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清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藤原清正(日语:藤原清正/ふじわら の きよただ Fujiwara no Kiyotada */?,?—958年7月)是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和歌人,出自于藤原北家良门流,其父是中纳言藤原兼辅,官位为从五位上左近卫少将。和歌方面,他有28首作品收录于敕撰和歌集,初次收录为《后撰和歌集》,与其父兼辅同为三十六歌仙。
生平
清正的出生年份虽然不明,不过如果他在兼辅20岁时出生的话,至少是昌泰(898年至901年)之后。延长8年11月22日(930年12月14日),根据《三十六人歌仙传》记载,他由于阳成院御给而获叙从五位下。承平4年(934年)正月,他就任为纪伊权介,天庆3年(940年)5月升任为备前权守[2]。天庆7年闰12月2日(945年1月18日)时,根据《九条殿记》记载,他当时是备后权守[3]。
天庆9年(946年)4月,清正获准昇殿(本官),同年7月就任为右兵卫权佐[2]。天历元年12月24日(948年2月6日),根据《职事补任》记载,他获补任为五位藏人。天历2年(948年)正月,根据《三十六人歌仙传》记载,他获补任为藏人头,不过平野由纪子主张由于藏人头是四位的官职,因此他实际上未有出任藏人头[4]。
天历3年正月7日(949年2月7日),清正获升至从五位上,同年2月兼任斋院长官,5月改为兼任修理权亮。天历4年(950年)2月,他就任为近江介,同年3月再次获准昇殿。天历9年(955年)10月,根据《三十六人歌仙传》记载,他获任命为左近卫少将,市川久在《近卫府补任》中则推测是同年7月24日(8月14日)。翌年正月,根据《三十六人歌仙传》记载,他就任为纪伊守,《近卫府补任》则称是纪伊介。同年10月8日,他再次获准昇殿,最终于天德2年(958年)7月死去[2][5]。
和歌
清正的歌风是古今调[7],擅长于叙景歌,歌风简明流丽[8],在朱雀天皇和村上天皇时期是屏风歌歌人,与藤原仲平、源高明、藤原师辅、壬生忠见和藤原敦忠等人也多有交流[6]。清正总共有28首和歌收录于敕撰和歌集[4],其作品也收录于天历9年闰9月内里红叶合、秋内里前栽合、中宫歌合和前十五番歌合等歌合内[9][10]。
这首和歌收录于《新古今和歌集》卷第七“贺歌”,新编国歌大观编号是709,词书是“子日咏歌”(子日をよめる)[注 3],《清正集》词书则是“在纪伊国时的子日”(紀のくににて子日しけるに)[16][17]。此歌也收录于《和汉朗咏集》和《俊成三十六人歌合》[12][18]。
子日是指正月最初的子之日,由于清正在天历10年正月就任为纪伊守,当年的的子之日是正月6日(956年2月20日),除目是正月27日(3月12日),因此清正在纪伊国度过的子之日至少是天历11年(957年)之后。子之日当天,人们会到野外将矮小的松树连根拔起,采摘嫩菜,并且举行宴会庆祝。根据在《清正集》中与此歌词书相同的另一作品记载有歌枕“名草之滨”,因此推测当时庆祝活动是在纪三井寺对出的海边举行。此歌的意思是与其在子之日拔掉姬小松来占地方玩乐,还不如期待其在千年后长成的树荫吧[16][17]。
首句中的“し”是サ变动词“す”的连用形,“に”是表示动作目的格助词,《新古今和歌集》写作“て”。第二句中的“しめ”是指用东西来占地方玩乐,“つる”是表示结束的助动词。第三句是指姬小松。第四句中的“で”是表示否定的接续词,“や”是表示疑问的系助词,也可以将其与“ちよ”连系起来,意指八千年。末句中的“また”是指静候佳音,“まし”是表示踌躇的助动词,用来呼应第二句,也通过描述对姬小松成长的期待来与自己能够长命百岁的期盼重叠起来[16][17]。
这首和歌收录于《新古今和歌集》卷第十八“杂下”,新编国歌大观编号是1723,词书是“殿上咏歌”(殿上はなれ侍りて、よみ侍りける),《清正集》词书是“成为纪伊守后,期望能够再次获准昇殿”(紀のかみになりて、まだ殿上もせざりしに),不过根据《忠见集》的词书“藤原清正成为纪伊守后,由忠见代为赠予小贰命妇”(ふぢはらのきよたかきのかみになりて、殿上おりてとしごろになりて、小弐命婦にやるにかはりて)记载,此歌为壬生忠见的作品,《和汉朗咏集》的词书则是“鹤”,作者为咏人不知[19]。此歌的意思是吹饭之浦的鹤虽然迎来天风,但是却不知为何未有乘风而去[16][17]。此外,此歌也收录于《前十五番歌合》、《俊成三十六人歌合》、《三十人撰》、《定家八代抄》和《歌枕名寄》[12][20]。
首句是指天风,用于导入“吹”(ふけ),第二句是吹饭之浦,在《万叶集》时期是和泉国的歌枕,进入平安时代后与纪伊国的歌枕吹上之滨混为一谈[注 4]。第三句中的“ゐる”是指鸟类停下的状态,暗指其飞翔前的一瞬间,同句异词的“すむ”指栖息,文意来说前者更合适。第四句的“くもゐ”是指云霄和皇居,为挂词,末句的“べき”是指命运或可能,整首歌蕴含被任命为纪伊守的清正希望能够再次回京的意思[16][17]。另外,此歌也与藤原笃茂、在原元方、壬生忠岑、白居易和纪友则收录在《和汉朗咏集》中的作品(新编国歌大观编号2、3、8、445和100[18])一同获采用至重要文化财“能装束 金红片身替诗歌文样厚板”上[22]。
这首和歌收录于《丽花集》卷第六“冬”,新编国歌大观编号是72,《清正集》的词书是“画中”(ゑに)。此歌的意思是看起来像一堆布料的丝织物仿佛是在神无月时尚未被暴风吹散的红叶一样。首句中的“むら”是指疋,为布料的单位,一疋大约是4丈(约12.12米)至6丈(约18.18米)左右,为比喻红叶的缘语,用例见于《拾遗和歌集》中僧正遍昭的作品(新编国歌大观编号220),同时是挂词,指群体或草丛,“ながら”的意思是如此这般。第二句在《三十六人撰》和《清正集》略有不同,“にしき”是丝织物,“もみぢ”是红叶,《丽花集》采录前者。第三句是指神无月,即旧历十月。第四句中的山风是暗指吹散红叶的暴风。末句中的“たたぬ”是挂词,既指不裁剪(裁たぬ),也指不起风(立たぬ)。类似的和歌则有收录于《古今和歌六帖》(新编国歌大观编号650)以及《和汉朗咏集》中的作品(新编国歌大观编号306)[16][17][23]。
这首和歌收录于《和汉朗咏集》卷上“秋”内的“红叶”,新编国歌大观编号是306[18],同时收录于《深窗秘抄》[12]。此歌的意思是佐保山的红叶就如延绵不断的丝织物一样,就算雾起也裁剪不断般随处可见。第二句中的“と”是表示比喻的格助词。第三句是歌枕,指佐保山。第四句中的“ははそ”是指枹栎、麻栎和水楢等栎属植物,用例见于《古今和歌集》中坂上是则的作品(新编国歌大观编号267)。末句的“きりたたぬ”是挂词,既指不起雾(霧立たぬ),也指裁剪不断(切り裁たぬ),也是丝织物(锦,にしき)的缘语[17]。
家集
清正的家集是《清正集》,推测由其家人或后人在他死后根据其底稿在《拾遗和歌集》之前编撰而成,和歌分类采用敕撰和歌集的形式,分为春、夏、秋冬、离别、恋和杂,前半部分以屏风歌为主,后半部分则多为恋歌等个人歌,均有词书。敕撰歌中,八首入选《后撰和歌集》的作品中有两首源自家集,《拾遗和歌集》的三首作品中也有一首源自家集,《新古今和歌集》之后的入选歌则全数源自家集[24][25]。
家集分为三类,均为同一系统,分别是西本愿寺本系(流布本系[24],第一类)、坊门局笔本(第二类)以及宫内厅书陵部藏本(书架编号501·114、书陵部丙本[4],书陵部本[13]、第三类)[26][27]。按顺序以第一类的历史最久,第三类最新[24]。

第一类涵盖西本愿寺本、正保版歌仙家集本、群书类从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御所本(书架编号501·12)和冷泉家时雨亭文库藏承空本等等,家集中大多数版本均属此类。此类总共收录91首和歌,涵盖第二类缺少的八首和歌以及第三类缺少的20首和歌,除了第46首和第47首和歌的顺序倒转外,其余排列均相同。由于第一类中西本愿寺本、正保版歌仙家集本和承空本在第4首和歌、第20首词书、第22首词书、第26首和歌、第39首词书、第82首和歌以及第89首词书有相异之处,《冷泉家时雨亭丛书》认为第一类还可以再细分为三个系统[26][13][27]。
西本愿寺本是长20厘米,宽15.8厘米的粘叶装,料纸是唐纸,18页着墨,两页白纸,按顺序由深色纸、浅色纸以及白纸组合而成,以晕渲的手法来配色,也用银泥来描绘鸟、蝶和折枝图案。外题是“清正”(きよたゞ),一面多为八至十行,和歌一首分两行书写,仅有卷末歌分作五行。每首和歌大多隔两个空格书写,仅有两首分别是隔三和四个空格。91首和歌中只以平假名书写的有25首,其余66首皆有汉字。此版本与西本愿寺本《重之集》、御物卷子本传藤原公任笔《和汉朗咏集》、《堺色纸》、《大色纸》和《小色纸》等笔迹相同[28]。
承空本是长14.1厘米,宽20.9厘米的袋缀,料纸是楮纸,九页着墨,各页均有纸背文书,没有空白页,封面中央是写有“清正集”的外题,左下角是承空本独有的花押,第九页背面写有勘物“藤原清正 中纳言兼辅卿男”,奥书是“永仁六年六月八日(1298年7月17日)于 室町宿所书写之 承空”以及承空本私家集常见的“承空上人 寄进之”。家集的右下角约有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以第四页正面尤其严重,导致正文内容有部分缺漏。正文一面19至21行,一首和歌按上下句分两行书写,全页的行间均有一浓一淡的两种笔迹。此版本也是宫内厅书陵部藏御所本(书架编号501·12)的祖本[27]。

坊门局笔本又称为坊门局笔藤原定家手泽本[24],收录歌数是83首,相对于第一类缺少八首和歌,分别是第4、17、24、33、34、35、71和86首[24][13],几乎都不是清正的作品,推测本来就有意图删减[26]。坊门局笔本是长21.2厘米,宽13.7厘米的蝴蝶装,料纸是楮纸,与《兴风集》合为一册,封面是绘有瑞云纹的缎,背面是银箔的切箔,第一页正面写有“清正”(きよたゞ) 清正集 兴风集”,第二页正面以与正文相同的笔迹写有“清正”(
收录于《续国文学古笔切入门》中的四半切推测书写于镰仓时代,古笔的传称笔者是世尊寺行尹,长22.7厘米,宽15.6厘米,原本是册子本,由于大小是原本的四分之一而得名为四半切,料纸撒有银切箔,和歌是收录于家集的作品(新编国歌大观编号89(与新古今和歌集1723相同)和90[13]),一面十行书写,和歌则是一首两行,部分用字与其他家集版本有较大的差异[29]。
收录于《庆应义垫图书馆藏小津家古笔切聚影》中的清正集切推测书写于镰仓时代,根据极札记载,古笔的传称笔者是寂莲,也有琴山的墨印,背面则是“切乙亥六”以及古笔了珉墨印。此古笔长22.5厘米,宽16.8厘米,料纸是撒有银切箔的雁皮纸,和歌是收录于家集中的作品(新编国歌大观编号1、2以及3的词书),分九行书写,整体风格与第二类较为接近[30]。
西本愿寺本收录于《私家集大成》和《新编国歌大观》[26][13],《校注国歌大系》、《续国歌大观》和《西本愿寺本三十六人集精成》也有采录《清正集》[24]。影印版方面,冷泉家时雨亭文库藏承空本收录于《冷泉家时雨亭丛书》[27],坊门局笔本则收录于田中亲美的《清正集兴风集》[4],御所本三十六人集也有采录《清正集》[24]。
文化财
注解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