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香港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锦田(英语:Kam Tin)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东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原称“陈田”、“岑里田”、“岑田”,明朝万历年间才改称锦田。当时新安县大旱,岑田邓元勋捐谷2000石,知县邱体干以岑田“土地膏腴,田畴如锦”,改称锦田。[1]锦田位处多座包括大帽山等山中间的盆地,邻接东面的石岗及八乡,与西面的凹头。锦田与屏山、厦村、十八乡、八乡和新田合称“元朗六乡”。
早于香港开埠以前,已有不少原居民在锦田居住,主要为邓氏族人。乡民在此兴建多座围村,以吉庆围最为著名。在锦田水尾村的乡公所外,有一棵包围着房屋而生长的树木,被称为锦田树屋。据说锦田树屋原是书斋,旁边大榕树自书斋主人搬走而无人打理。树屋及后不断生长,便形成树根紧缠石屋的奇景。
锦田由邓氏建乡,始于宋朝。锦田邓族始祖邓汉黻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白沙村,至北宋熙宁二年,其四世祖邓符协考取进士并授广东阳春县令,期间宦游至元朗,望青山与大头山两峰木火参天,认定是褔祉之地,退任后遂迁居古名“陈田”之地,因此地三面环山,中抱平原,故此改名为“岑里田”,其后简称为“岑田”。
明朝万历十五年,新安县西部发生严重旱灾,知县邱体干发起赈灾运动,但募得的米粮各乡仅有数石,多者亦只不过二、三十石。而当时居于岑田水尾村的邓元勋却捐谷壹千石。邱体干想到岑田乡“地皆膏腴,正锦绣之乡村也。何以岑田名”,更改乡名为“锦田”。
邓符协生二子,长子名阳,次子名布;邓阳生一子名珪、邓布生一子名瑞;邓珪生有两名儿子名元英和元禧;而邓瑞生的三名儿子分名元祯、元亮和元和,此五元祖即“五大房”。邓元英、邓元禧及邓元和三房分枝到东莞多处;邓元祯一房落户屏山,只有邓元亮一房世居锦田,其后分枝到龙跃头、大埔头、莱洞及厦村。
邓元亮子邓惟汲生有四子,其长子邓林及次子邓杞携母宋皇姑移居石井、有一脉邓林子孙则迁居回岑田附近的龙跃头、而第三子邓槐子孙迁居到大埔头及莱洞、幼子邓梓留居岑田。而邓梓历五代之后,有九世祖邓洪生、邓洪惠、邓洪仪、邓洪贽等四房。当中邓洪贽一房与堂弟邓洪生及邓洪惠两房迁居厦村,只余邓洪仪一房继续留守岑田。邓洪仪共有四子,分别为邓钦、邓镇、邓锐和邓𫓶,成为“锦田邓氏四房”,房下还有房,而这些房各自组合筑建祠堂。现时锦田共有四座祖堂祠堂:邓钦长子邓广舍一房建立“清乐邓公祠”(思成堂);邓钦第三子邓广瑜一房建立“广瑜邓公祠”(来成堂);镇、锐、𫓶三房合组“镇锐𫓶邓公祠”(茂荆堂);因邓𫓶早逝而由邓钦次子邓广海入嗣,而邓广海历五代之后,其中一支子孙十七世祖邓文蔚(别名邓惟松)一房后人建立“龙游尹泉庵邓公祠”(光裕堂)。
邓族于锦田共建有“五围”,分别是北围、南围、泰康围、吉庆围及永隆围。
锦田邓氏源流图︰
邓汉黻 (始祖) | |||||||||||||||||||||||||||||||||||||||||||||||||||||||||||||||||||||
邓粤冠 | 邓粤缨 | ||||||||||||||||||||||||||||||||||||||||||||||||||||||||||||||||||||
邓日旭 | |||||||||||||||||||||||||||||||||||||||||||||||||||||||||||||||||||||
邓符协 | |||||||||||||||||||||||||||||||||||||||||||||||||||||||||||||||||||||
邓阳 | 邓布 | ||||||||||||||||||||||||||||||||||||||||||||||||||||||||||||||||||||
邓珪 | 邓瑞 | ||||||||||||||||||||||||||||||||||||||||||||||||||||||||||||||||||||
邓元英 | 邓元禧 | 邓元祯 (屏山系) | 邓元亮 (锦田系) | 邓元和 | |||||||||||||||||||||||||||||||||||||||||||||||||||||||||||||||||
满洲入主中原后,遭受到汉人及明朝遗臣的激烈对抗,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夺取台湾作基地进行抗清活动;而原来在广东沿海地区抗清的军民,有一部分成为“海寇”,使清军穷于应付。清廷在东南沿海逐步推行一个史称“迁海”或“迁界”的坚壁清野政策,造成长达廿二年之久的大灾难。
所谓“迁海”,就是沿海划地为界,强迫居民内迁,禁止船只出海,以割断沿海人民对郑氏的接济。顺治十三年六月先下“海禁令”,最初于山东、江苏、浙江及福建等地实施,直到顺治十八年八月再下“迁海令”,则祸及广东。康熙元年二月,实施“初迁”,到康熙三年再迁。整个锦田均在“迁海”界内,当地居民受尽流离转徒之苦,有遁入东莞归善及流远方不计道里者。
广东巡抚王来任和两广总督周有德先后上疏,力陈“迁海”对人民造成之苦。康熙八年正月,清廷正式下令“复界”,但直至康熙廿二年始全面开放海禁,新安县沿海居民之生活才逐渐回复旧观。
当年锦田邓氏族人,于康熙八年正式复村,其后至康熙廿三年有感周、王二公之恩,建立周王二公书院以祀二人功德。翌年建成后,再釐定十年一届设坛建醮,以超渡因迁界而死之亡魂。
泰康围初时并无围墙,至清朝康熙年间,才由邓文蔚及邓皆悦加建围墙及连环门;同时期吉庆围亦为防范盗寇入侵,由邓珠彦及邓直见增建高约六米的青砖围墙,四角筑起碉堡,加挖护城河,而正门更加上一对连环铁门作为防卫。
1899年,大英帝国透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从清朝租借新界;同年3月28日,以屏出为基地的“达德约”发动“抗英揭贴”。英军于4月17日占领大埔,并继续向锦田、元朗一带推进。当英军到达锦田时,遇到锦田乡民凭着吉庆围高大的围墙和护城河,以锄头和木棍负隅抵抗。英军久攻不下,惟有以炸药击破吉庆围的围斗,攻入围内,正式占据吉庆围。英军还把吉庆围和邻近泰康围的连环铁门夺走,作为战利品,运回伦敦展览。期间数以百计的乡民为保卫家园而壮烈牺牲,他们的神位被供奉在锦田市的“友邻堂”;而部分牺牲的志士,则土葬于鸡公山下“妙觉园”内的义冢。
锦田市一带仍保留从前的新界面貌,除了设有一些如士多等店铺外,由于邻近石岗军营及石岗机场,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前,不少在石岗军营驻守的英军会到锦田市一带消遣,令这里出现一些酒吧等娱乐场所。香港甲组足球联赛球会天水围飞马练习球场亦曾设于此。
锦田位处元朗平原,但发展却远较同处该平原的元朗、屯门、天水围为慢,甚至连洪水桥发展区亦已公布建议发展大纲,反观锦田却仍然处处为原始的村落。锦田拥有铁路网络的优势,锦上路站将成为新界西和新界北铁路(北环线)的交汇点,以锦上路站为南面终点站的北环线,将会途经凹头、牛潭尾、新田至古洞,适宜拓展成为大型住宅区。但由于在乡郊的分散土地业权及规划上的问题,政府需要面对不同的困难。
早于2007年行政长官 会同行政会议已核准《锦田南分区计划大纲草图》[2],规划区占地约785公顷,东面伸延至石岗军营和麻包岭, 北抵锦田公路,西临蚝壳山,南达大榄郊野公园。重点是锦上路站东面一幅约2.5公顷的土地被划作“综合发展区”地带,用作综合发展/重建作住宅用途,并提供其他配套设施。其他划作住宅的土地,包括“乡村式发展”地带(119.1公顷)、用作低密度住宅的“住宅(丙类)”地带(约11.8公顷)以及“住宅(丁类)”地带(32公顷)。另有“政府、机构或社区”地带(6.2公顷)及“休憩用地”(3.2公顷),此外三幅面积合共约24.3公顷的土地划作“其他指定用途”。为保留及保护良好的土地作农业用途的土地划为“农业”地带约有236.1公顷,大约258.7公顷的土地划为“自然保育区”和约1.7公顷的土地划为“绿化地带”。
2014年香港特区政府倾力觅地建屋,其中一个主要来源为元朗锦田南,当地目前以农地及乡郊式发展为主。规划署于完成锦田南及八乡土地用途研究后,建议在港铁锦上路站及八乡维修中心附近,合共释放152公顷土地用作私人住宅发展,其规模相比两个太古城还要大,预料能够为市场提供共约3.4万伙私人住宅,足以容纳约9.2万人口。
锦田及八乡两个乡事委员会原则上支持发展锦上路新市镇,但要求政府必须答应同时将锦田公路和锦上路扩阔至四线行车。但由八乡、锦田居两地民组成的“八乡锦田绿色规划组”则发起以下联署声明,并征得二千多名居民联署:‘八乡锦田不要“被规划”;反对西铁上盖建“屏风楼”;反对开发周边100公顷土地、逼迁居民’。
环保团体长春社发现在计划范围内,发现一个面积约二千平方米的私人墓地,占拟建公营房屋地盘约2%,有在元朗建立逢吉乡的清末民国年代将领沈鸿英的墓地,极具历史价值,但城规会文件并无提及,反映当局对香港历史研究不足,加以将计划“斩件”式提交审批,而事前亦无大型公众咨询[3]。
政府锐意发展锦田,规划署于2014年4月向城规会提交文件,建议修订6幅锦田北土地的用途,由“未决定用途”变成“住宅”地带,其中大部分已被新鸿基地产收购,包括尔峦及峻峦。另外该6幅土地最高地积比亦相应调整为1.2倍,除“尔峦”有高23层的建筑外,其他地皮亦可建3至16层高不等,整体地皮全数发展料可提供5,330个单位,供1.1万人居住。
整个划区占地约599公顷,北面和东面均与林村郊野公园接壤,位于锦田河北面和高埔村东面,西至青山公路潭尾段及新田公路,南面直抵锦田公路。除“住宅”、“商业”、“工业”、“综合发展区”及“休憩用地”外,另有“乡村式发展”地带、“政府、机构或社区”地带和其他指定用途”地带。为保存和保护良好的农地/农场/鱼塘,约229.69公顷的用地划作“农业”地带,以便作农业用途。约10.49公顷的用地划作“绿化地带”;另约61.81公顷及7.54公顷的用地分别划作“自然保育区”地带和“自然保育区(1)”地带,目的分别是保护和保存区内现有的天然景观、生态系统或地形特色。2014年12月12日,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核准“锦田北分区计划大纲草图”。
锦田乡事委员会于1960年成立。
锦田乡内乡村历史源远流长,除以下锦田乡事委员会承认的乡村外,尚有多条新建乡郊屋宇村落。除锦田新村为客家乡村外,其他大多数为围头乡村。
锦田妇孺医院由邓炳辉担任医务总监
锦田邓族在水头村和水尾村各建有一座庙宇,分别供奉水神洪圣和天后。昔日锦田水道纵横,经常发生泛滥,乡民敬拜水神是希望农作物不被掩没,同时保佑人畜平安。而锦田邓族没有一所统一的祠堂,位于水头村的洪圣宫就担正统一宗族组织功能,每年正月十五锦田邓族会进行大型的宗族庆祝活动,与民间一般洪圣诞的日期(农历二月十三)不同。
在洪圣宫对面搭建的戏台在正月十四晚和十五整天演出,但不是演出传统的粤剧或木偶戏,而是由歌星或艺员演唱流行曲。最受注目的“抽花炮”活动在十五日下午举行,这项活动不限于邓族各房,亦容许其他如八乡大江埔村等友好乡村参与,各花炮会携烧猪花炮来还炮,并各自带同舞狮队前来庆贺。锦田乡共有12个花炮,其中第九炮规定由洪圣宫保留,主办者以木桌搭成高台,上置红色木斗,内置写上花炮编号纸条的红封包,各花炮会按上一年花炮号数次序,派出代表“抽炮”,代表要先以水洁净双手,然后抽取红封包,抽炮活动结束后,各花炮会便可按其抽得的号码“领炮”,各会抬炮回村内再分派烧猪肉,贺诞仪式才正式结束。
锦田邓族除了在正月十五在水头村的洪圣宫奉贺洪圣诞外,还会在当日举行“开灯”仪式。
当日在各所邓族祠堂的正门口位置和内堂祖先木主与供桌之间悬挂一个纸制大彩灯,每个彩灯外绘写上吉祥文字和图画。上一年度出生的邓族男丁均需在当日由家长带同到祠堂祭祖,添丁家庭要带备一锅粥和几个小菜供族人分享,小菜用传统长盒盛载,内有8至12格,分别有腰果肉丁、西芹鲜鱿、荷豆腊肠、冬菇蚝豉、虾、鸡和鸭等菜肴,面盖芹菜,寓意婴儿将来勤力读书,此为“食灯粥”。而在祖先木主前供桌上, 每个新生男丁家庭会放置一个红色米斗,内附已点燃灯芯的油碟,米斗旁有酒肉供盘,添丁家庭会将各自的灯芯油碟放进大花灯内,以示“开灯”;于饭后,又取回灯芯油碟放回米斗内,再带回家中恭奉。幼儿于登记“丁头”后,就可享有族中男丁的权利。
但如果某一房在上一年只有一名或三名男丁出生,邓族认为“单丁”不吉利;而“三丁”则与“三脚凳”同音,具有不稳的意思,该年就不会举行点灯仪式。
锦田乡从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每十年会举行一次太平清醮,上一次锦田酬恩建醮在2015年举行。
锦田乡建醮是“吉祥醮”,具有求神赐福、祈祷阖乡升平和安居乐业,但最主要的目的是超渡清朝初年因“迁海”而流离他乡身故的亡魂,并酬谢为乡民争取“复界”的周、王二公为主要贺醮缘起。锦田乡打醮的特色是“行香舞鬼王”,由各村村民接力抬着“鬼王”出巡,重点行程以各村村口为主,祈求合境平安、风调雨顺。
交通路线列表 |
---|
九龙新界巴士 大屿山或机场巴士 |
相对邻近元朗市中心的十八乡,锦田正处于小量发展的阶段,私人屋苑较少,保留较多乡村。而锦田所包括的区议会选区,即锦田选区;而1985至1991年,锦田划为元朗中郊选区,1982至1985年,锦田与八乡被划入元朗东郊选区。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