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热,亦称熔解热[1],是单位质量物质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时,物体需要吸收的热量[1]。物体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熔化热是一种潜热,在熔化的过程中,物质不断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因此不能通过温度的变化直接探测到这一热量。每种物质具有不同的熔化热。晶体在一定压强下具有固定的熔点,也具有固定的熔化热;非晶体,比如玻璃和塑料,不具有固定的熔点,因而也不具有固定的熔化热。[2]
同一种物质中,液态比固态拥有更高的内能,因此,在熔化的过程中,固态物质要吸收热量来转变为液态。同样,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时,也要释放相同的能量。[1]液体中的物质微粒与固体中的相比,受到更小的分子间作用力,因此拥有更高的内能。
熔化热的数值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大于0的,表示物体在熔化时吸热,在凝固时放热,而氦是唯一的例外。氦-3在温度为0.3开尔文以下时,熔化热小于0。氦-4在温度为0.8开尔文以下是也轻微地显示出这种效应。这说明,在一定的恒定压强下,这些物质凝固时会吸收热量。
熔化热数据也能用来计算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在理想溶液中,溶质达到饱和时的摩尔分数是该溶质熔化热、熔点和溶液温度的函数。
这里的R是普适气体常数。
比如,298K(约25℃)时,对乙酰氨基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换算为克/升:
这样计算得出的理论值与实际值(240 g/L)的误差为11%。由于溶液并不是理想溶液,若将额外的热容量的影响考虑在内,将得到更精确的结果。[12]
固体在溶剂中溶解,达到溶解平衡后,溶液中的溶质与未溶固体的化学势是相同的:
或
其中是该条件下,该固体熔液的化学势。这一步利用了理想溶液的假设和拉乌尔定律。化简后得到:
又因为:
其中是摩尔熔化自由焓变。所以溶质固体和溶质熔液之间的化学势差异遵循以下方程:
应用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
经过计算得到:
或:
对上面的方程等号两边进行积分(忽略了摩尔熔化焓随温度的改变)
可以得到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