镎 ( ná ) (英语:Neptunium ;台湾译錼 ( nài ) ),是一种化学元素 ,其化学符号 为Np ,原子序数 为93。属于锕系元素 ,且是首个超铀元素 ,于1940年由柏克莱辐射实验室 的埃德温·麦克米伦 和菲力普·艾贝尔森 首次合成出来,并参照以天王星 (Uranus )为名的铀 ,将其以海王星 (Neptune )命名。
Quick Facts 外观, 概况 ...
镎 93 Np 银色的金属光泽 名称·符号 ·序数 镎(Neptunium)·Np·93 元素类别 锕系元素 族 ·周期 ·区 不适用 ·7 ·f 标准原子质量 [237] 电子排布 [Rn ] 5f4 6d1 7s2 2, 8, 18, 32, 22, 9, 2
镎的电子层(2, 8, 18, 32, 22, 9, 2) 发现 埃德温·麦克米伦 和菲力普·艾贝尔森 (1940年)物态 固态 密度 (接近室温 ) 20.45[ 1] g ·cm −3 熔点 910 K ,637 °C ,1179 °F 沸点 4447 K ,4174 °C ,7545 °F (外推) 熔化热 3.20 kJ·mol−1 汽化热 336 kJ·mol−1 比热容 29.46 J·mol−1 ·K−1 蒸气压
压/Pa
1
10
100
1 k
10 k
100 k
温/K
2194
2437
氧化态 7, 6, 5 , 4, 3 (两性 氧化物) 电负性 1.36(鲍林标度) 电离能 第一:604.5 kJ·mol−1 原子半径 155 pm 共价半径 190±1 pm 镎的原子谱线 晶体结构 正交晶系 磁序 顺磁性 [ 2] 电阻率 (22 °C)1.220 µ Ω ·m 热导率 6.3 W·m−1 ·K−1 CAS号 7439-99-8 主条目:镎的同位素
Close
镎是一种坚硬、有延展性 的高密度 金属 ,是所有锕系元素中密度最大的,在所有天然元素中密度第五高,仅次于铼 、铂 、铱 和锇 。镎金属外观为银白色,暴露在空气中表面会氧化而失去光泽。镎有三种同素异形体 ,且在水溶液中能表现出+3到+7共五种氧化态 ,其中以+5最为稳定。镎具有放射性 ,其最稳定的同位素 为237 Np,半衰期为214万年。由于镎有放射性、有毒,在粉末状态下能自燃,且摄入人体后会在骨骼 中积聚,因此处理镎元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现时绝大多数的镎是核燃料 中的铀吸收中子 后产生的,为核反应堆 和钚 生产过程常见的副产品。虽然镎本身目前没有商业用途,但它被用作生产238 Pu 的母体,而238 Pu是航天和军事上的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 中常用的热源。镎也被用于高能中子探测仪。
由于核嬗变 反应,天然铀 矿当中存在着痕量 镎元素,故镎是少数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超铀元素。[ 3]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 于1870年代出版的元素周期表 在铀之后的位置显示的是一条横线“-”,其他当时未发现的元素亦然。1913由卡西米尔·法扬斯 出版的已知放射性同位素列表中,也同样在铀之后留了空格。[ 4]
1934,奥多林·克布利奇(Odolen Koblic)从沥青铀矿 的洗涤水中提取了一小部分物质。他认为这就是93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Bohemium。然而在分析后,他才发现这一物质只是钨 和钒 的混合物。1934,恩里科·费米 试图以中子撞击铀,产生93号和94号 元素。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他无意中发现了核裂变 。1938,罗马尼亚 物理学家霍里亚·胡卢贝伊 和法国 化学家伊维特·哥舒瓦 声称通过对矿石进行光谱学 分析,发现了93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Sequanium。由于科学家当时认为这一元素必须人工制造,所以他们的发现遭到了反对。现在人们发现镎确实存在于自然界中,因此胡卢贝伊和哥舒瓦两人有可能确实发现了镎元素。[ 5]
伯克利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1.5米直径回旋加速器,摄于1939年8月
在93号元素被发现之前,当时的元素周期表还没有锕系这一行,因此钍、镤和铀分别位于铪、钽和钨之下,93号元素也在铼之下。根据这一排位推测,93号元素的特性应该与锰和铼相似。这意味着这一元素不可能从矿石中提取出来,尽管人们于1952年在铀矿中探测到了镎元素。[ 6]
费米相信对铀 进行中子撞击,再经β衰变后,可产生93号元素。实验产物具有短半衰期,因此费米于1934年宣布发现了新元素,[ 7] 然而这却是错误的。后来人们猜测[ 8] 并证实,[ 9] 当时的产物是中子导致铀进行核裂变 所产生的。奥托·哈恩 在1930年代末进行的239 U衰变实验中,产生了少量的镎。Hahn的团队通过实验生产并证实了239 U的属性,但未成功分离和探测到镎。[ 10]
埃德温·麦克米伦 和菲力普·艾贝尔森 于1940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学 的伯克利辐射实验室正式发现 了镎。镎(Neptunium)以海王星 (Neptune)命名,它的前一元素铀(Uranium)则以天王星 (Uranus)命名。研究团队以低速中子撞击铀 ,生成了镎同位素 239 Np(半衰期 为2.4天)。镎是首个被发现,也是首个人工合成的锕系 超铀元素 。[ 11]
92
238
U
+
0
1
n
⟶
92
239
U
→
23
m
i
n
β
−
93
239
N
p
→
2.355
d
β
−
94
239
P
u
{\displaystyle \mathrm {^{238}_{\ 92}U\ +\ _{0}^{1}n\ \longrightarrow \ _{\ 92}^{239}U\ {\xrightarrow[{23\ min}]{\beta ^{-}}}\ _{\ 93}^{239}Np\ {\xrightarrow[{2.355\ d}]{\beta ^{-}}}\ _{\ 94}^{239}Pu} }
镎是银色、有延性 的放射性 金属 ,在元素周期表 中位于铀 和钚 之间,镧系元素 钷 的下面。镎较硬,体积模量118 GPa ,与锰 相近。[ 13] 镎暴露于空气时会形成一层氧化层,该反应在高温下更迅速。镎在639±3 °C下就会融化。它的低熔点和旁边的钚(熔点639.4 °C)一样源自5f和6d轨道的杂化 及金属间有方向性的金属键。[ 14] 镎的沸点还未经实验得知,通过蒸汽压 数值外推出来的沸点是4174 °C。如果属实,镎会有所有元素间最高的液态温度区间,其熔点和沸点温度差为3535 K 。[ 15]
镎具有三种同素异形体 : [ 3]
α型:属于正交晶系 ,密度20.45 g/cm3 ;[ 16]
β型:出现于280 °C以上,属于四方晶系 ,313 °C时密度19.36 g/cm3 ;[ 16]
γ型:出现于577 °C以上,属于立方晶系 ,600 °C时密度18 g/cm3 。[ 16]
有声称发现了镎的第四种同素异形体,但仍未证实。锕系元素都有很多同素异形体。镤 、铀、镎、钚的晶体结构 不像镧系元素,更像第4周期的过渡金属 。[ 14]
镎是所有锕系元素中密度最高的,在所有天然元素中密度第五高,仅次于锇 、铱 、铂 、铼 。[ 15] 镎没有生物作用,但会被消化系统吸收。如果注射到身体里,镎会累积在骨骼 当中,并慢慢减少。
溶液中的镎离子
镎的化学活性很高。在溶液中具有4种离子氧化态 :
Np3+ (淡紫色),相似于稀土元素离子Pm3+
Np4+ (黄绿色)
NpO+ 2 (蓝绿色)
NpO2+ 2 (淡粉红色)
氢氧化镎(III)不溶于水和过碱溶液中。镎(III)在空气中会氧化为镎(IV)。[ 17] [ 18]
镎可以形成三卤化物 和四卤化物,如NpF3 、NpF4 、NpCl4 、NpBr3 和NpI3 等,以及类似于铀氧化合物系统的各种氧化物 ,包括Np3 O8 和NpO2 。
六氟化镎 (NpF6 )是一种类似于六氟化铀 的挥发性物质。
镎和镤、铀、钚和镅 一样,能够形成线形二氧镎芯(NpO2 n+ ),其中的镎原子呈5+或6+氧化态。镎会与氧 、蒸汽 和酸 产生剧烈反应,但不被碱 侵蚀。[ 5]
NpO2 (OH)2 –
NpO2 (CO3 )–
NpO2 (CO3 )2 3–
NpO2 (CO3 )3 5–
已知的镎同位素有19种,全部都具有放射性 。其中最稳定的包括:237 Np,半衰期 214万年;236 Np,半衰期152,000年;以及235 Np,半衰期396.1天。所有剩余同位素的半衰期都在4.5天以下,大部分甚至在50分钟以下。镎还有4种同核异构体 ,最稳定的是236m Np,半衰期22.5小时。
镎同位素的原子量 在225.0339 u (225 Np)和244.068 u(244 Np)之间。质量比最稳定的237 Np低的同位素以电子捕获 的模式 衰变(一部分也进行α衰变 ),比它高的同位素则进行β衰变 。前者的衰变产物是铀的各种同位素,后者则衰变为钚同位素。
237 Np衰变后的最终稳定产物是205 Tl ,而其他重原子核的衰变链 终点都是铅的同位素 。237 Np的特殊衰变链称为镎衰变系 。此外,237 Np能够进行核裂变 。[ 19]
最稳定的镎同位素是237 Np,半衰期为200万年。这比地球年龄 短得多,因此所有原始 的镎元素,也就是地球形成时就存在的镎,至今已衰变殆尽了。然而在铀矿 中,自然核嬗变 反应会产生衰变产物 ,当中含有微量的镎-237至镎-240,因此镎是少数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超铀元素。[ 3] [ 5]
要产生237 Np金属,须将237 NpF3 与液态钡 或锂 在1200 °C 高温下反应。含镎的反应原料可从乏核燃料 中作为钚 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提取出来,单次提取量有数千克。[ 5]
2
NpF
3
+
3
Ba
⟶
2
Np
+
3
BaF
2
{\displaystyle {\ce {2 NpF3 + 3 Ba -> 2 Np + 3 BaF2}}}
依重量计,镎-237产量是钚产量的5%,或所有乏核燃料的0.05%。[ 20] 不过镎的年产量仍然超过50吨。[ 21]
大部分的镎都是在核反应中产生的:
铀-235 原子在捕获一颗中子后,会变为铀-236 的激化态。这些激化了的原子核有大约81%会进行裂变,剩余的衰变为236 U的基态,并释放伽马射线 。再次捕获中子 后,236 U会变为237 U,其半衰期为7天,并且会快速经β衰变 形成237 Np。在β衰变过程中,激化的237 U原子核释放一颗电子,弱交互作用 再把一颗中子 转变为一颗质子 ,从而产生237 Np。
92
235
U
+
0
1
n
⟶
92
236
U
m
→
120
n
s
92
236
U
+
γ
{\displaystyle \mathrm {^{235}_{\ 92}U\ +\ _{0}^{1}n\ \longrightarrow \ _{\ 92}^{236}U_{m}\ {\xrightarrow[{120\ ns}]{}}\ _{\ 92}^{236}U\ +\ \gamma } }
92
236
U
+
0
1
n
⟶
92
237
U
→
6.75
d
β
−
93
237
N
p
{\displaystyle \mathrm {^{236}_{\ 92}U\ +\ _{0}^{1}n\ \longrightarrow \ _{\ 92}^{237}U\ {\xrightarrow[{6.75\ d}]{\beta ^{-}}}\ _{\ 93}^{237}Np} }
237 U也可以通过238 U 的(n ,2n)反应产生,但这只在极高能中子的撞击下才会发生。
237 Np也是241 Am 经α衰变 后的产物。
较重的镎同位素迅速衰变,而较轻的镎同位素则无法通过中子捕获 形成,因此从乏核燃料中化学提取出的镎几乎完全由237 Np组成。
要制成纯的镎金属,须在1200°C高温下用钡 或锂 对三氟化镎 (NpF3 )进行还原 。[ 3]
用中子对237 Np进行照射,可形成238 Pu 。钚-238释放α粒子 ,可在航天和军事上的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 中作发电之用。237 Np会捕获一颗中子形成238 Np,经β衰变 之后变为238 Pu(半衰期约为2天)。[ 22]
93
237
N
p
+
0
1
n
⟶
93
238
N
p
→
2.117
d
β
−
94
238
P
u
{\displaystyle \mathrm {^{237}_{\ 93}Np\ +\ _{0}^{1}n\ \longrightarrow \ _{\ 93}^{238}Np\ {\xrightarrow[{2.117\ d}]{\beta ^{-}}}\ _{\ 94}^{238}Pu} }
乏核燃料 当中也含有可称量的238 Pu,但这须从其他的镎同位素中分离出来。
镎可进行核裂变 ,理论上可用作快中子反应堆 或核武器 的燃料,其临界质量 大约为60千克。[ 21] 1992年,美国能源部 解密部分文件,其中包括“镎-237可用于制造核子爆炸装置”一句。[ 23] 没有证据显示历史上曾出现过含镎核武器。截至2009年,商业核发电反应堆所产生的镎-237每年超过临界质量的1000倍,然而要将该同位素从燃料中萃取出来却需要巨大的规模和技术。
2002年9月,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短暂地创造了首个达到临界质量的含镎物体,当中还含有浓缩铀 (铀-235 )。实验发现,用镎-237制造的裸露球体的临界质量在60千克左右,[ 1] 用作炸弹用途的话,并不比铀-235优胜很多。[ 19]
镎-237
镎-237是受深地质处置 的锕系元素 中可动性最高的。[ 25] 因此它需要和镅-241 一起通过核嬗变 转化为其他污染性较弱的同位素。[ 26] 家居电离室 烟雾探测器 含有的镅-241(一般有0.2微克 )会衰变成镎。镅-241的半衰期为432年,因此在20年后有3%变为镎,100年后则有15%变为镎。
镎的半衰期很长,所以它在一万年以内会是核废料中辐射的主要来源。为了避免日后(数千年后)废料容器破裂时造成的大范围核污染,镎需要先从废料中提取出来。[ 27] [ 28]
Fajans, Kasimir. Die radioaktiven Umwandlungen und das periodische System der Elemente.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913, 46 : 422. doi:10.1002/cber.19130460162 .
John Emsley.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 Page 345–347
Peppard, D. F.; Mason, G. W.; Gray, P. R.; Mech, J. F.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52, 74 (23): 6081. doi:10.1021/ja01143a074 .
Yu. D. Tretyakov (编). Non-organic chemistry in three volumes. Chemistry of transition elements 3 . Moscow: Academy. 2007. ISBN 978-5-7695-2533-9 .
Theodore Gray. The Elements . Page 215
Burney, G. A; Harbour, R. M; Subcommittee On Radiochemistry,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 Technical Information Center, U.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Radiochemistry of neptunium . 1974 [2013-05-2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4-15).
存档副本 . [2013-05-2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4).
Lange, R; Carroll, W. Review of recent advances of radioisotope power systems.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08, 49 (3): 393–401. doi:10.1016/j.enconman.2007.10.028 .
Dorin N Poenaru , Walter Greiner .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in nuclear physics. Walter de Gruyter. 1997: 236. ISBN 3-11-014467-0 .
Rodriguez, C; Baxter, A.; McEachern, D.; Fikani, M.; Venneri, F. Deep-Burn: making nuclear waste transmutation practical.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2003, 222 (2–3): 299. doi:10.1016/S0029-5493(03)00034-7 .
Guide to the Elements – Revised Edition , Albert Stwertk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978-0-19-508083-4
Lester R. Morss, Norman M. Edelstein, Jean Fuger (Hrsg.): The Chemistry of the Actinide and Transactinide Elements , Springer-Verlag, Dordrecht 2006, ISBN 978-1-4020-3555-5 .
Ida Noddack . Über das Element 93 . Zeitschrift für Angewandte Chemie. 1934, 47 (37): 653 [2013-05-26 ] . doi:10.1002/ange.19340473707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7-12-11).
Eric Scerri,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Periodic Tab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11, ISBN 978-0-19-958249-5 .
Yoshida, Zenko; Johnson, Stephen G.; Kimura, Takaumi; Krsul, John R. Neptunium. Morss, Lester R.; Edelstein, Norman M.; Fuger, Jean (编). The Chemistry of the Actinide and Transactinide Elements (PDF) 3 3rd.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2006: 699–812. ISBN 978-1-4020-3555-5 . doi:10.1007/1-4020-3598-5_6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January 17,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