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哺乳动物物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尖喙鲸属(学名:Acrophyseter),又称尖喙抹香鲸属、峰抹香鲸属,为已灭绝的抹香鲸,生存于中新世晚期的秘鲁沿岸,本属包含两种:恐齿尖喙鲸(A. deinodon)及粗壮尖喙鲸(A. robustus)。尖喙鲸属于巨猎食性抹香鲸,是以大型猎物为主食的抹香鲸类群,而尖喙鲸的体长为3.9—4.3米(13—14英尺),属于其中体型最小的物种。尖喙鲸具有短而突出的吻突,并且具有粗壮弯曲的牙齿,可能以其他水生哺乳动物为食,例如海豹或是其他鲸鱼。
尖喙鲸属 化石时期:晚中新世
~ | |
---|---|
恐齿尖喙鲸(A. deinodon)颅骨化石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下目: | 鲸下目 Cetacea |
演化支: | 大洋鲸类 Pelagiceti |
演化支: | 新鲸类 Neoceti |
小目: | 齿鲸小目 Odontoceti |
演化支: | 抹香鲸类 Physeterida |
总科: | 抹香鲸总科 Physeteroidea |
属: | †尖喙鲸属 Acrophyseter Lambert, Bianucci et Muizon, 2008 |
模式种 | |
A. deinodon | |
种 | |
|
尖喙鲸、噬抹香鲸、梅尔维尔鲸与颧突抹香鲸均属于巨猎食性抹香鲸,以大型猎物为主食。它们的上下颚都具有粗大、深根、牙釉质包覆的牙齿,而现存抹香鲸是缺乏上排牙齿以及牙釉质的[1]。巨猎食性的习性可能来自较古老的龙王鲸科,或者是在之后才独立演化出来的演化支[2]。这个演化支被认为包括海波鲸亚科以及底下的斯卡尔鲸属、蒂普罗鲸属、拟艾多鲸属与海波鲸属。这个亚科被认为属于并系群,亦即底下物种并不具有单一的共同祖先[3]。
尖喙鲸属下包含两种,模式种恐齿尖喙鲸(A. deinodon)发现于秘鲁皮斯科组南萨卡科(Sud-Sacaco)模式产地,地层年代为中新世托尔顿期至墨西拿期(8.5-6.7百万年前);编号为MNHN SAS 1626的模式标本为一成年个体,包含了颅骨以及仍然保有牙齿的上下颚[4]。另一物种粗壮尖喙鲸(A. robustus)则发现于皮斯科组女巫山(Cerro la Bruja)区域,包含一个头颅,编号为MUSM 2182,地层年代为中新世塞拉瓦尔期至托尔顿期(早于9.2百万年前)。第二具恐齿尖喙鲸的化石出土于阿瓜达丘陵(Aguada de Lomas)区域,地层年代为6.9-6.7百万年前的墨西拿期,编号为MNHM F-PPI 272,包含了右顶骨,但该化石可能也属于粗壮尖喙鲸[2]。编号MUSM 1399的化石包含了一个缺乏前半吻突的头颅,出土自女巫山(Cerro la Bruja)区域,被认为属于尖喙鲸,但尚未确认[5]。粗壮尖喙鲸具有更突出的吻突、较直的牙齿、较狭长的下颚、在吻突侧面具有沟槽、并具有较恐齿尖喙鲸明显的颅上盆(Supracranial basin),也就是额隆的所在处[2]。
尖喙鲸属的属名Acrophyseter来自古希腊语的“akros”,也就是尖锐的意思,指的是尖喙鲸尖短向上弯的吻突;以及“physeter”,为现代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的属名。种名deinodon则来自于古希腊语的“deinos”,恐怖的意思,以及“odon”,牙齿的意思[4]。
| ||||||||||||||||||||||||||||||||||||||||||||||||||||||||||||||||||||||||||||||||||||||||||||||||||||||||||||
尖喙鲸属与其他抹香鲸的关系图,其中粗体字物种属于巨猎食性抹香鲸[6][2] |
透过比较尖喙鲸与颧突抹香鲸两侧颊骨的间距,尖喙鲸的体长估计约3.9—4.3米(13—14英尺)长,属于巨猎食性抹香鲸中体型最小的物种[2]。
和现存抹香鲸不同,恐齿尖喙鲸上下颚皆具有牙齿。其牙齿,尤其是前齿,十分粗壮且深深嵌入于牙槽之中,且牙根的部分较齿冠厚。前齿也较后齿更类似于圆锥状。下排后齿间隙由前至后逐渐增加,主要用来撕裂,和以吸允为主的现代抹香鲸不同。前齿多半于两侧有磨损,而后齿则多半于中央部分有磨损。尖喙鲸的上颚具有12颗牙齿(前上颌骨上3颗、上颌骨上9颗,后齿与腭连接着[4]),下颚则具有13颗,且和其他猎食性鲸鱼一样,它们的牙齿具有牙釉质;在牙齿发育的时候齿垩质层也会逐渐形成,与现存的虎鲸类似[2]。牙槽旁具有颊外生骨疣,在啃咬时能够稳固牙齿;其中后齿因在啃咬时需承受较大的压力所以具有较大的骨疣[5]。而粗壮尖喙鲸的牙齿排列形式仍然未知,但是可能与恐齿尖喙鲸相似。
和其他抹香鲸一样,尖喙鲸的颅骨顶端同样也具有明显的凹陷,称为颅上盆。颅上盆的位置接近眼窝但并未延伸至吻突,这项特征与其他巨猎食性抹香鲸不同。此外也和其他较晚期的抹香鲸物种不同的是,尖喙鲸具有两个鼻孔,然而左鼻孔的大小约为右鼻孔的五倍大,其宽度分别为30和7.2毫米(1.18和0.28英寸)[2]。头颅两侧的颞窝高度非常高,而其近亲颧突抹香鲸与噬抹香鲸的颞窝高度则仅与眉峰相同而已。髁状突(下颚与颅骨的连结处)至后齿之间的区域可能就是嚼肌的附着处。眉峰向下倾斜角度约为 55°。颅骨后方的项线与颅上盆相连。其颧骨为扁而薄,限制了耳道的发展。吻突较短,但有明显向上弯曲,且前上颌骨近犁骨处缺乏沟槽,与其他抹香鲸不同[4]。
尖喙鲸具有短而尖的吻突,以及粗壮弯曲的前齿,这代表它们大型猎物为食,并能利用同样粗壮的后齿对猎物进行撕扯。在皮斯科组的南萨卡科(Sud-Sacaco)地区出土了数种可能为尖喙鲸猎物的海生脊椎动物,包括皮斯科鼠海豚(Piscolithax)、皮斯科须鲸、长吻弓海豹、厄比纳环企鹅(Spheniscus urbinai)、海懒兽(Thalassocnus natans)等。同样也发现了数种与尖喙鲸生活同一区域的掠食者,包括皮斯克长吻鳄、巨牙鲨、宽齿鲭鲨等,与尖喙鲸生活同一区域的掠食者中,有些种类会与尖喙鲸发生竞争,而有些种类是尖喙鲸的天敌(如巨牙鲨)。女巫山(Cerro la Bruja)地区则有发现马泽亚短吻豚、阿托海豚、玻利别洛诺海豚(Belonodelphis)、未辨认的喙鲸、未辨认的须鲸、未辨认的僧海豹、穆伊环企鹅(Spheniscus muizoni)、巨牙鲨、宽齿鲭鲨、以及一种真鲨属物种[4][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