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

歷史研究領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全球史(英语:Global History),也称世界史World History)、国际史International History),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领域,从全球视角审视历史。早期作者包括伏尔泰黑格尔卡尔·马克思阿诺德·J·汤因比。20世纪后期,全球史在大学教学、教科书、学术期刊和学术协会方面变得更加活跃。不要与比较史学混淆,后者与全球史一样,涉及多种文化和民族的历史,但不在全球范围内。全球史寻找出现在所有文化中的共同模式,全球史学家关注主题(theme),有两个主要焦点:即整合(全球历史进程如何将人类聚集在一起)和差异(全球史的模式如何揭示了人类经验的多样性)。[1]

简介

宾利(J. H. Bentley)注意到,“世界史这个词从来都不是一个明确的、具有稳定指称的能指”,这个词的使用与普遍史、比较史、全球史、大历史、宏观史和跨国史等有重叠。[2]

世界史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但在1980年代步伐加快。[3][4]少数几所大学创建了世界史协会和研究生课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世界史领域的学术出版物、专业和学术组织以及研究生课程激增。《世界史》经常在美国高中和大学的必修课程中取代《西方文明》,并得到采用世界史方法的新教科书的支持。

世界史试图识别和解决对专业历史写作产生深远影响的两种结构:一是倾向于利用当前的民族国家来设定过去研究的界限和议程,二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假设的深刻遗产(在西方历史写作中尤其如此,但不仅限于西方历史写作)。

因此,世界史倾向于研究跨越传统历史研究边界(如语言、文化和国界)的网络、联系和系统。世界史经常关注探索导致人类社会发生大规模变化的社会动态,例如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传播,并分析此类大规模变化如何影响世界不同地区。与20世纪下半叶的其他历史写作分支一样,世界史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历史学家对政治、战争和外交的传统关注,涵盖了性别史、社会史、文化史等众多主题和环境历史。[3]

“世界史”概念和研究的演变

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虽然只记述部分欧洲地中海沿岸、西亚等地中心的地区所发生的波希战争,却已发展出国与国间的相对关系,是目前所知较早具有世界史观念的著作。但因这些记载多来自口耳相传,故也有人认为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修昔底德才是历史之父。

在东方中国历史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大体以中国为中心,仅略提及四夷(外族),但也可大致代表当时中国人所知的世界。

中世纪以后,西方史学受到基督教影响,开始出现把全世界视为统一的,将世界历史作为走向天国历程的观念。最明显受此影响的是艾克哈德英语Ekkehard of Aura的《世界编年史》,可以说是最早的一本“世界史”著作。

但早期的“世界史”不大可能记述本身文明之外的历史,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则必须要待近世的地理大发现以后才逐渐出现,但早期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是先开始对各地区而不是整体的世界历史产生兴趣,而启蒙运动则促使西方真正对于全世界的历史发展产生兴趣,到十九世纪史学更进一步发展,并形成许多解释世界历史的理论,虽然当时对于世界史的了解,常是西方中心及进化史观式的,但是已近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这种世界史的概念也在西方向外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到世界各地,如日本在十九世纪末开始研究世界史,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探求世界历史,但在欧洲,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欧洲史仍然是学术主流,直到1980年代以来,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念后,欧洲以及美国的历史课程主流,才开始由西洋史转向世界史

唯物史观中,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各国家通过普遍性的交往,打破相互孤立、相互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化的历史[5]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