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石龍屬Tsav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馬斯垂克階。化石包含:大部分脊椎、骨盆、以及左脛跗骨。在2000年,由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等人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戈壁天青石龍(N. gobiensis)。天青石龍的屬名是以化石發現地-Nomingiin戈壁為名;種名則是以戈壁沙漠為名。
喬伊爾齒龍屬 barsboldi),属名取自乔伊尔市和古希腊语单词 -odon(意为“牙齿”),种名纪念古生物学家瑞钦·巴斯钵(英语:Rinchen Barsbold)。正模标本含部分颅骨和颈肋以及其它两具相关的颅后骨骼。研究认为它是原赖氏龙的姐妹群。 现已发现3件标本:MPC-D 100/801(正模标本)、MPC-D
瑞欽龍存於上白堊紀的蒙古。模式種蒙古瑞欽龍是(R. mongoliensis),原先被認為是偷蛋龍屬的一個物種。在1986年,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將牠命名為蒙古偷蛋龍(Oviraptor mongoliensis)。但在1997年,巴思缽重新審核時發現牠們之間有很多明顯差別,並
吐魯茨龍吐魯茨龍(學名:"Tonouchi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蒙古。模式種是蒙古吐魯茨龍("T. mongoliensis"),是由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在1994年首次提到這個名稱。由於目前還沒有經過正式研究的敘述、命名,吐魯茨龍目前是個無資格名稱(Nomen nudum)。
扎納巴扎爾龍屬扎納巴扎爾龍的化石發現於蒙古的納摩蓋吐組(Nemegt Formation)。在1974年,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認為這些化石屬於傷齒龍科,相當類似蒙古蜥鳥龍(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於是將這些化石歸類於蜥鳥龍的第二個種,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