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河源龙属(属名:Heyuannia,意为“来自河源的”)是一属偷蛋龙科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亚洲,化石发现于中国广东省河源市的大塱山组地层。是首种在中国发现的偷蛋龙科,此前的偷蛋龙科化石大多发现于蒙古。属下包含两个物种:模式种黄氏河源龙(Heyuannia huangi)由吕君昌于2002年命名;第二个种杨氏河源龙(Heyuannia yanshini)原先由瑞钦·巴思钵于1981年建立为独立的属机灵龙(Ingenia),但因学名已被其他物种先使用,于2013年改名为雌驼龙(Ajancingenia)。
河源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
| |
---|---|
黄氏河源龙目前已发现的骨骼部位示意图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兽脚亚目 Theropoda |
科: | †偷蛋龙科 Oviraptoridae |
亚科: | †河源龙亚科 Heyunanniinae |
属: | †河源龙属 Heyuannia Lü, 2002 |
模式种 | |
†黄氏河源龙 Heyuannia huangi Lü, 2002
| |
其他物种 | |
| |
异名 | |
|
模式种黄氏河源龙(H. huangi)由吕君昌于2002年所描述、命名。属名以化石发现地河源市为名;种名则以河源博物馆的馆长黄东为名。正模标本HYM V1-1发现于广东省的大塱山组地层,是一个含有头骨的部分骨骼。还有另外六个副模标本被归入河源龙,其中一组更保存了可能的生殖器官。除此之外,当地还有数千颗蛋化石还没挖掘出土,其中许多可能属于河源龙。[1]
杨氏河源龙(H. yanshini)最初于1981年由瑞钦·巴思钵建立为新属新种杨氏机灵龙(Ingenia yanshini)。属名Ingenia取自蒙古巴彦洪戈尔省的荫贞喀布尔(Ingen Khoboor)洼地,但经常被误译为intelligent(机灵)之意;种名yanshini纪念巴思钵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俄罗斯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时期的指导教授亚烈山德·杨辛(Aleksandr Leonidovich Yanshin)。[2]
因为属名Ingenia已被一种线虫(Ingenia mirabilis)所先使用,于是2013年杰西·伊斯特(Jesse Easter)提出了替代的属名雌驼龙(Ajancingenia)。将蒙古语аянч(旅行者)转写成ajanc,借代西方搭便车伸出拇指手势的典故,象征雌驼龙脚上巨大的第一趾爪,是第二趾的两倍大。[3]
河源龙是种中型偷蛋龙类。2010年葛瑞格利·保罗估计其身长约1.5米及体重约20公斤。[4]头颅骨缺乏牙齿,吻部相对短而高耸。手臂及手指很短,拇指已退化。[5]
2002年吕将河源龙分类于偷蛋龙科。其在科内的确切位置仍未定。之后研究将河源龙放置于偷蛋龙亚科或机灵龙亚科(Ingeniinae)。吕的形态学研究曾根据河源龙的肩带结构指出偷蛋龙类是群失去飞行能力的鸟类。[6]
以下演化树取自Funston等人(2017)的种系发生学分析:[7]
偷蛋龙科 Oviraptoridae |
| ||||||||||||||||||||||||||||||||||||||||||||||||||||||||||||||||||||||||||||||||||||||||||||||||||||||
在属于河源龙的蛋壳中发现了胆绿素和原紫质IX,显示它们的蛋壳是蓝绿色的。这种颜色能够同时提供伪装及性信号,亦可见于现代旅鸫和平胸鸟类。蛋壳排列显示河源龙的巢穴部分开放,可能代表着有多位亲属参与照顾。[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