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巨龟(学名:Archelon ischyros),又名恐龟、帝龟、古海龟,模式种为“不朽古巨龟”,其学名Archelon出自希腊语,意思是“乌龟中的帝王”,是一属已灭绝的巨型海龟,它栖息于7000万年前的中晚白垩纪的西部内陆海道,是当时的北美洲中央的一块巨大的浅海区域[1]。古巨龟是史上最大的龟类之一,其平均体长为4.1米(13.5呎)、鳍状肢间距4.9米(16呎)、体重可达2.2 t(2.2 long ton;2.4 short ton),龟甲上有2.5或5 cm(1或2英寸)的脊骨凸起,
古巨龟在晚白垩纪的数量非常之多,它们拥有一个边缘锋利的喙,没有牙齿,像一把磨光过的V形剪刀,能轻松切割水母、鱿鱼等表皮黏滑的海洋动物,也能切割漂浮在海面上的动物尸体、藻类植物,比它小的各类海洋生物均能成为它食谱的一部分。
除了在海床上冬眠以外,古巨龟在浅海就能自给自足的满足一生需要,所以几乎不会潜入到深海水域。和现代海龟一样,古巨龟还会趁陆地是一片黑夜之时,爬上沙滩、迅速产卵并将其掩埋。
古巨龟并没有现代海龟的“纯骨甲”,只是把“长出体外的肋骨”和“肋骨之间的胶质皮层”组合成一块龟甲,在这块龟甲上可能还覆盖着一些皮革表层或角质层来加固,不过,这依然导致它的龟甲太软、有太多孔隙、防御力有限,同样栖息于西部内陆海道的大型沧龙超科、白垩尖吻鲨和剑射鱼均能以古巨龟为食物来源。古巨龟属于生态位的中层,也能反向捕食顶级掠食者的幼体[来源请求]。在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发生时,古巨龟并没有跟随沧龙、翼龙、菊石一起迅速灭亡,其灭绝的真正原因可能来自于内陆海道的限缩、卵与幼体被更小的海洋动物捕食、以及骤降的气温所致,在古近纪初期因为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灭亡。
最大的帝龟化石是于1970年代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皮耳页岩发现的,其长度可达460 cm(15英尺)、两鳍肢之间宽400 cm(13英尺)、重量3吨。1970年代的这具化石曾被认为是地球最大的龟类,直到后来地纹骇龟被发现才打破它的记录。古巨龟因为没有实体的龟甲,在以往被认为是现存棱皮龟的近亲物种,但现今的研究表明:包括古巨龟在内的原盖龟科的所有物种均属于“独立于现存海龟之外”的演化支,不仅和棱皮龟无关、和现代所有海龟类都不存在着进化关系。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