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裴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河东郡为郡望的裴姓士族,属于关中郡姓。
- 唐林宝《元和姓纂》:裴,嬴姓,伯益之后。秦非子支孙封𨛬(原字为上非下邑)乡侯,因氏焉。今闻喜𨛬城是也。六代孙陵,周僖王封解𨛬君,乃去𨛬字下面的“邑”,改为“衣”,成为“裴”字。
- 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裴氏出自风姓,颛顼裔孙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皋陶,皋陶生伯益,赐姓嬴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孙曰仲衍,仲衍四世孙曰轩,轩生潏,潏生飞廉,飞廉生恶来,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周孝王使养马汧渭之间,以马蕃息,封之于秦,为附庸,使续赢氏,号曰秦嬴。非子之支孙封𨛬(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今闻喜𨛬城是也。六世孙陵,当周僖王之时,封为解𨛬君,乃去邑从衣,为裴。裴,衣长貌。
- 另一说为晋平公封秦桓公之子后子鍼(qián,音钳)于周川之裴中,号裴君。出土墓志以裴鍼为始祖的有:
- 《裴撝墓志》:“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封为秦,秦景公母弟曰鍼者。始居于晋,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
- 《李公故夫人河东裴氏墓志》:“昔秦鍼出奔,晋封受氏,厥后繁衍,贤良间生。”
- 《裴宥墓志》:“其先秦景公之母弟,自秦归晋,封于同川,因而得姓。”
- 《裴耀卿神道碑》:“伯益裔孙非子,周封于秦。至桓公少子鍼,去国食采于晋,其邑曰𨛬,遂为氏焉。”[1]
- 《于公故夫人裴氏墓志》:“初,伯益为虞以掌山泽,自任好有国以霸诸侯。鍼适晋食裴,因以命氏。”
- 《裴希惇神道碑》:“有若颛顼遵昌源于长流,有若大费启洪基于敷土,后子保河汾之邑,非子据汧渭之封,千乘由其克昌,三牢所以能霸。”[2]
关于河东裴氏的族源,欧阳修主要持裴陵在周僖王时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为裴之说,对裴鍼存疑。但从以上墓志资料大致可以说明,唐代河东裴氏的传人都公认秦公子鍼就是他们的直接祖先。对此,清人杨深秀说:“周川即《竹书》所称晋献公二十五年狄人伐晋周,有白鹿舞于市,《水经》、涑水又西过周原,今其地乃与裴城毗连,俱在闻喜县境。二说实不相悖,永叔何疑之有!”唐代裴氏墓志中,发现有葬于周川里的,周川里的位置在裴氏祖茔所在地凤凰原。在山西省闻喜县博物馆提供的《关于赴英鉴定苏格兰场查扣走私中国文物山西闻喜文物证据》一文说:“裴氏祖茔在方圆数十里的凤凰原一带,古时称此地高阳原(凤凰原包括高阳乡、清通乡、周川里、相乡里……)。”欧阳修所说的:“周川”与杨深秀所说的“周原”都在闻喜县境凤凰原一带是没有疑问的。河东裴氏正是发迹于周川之裴中。裴中在今闻喜县东北,与侯马毗邻,距晋国都城新田约十多公里。当时晋平公将后子鍼封于此地,是由于地近交通方便,易于关照;此地水肥土美宜于农作,便于生存发展[3]。
秦公子鍼,又名伯车、后子,秦穆公之玄孙、秦桓公之子、秦景公之弟,《史记·秦本纪》称他为“后子鍼”,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后子鍼出奔晋国。《春秋经》在这一年书曰:“夏,秦伯之弟鍼出奔晋。”后子鍼在晋国前后6年。晋平公将他安置在同川之裴中,赐给他100顷甲地,并因邑命氏,被称为裴公。公元前536年秦景公死后,后子鍼回到秦国。其后裔则留在裴邑,以裴为氏。
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侯旭东教授认为,高门子弟用来标明其身份地位的郡望多产生于魏晋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州、郡、县名称与隶属关系也不断的变化,到北朝时他们居地的名称难免与旧有的郡望不合,这些名门后代为“高自标置”,仍然抱着旧贯不放,这种风气不仅流行于安顿死者的墓志铭中,世间也是一样,国史正传亦深受影响。《魏书·裴延俊》传称裴延俊为“河东闻喜人”而不是“正平闻喜人”,《魏书·李宝传》称李宝为“陇西狄道人”而不是“武始狄道人”,《魏书·郑羲传》称郑羲为“荥阳开封人”而不是“荥阳苑陵人”,《魏书·阳尼传》称阳尼为“北平无终人”而不是“渔阳无终人”,都是这种例子[4]。
裴陵裔孙裴盖,汉水衡都尉、侍中。九世孙敦煌太守裴遵,自云中从汉光武帝平定陇、蜀,徙居河东郡安邑。汉安帝、汉顺帝之际迁徙到闻喜,曾孙裴晔,并州刺史、度辽将军。子裴茂,字巨光,汉灵帝时历郡守、尚书,率诸将军讨李傕有功,封阳吉平侯。
魏晋之世,河东裴氏与琅琊王氏同盛于一时,人称“八裴八王”,即裴徽比王祥,裴楷比王衍,裴康比王绥,裴绰比王澄,裴瓒比王敦,裴遐比王导,裴𬱟比王戎,裴邈比王玄。
西晋时傅畅的《裴氏家记》是今天所知最早的家谱。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北朝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志》对此有记载,他的儿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诏表闾为“义门裴氏”。至唐代,裴氏谱牒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由于社会动荡、战乱等原因,今已失传。
河东裴氏的房支名称与其他士族较为不同,称为“眷”[5]
- 西眷裴,裴茂之子裴徽的子孙大多在西凉为官,所以号称西眷[6]
- 洗马裴,裴慬从河西返回故乡河东郡,居住在解县洗马川,号洗马裴[7]
- 南来吴裴,裴邕过江居于襄阳,其孙裴叔业携带家族回到北方,号南来吴裴[8]
- 中眷裴,裴嗣之子裴奣生有三个儿子裴万虎、裴双虎、裴三虎都在北魏为官,北魏都城洛阳位居天地中央,家族因此号称中眷[9][10]
- 东眷裴,裴茂之子裴辑,子孙大多在东北慕容氏政权为官,号东眷[11]
- 裴丕支系,被《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误归属为中眷裴[12]
- 裴寿孙支系
- 中眷裴第一房,北魏河北郡太守裴万虎的后裔,号中眷第一房[13]
- 中眷裴第二房,北魏河东郡太守裴双虎的后裔,号中眷第二房[13]
- 中眷裴第三房,北魏义阳郡太守裴三虎的后裔,号中眷第三房[13]
《全唐文·卷七五五·唐故邕府巡官裴君墓志铭》:君讳希颜,字某。裴氏于百氏中,独摽其族曰眷,三分之为东西中,君东眷裴,在国朝名位最大曰冕,艰难中定册立肃宗于灵武而相之,继相代宗,仅十五年,国史有传。冕于君为堂伯祖父。王考某,终朗州刺史,娶宣州宁国令荥阳郑某女,生四男,君为首生。朗州为盩厔、河西令,道、朗二州刺史,公廉刚简,强于爱人,凡关百姓一毫事,与京兆尹、节度使争论,大声于延府间,前如无人。然未尝以杖责治家,家人有过失则谕之,谕不变者,出之为良人,终不忍牵鬻于市。将终,郑夫人泣请遗令,曰:“吾之厩骡,为盩厔时役之,今逾十年,听其老死,慎不可卖。”言讫而绝。君生寖染仁父之化,温良柔友,穷居鄠县,饥寒余二十年,未尝出一言以愠不足。司农卿裴及为邕府经略使,辟君为从事,得南方疾归。大中二年某月日,卒于其家,享年若干。不娶,无子。某娶裴氏,实君之私,其弟觉泣来请铭。铭曰:淑其性,生无位,死无子,孰识其端?
《新唐书·卷七十一·表第十一》:西眷裴出自阳吉平侯茂长子徽,字文秀,魏冀州刺史、兰陵武公,以其子孙多仕西凉者,故号西眷。
《新唐书·卷七十一·表第十一》:洗马裴出自粹子暅。暅生慬,自河西归桑梓,居解县洗马川,号洗马裴,仕前秦大鸿胪。
《新唐书·卷七十一·表第十一》:南来吴裴出自黎第二子苞。苞三子:轸、丕、彬。轸生嗣,嗣西凉武都太守。三子:邕、奣、策。邕度江居襄阳,生顺宗。顺宗三子:叔宝、叔业、令宝。叔业,齐南兖州刺史,初归北,号南来吴裴,事后魏,豫州刺史、兰陵郡公,谥忠武。
《新唐书·卷七十一·表第十一》:中眷裴氏出自嗣中子奣,晋太尉宋公版咨议参军、并州别驾,号中眷。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四·卷七百八十四监察御史裴府君墓志铭》:呜呼,有唐君子河东府君之墓。公讳某字某,先伯益之苗裔,分秦封晋,史牒详之。元魏河北太守万虎,兄弟三人,时称三虎,并仕于魏。魏都河洛,在天地之中,故裴氏始有中眷之号。公则万虎八代孙也。曾祖某,冀州都督府长史。祖某,温州乐城县令。父某,蔡州司田参军。初命左领军卫仓曹参军,倅商州刺史李佐戎事,迁同官县丞。李侯移镇桂林,统师南服,表公为监察御史,介澄察之政,至今二府思李公之美,繄公是赖。使罢,闲于洛阳,不幸遇疾。以贞元六年秋八月庚申终于立德里之第,享年四十有五。明年辛卯,葬于首阳山之阳,龟筮与人三者皆吉。有子四人。男曰绰、曰约。长方龀,幼能言。女子孟少绰、季少约。母弟佐,洪州南昌县尉,充本道廉使从事,讣之未及河南。夫人穆氏,秘书监新安公之季女。惟是一日二日洎逾月之事,实弱妻主之。吾闻之,生也全其道,没也全某素,是之谓君子。公性充天醇,气与道冥。行本忠恕,文以礼乐。可不谓全其道乎!遘疠弥年,待变弥月,疾能销公之体,而不能灭公之和。命能夭公之生,而不能汩公之正。可不谓全其数乎!表之以君子,言之者无愧。铭曰:
寿不与仁相会,贵不与才相期。福不与善相报,命不与事相随。何四者之乖刺,而不并集于斯。已矣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新唐书·卷七十一·表第十一》:东眷裴出自茂第三子辑,号东眷。
《魏晉南北朝的河東裴氏:政治活動及其跨地域發展》: 199,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