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三角形,又称帕斯卡三角形、贾宪三角形、海亚姆三角形、巴斯卡三角形,是二项式系数的一种写法,形似三角形,在中国首现于南宋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得名,其在书中说明是引自贾宪的《释锁算书》,故又名贾宪三角形。前 9 行写出来如下: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3年4月4日) |
杨辉三角形第 层(顶层称第 0 层,第 1 行,第 层即第 行,此处 为包含 0 在内的自然数)正好对应于二项式 展开的系数。例如第二层 1 2 1 是幂指数为 2 的二项式 展开形式 的系数。
性质
- 杨辉三角形以正整数构成,数字左右对称,每行由1开始逐渐变大,然后变小,回到1。
- 杨辉三角形每一行的平方和在杨辉三角出现奇数次。
- 杨辉三角形第2的幂行所有数都是奇数[注 1],此为卢卡斯定理的特殊情况。
- 第 行的数字个数为 个。
- 第 行的第 个数字为组合数 。
- 第 行数字和为 ,因为第 行是 的二项展开。
- 第 行的数字按顺序写下所形成的数字为 ,因为该数字是 的二项展开。例如第二行 ,第三行 ,第四行 ,第五行 ,第六行 (第六行之后需进位)。该规律可推广至任何进位制,例如在九进制下:,。
- 除每行最左侧与最右侧的数字以外,每个数字等于它的左上方与右上方两个数字之和(也就是说,第 行第 个数字等于第 行的第 个数字与第 个数字的和)。这是因为有组合恒等式:。可用此性质写出整个杨辉三角形。
- 如果 为素数,则第 行的数中除了两端的1以外均为 的整数倍数。若 为合数则不然。[注 2]
- 按照该三角形的斜边以及与之平行的斜线上的数所形成的数列为第 维度的单纯形数。即第一列全为1(0维),第二列为自然数形成的数列,第三列为三角形数形成的数列,第四列为四面体数形成的数列,第五列为五胞体数形成的数列,以此类推。
- 第 行(第 层)的所有的数的平方和为第 行(第 层)正中央的数字。可用该式得出 。例如第五行(第四层)所有的数的平方和 是第九行(第八层)正中央的数字。
- 将三角形左端对齐之后,沿右斜45度的对角线方向(不改变三角形形状的话则需要按照中国象棋的马的走法)取得的数之和为斐波那契数。
- 将第奇数行正中央的数减去其左侧(或右侧)第二个数,得到的差为卡塔兰数。
- 将杨辉三角形中所有的奇数与所有的偶数以不同颜色涂色的话,可以形成一个类似谢尔宾斯基三角形的图形。
历史
波斯数学家Al-Karaji和天文学家兼诗人欧玛尔·海亚姆(عمر خیام,Omar Khayyám)在10世纪都发现了这个三角形,而且还知道可以借助这个三角形找次根,和它跟二项式的关系。但他们的著作已不存。[2]
11世纪北宋数学家贾宪发明了贾宪三角,并发明了增乘方造表法,可以求任意高次方的展开式系数。贾宪还对贾宪三角表(古代称数字表为“立成”)的构造进行描述。[3]贾宪的三角表图和文字描写,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所藏《永乐大典》卷一万六千三百四十四。
13世纪中国南宋数学家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术》里解释这种形式的数表,并说明此表引自11世纪前半贾宪的《释锁算术》[4]。
1303年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四元玉鉴》卷首绘制《古法七乘方图》[5]。
意大利人称之为“塔塔利亚三角形”(Triangolo di Tartaglia)以纪念在16世纪发现一元三次方程解的塔塔利亚。
布莱士·帕斯卡的著作Traité du triangle arithmétique(1655年)介绍了这个三角形。帕斯卡搜集了几个关于它的结果,并以此解决一些概率论上的问题,影响面广泛,皮埃尔·雷蒙·德蒙莫尔(1708年)和亚伯拉罕·棣莫弗(1730年)都用帕斯卡来称呼这个三角形。
历史上曾经独立绘制过这种图表的数学家:
- Karaji 和 欧玛尔·海亚姆 波斯 10世纪(图文无存)
- 贾宪 中国北宋 11世纪 《释锁算术》 (图文现存大英博物馆所藏《永乐大典》)
- 杨辉 中国南宋 1261《详解九章算法》记载之功(图文现存大英博物馆所藏《永乐大典》)
- 朱世杰 中国元代 1299《四元玉鉴》级数求和公式
- 阿尔·卡西 阿拉伯 1427《算术的钥匙》(现存图文)
- 阿皮亚纳斯 德国 1527
- 施蒂费尔 德国 1544《综合算术》二项式展开式系数
- 薛贝尔 法国 1545
- B·帕斯卡 法国 1654《论算术三角形》
中国贾宪是贾宪三角的发明人,贾宪/杨辉称之为“释锁求廉本源”,朱世杰称之为“古法七乘方图”(1303年),明代数学家吴敬《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称之为“开方作法本源”(1450年);明王文素《算学宝鉴》称之为“开方本源图”(1524年);明代程大位《算法统宗》称之为“开方求廉率作法本源图”(1592年)。 清代梅文鼎《少广拾遗》称之为“七乘府算法”(1692年);清代孔广森《少广正负术》称之为“诸乘方乘率表”;焦循《加减乘除释》称之为“古开方本原图”;刘衡《筹表开诸乘方捷法》称之为“开方求廉率图”;项名达《象数一原》称之为“递加图”。伟烈亚力《数学启蒙》称之为“倍廉法表”;李善兰《垛积比类》称之为“三角垛表”。近代中算史家李俨称之为“巴斯噶三角形”,但根据《永乐大典》指出“巴斯噶三角形”最早由贾宪使用。[6]。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56年写的一本通俗读物《从杨辉三角谈起》[7],将贾宪的《开方作法本源》称为“杨辉三角”,首次将“巴斯噶三角形”回归宋代数学家名下;此后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和许多数学科普读物都跟随之[8]。另一方面,专业的中国数学史著作,都用“贾宪三角”这个称呼。[9][10]。
一个数在杨辉三角出现的次数
由1开始,正整数在杨辉三角形出现的次数为:∞,1, 2, 2, 2, 3, 2, 2, 2, 4, 2, 2, 2, 2, 4, ... (OEIS:A003016)。最小而又大于1的数在贾宪三角形至少出现n次的数为2, 3, 6, 10, 120, 120, 3003, 3003, ... (OEIS:A062527)
- 除了1之外,所有正整数都出现有限次。
- 只有2出现刚好一次。
- 6,20,70等出现三次。
- 出现两次和四次的数很多。
- 还未能找到出现刚好五次或七次的数。
- 120,210,1540等出现刚好六次。(OEIS:A098565)
- 其中表示第个斐波那契数()。
- 3003是第一个出现八次的数。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