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教会调式(Gregorian mode或church mode),即中古调式,为中世纪罗马教会统治欧洲时期的音乐所使用的调式,后来的人们称做“教会调式体系”。这些调式有一个共同特点:音阶由七个音构成,全部都是自然音,没有变化音,因此也称作“自然调式体系”。教会调式在当时被广泛运用在葛利果圣歌中,在经过大量的音乐创作之后,再由音乐理论家从音乐中整理出规律,方便规范音乐的创作。
中世纪以宗教为中心,是人民共同的信仰,也是音乐活动的中心。在历史潮流演变下,许多作曲家加入个人的创意,促成素歌的改变,例如朗诵句、续咏调等等,最著名的素歌就是葛利果圣歌。中世纪时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圣歌,像是赞歌、礼仪剧、神秘剧,在公元六世纪末,教宗葛利果一世带头开始收集修订各地散乱的圣歌。历经了数个世纪的发展与进步,终于成为使用拉丁文的教会礼仪音乐。
最初的葛利果圣歌是口授传承,当作品数量渐渐累积,就开始以记谱方式记载下来,在大量创作和有记谱而得以参考的情况下,音乐理论家从音乐中整理出教会调式的理论,葛利果圣歌的调式理论能够逐渐成型,要归功于波爱修斯的《论音乐法规》(De instutione musica),和卡西奥多罗斯的《音乐论》(Demusica)等论著,他们在著作中,将希腊调式理论流传下来。
在公元八世纪时,查理(曼)大帝的秘书阿尔琴(Flaccus Alcuin,735-804AD)在他的著作《音乐》(Musica)中,将调式分为四类,共八个教会调式,分成四正格调式及其相对应的变格调式:多里安调式、变格多里安调式、弗利吉安调式、变格弗利吉安调式、利地安调式、变格利地安调式、米索利地安调式、变格米克索利地安调式,这些调式的名称来自希腊调式,承袭了希腊调式的理论,也影响了拜占庭的调式发展,等于是有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1547后,瑞士人文主义者葛拉雷努斯 (1488-1563)于其著作《十二调式论》(Dodecachordon)提出艾奥利安调式、变格艾奥利安调式及伊奥利安调式、变格伊奥利安调式两对新调式,共12个调式[1]。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圣歌改革者发动西西利亚运动将教会调式重新编号。调式1至10维持原来的编号,并加入结束音(final)在B的罗克里安、变格罗克里安,编号分别为11、12。而伊奥利安调式、变格伊奥利安调式则改为编号13、14,形成现在所见的十四种西方调式。
每一种教会调式都由一个五音列和一个四音列合并构成。每个调式都有正格和变格两种形式,五音列在下为正格,反之为变格。
正格调式包含多里安、弗利吉安、利地安、米克索利地安、艾奥利安、罗克里安、伊奥尼安。
正格调式的最后一音,即结束音(final)[2],为该调音阶的最低音。其五音为结束音向上五度的音,又称为吟诵音(reciting tone),唯弗利吉安例外,弗利吉安的五音为B♮/B♭,被当时视为不稳定的音,因此吟诵音改为结束音向上六度[注 1]。前四个正格调式可对应至今日西方调式:以D为起音─多里安,以E为起音─弗利吉安,以F为起音─利地安,以G为起音─米克索利地安。
变格调式包含变格多里安、变格弗利吉安、变格利地安、变格米克索利地安、变格伊奥利安、变格罗克里安、变格艾奥尼安。
变格调式的名称取自正格调式,再加上字首 “hypo-” ,“hypo-” 借用希腊文,为“在...之下”之意[3]。变格调式音域介于结束音下四度至结束音上五度。
“变格调式”最早出现于法国人胡克白 (Hucbald de Saint Amand)的音乐理论著作De harmonica institutione(ca. 880)。吟诵音(reciting tone) 为其相对应正格调式的吟诵音向下三度。唯变格弗利吉安及变格米克索利地安例外,前者之吟诵音改为A[注 2],后者之吟诵音改为C[注 3],皆为正格调式的吟诵音向下四度。
调式 (18世纪前) | 调式 (18世纪后) | 英文名称 | 中文翻译 | 正格 / 变格 | 结束音 (final) | 吟诵音 (reciting tone) |
---|---|---|---|---|---|---|
1 | 1 | Dorian | 多里安 | 正格 | D | A |
2 | 2 | Hypodorian | 变格多里安 | 变格 | D | F |
3 | 3 | Phrygian | 弗利吉安 | 正格 | E | B-C[注 1] |
4 | 4 | Hypophrygian | 变格弗利吉安 | 变格 | E | G-A[注 2] |
5 | 5 | Lydian | 利地安 | 正格 | F | C |
6 | 6 | Hypolydian | 变格利地安 | 变格 | F | A |
7 | 7 | Mixolydian | 米克索利地安 | 正格 | G | D |
8 | 8 | Hypomixolydian | 变格米克索利地安 | 变格 | G | B-C[注 3] |
9 | 9 | Aeolian | 艾奥利安 | 正格 | A | E |
10 | 10 | Hypoaeolian | 变格艾奥利安 | 变格 | A | C |
11 | Locrian | 罗克里安 | 正格 | B | F | |
12 | Hypolocrian | 变格罗克里安 | 变格 | B | D | |
11 | 13 | Ionian | 伊奥尼安 | 正格 | C | G |
12 | 14 | Hypoionian | 变格伊奥尼安 | 变格 | C | E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