落入文化本质主义的视野。民族主义扼杀了各种本土差异,压抑了地方文学的多重可能,也化约了复数的地方文化传统”。相较一些学者将后殖民论述当成自身论述的武器,或者作为支持台独或统一的理论基础,她对后殖民论述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后殖民论述的最终目的,在于从单一文化专制中解放各种带有地域性、土著性的词汇与表述,从内向外自然展现地方与世界各地域之间的平等对话”。[3]
对于“台湾文学”的存在,尤其是台湾文学的创作及知识化的历程,并不认为这是“一时、一党、政治性操作的结果”,而是有其成因及深刻的意义,曾在一篇文章提到:“台湾文学作品的典律化,台湾研究的学科化,其过程都是可以被客观分析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有其漫长深刻的社会根源,反映了我们社会对于抒发集体情感、认识自身土地与历史的权力及渴望。”[4]她倾向将台湾文学、台湾历史、台湾文化这些研究的价值,放在东亚史及全球史的脉络中考察,而认为,台湾自近代以来,由于不是一个国家,因此拥有许多超越国家、民族的经验,而这个经验在全球--一个平等性的全球社区的发展当中,非常重要。这些经验透过学者知识化工程的处理以后,不仅可以被国外接受、翻译,也可以反馈给国民教育。[5]基于上述的理念,柳书琴努力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学者合作,寻求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编辑学术专书、参与国际学会、加入国际期刊编审,以及相互交流文学调查成果的机会;而在担任清大台文所所长期间(目前已换陈建忠担任),也将陈万益等前任所长开启的师生境外出访、接纳国外学者访问等作法沿续下去。
柳书琴非常重视台湾文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生态的位置,以及它在台湾国际发声权、台湾国际发展空间所发挥的作用。她认为,目前台湾文学主要是在“世界华文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现代中文文学”,以及“殖民地文学/昭和外地文学/东亚日本语文学”这两大脉络里,取得海外发声与国际交流的机会。由于中国、日本这两个国家,主导东北亚的学术生态,激烈争夺历史诠释权,因此台湾必须要像韩国一样,“与中日学界加强国际合作,开发大陆边陲南北岛弧之小国联系,或串联亚非南美发展中国家”,从各方面去开拓自己学界在东亚共同历史与全球社会的发声权。对于“台湾通常只有一到数名代表参与其间”、“薄弱的人数”与“缺乏世代性的队伍”这些问题她相当在意,认为,这种现象终将影响台湾与台湾文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声,并且造就学术传承与下一个世代国际竞争的弱势。[6]
对于台湾文学研究的发展问题,柳书琴认为,思考“台湾文学能回馈给社会什么”,比“细论研究议题与研究方法”,更为重要与迫切。在静宜大学人文暨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举办的“当前台湾文学议题座谈会”上,呼吁:国立台湾文学馆、台湾研究中心平台,以及相关大学系所,透过一些方式(例如:系列工作坊)邀集各界人士,讨论近年来国内文化与教育场域出现的各种变化,并且思考这些变化对台湾文学这个学科带来的各种冲击、所反映的社会需求,以及因应这些变化的策略。[7]
文章可分为“学术著作”与“一般著作”[8]。目前为止(2014年8月27日),大部分文章的电子档,都能在清大台文所的教师个人网页中找到。
学位论文:
整本书以其单篇或多篇论文为主体的著作:
与他人合著的著作:
编辑的著作:
译作:
单篇论文篇目列表(至2014年8月27日为止):
其研究主题最早是1940年代的台湾文学,处理皇民化运动,以及皇民文学的相关议题,其硕士论文是“战争与文坛:日据末期台湾的文学活动”。之后,以《福尔摩莎》杂志的作家群为对象展开研究,不仅以这些人的留日文学活动作为博士论文内容,也将这些作为任教期间的研究题材,日后集结出版,联经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的《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即是其成果。民国94年以后,逐渐转向台湾日治时期的汉文教育、汉文通俗文学、风月报等议题的研究,也着手进行台湾与其他日本殖民地---朝鲜半岛、满洲国的文学比较研究,近年着眼于台湾的左翼文学,研究朱点人、郭秋生等左翼作家生平事迹,及其文本所展现的反殖民精神。与所内教师陈淑容女士合写〈宣传与抵抗:嘉南大圳事业论述的文本缝隙〉一文。独立撰写的论文,其单篇论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六类。每一类的论文篇目,没有按照论文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一、日治时期左翼文学运动、所谓的“城殇小说”:
二、满洲国及其相关议题:
三、台湾的汉文、通俗文学、大众文学议题
四、以硕士论文为基础所发表的文章:
五、以博士论文为基础所发表的文章:
六、其他:
文学创作:
其论文与散文多以真名发表,诗作则以“芙蓉”为笔名发表。
散文:
新诗:
简介台湾文学相关议题的文章:
“座谈会”的记录、整理文章:
对他人口述的记录、整理文章:
其文章谈访对象是满洲国时期在东北生活的中国人与台湾人。
他人制作的演讲逐字稿:
〈猎人视窗--我们的文学为什么打猎?〉一文,是台湾文学馆几年前周末文学对谈,柳书琴与亚荣隆.撒可努对谈的逐字稿。内容不仅刊在《台湾文学馆通讯》,也收录在台文馆出版的《犹疑的座标--十场台湾当代文学的心灵飨宴2:国立台湾文学馆‧第二季周末文学对谈》,对谈的全程影像档则放在台文馆的网站上。
对他人论文、著作、会议的评论:
由于她主张日治时期的台湾文学研究,应该采取“实证主义”,与另一名台文学者游胜冠主张--应该采“批判性”立场对立,因此曾撰文检讨“批判性”学术研究。[9];同时,游胜冠也撰文批判柳书琴、黄美娥等学者的研究取向及其对日治时期台湾文学史料与研究对象的解读。
曾士荣〈评柳书琴著《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该文刊载在2011年12月的《台湾史研究》(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页 241-24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