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潮型驱逐舰日文:朝潮型駆逐舰/あさしおかたくちくかん,英文:Asashio class destroyer),是大日本帝国海军驱逐舰舰级,是大型化量产型驱逐舰的基础。朝潮型共有10艘同型舰。

Quick Facts 朝潮型驱逐舰, 概观 ...
朝潮型驱逐舰
Thumb
朝潮号驱逐舰
概观
舰种一等驱逐舰
拥有国大日本帝国
前型白露型驱逐舰
次型阳炎型驱逐舰
计划数10
建造数10
完成数10
服役数10
损失数10
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1,961公吨
满载排水量2,635公吨[1]
全长118米[2]
水线长115米[2]
全宽10.386m[2]
吃水3.72米[3]
燃料重油 580公吨[2]
锅炉ロ号舰本式重油锅炉3座
动力舰本式蒸汽涡轮主机日语艦本式タービン(高中低压)2座[4]
功率50,000马力[2][注釈 1]
最高速度34.85节[3]
续航距离4000浬(18节)[3][5]
乘员计画编制 229名[6]
竣工时编制 219名[7]
新建 230名[1]
武器装备50倍径三年式 12.7cm C型连装炮 3座6门[8]
25毫米连装机炮2座
61cm 九二式四连装鱼雷发射管2座[9]
九〇式鱼雷16枚
深水炸弹36枚
Close

概述

朝潮型为1934年第二次补充计划中规划的10艘大型驱逐舰[10] 。基于裁军条约限制建造的中型驱逐舰(初春型白露型)作为舰队决战型驱逐舰无法满足海军的战力需求,海军转向建造朝潮型驱逐舰[11] 。朝潮型在施工开始前后发生第四舰队事件,并在计划修订后继续施工[12] ,于1937年(昭和12年)至1939年(昭和14年)完成[13] 。在竣工前后,由于偶然的事故[14][15],舰艉进行修改和翻新。驱逐舰舰队于1940年成立[16]

朝潮型被视为舰队决战型驱逐舰的一种特殊类型,并成为之后夕云型的基础。[15] [17]但是,朝潮型的巡航能力没有达到海军军令部的要求, 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画将规划建造阳炎型驱逐舰[18]

所有10艘同级舰都参与太平洋战争,全部沉没。[13]

建造背景

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 规定日本无法建造超过1500吨(标准排水量)的驱逐舰,因此,海军建造第一次补充计划中的初春型驱逐舰(计划1,400吨),以在限定的排水量内扩张军力。 [11]初春型同时使使排水量维持在条约规定之内,又携带特型驱逐舰的武器(计划中的1,680吨),这种不合理的设计存在稳定性问题并需要大规模翻修。 因此,初春型及其改进型白露型都各在建造6艘后停产。在1934年的第二次补充计划,原本计划建造14艘白露型驱逐舰,但日本退出伦敦海军条约后,白露型的建造在完成10艘后中止,改建造10艘较大的朝潮型驱逐舰。

这个时期,人们预计决定性战役的规模将扩大,对船舰机动性和续航力的需求也增加[11] 。国际形势将因九一八事变,日本退出国际联盟与裁军条约变得紧张。朝潮型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

建造计划与设计

计划编号为F48[2]。最初的计划是根据从友鹤事件中汲取的教训所制定[19]

  • 标准排量:1,961吨
  • 试航排水量:2370吨[2]
  • 满载排量:2,612.1吨
  • 吃水:海上试航平均3.69m,满负荷平均3.94m
  • 速度:35节
  • 范围:3,800海里/ 18节
  • 燃料:387吨重油

首舰朝潮号建造不久发生第四艘舰队事件,迫使变更设计(设计变更后的参数请参考汇总表中的数值)。排水量比原计划增加(根据海军造船技术概要,排水量增加约100吨[20]),速度为34.85节。实际的海试结果为(以下是“大潮”的数据,但估计船尾的形状已更改)

  • 速度:35.98节(计划34.85节)
  • 巡航范围:5190海里/ 18节(计划的4000海里/ 18节)

船体

朝潮型上层建筑的配置基本上沿袭白露型 [21]

朝潮型的船体与吹雪型驱逐舰类似[10]。完工后其排水量吹雪型的排水量大[21]。由于在设计阶段注重回复性能,因此整体轮廓较吹雪型低。低干舷使风压面积小,提高回复性,另外能见度低有利于战斗。船艏的干舷仍维持足够的高度以实现高速性能[22],其高度与吹雪型的高度[23]相当。

主炮

朝潮型配置与特型驱逐舰相同的50倍径三年式127毫米双连装主炮[14],一座在船艏甲板上,两座在后方[23]。炮塔型是C型,与白露型驱逐舰的相同。朝潮型主炮的最大仰角为55度,但最大仰角的射速为每分钟4发(水平11发),炮弹和弹药分别装填,因此本型炮实际上无法进行有效高射作战。而相对当时美国海军的驱逐舰采用的是38倍径12.7厘米主炮,并有炮弹和弹药半自动装填系统,射速是任何仰角每分钟15发的技术、结构差距而言更为明显。[24]

机关枪

根据计划,朝潮型应配备两座93型13毫米双联装机枪和四座机枪,但在1938年(昭和13年)的年度报告中,仅朝潮时配备两门25毫米双联装机枪[25][26]。另外,在荒潮的官方蓝图中,它配备有两座40毫米单大炮,但未能从照片等中确认。

初春型白露型一样,机枪安装在第二个烟囱之前的机枪架。烟囱的形状与正常的烟囱相反,其前部狭窄,似乎第二个烟囱的机枪架面积增加了[21]

战争期间增加的机枪有很多不清楚的细节。朝潮型在あ号作战前后拆除第二个炮塔,被两门25毫米三发机枪取代,13毫米机枪被替换为25毫米三联装机枪。舰桥前安装机枪架,并安装一座25毫米双联装机枪。朝潮型共配备四座25毫米三联装机枪和一座双联装机枪[27]。据说还有配拜其他25毫米单装机枪。

鱼雷

朝潮型搭载两座与白露型相同的九二式四连装鱼雷发射管 [25]。防护罩的形状与白露型相同,但与阳炎型不同 。另外还安装初春型采用的重新装填装置,并且在第二烟囱的两侧安装第一发射管的备用鱼雷,并在后面的上部结构中安装第二个 。

在完成时,朝潮型装备九〇式鱼雷[25]。似乎在1941年战争爆发之前,朝潮型已装备九三式鱼雷

深水炸弹

朝潮型配备36枚九一式深水炸弹,一台九四式深水炸弹投射机(Y炮)和六座深水炸弹投掷架[25]

水下侦查

完工时,朝潮型没有配备声纳。在1940年(昭和15年),6艘朝潮型安装九三式3型声纳[16]

雷达

在战争期间,朝潮型经过修改的前桅杆配备22号电探[27]。另外,13号电探似乎在あ号作戦后被安装在后桅杆上[28]

引擎

输出功率与特殊型驱逐舰同为为50,000马力,[29]。朝潮型安装两座新设计的舰本式高、中、低压涡轮机,而巡航涡轮机通过减速齿轮连接到中压涡轮机。吹雪型驱逐舰的机房被一座中央隔墙分为左右两间,但是朝潮型取消隔墙,机房变成只有一个 。要达到35节的速度必须要有52,000马力[22] ,这在后来的阳炎型中实现。

交流电源

在日本海军驱逐舰中,朝潮型将船内电气系统更改为220V AC [30]。当时的战舰使用直流电,交流电能降低电气设备的重量和体积,耐用性和可维护性也得到了改善[14]。据说重量比过去的军舰[14]降低25%。同时期的明石号修理舰采用440V AC,从那时起,新造军舰皆采用交流电。

改装

舰艉形状变更

朝潮型竣工后因船舰的回旋半径过大,海军部将舰艉水线附近由圆形修改为带有节的形状(与阳炎号类似),舵的形状也有变更。[15][20]另外,推进器的转速从计划的每分钟380降到每分钟350转。将推进器的直径从3.40米减少到3.28米,并将计划转速减少到每分钟375转后,结果速度增加0.7节左右。这个修改只适用最初的4艘(朝潮号大潮号日语大潮 (駆逐艦)満潮号日语満潮 (駆逐艦)荒濑号) ,朝云号日语朝雲 (駆逐艦)后的6艘均有修改舰尾,推进器直径仍保持3.4米。《海军造船技术概要》显示山云之后的同型舰推进器直径为3.4米。

临机调事件

海军于1937年12月29日对朝潮号涡轮机进行开放式检查时,发现部分涡轮叶片受损,并于次年1月19日成立特别发动机调查委员会。人们曾怀疑所有日本海军舰船都存在问题[31]。调查的结果发现原因是涡轮叶片的共振,而其他船舰没有问题,这是安装在朝潮型上的涡轮特有的现象。此问题在采取措施后得到解决。

舰历

1937年中完成的三艘船“朝潮”、“大潮”与“满潮”航行到中国中部,期间大约一个月,直到年底[16][13]。从1938年(昭和13年)开始,每艘船都变成备用船,并进行翻新工程;从1940年(昭和15年)开始,船舰被依次编入舰队。

在战争初期,朝潮,大潮,满潮和荒潮组成第八驱逐舰舰队,参与南方作战,例如巴塘海峡战役。第八驱逐舰队作为第7舰队的直接防御部队参加中途岛海战之后第八驱逐舰队调至所罗门群岛。1943年(昭和18年),大潮被长鳍鲔鱼号潜舰英语USS Albacore (SS-218)击沉,朝潮、荒潮在俾斯麦海海战沉没。满潮号以第一游撃部队第三部队(西村舰队)的成员身份参加莱特湾海战,并在苏里高海峡海战沉没。

战争开始时,山云、夏云、朝云、峯云组成第九驱逐舰舰队,参加爪哇海战役。其中山云号在1941年12月的仁牙因湾登陆作战英语Japanese invasion of Lingayen Gulf中触雷,离开战场进行维修直到次年9月。1942年10月和次年3月,夏云号与峯云号在所罗门群岛战役中沉没。幸存的朝云号连同回归的山云号以及第八和第二十四驱逐舰舰队幸存的満潮号改隶西村舰队,并参加莱特湾海战,三舰在苏里高海峡海战被击沉。

霰号、霞号与阳炎型的阳炎、不知火组成第十八驱逐舰舰队,作为第一航空舰队(南云舰队)的直卫舰,参与突袭珍珠港印度洋空袭中途岛战役。霰号于1942年7月5日行动基斯卡湾沉没,霞号、不知火号也被鱼雷击伤。维修工作完成后,她们被转移到北部单位,执行护航任务。在莱特湾海战中,她们隶属第二游撃部队(志摩舰队),参加苏里高海峡海战,只有霞号幸存。之后霞号参加多号作战运输行动三次,礼号作戦日语礼号作戦,于北号作戦英语Operation Kita后返回本土。最后,霞号同大和号战舰与第二水雷战队参加天号作战坊之岬海战,遭到美军飞机攻击失去行动能力。最后接受冬月号驱逐舰的雷击处分沉没。

同型舰

朝潮日语朝潮 (朝潮型駆逐艦) [II](あさしお / あさしほ)
1937年8月31日竣工(佐世保海军工厂1943年3月3日沉没。
大潮日语大潮 (駆逐艦)(おおしお / おほしほ)
1937年10月31日竣工(舞鹤海军工厂)。1943年2月20日(21日)沉没。
满潮日语満潮 (駆逐艦)(みちしお / みちしほ)
1937年10月31日竣工(藤永田造船所)。1944年10月25日沉没。
荒潮日语荒潮 (駆逐艦)(あらしお / あらしほ)
1937年12月20日竣工(神戸川崎造船所)。1943年3月3日沉没。
朝云日语朝雲 (駆逐艦)(あさぐも)[32]
1938年3月31日竣工(神戸川崎造船所)。1944年10月25日沉没。
山云日语山雲 (駆逐艦)(やまぐも)
1938年1月15日竣工(藤永田造船所)。1944年10月25日沉没。
夏云日语夏雲 (駆逐艦)(なつぐも)[33]
1938年2月10日竣工(佐世保海军工厂)。1942年10月12日沉没。
峯云日语峯雲 (駆逐艦)(みねぐも)[34]
1938年4月30日竣工(藤永田造船所)。1943年3月5日日语ビラ・スタンモーア夜戦沉没。
日语霞 (朝潮型駆逐艦) [II](かすみ)[35]
1939年6月28日竣工(浦贺船渠)。1945年4月7日沉没。
日语霰 (朝潮型駆逐艦) [II](あられ)
1939年4月15日竣工(舞鹤海军工厂)。1942年7月5日沉没。

驱逐舰舰队的变迁

从早期到中期落成的8艘朝潮级组成驱逐舰舰队,每队4艘。最后两艘与阳炎型组成驱逐舰舰队。

第二十五驱逐舰舰队→第八驱逐舰舰队

第二十五驱逐舰舰队由隶属佐世保镇守府朝潮大潮満潮荒潮编成。她们继承1937年10月31日解散的4艘枞级驱逐舰,为第三代第二十五驱逐舰舰队。 1939年11月1日(昭和14年),横须贺镇守府的4艘吹雪型驱逐舰组成的第八艘驱逐舰舰队移交给吴镇守府的第二十驱逐舰舰队,4艘朝潮型改为第八驱逐舰舰队。由于服役起涡轮机叶片就接连损坏,转移到横须贺后,所有属于这个驱逐舰舰队的船舰进行整修。

1942年10月20日:改隶第八舰队。朝潮和荒潮归队。满潮一同编入[40]
  • 1942年(昭和17年)11月13日: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中满潮受损离开前线。
  • 1942年12月29日:大潮编入[41]
  • 1943年(昭和18年)2月21日:大潮沉没,于4月1日除籍。
  • 1943年3月3日:俾斯麦海海战中朝潮、荒潮沉没,于4月1日除籍。
  • 1943年4月1日:舰队解散[42]
(1943年10月31日:满潮转移至第二十四驱逐舰舰队[43] )

第四十一驱逐舰舰队→第九驱逐舰舰队

本舰队由隶属横须贺镇守府的山云、夏云、朝云、峯云编成。编队时,因为横须贺镇守府已存在第一至第十驱逐舰舰从,因此成为第四十一驱逐舰舰队。 1939年11月15日两艘初春型驱逐舰和两艘白露型驱逐舰由第九驱逐舰舰队转移至佐世保镇守府的第二十七驱逐舰舰队,第四十一驱逐舰舰队改名第九驱逐舰舰队,为第五代第九驱逐舰舰队。由于改装工作,第九驱逐舰舰队较晚才加入水雷战队。

  • 1938年2月10日:编成。
  • 1939年11月15日:更名为第九驱逐舰舰队
  • 1940年11月15日:隶属第二舰队第四水雷戦队。
  • 1942年5月15日:山云离开舰队以修复损坏[36] ,并被指定为特别役务舰[37]
(1942年10月1日:山云修理完成且被指定为警备驱逐舰,并移交给横须贺镇守府海面防备队[44] 。 )
  • 1942年10月12日:夏云在埃斯佩兰斯海角海战中沉没,于11月15日除籍。
  • 1943年(昭和18年)3月5日:峯云在贝克特海峡战役英语Battle of Blackett Strait中沉没,于4月1日除籍。
  • 1943年4月1日:转移至第5舰队第一水雷战队。与第二十一驱逐舰舰队的薄云日语薄雲 (吹雪型駆逐艦)第二十驱逐舰舰队白云合并[42]
  • 1943年(昭和18日)9月1日:编入吴镇守府的预备舰[45]
  • 1943年10月31日:朝云转至第十驱逐舰舰队[43]
  • 1944年3月1日:从第九舰队编入不知火号驱逐舰 [46]
  • 1944年(昭和19年)3月16日:白云沉没,于3月31日除籍。
  • 1944年3月31日:解散(更名为第十八驱逐舰中队,然后转移到下面的第十八驱逐舰舰队) [47]

第十八驱逐舰舰队

第十八驱逐舰舰队由吴镇守府和阳炎型的阳炎不知火编成。她们继承1935年4月1日解散的四艘矶风型駆逐舰日语磯風型駆逐艦,为第三代第十八驱逐舰舰队。

  • 1939年(昭和14年)11月15日:编成。隶属第二舰队第二水雷战队。
  • 1942年(昭和17年)7月5日:霰号被咆哮者号潜舰英语USS Growler (SS-215)击沉,于7月31日除籍。
  • 1942年7月20日:阳炎号改隶第十五驱逐舰舰队[48]
  • 1942年8月13日:霞号和不知火号离队以修复损坏,霞号前往吴镇守府加入预备舰队。不知火号作为舞鹤镇守府预备舰。
  • 1942年8月15日:解散[49]
(1943年9月1日:霞号修复完成,移交给第九驱逐舰舰队[45] 。 )
(1943年11月15日:不知火号修复完成,移交给第九驱逐舰舰队。 )
  • 1944年(昭和19年)3月31日:重建(由上述第九驱逐舰舰队改名)。由霞、不知火与薄云日语薄雲 (吹雪型駆逐艦)组成 [47] 。隶属第五舰队第一水雷战队。
  • 1944年7月7日:薄云号沉没,于9月10日除籍。
  • 1944年10月27日:莱特湾海战中不知火号沉没。霞号改隶第一水雷战队。不知火号于12月10日除籍。
  • 1944年11月15日:解散。霞号转至第七驱逐舰舰队[50]
(1945年3月10日:霞号加入第二十一驱逐舰舰队[51] 。)
(1945(1945)4月7日:霞号、朝霜号日语朝霜 (駆逐艦)坊之岬海战沉没。初霜号于4月20日移至第十七駆逐舰舰队[52] 。)
(1945年5月10日:第二十一驱逐舰舰队解散[53] 。霞号、朝霜号除籍[54] [55] 。 )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