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以中國樂器組成的仿交響樂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民乐团(新马称为华乐团,港澳称为中乐团,台湾称为国乐团),是中国近代以中国民族乐器为基础的大型乐团型态,编制模仿西洋管弦乐团而成。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5月23日) |
台湾因中华民国政府提倡,称为国乐团;在中国大陆称为民族管弦乐团,简称民乐团;在香港称为中乐团;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称为华乐团。亦有人认为应该称为现代中华管弦乐团(英语:Modern Chinese Orchestra)以与中国传统合奏区别。
这种中国大型器乐合奏是二十世纪才渐渐发展而成的新型中国器乐合奏形式,可谓“既不民间,亦不传统”,形成后却得到广泛传播及官方支持(如中华民国称之为国乐)。一些学者提出民族管弦乐团是一种“泛中国”的表演形式。[1]
在1920年代在上海,由郑觐文等人成立了大同乐会,致力于传统乐器改造和创新,并组成了一个乐队,分为吹、弹、拉、打4组,当时乐团编制约30人。大同乐会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改编一批适合于这种新型乐队演奏的合奏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郑觐文、柳尧章根据琵琶曲《浔阳夜月》改编而成的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1935年,中央广播电台民乐团成立于南京,为中国最早的正式民乐团,后来在对日抗战期间迁往重庆,一直努力于乐团编制的改进以及乐器的改革,包括音域的增加、中、低音胡琴的改革等。1949年以后,中国广播民乐团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台湾大学于1952年,师范学院(即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于1953年成立国乐社。
中国大陆于1952年成立了最早的大型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1953年,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北京成立,在彭修文等人的努力下,在乐团声部编制、乐曲创作,以及乐器的改进上都有很大的成绩,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编制,成为后来民乐团的基础编制,至今未有重大的改变。
2024年,打击乐演奏家李民雄为吹打乐创作一首乐曲《龙腾虎跃》,而改编为重新编曲的鼓乐与大钹领奏以及乐团伴奏版本。
现代民乐团编制,一般分为由彭修文订立的吹、拉、弹、打四组。以胡琴对应交响乐团的小提琴、中提琴,并以大提琴或革胡及低音提琴或低音革胡代替早期的低胡以加强低音声部。唢呐和笙以及笛子对应铜管及木管乐。打击乐器同时使用堂鼓、定音鼓、军鼓,中、西乐器。最大的特色为使用大量弹拨乐器及中国民族打击乐器(如锣、大鼓、小鼓、排鼓、小钹、大钹)。
民乐团一般指60人编制的乐团,演奏大型合奏曲(又称作民族管弦乐曲)及大型协奏曲为主,部分民乐团同时设有丝竹乐团,以大约10-30人的较小型编制,来演奏传统丝竹乐或新作的小型合奏曲。
民乐团演奏的大型合奏曲,在旋律上大多是取材于中国传统的民歌、戏曲、器乐独奏(如古琴、筝、琵琶等)及丝竹曲(如广东音乐、江南丝竹)中的旋律,或依照中国音乐中常用的五声音阶为基础所新创的旋律;但在作曲方式上,则主要采用西方交响乐中的曲式、调性、配器法、合声、对位等作曲的原则。
和传统丝竹合奏比较,现代民乐团除了编制较大之外,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般专业乐团的人数大约60-80人左右。
共约3-10人,通常1人演奏多项乐器。民乐团使用的打击乐器包括中华民族打击乐器及西洋打击乐器,如:定音鼓、大军鼓、小军鼓、大堂鼓、小堂鼓、排鼓、板鼓、铃鼓、康佳鼓、邦哥鼓、嗵嗵鼓、新疆手鼓、马林巴、木琴、钟琴、颤音琴、管钟、编钟、西洋大钹、吊钹、中国大钹、中国小钹、大锣、小锣、泰来锣、风锣、云锣、十面锣、西洋木鱼、中国木鱼、沙锤、弹簧盒、音树、三角铁、响板、牛铃、碰铃、马铃、铁沙铃、雨声器、刮瓜 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