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朝潮型驱逐舰(日文:朝潮型駆逐舰/あさしおかたくちくかん,英文:Asashio class destroyer),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驱逐舰舰级,是大型化量产型驱逐舰的基础。朝潮型共有10艘同型舰。
朝潮型驱逐舰![]() | |
---|---|
![]() 朝潮号驱逐舰 | |
概观 | |
舰种 | 一等驱逐舰 |
拥有国 | 大日本帝国 |
前型 | 白露型驱逐舰 |
次型 | 阳炎型驱逐舰 |
计划数 | 10 |
建造数 | 10 |
完成数 | 10 |
服役数 | 10 |
损失数 | 10 |
技术数据 | |
标准排水量 | 1,961公吨 |
满载排水量 | 2,635公吨[1] |
全长 | 118米[2] |
水线长 | 115米[2] |
全宽 | 10.386m[2] |
吃水 | 3.72米[3] |
燃料 | 重油 580公吨[2] |
锅炉 | ロ号舰本式重油锅炉3座 |
动力 | 舰本式蒸汽涡轮主机(高中低压)2座[4] |
功率 | 50,000马力[2][注釈 1] |
最高速度 | 34.85节[3] |
续航距离 | 4000浬(18节)[3][5] |
乘员 | 计画编制 229名[6] 竣工时编制 219名[7] 新建 230名[1] |
武器装备 | 50倍径三年式 12.7cm C型连装炮 3座6门[8] 25毫米连装机炮2座 61cm 九二式四连装鱼雷发射管2座[9] 九〇式鱼雷16枚 深水炸弹36枚 |
朝潮型为1934年第二次补充计划中规划的10艘大型驱逐舰[10] 。基于裁军条约限制建造的中型驱逐舰(初春型与白露型)作为舰队决战型驱逐舰无法满足海军的战力需求,海军转向建造朝潮型驱逐舰[11] 。朝潮型在施工开始前后发生第四舰队事件,并在计划修订后继续施工[12] ,于1937年(昭和12年)至1939年(昭和14年)完成[13] 。在竣工前后,由于偶然的事故[14][15],舰艉进行修改和翻新。驱逐舰舰队于1940年成立[16] 。
朝潮型被视为舰队决战型驱逐舰的一种特殊类型,并成为之后夕云型的基础。[15] [17]但是,朝潮型的巡航能力没有达到海军军令部的要求, 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画将规划建造阳炎型驱逐舰[18]。
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 规定日本无法建造超过1500吨(标准排水量)的驱逐舰,因此,海军建造第一次补充计划中的初春型驱逐舰(计划1,400吨),以在限定的排水量内扩张军力。 [11] 。初春型同时使使排水量维持在条约规定之内,又携带特型驱逐舰的武器(计划中的1,680吨),这种不合理的设计存在稳定性问题并需要大规模翻修。 因此,初春型及其改进型白露型都各在建造6艘后停产。在1934年的第二次补充计划,原本计划建造14艘白露型驱逐舰,但日本退出伦敦海军条约后,白露型的建造在完成10艘后中止,改建造10艘较大的朝潮型驱逐舰。
这个时期,人们预计决定性战役的规模将扩大,对船舰机动性和续航力的需求也增加[11] 。国际形势将因九一八事变,日本退出国际联盟与裁军条约变得紧张。朝潮型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
计划编号为F48[2]。最初的计划是根据从友鹤事件中汲取的教训所制定[19]。
首舰朝潮号建造不久发生第四艘舰队事件,迫使变更设计(设计变更后的参数请参考汇总表中的数值)。排水量比原计划增加(根据海军造船技术概要,排水量增加约100吨[20]),速度为34.85节。实际的海试结果为(以下是“大潮”的数据,但估计船尾的形状已更改)
朝潮型上层建筑的配置基本上沿袭白露型 [21]。
朝潮型的船体与吹雪型驱逐舰类似[10]。完工后其排水量比吹雪型的排水量大[21]。由于在设计阶段注重回复性能,因此整体轮廓较吹雪型低。低干舷使风压面积小,提高回复性,另外能见度低有利于战斗。船艏的干舷仍维持足够的高度以实现高速性能[22],其高度与吹雪型的高度[23]相当。
朝潮型配置与特型驱逐舰相同的50倍径三年式127毫米双连装主炮[14],一座在船艏甲板上,两座在后方[23]。炮塔型是C型,与白露型驱逐舰的相同。朝潮型主炮的最大仰角为55度,但最大仰角的射速为每分钟4发(水平11发),炮弹和弹药分别装填,因此本型炮实际上无法进行有效高射作战。而相对当时美国海军的驱逐舰采用的是38倍径12.7厘米主炮,并有炮弹和弹药半自动装填系统,射速是任何仰角每分钟15发的技术、结构差距而言更为明显。[24]
根据计划,朝潮型应配备两座93型13毫米双联装机枪和四座机枪,但在1938年(昭和13年)的年度报告中,仅朝潮时配备两门25毫米双联装机枪[25][26]。另外,在荒潮的官方蓝图中,它配备有两座40毫米单大炮,但未能从照片等中确认。
与初春型和白露型一样,机枪安装在第二个烟囱之前的机枪架。烟囱的形状与正常的烟囱相反,其前部狭窄,似乎第二个烟囱的机枪架面积增加了[21]。
战争期间增加的机枪有很多不清楚的细节。朝潮型在あ号作战前后拆除第二个炮塔,被两门25毫米三发机枪取代,13毫米机枪被替换为25毫米三联装机枪。舰桥前安装机枪架,并安装一座25毫米双联装机枪。朝潮型共配备四座25毫米三联装机枪和一座双联装机枪[27]。据说还有配拜其他25毫米单装机枪。
朝潮型搭载两座与白露型相同的九二式四连装鱼雷发射管 [25]。防护罩的形状与白露型相同,但与阳炎型不同 。另外还安装初春型采用的重新装填装置,并且在第二烟囱的两侧安装第一发射管的备用鱼雷,并在后面的上部结构中安装第二个 。
输出功率与特殊型驱逐舰同为为50,000马力,[29]。朝潮型安装两座新设计的舰本式高、中、低压涡轮机,而巡航涡轮机通过减速齿轮连接到中压涡轮机。吹雪型驱逐舰的机房被一座中央隔墙分为左右两间,但是朝潮型取消隔墙,机房变成只有一个 。要达到35节的速度必须要有52,000马力[22] ,这在后来的阳炎型中实现。
在日本海军驱逐舰中,朝潮型将船内电气系统更改为220V AC [30]。当时的战舰使用直流电,交流电能降低电气设备的重量和体积,耐用性和可维护性也得到了改善[14]。据说重量比过去的军舰[14]降低25%。同时期的明石号修理舰采用440V AC,从那时起,新造军舰皆采用交流电。
朝潮型竣工后因船舰的回旋半径过大,海军部将舰艉水线附近由圆形修改为带有节的形状(与阳炎号类似),舵的形状也有变更。[15][20]另外,推进器的转速从计划的每分钟380转降到每分钟350转。将推进器的直径从3.40米减少到3.28米,并将计划转速减少到每分钟375转后,结果速度增加0.7节左右。这个修改只适用最初的4艘(朝潮号、大潮号、満潮号、荒濑号) ,朝云号后的6艘均有修改舰尾,推进器直径仍保持3.4米。《海军造船技术概要》显示山云之后的同型舰推进器直径为3.4米。
海军于1937年12月29日对朝潮号涡轮机进行开放式检查时,发现部分涡轮叶片受损,并于次年1月19日成立特别发动机调查委员会。人们曾怀疑所有日本海军舰船都存在问题[31]。调查的结果发现原因是涡轮叶片的共振,而其他船舰没有问题,这是安装在朝潮型上的涡轮特有的现象。此问题在采取措施后得到解决。
1937年中完成的三艘船“朝潮”、“大潮”与“满潮”航行到中国中部,期间大约一个月,直到年底[16][13]。从1938年(昭和13年)开始,每艘船都变成备用船,并进行翻新工程;从1940年(昭和15年)开始,船舰被依次编入舰队。
在战争初期,朝潮,大潮,满潮和荒潮组成第八驱逐舰舰队,参与南方作战,例如巴塘海峡战役。第八驱逐舰队作为第7舰队的直接防御部队参加中途岛海战。之后第八驱逐舰队调至所罗门群岛。1943年(昭和18年),大潮被长鳍鲔鱼号潜舰击沉,朝潮、荒潮在俾斯麦海海战沉没。满潮号以第一游撃部队第三部队(西村舰队)的成员身份参加莱特湾海战,并在苏里高海峡海战沉没。
战争开始时,山云、夏云、朝云、峯云组成第九驱逐舰舰队,参加爪哇海战役。其中山云号在1941年12月的仁牙因湾登陆作战中触雷,离开战场进行维修直到次年9月。1942年10月和次年3月,夏云号与峯云号在所罗门群岛战役中沉没。幸存的朝云号连同回归的山云号以及第八和第二十四驱逐舰舰队幸存的満潮号改隶西村舰队,并参加莱特湾海战,三舰在苏里高海峡海战被击沉。
霰号、霞号与阳炎型的阳炎、不知火组成第十八驱逐舰舰队,作为第一航空舰队(南云舰队)的直卫舰,参与突袭珍珠港、印度洋空袭与中途岛战役。霰号于1942年7月5日行动在基斯卡湾沉没,霞号、不知火号也被鱼雷击伤。维修工作完成后,她们被转移到北部单位,执行护航任务。在莱特湾海战中,她们隶属第二游撃部队(志摩舰队),参加苏里高海峡海战,只有霞号幸存。之后霞号参加多号作战运输行动三次,礼号作戦,于北号作戦后返回本土。最后,霞号同大和号战舰与第二水雷战队参加天号作战的坊之岬海战,遭到美军飞机攻击失去行动能力。最后接受冬月号驱逐舰的雷击处分沉没。
从早期到中期落成的8艘朝潮级组成驱逐舰舰队,每队4艘。最后两艘与阳炎型组成驱逐舰舰队。
第二十五驱逐舰舰队由隶属佐世保镇守府的朝潮,大潮,満潮和荒潮编成。她们继承1937年10月31日解散的4艘枞级驱逐舰,为第三代第二十五驱逐舰舰队。 1939年11月1日(昭和14年),横须贺镇守府的4艘吹雪型驱逐舰组成的第八艘驱逐舰舰队移交给吴镇守府的第二十驱逐舰舰队,4艘朝潮型改为第八驱逐舰舰队。由于服役起涡轮机叶片就接连损坏,转移到横须贺后,所有属于这个驱逐舰舰队的船舰进行整修。
本舰队由隶属横须贺镇守府的山云、夏云、朝云、峯云编成。编队时,因为横须贺镇守府已存在第一至第十驱逐舰舰从,因此成为第四十一驱逐舰舰队。 1939年11月15日两艘初春型驱逐舰和两艘白露型驱逐舰由第九驱逐舰舰队转移至佐世保镇守府的第二十七驱逐舰舰队,第四十一驱逐舰舰队改名第九驱逐舰舰队,为第五代第九驱逐舰舰队。由于改装工作,第九驱逐舰舰队较晚才加入水雷战队。
第十八驱逐舰舰队由吴镇守府的霰、霞和阳炎型的阳炎、不知火编成。她们继承1935年4月1日解散的四艘矶风型駆逐舰,为第三代第十八驱逐舰舰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